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 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可靠的人。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流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
那小牛犊抻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你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也许是头一次生产,它显得十分惊慌。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母羊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狼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2017年7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的人时的情形,透露出“我”的身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文章对老祖母训练“我”抓抱小牛犊的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我”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成长过程。
C.“我”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生气,还耐心教导“我”要体会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祖母善待生灵的思想,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小题2】画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有何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9:4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的发展过程,从制造乐器的技术角度讲,是从制造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如钟、鼓、磬等)向非自然的乐器(含有大量的技术性制造因素)发展的。从乐器的发声中,我们对声音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祭祀、庆典等群集性活动的外在性向个人化的内心活动深入的,甚至是向个人心理的潜在活动深入的。这些活动也决定了音乐对人类自身精神的深入。而音乐本身也随着乐器本身的变化亦或是发展而趋向于更加复杂、微妙,更加深入地以声音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内心。
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它的特性:一是以呈现的方式;二是以激发的方式。也许,还有第三种,也即是用音乐试图创造我们人类完全没有感受过的东西。科学家对人类生命本源——基因的研究,对人类未知的极其遥远神秘的外太空的探索,都将带来新的音乐源泉。可以说,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是我们亲近世界、亲近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体验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者对自己的感情体验的过程,是相互交融、浸透、共鸣的过程。音乐的感受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是普通音乐听众,还是音乐家,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甚至可以说,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有着完整心理感受的人。音乐训练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有很多并非受到过专门训练的人,他们依然可以对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他们甚至可以对音乐的内涵有相当准确的表述。而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如果他只是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无动于衷,那么他就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中有着异常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人们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但是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当然,人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古琴曲《春江花月夜》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叙述某种痛苦,忧郁,充满一种温馨的力量,典雅而明快的情绪,喜悦,等等。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人们很少接触古琴音乐,不了解那个社会,那种人生哲学,古代文人的山水观,因而也就自然地不能正确地感知。
我们所讲的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如果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也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历史上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是音乐家梦寐以求的。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准确、更深刻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而这样的理解和亲近,无疑也净化了我们的情感。
(摘编自张辉《音乐与审美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浅层次的,非自然的乐器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深层次的。
B.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心理完全健全的人,因为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
C.一些普通人的音乐感受可能超过音乐专业人士,因为音乐专家过多的关注技巧、技术手法等,其音乐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D.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其前提是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乐器的发展引出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论断,从而确定了文章的论述范围与重点。
B.第二段先指出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的特性,然后论述音乐的感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情感体验最为重要。
C.第三段以古琴曲《春江花月夜》为例证,说明人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D.第四段运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典故,意在说明音乐欣赏非常依赖于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不管是呈现还是激发,甚至是创造出我们从未体验过的东西,都着眼于我们的情感;准确、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能净化我们的情感。
B.在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中,既包含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感受,也包含对自己的感情的体验、感受,这些体验或感受互相渗透与交融。
C.人们对音乐作品中感情内涵的体验是有差异的,这可以通过音乐训练达成一致,因为音乐训练有助于提升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
D.《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给人带来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感受者对作品所用乐器、初唐的社会情况和文人的思想感情等了解、感知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

