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过悟学
金庸
金轮法王睁开眼来,见到杨过,大吃一惊,原来他日前与黄蓉、杨过等剧斗时遭巨石撞击,内脏受了重伤,这些时日在荒山顶上结庐疗伤。适才法王入定运气,此时丝毫用不得力。斗见大敌当前,弟子达尔巴绝非其对手,此时杨过若是趁机动武,必然使他重伤难愈。
哪知杨过躬身唱喏,说道:“在下此来,非与大师为敌,请勿多心。”
法王侍要说话,胸口突然剧痛,急忙闭目运气。杨过走进茅棚,伸出右掌,贴在他背心的“至阳穴”上。尽其所能护他督脉。金轮法王顿无后顾之虑,便气走任脉,只一个多时辰,疼痛大减,脸现红润。睁眼向杨过点首为谢,合掌说道:“杨居士,你何以忽来助我?”杨过也不隐瞒,将新近得悉郭靖、黄蓉夫妇害死他父亲、现下决意要前去报仇、无意中上山等情形说了。
金轮法王虽知这少年甚是狡黠,十句话中连一句也是难信,但他今日于杀己易于反掌之际反而相助疗伤,对己确是绝无敌意。便道:“原来居士身上尚负有如此深冤大仇。但郭靖夫妇武学深湛,杨居士要报此仇,只怕不易呢。”杨过默然,过了一会,说道:“然则我父死在他手,也就罢了?!”
法王笑道:“杨兄弟,你的武功花样甚多,不是我倚老卖老说一句,博采众家固然甚妙,但也不免驳而不纯。你最擅长的到底是哪一门功夫?要用甚么武功去对付郭靖夫妇?”
这几句话可将杨过问得张口结舌,难以回答。他一生遭际不凡,性子又是贪多务得,全真派的、欧阳锋的、古墓派的、九阴真经、洪七公的、黄药师的,诸般武功着实学了不少。这些功夫每一门都是奥妙无穷,以毕生精力才智钻研探究,亦难以望其涯岸,他东摘一鳞、西取半爪,却没一门功夫练到真正第一流的境界。遇到次等对手之时,施展出来固然是五花八门,叫人眼花撩乱。但遭逢到真正高手,却总是相形见绌,便和金轮法王的弟子达尔巴、霍部相较,也是颇有不及。他低头凝思,觉得金轮法王这几句话实是当头棒喝,说中了他武学的根本大弊。转念又想:“不论洪七公、黄药师、欧阳锋,或是全真七子、金轮法王,凡是卓然而成名家者,都是精修本门功夫,别派武功井非不懂,却只是明其家数,并不研习,然则我该当专修哪一门功夫?”在情在理,自当专研本门古墓派的玉女心经才是,但想到洪七公的打狗棒法如此奥妙、黄药师的玉萧剑法这等精微,置之不理,岂非可惜?而蛤蟆功经脉逆行、九阴真经中的诸般功夫,无一不是以一技即足以扬名天下,好不容易的学到,又怎能弃之如遗?
他走出茅棚,在山顶上负手而行,苦苦思索,甚是烦恼,想了半天,突然间心念一动:“我何不取各派所长,自成一家?天下武功,均是由人所创,别人既然创得,我难道就创不得?”想到此处,眼前登时大现光明。他自辰时想到午后,又自午后苦思至深夜,在山峰上不饮不食,生平所见诸般精妙武功在脑海中此来彼往,相互激荡。他曾见洪七公与欧阳锋口述比武,自己也曾口讲指划而将李莫愁惊走,此时脑中请家武功互争雄长,比口述更是迅速激烈。想到后来,不由自主的挥拳踢腿的施展起来。初时还能分辨这一招学自洪七公,那一招学自欧阳锋,到得后来竟是乱成一团,他再难支持,仰天摔倒,昏了过去。
法王弟子达尔巴遥遥望见他疯疯癫癫,指手划脚,不知干些甚么,突然见他摔倒,大吃一惊,要去相救,金轮法王笑道:“别去拂乱他心思。只可惜你才智平庸,难明其中的道理。”
杨过睡了半夜,次晨一早起来又想。七日之中,接连昏迷了五次,说要综纳诸门,自创一家,那是谈何容易?以他此时的识力修为固然绝难成功,那更不是十天半月间之事。但连想数日之后,恍然有悟,猛地明白诸般武术皆可为我所用,既不能合而为一,也就不必强求,日后临敌之际,当用则用,不必去想武功的出处来历,也已与自创一派相差无几。想明白了此节,登时心中舒畅。
金轮法王经这数日运功自疗,伤势愈了八九成,已可行动如常,这日见杨过突然神情平和、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知他于武学之道已进了一层。
(节选自金庸《神雕侠侣》第十六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过也不隐瞒,……无意中上山等情形说了”一句,将小说节选部分之前所发生的事做了简单的交代,使小说结构相对完整,行文周密。
B.“金轮法王虽知这少年甚是狡黠,十句话中连一句也是难信”;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借金轮法王心理活动描写把杨过“狡黠”的品性特征表露无遗。
C.“你最擅长的到底是哪一门功夫?”堪称令杨过醍醐灌顶的“金轮法王之问”。在此问的当头棒喝下,杨过苦心孤诣最终于武学之道又进一层。
D.小说写达尔巴欲救杨过一节,主要是为了刻画法王弟子达尔巴耿直憨厚、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次要才是衬托杨过资质甚高,非碌碌平庸者可比。
【小题2】所谓故事情节,指小说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关系产生的矛盾冲突。请找出小说节选中有哪几组矛盾冲突,并指出选篇主要体现了哪一组矛盾。
【小题3】杨过一连七日的悟学心路历程给你在阅读方面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作品,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9 11:2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一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延续不断,则又是世界唯一的。他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对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了;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

