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 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小题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6 08:4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通过对2017年遭遇网上诈骗的用户进一步调查发现,虚拟中奖信息诈骗依然是受众最为广泛的网上诈骗类型,在遭遇网络诈骗的用户中占比达70.5%;其次为利用社交软件冒充好友进行诈骗,在遭遇网络诈骗用户中的占比为48.4%。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日前,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激起了网上广泛的讨论。然而大家发现,即使安装普通APP软件,软件要求用户同意数十项的用户隐私获取权限方可安装。被迫无奈用隐私换取便利已经成了大众对当前我国个人隐私保护现状的共识。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大量留痕在各类网络服务平台上,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最为宝贵的数字资产,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事关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关系到网络社会时代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信息滥采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大部分APP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获取与软件应用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通讯录、地理位置、个人相册等众多信息访问权限。以手机电筒APP软件为例,除了要求获取电池和摄像头访问权限之外,还要求访问用户通信录和地理位置等与软件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二是企业通过软件服务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后,究竞如何使用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存在信息倒卖或者过度挖掘等行为,用户完全不知,也无法掌控。三是用户许可协议流于形式,尽管许多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有用户许可协议步骤,但许可协议存在条款冗长难以阅读、霸王条款强迫用户等行为,甚至像支付宝一样替用户勾选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2014年8月微博诉脉脉抓取使用微博用户信息,2017年8月腾讯指控华为荣耀Magic手机侵害了微信用户的数据,2017年6月顺丰和菜鸟数据断交门等大量类似事件中,双方企业围绕用户数据的使用唇枪舌剑,但是作为数据所有者的用户却没有任何发言权。企业间个人信息之争,普遍暴露了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流通交易,流通情况个人是不掌握的。二是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究竞谁能用,谁又不能用,作为主角的个人并没有发言权。三是个人信息被企业采集后开发利用,企业只关心自身利益,个人用户体验是次位的。

(摘编自陆峰《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如何突破困境》)

材料三:

隐私泄露助长电信诈骗,人肉搜索酿成生活悲剧,裸贷风波流出私密照片……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尤其是置身于无远弗届、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基本信息、消费习惯、位置轨迹等,都可被转化为数据存储起来,在技术层面降低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而人们拥抱数字化生活的过程,也意味着对部分个人信息使用权的主动让渡。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信息时代的信息保护难题,也挑战着传统的法律规制逻辑。一般来说,有了实际侵害结果,法律制裁才会介入。今天的个人信息长期处于暴露的危险中,且很多时候,信息泄露对个人的侵害结果并不明确,让人难以觉察。因此,法律制裁就不能仅依据后果,而必须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

当然,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5月12日)

材料四:

2018年5月25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下称“《条例》”)正式生效,这也是欧盟1995年《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下称“《指令》”)生效以来颁布的又一项更全面、更严数据保护措施。《条例》严在哪儿?与1995年颁布的《指令》相比,《条例》颁布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2018年,《指令》的很多概念和保护的范围在《条例》中被扩大和细化了。首先是适用范围的扩大。其次,《条例》赋予了《指令》之外更多的个体权利。比如,保障个人对其数据的“访问权”“限制处理权”与“拒绝权”。此外,《条例》对何谓有效的“个人同意”做了更严格的要求:个人沉默、预先勾选和静止状态不足以认定个人表达了“同意”。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5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我国新增网民4000余万人,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既超过了亚洲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B.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利用设定好的APP故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
C.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是由于我国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
D.目前,欧洲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的重视和相关法规的严格程度,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盗事件、网络诈骗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可能发生。
B.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
C.只要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杜绝。
D.如果目前我国借鉴欧盟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做法,将会损害相关企业的利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你认为进一步加强个人隐私保护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简单。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上点力气。

不过,父亲还是问了句:“晌午,管饭吗?”

街坊说:“没说,要不……身上带点钱吧,万一不管饭呢?”

父亲想了想,就在身上装了五十块钱,绿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可看着稀罕人,就像庄稼一样。干活的地方不远也不近。街坊说:“坐我的三轮车吧,跑得快!”

于是父亲就坐着三轮车,嘣嘣嘣……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干得飞快,就像在自家地里一样。街坊说:“干这么快做什么?反正五十块钱一天,还指望雇户多给你几个啊?”

父亲“哦”了一声,速度就慢了下来。可一会儿,父亲又嗖嗖地干到了前面。

街坊还是忍不住数落:“一天五十块钱,用不着那么仔细,凑合着干就行了。”

父亲嘴里答应着,手里的活儿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父亲对自己说:说好五十块钱一天,就要对得起五十块钱一天,哪好熊诓人呢?

