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在中国,“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和,谐也。”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两气经过斗争达到和谐。这就同样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各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在道家那里,《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和谐,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就是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讲“致中和”,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
季羡林说,“和谐”的概念不简单,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他认为,今天提倡“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不要斗争。
(摘编自震江《和谐:古哲先贤的社会理想》)
【小题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和谐”内涵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抨击“苛政猛于虎”的同时,极力主张养民惠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B.佛家主张“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在宇宙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神。
C.民间流传的俗谚:“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D.在创造文字时,我们的祖先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说文解字》的“止戈为武”,即从和平的角度创造“武”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比如琴道、茶艺、医学等。
B.儒、释、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C.道家的“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这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D.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国与国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即季羡林先生所概括的“人人合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因为在“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
B.“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追求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个人自身的和谐,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影响都很深。
C.“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坚持“和谐”的理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必定能避免相互斗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7 09: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与军刀

孙长乐

在一次战斗中,许维所在的八路军骑兵队与日军遭遇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许维挥舞着军刀一口气将5个鬼子斩落马下,又和一个膀大腰圆的鬼子战到一起。几个回合后,那鬼子露出了破绽,许维迅疾挥刀朝他拦腰砍去,可挨了一刀的鬼子竟然好端端地坐在马上。许维收回军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军刀卷刃了!

就在许维一愣神的瞬间,那鬼子挥刀将他挑落马下,幸亏一个战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他虽保住了性命,但腹部受伤严重,再也不能上战场跟敌人拼杀了。许维心中非常难过,眼前不时浮现自己被鬼子挑落马下的那一幕,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鬼子生产的军刀,既锋利又耐用,战友们都把缴获来的鬼子军刀视若宝贝。许维躺在病床上,心想何不混进鬼子的兵工厂里,学会鬼子制作刀具的技术!

这天,部队的岳团长到医院慰问伤病员,许维一脸委屈地说道:“首长,我可是吃了军刀的亏,要不是军刀卷刃了,我咋会躺在这里!我有一个请求,伤好后我想混进日军的兵工厂,偷学鬼子制刀技术。”

……

许维伤愈后,岳团长派人把他叫到团部,郑重地告诉他:“组织上同意你去偷学技术。我们得知,日军的兵工厂为了保密,只用哑巴干活,你只能装成哑巴混进去。”

许维跟部队里的一个会哑语的教导员学了一些哑语以后,就离开了部队。混进鬼子兵工厂后,许维和其他中国劳工一样,一天从早到晚都默不作声,只是卖力地干活。有天傍晚,许维在茅房里解手,鬼子的一条狼狗蹿进了茅房里,朝他嗅着。许维猛然看到那条高大的狼狗,吓了一跳,脱口喝道:“该死的畜生,出去!”

这时候,两个巡逻的鬼子正好走到茅房前面,听到茅房里有人说汉语,俩鬼子端着枪冲进茅房里,把许维押到了兵工厂的审讯室里。

在鬼子的兵工厂里,凡是发现装成哑巴的中国劳工,都得被割掉舌头,变成真正的哑巴。鹤田队长围着许维转了两圈,便向站在一旁的几个鬼子做了个“割舌”的手势。一个鬼子挥着雪亮的剪刀,将许维的舌头齐根剪掉,许维立时昏了过去。鬼子往许维的嘴里胡乱敷了些面状的止血药后,便把他给拖到了工房里。

此后的日子,许维除了卖力干活,还有意接近日本工匠,暗中观察他们的锻造工艺和制作刀具的技术。许维既勤快又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个日本工匠的喜欢,他们都乐意带他干活,他便借机勤学苦练,悉心讨教锻件、淬火、打磨、开刃等制作刀具的几个关键技术。每到夜晚,许维就躲在被窝里,借着月光,偷偷地把制作刀具的工艺记录下来。

一天,许维和两个中国劳工跟着几个鬼子到邻县去拉煤炭,途经一个叫南关驿的小镇时,许雏用哑语告诉鬼子,自己以前曾在这小镇待过,知道镇上有个叫大向梨的女子,不仅人长得貌美如花,还有一手推拿的绝活。

