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先生
刘立勤
州城人都不知道他姓啥名谁,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只知道他是一个盲人,眼睛看不见,却在醉仙楼前摆了一张桌子,做起给明眼人指路的生意。
州城人习惯把他们叫先生,因他只有三十来岁,人们就叫他小先生。
人常说,算命查八字,凑钱养瞎子。州城人厚道,有了闲钱,就到小先生的摊子前和他拉呱拉呱。三拉呱两拉呱,陡然对他肃然起敬了。谁想那小瞎子真是厉害,竟把明眼人说得一惊一乍的。
小货郎奎五,每天挑着货郎担子转四乡,养活着一家大小五口人。靠腿吃饭的奎五突然患上了腿痛的毛病,找了好多医生看,就是治不好,家里眼看没法子过了。奎五的老娘找到小先生问一家的活路。他掐指一算,说奎五家房子的顶梁柱上有一截草绳子成精作怪,把绳子剪掉扔进水里,再用酒火把痛腿揉揉就好了。
老娘给奎五一说,奎五硬撑着爬上楼,顶梁柱上真有一截草绳子。奎五小心剪下,扔进水塘。回头沽了二两白酒,用酒火揉揉痛腿,当下轻松,第二天能正常走路,第三天就挑货郎担卖货去了。
谁都知道茂盛绸缎庄的黄老板有个头疼的毛病,已经四五年了。疼起来虽然不至于钻心,可是手脚发麻,四肢用不上力。特别是遇上阴雨天,那份痛更是让人难过。黄老板是有钱人,看遍了州城的名医,还去省城看西医,也找了好多的游方郎中,花了好多的钱,都不见效。
黄老板找到小先生。小先生问了他的生辰八字,又掐指一算,问黄老板几年没有回老家了。黄老板说五年。小先生说,那就对了。你回一趟老家,你老父亲的坟头上生了一棵树,你把树拔了,毛病就好了。 黄老板回了一趟老家,父亲坟头真的有一棵小树,拔了树,他立马经络通畅,通体舒坦。
小先生生意越来越好,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外地人。当然,也有不服的,比如麻六。麻六是 个二鬼子,无恶不作,州城里的人恨不能扒了他的皮。他身后有日本鬼子,人们敢怒不敢言。
麻六听说了小先生的传奇后,提着枪来找小先生的麻烦。好心人提醒小先生躲避一下,小先生却摇了摇头,人们只好躲到一边看热闹。远远看去,麻六凶神恶煞一般,小先生却沉着应对。末了,麻六悻悻离去。一连几天,麻六来时凶神恶煞,最后都是悻悻离去。
几次三番,州城不见了麻六。有人说麻六领着手下的二鬼子炸鬼子炮楼时炸死了,有人说麻六投奔了国军,也有人 说麻六投奔了八路。问小先生,小先生摇头一笑,也不作答。只知道找小先生问路的人很多,好像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子。
小先生的生意更红火了,驻扎在州城的洪团长也请他算命来了。 洪团长是州城伪军的团长,官运财运样样通达,可惜没有儿子。三年间他连续娶了四房太太了,还是
不见一男半女。小先生掐指一算,又摇头晃脑一番,说,你回家去把你家正房后面的下水道用竹竿捅一下,啥都有了。
洪团长回家后,亲自用竹竿疏通下水道。过了两个月,几个太太相继怀孕,第二年洪团长就得了两男 一女。洪团长一高兴,不仅亲自送来一千块现大洋,还请小先生做师爷。小先生收了大洋,坚决不当洪团长的师爷,依然忙着为明眼人指路的生意。
小先生虽然没当洪团长的师爷,却操心着洪团长的事情。洪团长有什么事,都会把小先生请到府上协商,小先生也尽心竭力。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洪团长的队伍越来越壮,儿女也越来越多,各方的关系也越来越通达。
后来呢,洪团长竟然带着人马投奔了八路。
再后来,小鬼子投降了。人们看见小先生的摊子前来了好多的军人,有八路,有国军,还有洪团长,还有失踪很久了的麻六。他们都是来感谢小先生的,感谢小先生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小先生连忙说,我要感谢你们呢,我是个瞎子,杀不了鬼子,感谢你们替我这个瞎子去杀鬼子呢!
小先生说完就笑,笑得一脸灿烂。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小瞎子真是厉害,竟把明眼人说得一惊一乍的”,说明小瞎子不仅命算得很准,而且骗术高明,使明眼人对小瞎子说得一些未卜先知的事深信不疑。
B.小说以“小先生”为题,既可代替主人公的姓名,又有明显的褒扬之意。主人公眼虽盲,却知识丰富,用不同的招数接待不同的人,让大家都满意而归。
C.前两个故事看似有封建迷信色彩,实际上没有离开医道、孝道。爬梁柱、用酒火、回老家到墓地等无不是用医道指导其活动筋骨之举,理荒坟算尽孝道。
D.小说卒章显志,这么多人来感谢小先生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这光明大道就是拯救我们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不要再内讧使狠当汉奸。
【小题2】小说通篇写了四个故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前三个故事。
【小题3】你怎么看待小先生这个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9:5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航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小题2】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新闻1月21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全国入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査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百分点。