也没觉得累,天就晌午了。雇户就送来了晌午饭:馒头、炒菜、稀饭……父亲搓着手,挺过意不去:“简单弄点,能吃饱就行了,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啊!”

父亲啃了馒头,吃了炒菜,喝了稀饭,肚子就饱了。街坊说:“吃、使劲吃,不吃白不吃!”父亲笑笑,找个半阳的草坡趄下,心说吃饱就行了,吃撑了,下晌干活不舒服啊。

父亲趄着身子打了个盹儿,精神头儿就又有了。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走进地里又埋头干了起来,当然也要拉呱了。比如街坊说:“在过去,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啊!”

父亲说:“那不一样啊,过去给地主干活,那是在剥削劳动力,现在人家五十块钱一天,是请咱们帮他干活,而咱们能来干活,那也是在照顾他面子,性质不一样,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一天的活儿就干完了,太阳也靠了西山。雇户很满意,掏出五十块钱给街坊,再掏,就掏出张一百块钱的。雇户继续翻找钱包,父亲想起身上装的五十块钱,就掏出来说:“你给我一百,我找你五十,不就结了?”

赚了钱,自然就美。街坊说:“走,上三轮!回头,咱俩喝两盅!”

父亲没上街坊的三轮,他说要去山岗的地里看看,自家那块晚熟豆子是不是也好收割了。街坊开着三轮车一路冒着黑烟走了。父亲没去山岗地,那块山岗地里的豆子,早就被勤快的父亲收割过了。父亲这么说,就是不想喝上两盅。

回到家的父亲,就不勤快了,他想烧饭,可又懒怠弄。晃晃暖壶,捏起壶塞,把手掌贴上去,感觉有温气儿。父亲就取过个碗,掰进块饼子,想想,又挖上块猪大油,挑进筷子咸菜,然后倒上水,搅一搅,拌一拌,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填饱了肚子,他蹬了鞋,趄在了炕上。

父亲惬意地掏出那一百块钱,红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但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看着真稀罕人,父亲想,雇户晌午管了饭,自己带的五十块钱没花,因此饭钱省了,活儿干完了没凑着去喝酒,所以赚的钱也省了,如此里外一算,咱等于一天赚了一百块钱哪!

