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外源性”资源与“内源性”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是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能使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资源的必要性。
B.文章按时间顺序例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外源性”资源的影响之大。
C.文章对“外源性”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实证方法都做出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
D.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
C.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要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D.当我们注重对“内源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9 07:4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幽美,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
如果你深情地拥抱着这块神奇得近乎神话的土地,用心去看,还能看到什么?
那是藏东葱郁的原始森林,藏南深切的河床峡谷,藏西广袤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和藏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是拉萨河谷的村落农田,那是纳木错畔的玛尼石堆,那是米拉山口的风马旗,那是山南历史的沧桑图卷。
那是古格王朝的彩画和废墟,那是披着夕阳晚归的牧人,那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是阿里荒原的狼嚎。
西藏,这个被渲染着且将继续被渲染、被诠释着且将继续被诠释的地方,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把梦枕上雪域高原,一起开始这个做不完的高原梦吧!
每每提到西藏,我们总会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喇嘛们静坐于幽暗的酥油灯下,思索佛陀的教诲;朝圣者冒着严寒和风雪,朝着圣域拉萨磕着等身长头;襁褓中的婴儿在诵经中,接受活佛的摸顶赐福;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拖着夕阳的余晖,围着神山圣湖转山朝拜……
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经幡还在山口飘荡,这是藏民精神世界和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寒冷的清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的寺门还没敞开,长跪磕头的藏人已经挤满广场的水泥地。在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一切生灵面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全部的声音,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声音……
面对那一张张被高原紫外线雕饰过的脸,面对他们雪山般清澈、纳木错样晶莹的双眼,你只能震惊,直指心灵的宗教为无根的灵魂铸建了风雨中歇脚的小屋。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肉体被痛苦、绝望、悲伤和迷惘困扰在尘世之网时,西藏和西藏的人们正静静地仰望着那圣殿的图腾,诵经祷告。
在西藏,你应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诵,用心去嗅,用心去走,你才能看到古老宗教的支流汇聚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松赞干布的身影,流入藏传佛教的海洋。这是人与神的世界。
有人问我:“什么最能代表西藏?”我一时语塞。
是布达拉宫,那标志性的耸立山巅的红白相间的雕楼式建筑?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两个西藏人眼中最“拉萨”的地方?还是神山圣湖的美丽景色,那些上苍撒落人间的珠玉翡翠?
西藏,一个匆匆的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
是的,有了人的西藏才是西藏,有了藏民族的西藏才是叩动灵魂的西藏。八廓街的老阿妈转动着岁月的经轮,青藏线上的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到圣地的距离,桑耶寺佛学院的年轻僧人露了红袍一角笑着转身而去,羌塘草原帐篷里的孩子奔跑在清晨太阳的光辉里。
雪域高原养育的藏民族,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迎着呼呼作响的风马旗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唱着天籁般的牧歌,跳着动人的锅庄舞,喝酸奶过雪顿节……
什么是西藏?她是镜子里的卓玛,她是风中的扎西,她是佛铃下的强巴
(选自《西藏日报》,略有删节)
注 ①卓玛: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②扎西: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③强巴:西藏语中佛教中的弥勒佛。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说西藏有说不完的梦境,有各种各样的美,令人神往,这既点明题目,又表达出对西藏的无限深情。
B.作者让你用心去看,说能看到美丽的自然(包括各种动物)、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古老王朝的遗迹。
C.“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一句,是指游客游历过西藏后,认为与想象中古老的西藏不同,所以坚守地远望古老的西藏。
D.这篇散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叙述、抒情为主,充溢着个人的情感,仿佛是一曲曲西藏的颂歌。
【小题2】文中画线的段落,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散文的语言富有诗意,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焖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雪花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奶奶对萧胜的疼爱,就是通过病重时仍然喘着气起床、喘着气去食堂打饭等细节表现出来的。
B.这篇小说描写了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里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在叙事上始终通过萧胜那一双童稚的眼睛展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以儿童的视角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匠心。
【小题2】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萧胜三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似的读音,勾勒出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而回看你为这只蛙所做的一切,也像极了自己的父母。傍晚归家,推开家门,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父母准备已久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奔向远方,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这份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这份长情的付出,这些默默的奉献,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所覆盖。前一晚你还看到“蛙儿子”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已不见踪影,空无一蛙。更多的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真正懂得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的体验与现实相比,终究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坚强起来——报喜不报忧,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于是寒暄和问候中,多说一些新成绩,少说一些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
(取材于文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ǎ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小题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1905年张謇筹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媒介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博物馆处在发展“转型”期,如何让大众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是重中之重。

现在,不少人走进博物馆,总感到展陈方式呆板,偌大的博物馆,藏品虽然众多,却处处都是“面无表情”的表达。显然,在互联网与多媒体时代下,单一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这方面,许多先进的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将布展设计得生动活泼,如营造开放空间,开设数字博物馆,推动VR游览,运用动漫、3D加强互动性、趣味性,观众在参观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滋养了心灵。

