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吃草
西西
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么样的草。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撒撒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的把草连根拔起。牛、马和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消化和反刍。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伏在地面上攀爬的青草。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在防风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仿佛一座乌金矿。沙丘上有许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长布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他赶着数约二三十只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沙丘上面没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仿佛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但在这片沙地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云似地舐啮起来。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采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无数的针。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
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它们真使我惊异呢。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南山牧场是真正的“乌鲁木齐”,因为乌鲁木齐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我们站在公路上,面对漫山遍野苍绿的松树,深深地呼吸。这草原一片芬芳,充满泥土和花朵的甜味,我还以为自己忽然到了阿尔卑斯山。但远方积雪的峰峦是天山,融化了的冰块,汇成河道在我们面前的山坡下流过,许多人都奔跑到水边去了。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一回来,但都雪雪呼痛,说是有一种草,把他们刺得跳起来。他们之中不乏穿着坚厚的牛仔裤的人,但在草丛中跑过,仿佛有千千万万的芒针插在腿脚上。
草原上除了地毡也似的青草外,到处都是小花,有的白,有的紫,有的怯怯地嫣红,夹杂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之中,我们看见一种尺来高的植物,没有花,叶子细小狭短,茎枝上布满星形放射走向的小针叶,于是有人喊起来:是这种草了,是这种草了。连那么厚的牛仔裤也能透过,叫我们惊跳起来。我仔细看看那草,并不认识这种草的名字,以前也没有见过,但我记得,这草就是沙丘底下羊们觅食的点心。一位陪我们到处逛的田老师说:这些草,羊最喜欢了。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
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澈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剌间悠然步行,安然度过。
一九八一年十月
【小题1】作者为何先写马、牛、驴吃草,再写沙丘和人,后写羊吃草?请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小题2】赏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的羊吃草有何独特之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2:3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努力建构当代“《论语》学”
颜炳罡
千百年来,虽然《论语》研究论著浩如烟海,但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脱、衍、倒、误及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历史条件的客观局限等诸多因素影响,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论语研探》秉承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的手段提出诸多视角新颖、思路独特的看法,或缜密思考,或择善而从,或直抒己见。以《论语》之名定于何时为例,该书不但罗列了“弟子所题说”“曾子弟子为之说”“秦汉之间说”“汉代说”“景帝末或武帝初说”“孔安国说”等前修时贤的不同观点,而且在承认诸说并存的同时,还通过对《史记》《汉书》《礼记》《韩诗外传》《孟子题辞》等传世文献所提供的学术信息的提炼与解读,结合郭店、上博等出土竹简文献,得出《论语》书名定于孔子再传弟子之说或为可信的判断。又如就《论语》的“论”字究竟何意的问题,前人有“伦理”“追论”“从音依字”“言理”“讨论”“选择”“条理”等多种解释,作者在对以上各论详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汉代历史文献、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从训诂学、文字学的“论”字本义入手,认可《论语》之“论”当为“编纂”之义的观点。凡此种种,考证有据、论述精当之处不胜枚举。
宋儒朱熹在《论语训蒙大义》中曾言:“古之学者,其始即以此为学,其卒非离此以为道。穷理尽性,修身齐家,推己及人,内外一致,盖取诸此而无所不备,以终吾身而已。”
在朱熹看来,《论语》可以奉为学者终身受教之经典,其中性命义理无所不备,对实践内圣外王的儒学精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有鉴于此,作者对《论语》学的研究并未局限于经学领域,而是从学术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论语》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凸显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经学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了《论语》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进而探索其政治伦理内涵与文化底蕴。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研探》一书对以上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彰显了《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法律、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所施加的重要影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经典及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论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政以德”和“修文德以来之”等论述,作者指出,《论语》是中国古代“大一统”、德治主义的思想源头。
值得一提的是,《论语研探》对《论语》在官学、私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论语》在臧否人物和劝导世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给予了积极评价。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此举乃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来剖析《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刻性。这种纵向的剖析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相对于“《论语》学”而言的活的学术,因此,《论语研探》扩展了《论语》研究的广度,使得当代《论语》学呈现出一种更为立体的丰富性。
该书最大贡献在于诠释了“《论语》学”这一概念,且在“《论语学》”学科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这个工作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当然,毋庸讳言,本书既有待改进之处,也有些可待讨论的观点。如对《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等问题的讨论尚欠厚重,对两千多年《论语》诠释史的论述、研究还显粗略,对“《论语》成书于子思之手”等观点还有待于更深入地论证,等等。
( 选自 2016 年 5 月 23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直接材料,蕴含着孔子与儒家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千百年来,历代注疏与研究著作颇多。
B.《论语》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传世名著,说熟悉是因为其中的一些语句已达到吟诵的地步;说陌生是因为除了众人所熟知的外,还有一些未知之处。
C.对《论语》在官学、私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论语》在臧否人物和劝导世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等,《论语研探》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D.在罗列了“弟子所题说”等观点后,《论语研探》通过对《史记》《汉书》等文献的研究,得出《论语》书名定于孔子再传弟子之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研探》是“《论语》学”研究涌现出来的新的成果,作者在承认诸说并存的同时,论及范围涵盖多个研究领域。
B.在前人《论语》成果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又结合出土的文献资料,从训诂学、文字学、索引学的“论”字本义入手,认为“论”为“编纂”的意思。
C.《论语研探》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来剖析《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刻性,使得当代《论语》学呈现出一种更为主体的丰富性。
D.历史上对《论语》的研究论著较多,也还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论语研探》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经典及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论语》可以奉为学者终身受教之经典,并据此拓展,对《论语》学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经学领域。
B.作者对《论语》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凸显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进而探索其政治伦理内涵与文化底蕴。
C.很多人研究《论语》,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其进行注释,可以说整个《论语》的诠释史,也是其不断扩大影响,为世人所认知的历史。
D.《论语研探》对《论语》诠释史的论述与研究还有些粗略,对某些观点还有待于更深入地论证,但并不能否认该书是一部“《论语》学”力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食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
B.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D.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山了某种预判。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 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小题1】第②段关于余震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同一地方发生B.强度比主震小C.次数逐渐减少D.强度逐渐增强。
【小题2】阅读第④段,下列选项叙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地震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
B.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C.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
【小题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小题4】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哪种说明方法(写一种即可),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知识付费风生水起。据有关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将达到2.92亿。从行业动态来看,2018年上半年,知识付费分销拼团模式显现,知识付费电商化再进阶,知识付费精细化来临,咨询平台纷纷涉足知识付费领域,比如腾讯与得到合作试水音频付费节目,网易推出“网易科技公开课”等。整体而言,知识付费行业发展趋于理性,前景可观。考察知识付费模式兴起的原因,信息爆炸时代的知识需求是知识付费模式的内在动力。同时近几年互联网支付环境的完善和成熟,也为付费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知识服务具备哪些特征? 首先是提供知识,而非娱乐。其次,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自觉重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流程,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提升服务的质量。最后,知识服务强调专业、精准、高效。“专业”是指知识服务是专门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建立在人类行业分工的基础上。“精准”则意味着对受众和需求有深入的研究,能有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高效”意味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