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1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材料二: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増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

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数据: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播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

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困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
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
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
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业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小题2】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下列表述或推论不合理的两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7年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B.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全面两孩”政策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确实可以大量提升人口出生率。
C.据材料二、四可知,近年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表明我国面临着沉重的老化社会问题,国家应当大力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托育服务的健全,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D.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生育补贴,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会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加。
E. 据材料三、四可知,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妇女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小题3】请给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当代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价值冲突不再是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之间的冲突,而是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人们可以从重要、值钱和好看三个方面来评价艺术作品。重要是从学术方面做出的评价,值钱是从经济方面做出的评价,好看是从审美方面做出的评价。这三者有可能是统一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中是分裂的和冲实的。由伦理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组成的价值系统,向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组成的价值系统的转向,是当代艺术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美术领域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也是司空见惯的。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作品《泉》曾经被评为最重要的美术作品,这里的“重要”指的是它的学术价值。这件在学术上最重要的作品并不具备审美价值,也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在这里,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界的权成人士之所以推举《泉》为重要的美术作品,原因是它改变了人们对美术的看法。根据丹托的阐释,有关美术作品的理论解释也参与到作品的价值构成之中。杜尚的《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和围绕它的理论一道宣告了绘画的死亡和美术的终结,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美术时代,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划时代”作用。总之,社尚的《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体现了美术作品的学术价值,这种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毫无关系。
③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不定具有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1994年,前卫艺术家科马和梅拉米德开始了他们的“人民的选择”的绘画项目,后来又从绘画延伸到音乐。科马和梅拉米德创作了不同国家的人民最喜欢的作品,它们也被认为是最美的作品。从绘画本身来看,科马和梅拉米德的作品没有多少贡献,因此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至于它们的经济价值如何,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关数据,无法论定,但是它们与同时代屡创天价的艺术作品相比,在经济价值上一定是相形见绌的。
④现在的问题是,在艺术价值系统中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矛盾有可能统一吗?我们需要这种统一吗?这种统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吗?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格局,我们将迎来一个开放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就艺术价值体系来说,如果把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一起来作为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界中就只有一个人获得成功,如果将它们分开来看,就至少有二个人获得成功。
⑤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艺术界的价值取就由单一取向转向了多元取向,多元的价值取向正在将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区分为无数的群体。远近关系将发生彻底的变化,与价值距离相比,物理距离将显得面不足道。
(选自彭锋《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价值系统的转向,是其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的是作品的经济价值,也就是值钱。
B.文章认为有关美术作品的理论解释参与到其价值构成当中,加剧了作品的学术价值,经济价直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
C.科马和梅拉米德的创作,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也产生不了多少经济价值,于绘画本身也没有多少贡献。
D.文章认为艺术价值系统中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矛盾无需解决,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格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的主要是当代艺术批评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深入分析了这种特征的表现。
B.文章采用了例证法,详略得当,如对杜尚的《泉)的分析是详写,对科马和梅拉米德作品的分析是略写。
C.文章将人类社会与艺术价值体系进行类比论证,通过比较证明了艺术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必然性。
D.文章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论题,接着从不同方面深入论证,最后强化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电影叫好不叫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该影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缺乏经济价值。
B.用极端的方式来体现艺术品的学术价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未必就有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C.艺术作品的屡创天价与它对绘画本身的贡献、对学术价值的贡献并不能划等号。
D.如果把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分开来看,远近关系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价值距离将物理距离更重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扬扬地说。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

“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

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态,“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

“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了……”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

“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

孩子们显然不屑。

“这也算幸福啊?哼!”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

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桌,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

“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嘁!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一个叫刘洋的同学站起来,又冲着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呼呼地反驳道,“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

“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

“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小题2】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B.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
C.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
D.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
B.第二段强调了文化遗产中“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
C.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
D.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有“创新”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
B.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C.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
义了。
D.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