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先生
刘立勤
州城人都不知道他姓啥名谁,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只知道他是一个盲人,眼睛看不见,却在醉仙楼前摆了一张桌子,做起给明眼人指路的生意。
州城人习惯把他们叫先生,因他只有三十来岁,人们就叫他小先生。
人常说,算命查八字,凑钱养瞎子。州城人厚道,有了闲钱,就到小先生的摊子前和他拉呱拉呱。三拉呱两拉呱,陡然对他肃然起敬了。谁想那小瞎子真是厉害,竟把明眼人说得一惊一乍的。
小货郎奎五,每天挑着货郎担子转四乡,养活着一家大小五口人。靠腿吃饭的奎五突然患上了腿痛的毛病,找了好多医生看,就是治不好,家里眼看没法子过了。奎五的老娘找到小先生问一家的活路。他掐指一算,说奎五家房子的顶梁柱上有一截草绳子成精作怪,把绳子剪掉扔进水里,再用酒火把痛腿揉揉就好了。
老娘给奎五一说,奎五硬撑着爬上楼,顶梁柱上真有一截草绳子。奎五小心剪下,扔进水塘。回头沽了二两白酒,用酒火揉揉痛腿,当下轻松,第二天能正常走路,第三天就挑货郎担卖货去了。
谁都知道茂盛绸缎庄的黄老板有个头疼的毛病,已经四五年了。疼起来虽然不至于钻心,可是手脚发麻,四肢用不上力。特别是遇上阴雨天,那份痛更是让人难过。黄老板是有钱人,看遍了州城的名医,还去省城看西医,也找了好多的游方郎中,花了好多的钱,都不见效。
黄老板找到小先生。小先生问了他的生辰八字,又掐指一算,问黄老板几年没有回老家了。黄老板说五年。小先生说,那就对了。你回一趟老家,你老父亲的坟头上生了一棵树,你把树拔了,毛病就好了。 黄老板回了一趟老家,父亲坟头真的有一棵小树,拔了树,他立马经络通畅,通体舒坦。
小先生生意越来越好,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外地人。当然,也有不服的,比如麻六。麻六是 个二鬼子,无恶不作,州城里的人恨不能扒了他的皮。他身后有日本鬼子,人们敢怒不敢言。
麻六听说了小先生的传奇后,提着枪来找小先生的麻烦。好心人提醒小先生躲避一下,小先生却摇了摇头,人们只好躲到一边看热闹。远远看去,麻六凶神恶煞一般,小先生却沉着应对。末了,麻六悻悻离去。一连几天,麻六来时凶神恶煞,最后都是悻悻离去。
几次三番,州城不见了麻六。有人说麻六领着手下的二鬼子炸鬼子炮楼时炸死了,有人说麻六投奔了国军,也有人 说麻六投奔了八路。问小先生,小先生摇头一笑,也不作答。只知道找小先生问路的人很多,好像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子。
小先生的生意更红火了,驻扎在州城的洪团长也请他算命来了。 洪团长是州城伪军的团长,官运财运样样通达,可惜没有儿子。三年间他连续娶了四房太太了,还是
不见一男半女。小先生掐指一算,又摇头晃脑一番,说,你回家去把你家正房后面的下水道用竹竿捅一下,啥都有了。
洪团长回家后,亲自用竹竿疏通下水道。过了两个月,几个太太相继怀孕,第二年洪团长就得了两男 一女。洪团长一高兴,不仅亲自送来一千块现大洋,还请小先生做师爷。小先生收了大洋,坚决不当洪团长的师爷,依然忙着为明眼人指路的生意。
小先生虽然没当洪团长的师爷,却操心着洪团长的事情。洪团长有什么事,都会把小先生请到府上协商,小先生也尽心竭力。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洪团长的队伍越来越壮,儿女也越来越多,各方的关系也越来越通达。
后来呢,洪团长竟然带着人马投奔了八路。
再后来,小鬼子投降了。人们看见小先生的摊子前来了好多的军人,有八路,有国军,还有洪团长,还有失踪很久了的麻六。他们都是来感谢小先生的,感谢小先生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小先生连忙说,我要感谢你们呢,我是个瞎子,杀不了鬼子,感谢你们替我这个瞎子去杀鬼子呢!
小先生说完就笑,笑得一脸灿烂。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小瞎子真是厉害,竟把明眼人说得一惊一乍的”,说明小瞎子不仅命算得很准,而且骗术高明,使明眼人对小瞎子说得一些未卜先知的事深信不疑。
B.小说以“小先生”为题,既可代替主人公的姓名,又有明显的褒扬之意。主人公眼虽盲,却知识丰富,用不同的招数接待不同的人,让大家都满意而归。
C.前两个故事看似有封建迷信色彩,实际上没有离开医道、孝道。爬梁柱、用酒火、回老家到墓地等无不是用医道指导其活动筋骨之举,理荒坟算尽孝道。
D.小说卒章显志,这么多人来感谢小先生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这光明大道就是拯救我们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不要再内讧使狠当汉奸。
【小题2】小说通篇写了四个故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前三个故事。
【小题3】你怎么看待小先生这个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9:5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从未断绝。果然,他笑着,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有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抖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时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的情感变化。
B.小说中描写猎人持续两个月之久喂养小狐狸,他煞费苦心地设下“圈套”,却没有立刻杀小狐狸,可见他依然有善良的一面。
C.小说中的猎人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来谋取个人私利,而文章又偏偏以“信任”为题,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D.小说中反复描写雪景,开篇“积雪的旷野”烘托出天气寒冷,为小狐狸渴求食物做铺垫;“雪特别大,四野皆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中猎人与小狐狸的关系前后截然不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族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文革”中,一切学 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

(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亦可以做食粮。”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旋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导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小题2】“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两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访谈录
2012年10 月13日上午8 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10 月11日18 点40 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 或100 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 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摘编自2012年10 月《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莫言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死疲劳》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生死疲劳》涵盖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因而被认为是纪实小说。
C.《蛙》由于涉及了计划生育,被人认为是最勇敢的作品,莫言对这个评价并不认可。
D.《蛙》以姑姑为原型,写到计划生育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物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延伸的不止50 年,其中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 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小题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