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建造的,也是他决定炸掉、抗战胜利后重修的,大桥承载着茅以升太多的悲欢。
B.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C.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了“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D.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C.他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D.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E. 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小题3】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3 05:3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流浪地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救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 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的主力军之一,中国科幻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有超越2017年的势头。
B.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海外引进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小题3】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有何启示?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奶奶下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了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形象地展现了奶奶的慈爱,暗示了她害怕父亲再次离开的心理。
C.见到父亲时,“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奶奶的眼泪是对父亲能帮自己找到玉簪子的希望和期盼。
D.小说结尾一段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身处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读《罪与罚》,可以跟随底层人物体味人格的矛盾与复杂。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有人推理出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读的最高境界,正是练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富裕贫穷、位高位低、得意失意,只要一阅读,就必定能摆脱世俗、凝望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B.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通过阅读,书籍对气质的塑造就会很快显露出来。
C.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
D.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通过自我完善,实现精神的富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电影台词引入,肯定见世面的重要,然后笔锋一转,转到关于读书的主题上。
B.作者在论证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趣闻轶事,使文章深刻而不乏情趣。
C.文章在论述读书可以遇见自己、认识世界时,列举古今中外的名著为例证,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借助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的说法,论证了读书对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意义重大,可以改变一个人,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B.人们说,开卷有益,这是就鼓励读书而言的。实际读书时还需要有所判别,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C.从在校学生开始多读书、读好书,再推广到全社会,学习型社会就有希望建成。
D.一个人通过大量阅读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状态,因此读书对提升人生境界意义不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薮》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书中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传说中的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还有一种说法是:仓颉从绳结记录的史书中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

文字的出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这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这些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保存地相当完好,总字数约3500个。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鲁迅先生在《鲁迅·门外文谈》中谈到:“在社会里,造字的也不止仓颉一个人,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文字的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汉字,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B.结绳记事和书契记事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记录一些复杂的繁多的事物。
C.黄帝“乃赐仓姓”,主要的原因是黄帝为仓颉不辞劳苦的精神所感动。
D.用文字记载历史,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于古于今,都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符号字到字的日趋完备,论证了文字的出现是长期的社会生活积累的结果。
B.文章论证兼顾传说与考古发现,证明了汉字是为适应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C.文章引述史书的记载和史学家的观点,极有力的证实了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
D.文章以仓颉造字为主要内容,以史书及考古发现为依据,探讨汉字起源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汉字起源问题,我们应更重视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不需关注仓颉造字之说,无需关注谁创造了汉字。
B.从出现到不断丰富的汉字,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能够更好的有利于人们进行沟通,更好的记录和传承历史。
C.鲁迅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这与文中仓颉能造字成功体现出的精神是一致的。
D.汉字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不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就很难真正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侠气的中国文人—金庸

金庸是公认的“武林盟主”,侠风盖世。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从此唯余字里行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庸说这十四个字就是他的青春。谁都躲不开生死的审判。但是,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有人问他:“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像极了他笔下的大侠。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查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两翰林”,他继承了家族好学的传统。在读书这方面,金庸也可算是个“痴儿”。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也正是因为他少时就博读诗书,才能在写小说时将典故史拿捏得游刃有余。虽然出自书香门第,但是金庸可不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反而在那个时代里还稍稍有些叛逆。遇见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说,这也直接导致了他高中和大学被开除了两次。

学业上的滑铁卢终结了他成为一个外交家的梦想。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外交系开除了的浑小子,日后会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这或许是另一种更加适合金庸的外交也说不定。

侠,首先得是人。金庸相信,如果小说家只会哗众取宠,虚伪敷衍,那么他笔下的人物再正义凛然,也不会有半个人信的。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全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金庸和朋友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每天一边写社论,一边写小说。他不仅将写小说的稿费全部投了进去,还高强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有见证者说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金庸一边为正义发声,一边将家国天下写进了小说中。《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但是为正义发声的人,往往容易被冷箭暗算。在那个黑色时期,谁都不知道,一个好好的人会不会突然就没了。金庸却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空有一身本领却伤天害理,又哪里算得上什么大侠?从此家国情怀就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主要的命题。

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面对少数民族南下,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郭靖夫妇明知襄阳不可守,也不惜战死沙场。萧峰用气壮山河的一死,换取了宋辽多年的太平。《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哪一个不是视家国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是超越民族边界的,也是“侠”的最高境界。且不说郭靖、萧峰这样的大侠,就是一般的侠义之士在民族大义而前,也从不会计较个人得失。金庸小说中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金庸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憧憬着“侠”的时间,但是到了最后都会明白,我们只是普通人。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此后,他便成了一个闲人,江湖、武侠都被他拋在了脑后。所以,《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只是个小混混,他的身上有七情六欲,有妄想执念,却恰好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最完美结束。江湖之中最多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想成为萧峰、郭靖和韦小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相。

相关链接

①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金庸的作品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他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了小说,提高了小说的品味,同时和我们所有的读者,我们华人文化圈里的读者,在深层次上有了一种心理的共鸣。

(摘編自陈洪《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性格有些叛逆,对看不惯的事会直接表达出来,以致他高中和大学两次被开除。
B.金庸在《明报》工作时,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这是因为他不愿被自己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C.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无论是大侠还是一般的侠义之士,都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慷慨赴义,这些人物反映了金庸的家国情怀。
D.金庸以《鹿鼎记》封笔,在韦小宝身上寄托了他对江湖的深刻理解;江湖中有大侠,更有心怀七情六欲,妄想执念和侠之梦想的普通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没有因为学业的滑铁卢跌入人生低谷,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B.金庸虽然不像他小说中的大侠那样武功高超、本领强大,却同样敢为正义发声,心系家国。在他看来侠首先得是人,有热血、有担当的人。
C.金庸认为“大侠”之所以“大”,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一身本领,更是因为他们深明大义,甚至能为国为民而献身。这种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D.金庸创作武侠小说,也从小说中参悟人生。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了金庸豁达而朴实的生活观,《鹿鼎记》则启示金庸在人的江湖中做一个普通人。
【小题3】“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金庸对待人生的态度。金庸的人生是怎样体现这一态度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