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②段中作者以《溪山行旅图》和《渔村小雪图》为例,阐述中国画的主要面目是永恒的宁静。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第⑤段论述“静寒之境”中静与空的关系,是对第④段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2 06:0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国科幻电影体现了世界级水平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科学理论的支撑。根据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故事”。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它在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科”要在此类电影中做理论支撑,而“幻”只是艺术表达手段,“科幻”就是将科学理论做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比如在《终结者2》中曾经出现一个液体金属机器人。诸多事实说明,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才会让人们觉得真实而非胡编乱造。而这也是为何“科”是“幻”的基础。其次便是资金的投入。毋庸置疑,美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每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资过亿。 例如《阿凡达》,“《阿凡达》的制作费用超过了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宣传费用等”。可以说, 巨大的资金投入提高了电影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在艺术表现上升华了主题。如果说先进的科学理念和巨额的投资是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外部因素。那么文化因素则属于内部因素。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文化会对民族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该民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对事物的选择施加持续性的影响。

材料二 

《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大多是好莱坞进口片吸金。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于2017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型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 在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在全新世界观的建构上缺乏认知;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紧密相连,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报告显示:“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

材料三

春节期间,电影市场竞争用“激战”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但最终突出重围的,却是一部时长超过2小时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仅6天,这部被称为“国产硬科幻” 的影片票房已经突破20亿元。很多网友表示,希望这部影片最终能够超越拥有55亿元票房的《战狼2》,成为我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在《流浪地球》面前,大腕明星的票房号召力统统失灵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国产硬科幻”带给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前没有人相信中国能拍出科幻电影,编剧刘慈欣的粉丝在听说《流浪地球》将被拍成电影后甚至在网上发出反对的声音。但是,《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却向人们证明,中国可以拍出世界级的科幻大片,中国电影同样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中国故事独特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更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电影始终是艺术创作,要追求令观众心灵得到震撼、振奋的艺术效果。为了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导演不敢启用大腕明星,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道具、摄影、特效上。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件道具是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全新设计、全新制作的。片中一套宇航服就要用1100多个零件,一个头盔的构造多迭14层。此外,地下城、冰原、宇宙空间站等场景搭建更是十分考究,难怪网上的赞美之词不断刷屏,不少网友表示影片场面壮观得令人窒息。

(摘编自《<流浪地球>何以突出重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赫伯特·W·弗兰克认为,科幻电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做支撑。
B.美国文化在人们身上体现出的心理、态度和选择是影响美国科幻电影制作的一大因素。
C.近年来的进口科幻电影,在上映数量和累计票房上都远远超过国产科幻电影。
D.《流浪地球》中令观众赞叹的特效道具、场景的搭建充分体现了“科幻”中的“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使影片的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得到升华。
B.“内外夹击”是指,国外科幻电影作品垄断市场,国内编导注重现实而缺乏优秀科幻剧本。
C.《流浪地球》没有流量明星仍大受欢迎,这说明电影品质才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D.《流浪地球》的成功,既证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实力,又证明了中国故事独特的文化、精神的生命力。
【小题3】同是关于科幻电影,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以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尚中贵和,以人为本,注重教化,不断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异”,才有“和”;只有多“异”共处,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成一个丰富多彩而不失自我的整体。只有不断创造“和”,凝聚共识,才是思想文化健康发展之路;也只有高举“和”的大旗,才能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和”所追求的是“普遍和谐”。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等之间的不适与冲突需要调和,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只有修心养性,养成健康的心理,克制欲望,诚实笃厚,才能达到从个人和谐到家庭和谐,从社区和谐到区域和谐,从国家和谐到世界和谐。在当今各类冲突不断的形势下,要构建和谐世界,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的福祉,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无疑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主张以博大胸怀与邻为善,反对妄自尊大,反对恃强凌弱。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各国在互利共赢、相互理解、真诚合作、和平安宁的前提下保持着友好往来和密切联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也是建立和平稳定与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在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相互尊重、忍让宽容、和睦相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国际潮流而对世界展示“和”理念的集中表达,也是21世纪的中国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前提下所履行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支持。以“和”为中心的中华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文化热,表明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空前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将愈来愈大。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
【小题1】根据前两段,简要分析“和”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谈谈如何构建“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
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在看到其外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
(摘编自《庄子与生活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是非判断没有定准,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断是非,是百家争鸣的根源。
B.在生活中,要学会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懂得取舍,才会理解彼此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
C.有用、无用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有用可转化为无用,无用则能转化为大用。
D.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勉励自己,顺随自己的内心,应该抛弃所获得的名利、荣誉、地位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据此,拘泥于私我、执着于物论是因为没有认识并保全自然。
B.文章认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人应该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和痛苦不堪的枷锁。
C.文章以“彼”与“此”的相对性作为议论的中心,并结合生活实际,由繁化简地阐述了在生活中的哲学。
D.文章先从“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切入,接着分析人应该学会积极应对自然,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B.人应该顺从内心,不要被名利所累。如果被“外物”所驱使,就会被俗物所“牵累”。
C.庄子认为,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应该是积极自然的心态。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累。
D.人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

同类题4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强求”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一本书看了一大半的明史的书看完。
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2点,跟蚊米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刘瑜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那天偶然想起我过去几年写的这三个小说,《孤独得象一颗星球》《那么,爱呢》《烟花》,吃惊地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轨迹,从忧伤到怨恨,然后再到绝望。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名字叫“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想象wg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现在看来,我也只能面对内心招兵买马了,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人家一个人象一个军,我象一个营,一个连还不行吗?
当然我的队伍还没有他们的那么坚定,肯定有逃兵,经常嚷嚷着要休息,但是,我还在招兵买马呢,还前进呢,还边走连唱南泥湾呢。
我想自已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字)
【小题2】在文章中寂寞、孤单、绝望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么解读“绝望”的?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用网友的求助信开篇,表示面对孤独是这个网友个人的特例问题,所以写自己是如何适应孤单的。
B.作者用“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谁都有高原反应。”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说明孤独虽然难受但是可以适应。
C.“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这是拟人化的说法,人的各种能力都要有战斗力,都要服从人自己的主观需求。
D.作者没有肯定“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真”的生活态度,是因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都要努力付出。
E. 作者认为战胜孤独,应该首先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用是非感、责任心来主宰生活。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B.节日中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收到增进感情、宣泄情绪的效果。
C.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
D.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小题2】(小题2)(小题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下的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B.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
C.全球沦为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D.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
B.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节日,使其具有一系列仪式及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端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
C.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
D.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