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摘编自金庸《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历史悠久且延续不断、至今仍兴旺发达的文明。
B.中国历史总是先统一强盛,后腐败衰退,再招致外族入侵,再民族同化、融合直至统一壮大。
C.我们民族通常能打败外族,即使有时被打败也能同化融合外族,所以中国文明延续不断。
D.我们民族拥有的顽强抵抗力和开放包容性是我们民族不会轻易被外族征服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来突出我们中国文明绵延几千年至今仍兴旺发达的原因。
B.文章在谈到宗法制度对中国文明的消极影响时,也肯定了它积极的一面,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分别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华民族能同化融合外族的原因。
D.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意义,探讨了民族自信心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只要遭遇内部腐化、分裂,长期僵化封闭或外部强大力量的打击就会消亡。
B.罗马因缺乏像我国西周时期那样严密的继承制度而在关键时候闹分裂,以致走向衰亡。
C.唐朝历史上竟让外族人在朝任职,说明那时候我们国家是开放的,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D.如果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强大,那么专制和封闭的政策就必定会导致国家落后乃至消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将你养大,所为何来

金庸

帐内燃着数十枝牛油巨烛,亮如白昼。成吉思汗虎起了脸,猛力在案上一拍,叫道:“我待你不薄,自小将你养大,又将爱女许你为妻。小贼,你胆敢叛我?”郭靖见那只拆开了的锦嚢放在大汗案上,知道今日已是有死无生,昂然道:“我是大宋臣民,岂能听你号令,攻打自己邦国?”成吉思汗听他出言顶撞,更是恼怒,喝道:“推出去斩了。”郭靖双手被粗索牢牢绑着,八名刀斧手举刀守在身旁,无法反抗,大叫:“你与大宋联盟攻金,中途背弃盟约,言而无信,算甚么英雄?”成吉思汗大怒,飞脚踢翻金案,喝道:“待我破了金国,与赵宋之盟约已然完成。那时南下攻宋,岂是背约?快快斩了!”诸将虽多与郭靖交好,但见大汗狂怒,都不敢求情。郭靖更不打话,大踏步出帐。

忽见拖雷骑马从草原上急奔而来,大叫:“刀下留人!”他上身赤裸,下身套着一条皮裤,想是睡梦中得到讯息,赶来求情。他直闯进帐,叫道:“父王,郭靖安答立有大功,曾救你救我性命,虽犯死罪,不可处斩。”成吉思汗想起郭靖之功,叫道:“带回来。”刀斧手将郭靖押回。

成吉思汗沉吟半晌,道:“你心念赵宋,有何好处?你曾跟我说过岳飞之事,他如此尽忠报国,到头来仍被处死。你为我平了赵宋,我今日当着众人之前,答应封你为宋王,让你统御南朝江山。”郭靖道:“我非敢背叛大汗。但若要我卖国求荣,虽受千刀万箭,亦不能奉命。”成吉思汗道:“带他母亲来。”两名亲兵押著李萍从帐后出来。