博物馆建设在不断改进,但展品的说明还是很简单,可观众来到博物馆,是想了解文物所蕴含的知识,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果他们参观时读读标签就离开,就仅仅是“到此一游”。为此,博物馆要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可以广泛发展志愿者,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知识培训,构建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团体,让他们活跃在博物馆里。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不仅能拉近博物馆展品和观众的距离,而且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各层面,具有宣传、推介博物馆的便利,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目的。

在物质渐渐富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博物馆仅仅“免费开放”显然不够,还需更深层次地进入国民生活,增进“亲密对话”。比如南京博物院打开神秘的文物库房,让公众了解文物保管知识;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馆则向聋哑和其他残疾人士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故宫博物院更是开设专题讲座,讲述“故宫里的文物医院”。博物馆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公众与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各种馆藏因此也呈现出更丰富的价值。

一直以来,博物馆就是通过对藏品的收集、研究,生成陈列展览,并向大众开放,确有“守株待兔”的姿态,难怪参观者寥寥。今天,博物馆应主动与现代传媒建立关系,逐步形成合作,积极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开办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立网上虚拟博物馆,这些媒介宣传吸引民众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微博每天发送馆藏文物图片,同时附加生动的文字说明。一位博友留言:“如果博物馆的说明都像国博微博这样有趣生动,我愿意天天去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多样方式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让博物馆融入大众生活。

(取材于傅彪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是指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通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来实现价值的各类文化产品。它既包括博物馆的展览,把独立文物或艺术品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具有思想性的文化产品,也包括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博物馆产品,如博物馆指南、图书、图片等。

被称为“最后一个展厅”的博物馆商店,其中的“展品”——文化创意产品的精彩程度,也影响着观众了解博物馆文化的程度。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除了要具备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外,还要具备收藏价值及一定的文化附加价值。每件文创产品都应做到为大众带来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才是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的真正意义。

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尝试将喜庆生动的年画嫁接于新的载体上,赋予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新的内涵,使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瑰宝散发出特有的光芒。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册,用剪纸的形式将杨柳青木版年画还原出来,一个载体承托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堪称巧妙。在该博物馆商店,观众可以把“年画瓷瓶”“年画内画壶”“年画折扇”等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的商品带回家。而一系列价格亲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例如以木版年画为主题的扑克牌、丝巾、风筝、钱包、明信片、牙签盒等,也颇受大家欢迎。

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有专家指出,产品设计一定要围绕博物馆主题文化,能够为博物馆主题文化展览起到促进作用。大众在参观完整个博物馆后,来到售卖区,购买能够与其产生共鸣的文创产品,这是将博物馆的文化带出了博物馆,将文化带回家,带到社会,使得博物馆主题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无限的延伸。而且要注意文化创意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但传承不等同于复制,单纯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当今社会人类发展的源泉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意。因此,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要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元素传承下来,文化是创意设计的基础和核心。一款好的博物馆创意产品设计,要有温度,有情感,赋予产品文化精神的内涵。同时,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最大可能地接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真正价值。

 (取材于胡春萌、徐雪霏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真正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博物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毅然选择了先进、积极的文化方向。博物馆在保藏中华文明物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启迪各族民众智慧,培育地域文化认同,构建世代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别的文化机构难以提供的特殊的知识源泉,人们在博物馆中获得文化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同时,博物馆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性资源,使其能在区域性、全球化的世界里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涌起,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革,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特征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还应该是一个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担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今天,博物馆文化表现出的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引领着社会民众的人文追求,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其使命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我国的博物馆有联系社会、融入社会、服务大众的传统。例如当年东北博物馆自建立之初,就筹办了“伟大祖国历代文物展览”、“生产工作演进史”等陈列展览,并于1954年起组织流动展览小组,赴长春、大连、抚顺等25个城市和地区进行巡回展出,在全国首创了流动展览这一服务大众的展览形式,受到博物馆界的重视和社会民众的欢迎。

(取材于单霁翔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方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富变换展陈方式B.发展博物馆志愿者C.深层融入国民生活D.牵手传媒合作宣传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博物馆发展存在问题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展陈方式僵化B.展览说明简单
C.固守而少宣传D.藏品保护过度
【小题3】下列各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博物苑”中的“苑”字读音为yuàn
B.“转型”一词中的“型”字书写正确
C.“提供”一词中的“供”读音为gòng
D.“守株待兔”这一成语在文中使用正确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属于博物馆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的一项是
A.文化价值B.使用价值C.经济价值D.收藏价值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博物馆主题文化B.富有创意地传承文化
C.体贴而具有强烈情感D.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
【小题6】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征集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下列设计不合理的一项是
A.红楼十二金钗书签。惜春一签,选取了惜春着素袍,于寺院青灯下独自做画的情景。
B.红楼台历。台历节选宝黛初会、熙凤弄权、湘云醉卧等精彩段落,配以古版插图。
C.陶瓷茶叶罐。罐面描绘了“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情节画面,画中的探春形神兼备。
D.青缎靠背枕。低调典雅的靠枕,取材于黛玉进贾府拜见王夫人时描述的家居情景。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能作为现代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机构的依据的一项是
A.一直追求先进的文化方向B.拥有大量的特殊的知识资源
C.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性资源D.使命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小题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说明现代博物馆如何履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源自补天平台《2016年网站泄漏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
C.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
D.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E. 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小题3】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