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我把尚海英的妈妈叫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北京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但只有玉莹的做法真正体现了孝心。
B.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D.面对海英和玉莹的做法,“我”发出了“真作假时假作真”的感慨,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隐瞒”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06:5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 300万人。其次,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再次,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约有5 000万人。
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丧失独生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商业保险应先行先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提及这个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
(选自叶紫《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老龄化带来新挑战》,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中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幸福感高人群的特征包括:女性、年龄更长、健康良好、非农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等。
一方面,年龄更长的人幸福感相对更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增长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于是,不少人担心老龄化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就此论点,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人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原新教授表示,客观讲,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人口现象,不能说是人口危机,也不可能成为人口危机。
原新认为,人口老龄化现象能否成为社会危机,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合理完善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为老服务体系很关键。
原新表示,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所以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现在人口发展的规律,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社会形态一定将是一个稳定的老龄社会。
在社会高度关切民生问题的当下,对于老龄化问题是民生问题这一说法,原新教授表示了质疑。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的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民生问题。因为经济问题的核心是要“做蛋糕”,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根本要求是要把经济“蛋糕”做大。而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公平、公正地“分蛋糕”,根本要求是分配蛋糕的“量器”一定要公正。
(选自《专家:人口老龄化不等于人口危机》,有删改)
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理论研究和率先出现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复杂而深刻,既带来机遇,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如何养老正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做法。而养老院条件不好或不舍得花钱也是人们不愿去养老院的原因。
实际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较少,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建设迅猛发展。养老服务业正在转为“朝阳”产业。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四十岁左右、中等收入的人群,大多愿意未来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养老院集体养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目前受到市场欢迎。
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必须看到,在曙光到来的前夕,社会养老行业需要熬过一段“寒冬”。
首先是养老观念尚需要扭转和培养,很多人愿意重金养孩子,却不舍得重金养老。其次是社会兴建养老机构遭遇融资难,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更重要的是,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决策者需要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选自樊霞《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未来我们该在哪儿养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材料一主要借这本蓝皮书阐述了我国老年人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B.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家庭幸福感高的人群特征以及原新教授有关中国人口老龄化不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的观点等。
C.原新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老龄化稳定在老龄社会后就会出现新的拐点,回到现在的年龄构成阶段。
D.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负面影响上。
【小题2】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到唐代已经得到充分与完美的发展,其制度基本定型,运作已臻于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官学与私学科举化的完成。于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求功名利禄,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坚守儒家价值观与理想的学者挺身而出,办书院以拨私学、官学之偏。   
书院发展到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代士人大兴办书院之风,自觉地承担起化民成俗与传道(儒家之道统)的社会责任。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办学宗旨及院规等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书院反拨应举之学的鲜明特点:它强调的是人文与道统,它所要成就的是符合儒家价值观的人伦与人格,而不是应科举而试的器用之才。
古代书院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它不是一种营利性的机构,它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突出了公益性的宏大格局。以宋代四大书院为例,他们的兴建或复建都有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赠书与划拨学田的记载。但政府的支持仅此而已,书院日后的运营与维护、发展等,政府不再承担任何费用,完全靠书院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绝大多数的书院完全靠民间捐助和乡绅、官员及士人、商人们的民间集资捐助。
中国古代书院的公益性,除了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制度设定上,还表现在他对学员采用免费入学并予以资助的制度安排上。书院学生的伙食费一般是免费的,有的是发放伙食费。此外,还对学生发放一定的“膏火”(即津贴),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中国的书院,由私学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之道。儒学在汉武帝独尊之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是在民间传衍。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学说。但是经董仲舒的鼓吹,它取得了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成为官方哲学。这以后的一长段历史中,儒学渐渐远离民间,成为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学问。于是,它逐步走向封闭和僵化。朱子在论说儒家道统的传承时说,自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就中断了,指的正是这一现象。直到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出,儒家的道统才又重新接续了下来,而朱子则构建了理学,从而使儒家的道统得以延续,一直到今天。
宋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担负起兴亡继绝的历史重任,而书院正是他们努力将儒学重新拉回民间的努力的一部分。元代以后,作为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朱子学,再次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儒学却并没有再次走上脱离民间的老路,其中书院起了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元明清三代,书院成了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思想学术的纽带。元明清三代的书院,除了继续保持着化民成俗的教育功能外,讲学与研究蔚为风气。这三代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几乎没有一个不与书院发生过这样那样的联系。加之书院编书、刻书、出版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书院成了继承传统、推动学术、酝酿和产生新思想的重要孵化器。
(摘编自朱杰人《传统书院的当代复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它的兴起与科举制度在唐朝基本定型、科举制度的运作臻于成熟不无关系。
B.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的现实,宋代一些学者开始办书院承担起化民成俗与传道的社会责任,以拨官学、私学教育之偏。
C.古代书院不是营利性的机构,政府对它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书院兴建或复建完成后的发展完全靠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
D.古代的书院具有公益性,不但让学员免费入学,还会对学员进行资助,或给伙食费,或免其伙食费,还会发放津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书院,脱胎于古代私学,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之道。
B.儒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能够在民间传衍,直到汉武帝时才取得了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C.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变成了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学问,走向封闭和僵化,直到北宋五子出现后才改变。
D.书院在将儒学拉回民间这点上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元以后朱子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儒学却并未脱离民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绝大多数书院的经费靠民间捐助,书院本身没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一旦得不到资助,就很可能影响其运营。
B.古代书院能够获得不断的发展,与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对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具有很大的关系。
C.元明清三代的书院既传播官方意识形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汇聚了民间力量,使民间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
D.元明清三代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往往都与书院有一定联系,这有利于推动学术发展、酝酿和产生新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时事评论)

