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这种升温一方面在于在线教育类产品是面向家长市场,但体验者却是孩子的这样的一种用户错位的产品,因此它需要准确切中家长的心理需求,当前,中产阶层家庭队伍逐步壮大,对子女教育投入见涨,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下血本。而中产阶层对于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往往会压在下一代身上,导致在线教育市场尤其是基础教育需求也逐步庞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处于基础教育的人口接近1.8亿,预计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相较于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提升了学习效率。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由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之前被紧紧封锁在学校围墙之内的知识信息,正在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出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一对一直播、一对多直播及录播相结合等多种在线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年盛行的在线教育直播课程,更是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不再是老师们自说自话的单方面授课形式,而是有了交流、分享的过程,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在线教育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房租等成本,使得在线教育体现出价格优势。”熊丙奇认为。
——搜狐网2017年08月18日
材料二:
近段时间,“小猿搜题”涉不雅内容,指控“作业帮”蓄意抹黑陷害,两大在线教育平台激烈开打,再次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这个已经被业内冷落许久的行业,隐藏在其背后的乱象及问题也浮出水面。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方平认为,健全行业自律不失为一剂良方。“我国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它们的主要责任是,对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进行追踪认定,不管是颁发的相关证书,还是作出的效果评价,都是真实而有效的。“该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与在线教育机构和学员之间都不存在利益瓜葛,作出的评判可信度较高,但若该认证机构有失公允,则要负一定责任。”程方平解释说。
对于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姚建龙认为可以借鉴,他建议我国建立完善有序的行业规则,帮助行业内部自查自纠,提高行业积极性。储朝晖指出,建立公正客观的行业标准,就要明确奖惩规则,对有良知的在线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对粗制滥造、剽窃盗版甚至冒用他人名声宣传的,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零容忍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也成为制约在线教育发展的因素。”储朝晖建议,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优秀教师和优秀内容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保证,才会有市场。
熊丙奇认为,在线教育行业知识库体系庞大,专业多且层次深,因此行业内部需要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鼓励行业协会创建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丰富在线课程的种类及内容,让整个行业受益。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材料三:
如果要从源头抓起,准入资质是第一道环节。程方平认为:“教育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类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机构还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教育机构不能以纯商业模式运作,工商注册管理和教育部门的双重认定方能取得办学资格,不仅不能放松,还需要严管才行。”
姚建龙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在线教育培训法,在立法上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治理。完善在线教育的资质审核,规范相关手续流程,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审查,不仅要依法依规有序发展,还应将其子公司、分公司、加盟店等纳入审查范围,争取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程方平也建议,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在线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都要经过互联网和教育方面的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授课。
“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要求,因此立法上对此也应该加以鼓励,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姚建龙建议,应当将教育法第六十六条加以细化,增强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打造更有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环境,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在线教育的投入,对发展优良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设一批质量优、口碑好的在线教育品牌。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及中产阶层队伍对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密切相关。
B.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作为近年盛行的一种在线教育形式,将用户纳入交流分享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C.在线教育依托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广泛地传播知识信息,有利于扩大教育影响面,促进社会进步。
D.与传统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效率、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和材料三具体分析了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并从行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B.依法依规对在线教育的规范管理,主要体现在机构资质审核和教师资格认证,以及鼓励性政策等方面。
C.多种在线教育形式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兼顾课程种类及内容。
D.发展在线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政府不仅要打造有利的环境,还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线教育行业自我完善发展的具体可行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12:3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骑士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
B.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
D.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反映其特征并对其发展历史对进行了说明。
B.文章借助诸多例子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出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
C.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
D.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超越现实的。
B.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相通之处。
C.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也都具有神学性。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边地老人

谢友鄞

我浪迹辽西边地,对老人满怀敬畏。一溜儿老头,撒蘑菇似的蹲在墙根下,晚春了,仍穿着青棉袄、抿裆裤,像旧书插图里的庄稼人。在边地,光阴流得很慢,但他们还是会死的。死了个老人,比死了个年轻人更让我难过。一个人活了八十年、九十年,对生活已经烂熟,突然两腿一蹬,走了。这怎么受得住?年轻人对生活还不习惯,死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悠悠然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阴阳八卦,它盘踞在八卦图中,占卜着吉凶祸福,世事沧桑。

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根部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

八位杠夫抬起巨大的原木,往木工作坊送。

打头的吆喝:齐步走啊!