材料四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

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

(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年04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B.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
D.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
B.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
C.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D.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阻碍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小题3】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主动破局?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
厚夫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认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应是向柳青老人汇报了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己;作家在拳击台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
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该出场的人物都已悉数出场了,他们在路遥精心搭建的文学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故事在路遥的笔下不断延伸,人物在路遥笔下不断丰满,他的第二部不断接近目标。
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路遥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变化呈加速度状态——苍老许多不用说,快速走路已力不从心,眼睛仍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他感到这来自身体内部的变化正在让所谓的“青年时代”在瞬间就永远结束了。他还吟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了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第二部写到最后,路遥大声给三弟王天乐朗读起来。他的眼里闪着泪花,王天乐的眼里也闪着泪花。路遥笔下倾注了无限情感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路遥对待创作的态度严肃认真,他的文学想象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
B.《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主要写改革开放大潮下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
C.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比较艰难的发展阶段时,路遥谨记柳青告诫,耐心等待。
D.王天乐陪同路遥体验生活,祭扫坟墓,共享新作,可以说是传主很多重要时刻的见证者。
【小题2】赏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埋玉
梅寒
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小姐,一出生就被祖母放进她专门为她打造的安乐窝。几个奶妈环绕,每天的早餐还是让她们手忙脚乱。面点还是春卷?火腿还是碎肉?鸡肉还是鸭肉?白米饭还是花饭?一碟碟精致的美味端上来,又在她轻轻皱起的小眉头前消失。
她长得白皙瘦弱,像个大眼睛的细瓷娃娃。祖母从来不允许她走出那个深宅大院一步。她害怕外面的尘世风沙把自己心爱的孙女吹碎或者磨粗。
三岁开始跟着长了长胡子的家庭教师吟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模仿着老夫子的腔调,摇头晃脑,吟得有模有样。却完全不懂那些诗、那些字后面的意思。祖母不让老先生给她解释。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了自然就懂了。
七岁开始跟着书法老师练书法。祖母把藏书阁里上好的笔墨纸砚找出来,任她在上面随性泼洒。那种奢侈豪华,连教她书法的老师也只有瞠目的份儿:这,这——
十二岁,祖母为她请了当地最好的昆曲老师来家。在那个年代,戏子地位是低下的,昆曲却是无比高雅的艺术。祖母当然不让孙女当戏子,她要她学会享受这世间的天籁。
一步一步,祖母用心地建筑着她的梦中堡垒——她要精通琴棋书画,她要能诗善吟,她要举止雍容典雅。总之,她要把她打造成他们张家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祖母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那一个决定,把孙女送上了一个她完全不曾预料到的方向——当然,她并未此烦恼过,那时候,她早已含笑九泉之下。
在那座繁华大都市的一角,有那座城里最豪华气派的昆曲戏院。他是戏院的台柱子,工小生。有时也偶尔扮旦角,同样扮得风流婀娜。但他潇洒自如的台风,更适合扮演帝王,尤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帝王,比如《长生殿》里的唐明皇。
第一次在台下听他的戏时,她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周末假日,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捧他的场。那天,他唱的就是关于唐明皇的戏。看他微皱着眉头,忘情而投入地边舞边唱:恨只恨,三百年皇图一旦抛……她的眼泪竟然不争气地流下来。她悄悄离席,走到后台。眼前一幕几乎把她惊呆,走下舞台的他,全身虚脱一样,正伏在一张椅子背上大口喘气,他面前那只洁白的痰盂里,是一滩殷红的血……
她要嫁给这个男人——这个用生命在演戏的男人。
这个决定,似乎只在瞬间产生,却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她一个人,一个曾经被祖母家人水晶琉璃一样捧在手心里呵护着的宝贝疙瘩,抖擞开那身无形的铠甲,与全世界作战。暴怒的父亲,无情的嘲讽,大报小报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堂堂张家大小姐,如何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
面对那一切,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份冷静而神秘的微笑。不回避,亦不回答。是是非非任人说。再大的风也有刮累的时候。
是的,风止了,漫天的流言蜚语渐渐平息下去。他唱明皇,她演贵妃,她研墨,他持笔,他操琴,她唱曲儿……神仙一样的日子呢,却不曾降到现实。
现实是,她从天上直跌人间。
他不唱戏了,与戏台绝缘。他说,她一个堂堂大小姐,屈身下嫁于他,他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她过上好生活,怎能让她一直生活在戏子的阴影里?他真的去努力了,各种的尝试:做股票投机,倒卖烟草,开垦农场,开办养殖场……然而,他在舞台上曾经有多么风光,在现实中就有多么落魄。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跌倒,不断地欠债。他不但没有给她一份贵妇的生活,反把她打入深不见底的贫困与落魄。
她却不曾悔的。唯有心疼。他要去创业,她默默支持。他创业失败,她安慰他从头再来。她甚至曾小心翼翼地劝说过他:有人来请他一起重新复兴昆曲……
他没听完,扭头走开。
他没有放下戏曲,至死不曾。她也知道的。常常在外出归来的间隙,有意无意之间,他会展示一个特技动作,一个吊毛,身体腾空,向前翻滚,然后优雅地落在床上。
那时候,她已是一位满面沧桑的老妇人了。
她是在他去世后才又决定重新登上舞台的。她当年也曾是学校舞台上轰动一时的角儿啊。重新走上舞台,她演的第一场戏就是《长生殿.埋玉》,她演的是唐明皇,戏中的皇帝被迫让杨玉环自尽,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锦被包裹,草草放在浅坟中……
那晚,当她看到饰演杨玉环的女子锦被裹身,被轻轻放置到舞台中央,舞台上的追光落在女子盛妆的脸上,她突然无法自控地泪流满脸:呀,我原来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你这块玉呀!
她已有太多年不流泪了。
【注】①吊毛:京剧演员的基本功,也称作“吊猫”。演员手不撑地,向上纵身翻吊的筋斗,称为吊猫。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小题3】“昆曲《长生殿》”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小题4】本文以“埋玉”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埋玉”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却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着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脱就是在头顶写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弃,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变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虽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却怕被人看见自己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遭到鄙视,所以不看也不喊长命“爸爸”。
C.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书店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启发与激励了长命。
【小题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