(摘编自黄斌汤文辉《论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及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表1:我国知识付费平台的主要付费模式

付费模式

典型案例

订阅合辑付费模式

聊、蜻蜓FM、豆瓣时间等

单次付费模式

在行、分答、悟空问答等

打赏付费模式

简书、36氪、微信公众平台等

授权转载付费模式

简书、36氪、微信公众平台等

 

表2:典型知识付费平台——投资和理财领域定价表格

知识付费平台

领城

课程

总价

单价

喜马拉雅FM.

人人都能学会的小白理财术(共44节)

69元

1.56元

千聊

小白理财实战课(共15节)

99元

6.6元

得到

从零开始学理财(共1节)

4.99元

4.99元

蜻蜓FM

小白理财核心五讲

8.8元

1.76元

 

材料三:

作为众多知识付费产品中的一款,樊登读书是特别的:公司95%的收入都来自樊登读书App,主要的推广渠道却放在了线下,并建立了传统的代理商体系;用户多利用零散时间收听,樊登读书的一条音频长度却接近一小时。

“樊登读书就是想要解读能真正带来启发和改变的书。”樊登读书副总裁孙向利表达了对产品定位的坚定态度。樊登读书选取的书目品类主要为:家庭类、职场类、个人成长类和文史哲类。内容选择塑造了用户画像:70%的用户已婚,30岁以上人群占比70%,女性用户超60%,40%为金融从业人员,12%为IT从业人员。“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象限,无论做金融还是IT,都会有家庭、育儿等方面的问题。”孙向利说。综合看来,选书内容多是有逻辑、有经验,而非个性化创作的书籍。樊登读书自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流程,需要综合考虑书籍在各大平台上的评分、内容、是否与讲读过的书籍有重合等因素。选书和编辑团队、樊登本人会同时去阅读入选书籍,共同研讨讲解方式。在音频的长度和形式上,樊登读书有自己的坚持。通常,知识付费平台的音频长度会刻意控制在20至30分钟左右,方便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樊登读书一条音频的长度却在45至55分钟左右。因为主打“一本书”的概念,樊登读书希望用音频的完整性来保障整体的知识架构,“我们不希望用户学习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指导意义不大。”

樊登读书用“宝洁代理体系”建立起了各地的授权点。截至2018年底,樊登读书在全国有3700多个授权点,他们可以为当地用户提供线下活动及其他售后服务。目前,樊登读书的付费用户超过300万,加上试听用户,总数超过1400万。

(摘编自赵隽杨《樊登探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知识付费范畴的一项是
A.付费订阅一个微信公众号。
B.付费询问王思聪“买不起什么”。
C.在喜欢的文章后面打赏点赞。
D.付费聆听一场跨年度演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需求和便捷的网上支付是知识付费兴起的重要原因,行业前景光明。
B.目前我国知识付费平台的付费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有些平台内容定价混乱,知识趋同。
C.樊登读书选书严格,坚持不选择个性化创作的书籍和其他平台讲读过的书籍。
D.樊登读书没有照顾到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是因为他们希望保留完整的知识架构。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樊登读书能够获得众多用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