庄礼伟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辰而形成的节日,在圣诞前夜,他们要去教堂,肃穆地迎候这个“宁静夜,圣善夜”。

在中国,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教堂、没有耶稣的圣诞节。然后,在一个远离圣诞节的日子,当我们回想起满城被商业绑架的圣诞气氛,回想起我们有口无心的“祝贺圣诞”,和电邮里群发的“圣诞快乐”,并联想到“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霸权”等政治词汇,联想到炸馆、撞机、对台军售等等政治事件,我们会有点不甘心地发问──“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他们的公元,怎么就成了我们的纪年?”

向纵深处看,西方更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回避的(而我们能否也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些别人也无法回避的东西?)。我们无法回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立宪、代议制、电气化、工业化──它们都是源自西方的产物,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经济,无法回避高科技和因特网,我们无法回避“和世界接轨”(其实就是“和西方接轨”),我们无法回避ISO9000无法回避GDP、WTO。我们测量自己的生活如何地好了,也要使用德国人发明的“恩格尔系数”。

这时候,我们有一种在精神上被剥光了的感觉: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为说着中文的西方人了么?

西方在近代启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但人类的进步不能以人类多样性的丧失为代价。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

今年是“耶诞”2002年。今年也是“佛诞”2546年。今年是犹太历5763年。今年还是“孔诞”2553年。今年还是“穆诞”多少多少年,等等。在中国大陆,采用西元纪年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今年还是农历壬午年,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乡野的老农在这方面比我们更有学问,因为这是他们的纪年。

这时候,我开始羡慕一些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

在文化上,中国有着风格鲜明的传统和纪年体系,对于世界来说,这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源。一年中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而传统的中国人在一年中也有自己的时间刻度和嘉会安排,一年的节日以春节开始,以春节结束,祥和饱满。

春节之后,有元宵节,孩童们看尽“一夜鱼龙舞”,而他们也将慢慢地明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况味。

然后有清明、暮春时节,“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还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等的放达!我猜想这帮疯狂的书生一定是光着身子“风乎舞雩”的。

然后有端午,龙舟犁开夏天的水面,长者们庄严地祭奠屈原的英魂。

然后是色彩浓烈的秋天,节日密集的秋天:七夕(七月初七)、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

七夕夜仰望星河时的惆怅与温暖,虽然不如“圣诞”时分伯利恒上空的寒星那么形而上,但它恰恰显现了当世极其匮乏、而中国传统精神中极其富有的人伦气氛。四季里的社戏、傩戏、祭祖、驱鬼、逐疫、送灶神,也远比一个万圣节丰富。

然后是把酒围炉、阖家尽欢的小年、大年。

中国人传统的、地方的节日,还有许多许多,都是贴近土壤的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信仰和哲理,我们应当善待这些节日和文化血脉。我们不能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除了一大堆GDP之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民族,变成了“伪西方人”。