郭靖见了母亲,叫道:“妈!”走上两步,刀斧手举刀拦住。郭靖心想:“此事只我母子二人得知,不知如何泄漏。”成吉思汗道:“若能依我之言,你母子俱享尊荣,否则先将你母亲一刀两段,这可是你害的。你害死母亲,先做不孝之人。”郭靖听了他这几句话,只吓得心胆俱裂,垂头沉思,不知如何是好。拖雷劝道:“安答,你自小生长蒙古,就与蒙古人一般无异。赵宋贪官勾结金人,害死你的父亲,逼得你母亲无家可归。若非父王收留,你焉有今日?你我兄弟情深义重,我不能累你做个不孝之人,盼你回心转意,遵奉大汗令旨。”郭靖望着母亲,就欲出口答应,但想起母亲平日的教诲,又想起西域各国为蒙古征服后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实是左右为难。成吉思汗一双老虎般的眼睛凝望着他,等他说话。金帐中数百人默无声息,目光全都集于郭靖身上。郭靖道:“我……”走上一步,却又说不下去了。

李萍忽道:“大汗,只怕这孩子一时想不明白,待我劝劝他如何?”成吉思汗大喜,连说:“好,你快劝他。”李萍走上前去,拉着郭靖臂膀,走到金帐的角落,两人一齐坐下。李萍将儿子搂在怀里,轻轻说道:“二十年前,我在临安府牛家村,身上有了你这孩子。一天大雪,丘处机丘道长与你爹结识,赠了两把匕首,一把给你爹,一把给你杨叔父。”一面说,一面从郭靖怀中取出那柄匕首,指着柄上“郭靖”两字,说道:“丘道长给你取名郭靖,给杨叔父的孩子取名杨康,你可知是什么意思?”郭靖道:“丘道长是叫我们不可忘了靖康之耻。”

李萍道:“是啊。杨家那孩子认贼作父,落得个身败名裂,那也不用多说了,只可惜杨叔父一世豪杰,身后子孙却法污了他的英名。”叹了口气,又道:“想我当年忍辱蒙垢,在北国苦寒之地将你养大,所为何来?难道为的是要养大一个卖国奸贼,好叫你父在黄泉之下痛心疾首么?”郭靖叫了声:“妈!”

眼泪从面颊上流了下来。

李萍说的是汉语,成吉思汗与拖雷、诸将都不知她语中之意,但见郭靖流泪,只道李萍贪生怕死,已将儿子说动,均各暗喜。

李萍又道:“人生百年,转眼即过,生死又有甚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在了在这人世走一遭。若是别人负了我们,也不必念他过恶。你记着我的话罢!”她凝目向郭靖望了良久,脸上神色极是温柔,说道:“孩子,你好好照顾自己罢!”说着举起匕首割断他手上绳索,随即转过剑尖,刺入自己胸膛。

(节选自《射雕英雄传》第三十八回锦囊密令,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郭靖即将被斩,不仅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使人为郭靖的命运而担忧,还为下文拖雷、李萍的出场等情节作了铺垫。
B.拖雷为郭靖求情的主要原因是郭靖曾救过他和父王的命,而成吉思汗刀下留人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郭靖立过这个大功。
C.丘处机二十年前为孩子取名郭靖、杨康,其中“靖”“康”二字是在提醒他们长大后不要忘记为父亲报仇雪恨。
D.本文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并在对话中展示出了成吉思汗、拖雷、李萍等人的个性,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请简要概括郭靖的形象特点。
【小题3】本文的标题“将你养大,所为何来”有哪些丰富意蕴?请作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上唯一的。他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对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 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像活的木乃伊,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摘选自金庸《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历史悠久且延续不断、至今仍兴旺发达的文明。
B.中国历史总是先统一强盛,后腐败衰退,再招致外族入侵,再民族同化、融合直至统一壮大。
C.我们民族通常能打败外族,即使有时被打败也能同化融合外族, 所以中国文明延续不断。
D.我们民族拥有的顽强抵抗力和开放包容性是我们民族不会轻易被外族征服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来突出我们中国文明绵延几千年至今仍兴旺发达的原因。
B.文章在谈到宗法制度对中国文明的消极影响时,也肯定了它积极的一面,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分别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华民族能同化融合外族的原因。
D.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意义,探讨了民族自信心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只要遭遇内部腐化、分裂、长期僵化封闭或外部强大力量的打击就会消亡。
B.罗马因缺乏像我们西周时期那样严密的继承制度而在关键时候闹分裂,以致走向衰亡。
C.唐朝历史上竟让外族人在朝任职,说明那时候我们国家是开放的,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D.如果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强大,那么专制和封建的政策就必定会导致国家落后乃至消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心,没说此事。”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恨的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干净。”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上乘者正是黄蓉。众人一见,无不大惊。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的送上高台。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思。”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火。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枝长箭都是透胸而过。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众蒙古兵齐声发喊,高举盾牌护身。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黄蓉,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黄蓉的性格特点。
C.文中多处详细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本文第18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郭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金庸的小说善于通过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侠义”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