父亲这样想着,就又快乐起来了。他打开电视看电视。

电视响了。父亲的呼噜也响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重视在细节中塑造人物,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看似随意的动作实际是在写父亲干活前的认真准备状态。
B.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C.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乏困的状态。
D.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像“稀罕人”“熊诓人”“趄着身子”“拉呱”等词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真实亲切。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写“父亲临去干活时装了五十块钱”这一情节在结构作用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担心雇主晌午时分不管午饭,所以装了五十块钱。
B.父亲担心收工后,街坊说:“走,上三轮!咱俩喝两盅!”时,自己挣的钱少,街坊瞧不起。
C.引出后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
D.前面是绿色的钱,后面是红色的钱,色彩形成对应关系,暗示父亲劳有所得后内心的喜悦。
【小题3】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不必听人指导
①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我觉得,只有你和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我才有权提出我的看法或者建议,而且你也不必受我的看法的束缚,以免影响你的独立性。因为,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对于书,谁又能制定出什么规律来呢?滑铁卢战役是在哪一天打起来的——这种事当然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要说《哈姆雷特》是不是比《李尔王》更好,那就谁也说不准了——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拿主意。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来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或者我们所读的书究竟有何价值,那就等于在摧毁自由精神,而自由精神恰恰是书之圣殿里的生命所在。
②不过,为了得到自由,当然也得对自己有所限制。我们不能愚昧而徒劳地浪费精力:为了给一盆玫瑰花浇水,便把半个院子全浇湿。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准确有力地把握对象的能力。
③但是,我们在图书馆里可能首先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我们的“对象”是什么?粗粗一看,很可能是乱七八糟一大堆:诗歌和小说、历史和回忆录、词典和蓝皮书——各种各样的民族、各种各样的年龄和各种各样性格的男男女女用各种各样的文字写成的各种各样的书,全堆放在那些架子上。窗外有只驴子在叫,几个女人在水槽边闲聊,小马驹在田野里奔跑……我们从哪里开始呢?怎样才能在这一片混沌中理出个头绪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从自己所读的书中得到乐趣?
④说来似乎很简单:既然书有种类,那么我们只要分门别类地找出它们理应给我们的东西就可以了。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根据书所能给我们的东西来读书。我们读书时,大凡都头脑不太清醒,目的不太明确;要不就是苛求:小说一定要写得真实,诗歌一定要写得虚玄,传记一定要美化传主,历史一定要迎合我们的先入之见。而我觉得,读书若想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开端,就必须先把这样的成见统统驱除掉。我们不应该对作者发号施令,而应该设身处地为作者设想——成为作者的合伙人和同谋。要是你一开始就心存疑虑或者要求苛刻,那么你就不可能从你所读的书中读出尽可能多的意蕴。反之,倘若你尽可能地敞开自己的心扉,那么,一打开书,你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当你沉浸于书中并不断熟悉它之后,很快就会发现,作者给予你的东西,或者试图给予你的东西,其实是相当明确的。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本段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概括读书不必听别人指导的理由。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沙漠对河流说:结束!
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
——题记
在新疆生活的这么多年月里,我非常幸运地见识了它的那些著名的河流。的确,我非常幸运
伊犁河、巩乃斯河、喀会河、塔里木河、孔雀河、额尔齐斯河、玉龙喀会河、叶尔羌河、多浪河……河流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永难磨灭的记忆,是丝缕一般柔长的诗情。虽然水和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奇怪的却是河与河完全不一样。
叶尔羌河完好地保留了一副古代河流的面貌,在洪水期,它宽阔的河床里流泻的仿佛不是水,而是永无休止的、奔腾拥挤的骆驼群;额尔齐斯河有着令人惊异的风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纯净近乎神话,它的浪涛如同众多大块的碧玉倾泻翻滚;还有塔里木河,那是一支忧伤的歌,它以伤感的情调告别一个又一个绿洲,然后义无反顾地走进沙漠……还有呢,还有伊犁河和巩乃斯河啦,那是和我青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河,我已经好多次写到它们,但始终不能真正表达出它们的神韵。
如果说我对新疆有一种无法抗拒和割舍的爱,那么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缘自这些河流。河流这些生命之蛇缠住了我的心。
与河相反的是,我这么多年走遍了新疆的许多地方,穿越了无数的戈壁和碱滩,却很难深入地见识到沙漠的真面目。我与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森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居一域,但始终没有真正见到过它们。它们就像传说中的巨蜥,时常留下足迹,却难见真形。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搏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向蛇扑去,并一口咬断它。
那些消逝的河流,是怎样地被断,然后被吞没……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人是多么灵醒的动物啊!
我看到过西海固作家王漫西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1972年,西海固大旱,我采风去某村找一位烧窑师傅,他说:‘你是走州过县的人,咱这里都说地球把把子(把柄)快磨断了……是苏联专家测出来的,正拿电焊机焊着哩。电焊机把天都烧红了,山干火燎的,牛赶到山里只吃空气没有草,咱这里人说,焊住了我们就不用迁了,焊不住我还要迁走哩。’”
这段精彩的对话正是大西北的缺水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所独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也是由他们口头创造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今众多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呼吁文字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绝妙的。
烧窑师傅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
那些不会逃跑、不能移动的树,那些在人类兵团到达后像成群成片的俘虏等待砍伐的树,那些身材高大、枝叶俊茂但敌不过一柄斧锯的树,那些在微风中哗笑着本来想当人类的朋友却不料成为屠杀重点的树……只要想起,为时何晚!
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栽树吧!
树是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但愿我们今后不再因为它们无言、不能移动而去任意伤害它们。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一根伟大的“魔杖”——就像古老的神话中传说的那样。
至于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除了近百年来遭受污染和破坏,过去在历史上可是一直受到热爱和歌颂的。一本书上说道:“实际上,在成吉思汗后裔中,对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天,我依然记得中学时读过的题在《静静的顿时》卷首的那几句古歌——
哎呀,静静的顿河,像是我们的父亲!
哎呀,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样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强调“的确,我非常幸运”,是因为自己曾亲眼看到了那些河流的不同神韵,感受丰厚。
B.将河与沙漠想像为蛇与巨型蜥蜴,形神兼似,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河的警觉与沙漠的凶猛。
C.“直到这时,人才想起了树”一句的意思是,生存环境恶化了,人才意识到了树的存在。
D.“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是对题记“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的一种解释。
E. 结尾提到成吉思汗后裔对流水的崇拜,是为了表明中华文化包容广博,有着优良的传统。
【小题2】(小题2)①作者用“奔腾拥挤的骆驼群”比喻叶尔羌河,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3分)
②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支“忧伤”的歌?(3分)
【小题3】(小题3)结尾引用《静静的顿河》卷首的几句古老的歌词,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文中说:“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人在河与沙的搏斗中有了怎样认识?起了什么作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