当然,西方的节日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

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依然倾心于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从土壤中、从坎坎伐檀的河岸上产生的那些敬畏、疑惑、愤怒、释然、欢欣、谐趣,依然倾心于那些把传统中国人平淡生活连缀起来的嘉节时令、文化血脉。我将在冬夜仰望星空,但它不是天使传达“救主降世”的短信息时,伯利恒牧人所仰望的星空,而是五千年来我们的先辈托怀星汉、寄意寒星的星空,星星织构成雄浑的象形文字,永远让我们膜拜。

(庄礼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人文学会副会长,时事评论人,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小题1】作者在“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一句之后,列举了一系列纪年方法,其用意何在?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详写了中国的各种节日,目的是什么?
【小题3】请说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一句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慈善捐赠是一种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其基本理念中有分工协作和契约精神两个原则。

慈善捐赠的发展由一对一的直接捐助形式逐步走向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分离,即建构 起以三方关系为特征的慈善主体关系,如:捐赠人、慈善组织和受益人三方,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和受益人三方,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三方。这种分离意味着:一方面,分工带来了专业的服务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协作使捐助者与受助者在心理、人格、 尊严等方面更趋平等。目前来看,分工协作的原则显然还没有真正得到慈善事业有关部 门的尊重和维护。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着诸多乱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契约精神”的缺失。由 于缺失契约精神,有关部门可以任意变更捐赠领域或受捐对象,慈善组织可以随意背弃 诚信谋取私利,捐赠方可以随时违背捐赠承诺等。正是这些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给慈 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摘编自《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2016 年 3 月 25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17 年 11 月 2 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公布了《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据悉, 这份报告通过对 2016 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公开捐赠数据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 共收集到较为完整、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捐赠数据 70.23 万条。分析显示,上年我国全 年接收国内款物捐赠共计近 1392.94 亿元,相比上年增加近 284.37 亿元,相当于人均捐 赠 100.74 元。

从捐赠主体看,企业捐赠仍为第一大捐赠,捐赠总额首次突破 900 亿元,其中 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五成。据不完全统计,上年我国捐赠过亿的慈善家共 35 人(夫妻和家 族按单一主体计入榜单),比 2015 年增加 13 人,捐赠总额达到近 80 亿元;普通民众10 万元以下个人捐赠总额跃升至 2016 年的 90 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捐赠渠道看,2016 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移动端成为主流,手机捐赠占总额的七成以上。2016 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 13 家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三家平台全年共筹得捐赠款近 13 亿元,比 201 5 年增加近 38%。从网络捐赠关注的领域来看,备受关注的依次 是医疗救助类、教育助学类、减灾救灾类和环境保护类。

分析认为,自 2016 年 9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多项具体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多个行业重大问题得到回应,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慈善事业目前仍存在慈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培育扶持政策配套不足、事中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慈善组织将要面临的诸如继续完善内部治 理结构、坚持慈善信息公开、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等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在有关部门监督下予以解决和应对。

(摘编自新华网)

【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慈善捐助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慈善捐赠中无论分工还是协作,都意味着一种对陌生他者即捐赠受益人的伦理关怀。
B. 2016 年我国慈善捐赠最关注三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所受到的关注占据了最大份额。
C. 企业捐赠是 2016 年我国慈善捐赠的最大,其中民营企业捐赠总额超过 450亿元。
D. 2016 年全国有三家公益平台共筹捐款 13 亿元,预示着今后将全力推行高效网络捐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说明了慈善捐赠理念中的两个原则及其现状,材料二和材料三借助统计数据说明了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赠的成绩与特点。
B. 《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当年我国的慈善款物捐赠比2015 年大幅增加,相当于人均100.74 元,这个数据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C.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明确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之后,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提醒我们不断思考和完善慈善事业。
D. 与图一的内容相比,2016 年网络捐赠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捐赠主体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认识不同。
A.分析显示,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民众正成为个人捐赠的重要力量,表现出这类捐赠者有着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
【小题3】材料中说慈善捐赠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文中提到的“有关部门”应该怎样解 决相关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写给妈妈

王春鸣

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小题1】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四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出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A.文章第五段第六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小题4】简析第十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