几个鬼子大为高兴,就在一个小客栈待下来,让许维去把那女子找来,慰劳他们。离开那几个鬼子后,许维就钻进一个树林里,天黑后才离开了小镇……

面对岳团长,许维嘴里呜噜着,撕开自己身上那件狗皮棉袄的夹层,拿出一叠记录着鬼子刀具制作工艺的土纸,交给了岳团长。望着面容消瘦、蓬头垢面的哑巴许维,岳团长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不久,八路军的兵工厂在许维的指导下,制造出了一批精良的军刀。在此后的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再也没有吃过军刀的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八路军与鬼子拼杀的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同时电揭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B.小说通过战场上八路军和日军军刀的对比,暗示了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特点,易卷刃的军刀是我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C.小说语言精心雕饰,朴实无华,亲切耐读,例如“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该死的畜生,出去”。
D.小说在叙事方面匠心独运,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主人公许维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显得多余。你是怎样看这个结尾的?请表明观点,并具体陈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徐进
1946年8月,王西京出生在西安的一个贫苦家庭。“纯属天性,没有家传”的他,从临摹小人书、连环画中的人物开始。初中时,王西京有幸遇到了启蒙他“真正进入艺术的导师”——画家于正常。恩师的精湛画技和嘉言懿行都成为王西京一生学习的标模。
1966年9月,王西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革命却彻底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深造之路。随后,“噩梦”接二连三地袭来。先是父亲的历史冤案,自己也被牵连其中,接着是恩师惨遭冤杀。一出历史的悲剧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这也构成了他后来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中带有强烈悲怆情怀的根本原因。
1984年,王西京创作了中国画《远去的足音》,这是他现实主义题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节,一种悲壮的苍凉情绪,王西京在创作中对此境界的渲染,于严谨中显出厚重,在壮烈中透出哀伤。
1985年王西京结束了18年的编辑生涯,开始着手创建西安中国画院。当时的“西安中国画院”还是一个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分钱的民间团体。那时,画院没有房,办公地点就设在王西京的家里,迎来送往,家人成了义务的“接待人员”。画院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把数万元稿酬都贴补到了上面。
“有人说我创办画院是自寻枷锁,我觉得,画家可以超脱,可以潇洒些,但不可不为社会做些事情,西安的现代文化繁荣应该是一代人的事,而不是几个人出名的事,我们做了一些奠基工作,牺牲是值得的。”终于,五年之后,一座大楼矗立在西安南郊,它是西安历史上第一所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从此,古城的美术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如今,西安中国画院已聚集了150多位有造诣的画家,成为西安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基地及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深入,大河意象开始成为王西京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十年来,他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
在王西京的笔下,写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另一项重要的“宏大叙事”,与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谓“双峰并峙”。从1981年创作的屈原《天问》开始,他让一组又一组历代俊杰在笔端“复活”,汇集成了一幅描述中国历史的波澜画卷。1982年,王西京创作了《李逵探母》,可视为其以“中西融合”造型模式表现古人的代表之作,作品以情感人,在侧重写实的人物画中融合了写意笔墨的表现性元素。
20世纪60年代初,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的6位代表人物在刚落成不久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长安画派”由此声名鹊起,这群西北画坛锐意改革的艺术精英以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进入世人视野,书写了现代中国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而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王西京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博大、雄强、开放、宽容的“长安精神”,并带领陕西美协的团队以此为方向,奋发向上、开明进取,大刀阔斧地改革求新。
“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在一个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飞速激进、国运复兴的时代潮流,意欲巅峰图造,再振长安画坛雄风的锐志便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连接
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评价道:“《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的扛鼎之作,这位有中西绘画全面技巧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有卓越的奉献,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综合的功力与修养,创造既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又有高雅品质、正大气象和纯正品格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有新的突破。《黄河,母亲河》是他走向新艺术历程的标志。”
②王西京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身份的现代人。从他的生活与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肩负历史使命的艺术家。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其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有对现代文化积极推动的一面;既有现实精神一面,同时又独具人文情怀。(选自徐文景《品评王西京先生的中国人物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的历史冤案,恩师的悲惨遭遇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因而后来他的作品中都带有强烈的悲怆情怀。
B.为了能更好地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博大深厚,寻找艺术表现的契机,王西京多次前往黄河沿线地区采风写生。
C.没有高等学历,没有显赫家世,王西京依凭天赋和努力在画坛取得自己的成就,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
D.王西京结束18年的编辑生涯,创办了西安中国画院,源于他对西安美术事业的关注以及他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E.王西京的作品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既有现实精神,也有人文情怀,这就是他在中国画领域的贡献。
(2)作为国家级的专家,王西京对我国当代画坛做出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王西京的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分析。
(4)王西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B.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C.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D.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C.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D.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D.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 。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主人公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哪些合理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

黄敏兰

史铁生曾经对我说,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要不是因为那场倒霉的病,他肯定会像我一样在1977年考上大学。虽然农村生活也给我带来不少疾病,例如淋巴结核、风温热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像史铁生的病那样可怕。我等到了恢复高考那一天,所以后来的生活道路也要比他顺利得多。史铁生还说,他若参加高考,一定会报考英语专业,因为他在学校时英语成绩很好,本人也喜欢英语。我想,那不是太屈才了吗?如果史铁生不成为文学大师,而是从事其他行业,哪怕是很好的职业,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中国文学都将是一大遗憾。

史铁生初回北京后的几年,几乎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史铁生从陕北回京后马上住进友谊医院,是在他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小题1】下列对史铁生的回忆与评价,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史铁生没有成为文学大师,而是去从事其他的行业,那将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
B.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将“死”视作“节日”。
C.善于思考的史铁生要忍受超出常人的痛苦,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D.一场倒霉的病给史铁生留下了不能上大学的遗憾,也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变得更加坎坷。
【小题2】下列对史铁生“幸运与不幸”的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生病而不能参加高考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后来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文学大师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B.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挣扎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能在宁静的地坛中找到生路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C.住进医院一年后没治好病被抬出院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医生、朋友鼓励下有了活的兴致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D.出院后成了“待业青年”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小题3】下列说法最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四百多岁的地坛宽厚博大,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双腿残废、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让他感觉有着宿命的味道。
B.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草木繁盛,生机勃勃,史铁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不再恐惧不幸的命运,坦然面对生与死。
C.史铁生在苍凉与宁谧的地坛中静下心来,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找到了灵魂的支柱,选择了生路。
D.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因为有动人的美景,无法让史铁生静下心来找到心中的上帝,所以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
【小题4】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