众人和:嘿!

杠夫们奇怪,咋这般死沉,别扭?左边四位用右肩扛,左膀叫大肩;右边四位搁左肩扛,右膀叫小肩。迈左腿都迈左腿,抬右腿都抬右腿。谁迈错一步,被拽得一个趔趄,木头一扑棱,能把对面杠夫的脑袋扑拉成血葫芦。一步不敢差!

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出来,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嘣嘣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一声:

迈左腿呀!嘿!

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

老爷子背起猎枪,看山护林。一只鹰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翅膀遮住阳光,羽肋白骨分外清晰。鹰影落在地上,像一只蝙蝠。老人皮肉皴皱,硬得像穿山甲。他的影子在地上簌簌爬,怎么也撵不上那只“蝙蝠”。老人跟我叨咕: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我说:咋?老爷子说: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我说:可不,人和野物,日子和日子,是连在一起的。我学会了拍马屁,拍别人的马屁,拍自己的马屁;装孙子,装重孙子。一个城里人,在乡下便如鱼得水了。

老爷子蹲在岗尖吃晌午饭了。老人头发、眉毛、胡须如雪,敞胸袒乳,露出牛皮鼓似的肚子。牙没了,两手逮住大饼子,像老鼠将食儿拖进黑洞,搁牙帮嗑,眯缝眼睛,腮帮抽搐,满脸皱纹活了。他突然抬起头,盯住我,问:春秋战国时,这里森林密布,百禽嬉戏,百鸟争鸣。曹操东征到辽西,须派工兵伐木开道。森林哪儿去了?

更古远,这儿是海。船中载满逃生的人,船下还有更多的落水者,抓挠船帮,拼命朝上爬。船剧烈摇晃起来,一个人也容不得了。否则,船上船下的人,将同归于尽。一位满头雪白的老兵挺身站立,拔出军刀,在船舷上乱砍。鲜血激溅,数不清的手指噼里啪啦掉落舱内,水里的人张扬着光秃秃的血手,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下饺子一样沉了下去……老人泪水横流:船载满乡亲们开走了,白雪满头的老兵,一头扎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

我说不出的震撼!我把常年浪迹的神秘边地,视作第二故乡,老人深沉地一笑:什么叫家乡?

你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

啊,边地老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1958—2000》,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辽西故事,在谢友鄞散淡从容的字里行间,带着边地特有的风情,“老人”二字蕴含岁月厚重的沉淀感与沧桑感。
B.“一溜儿老头……的庄稼人”一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与简洁明了的白描交相辉映,极富表现力,带给读者以美的阅读享受。
C.房东老爷子看山护林,对于猎杀动物自有一番理论,乍听简单,细思却不失深奥,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大智慧。
D.小说的作者写边地故事时,写了边地远古的传说和历史大背景,可见是边地人特有的本性和气质造就了边地的文化和历史。
【小题2】小说中的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边地老人”为题,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谢显琳先生
钱永兴
十八连山原名雨汪,位于滇黔两省三县(富源、罗平、兴义)的结合部。十八连山山连山,过了一山又一山。130年前,曲靖一中的创始人、云南著名的教育家谢显琳先生就诞生于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
谢显琳生于书香门第,字琅书,号困学,少年时读私塾,1903年考入云南曲靖府中学堂,1906年以优良成绩选送云南省立优级师范。1909年毕业于博物学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云南百废待兴。都督蔡锷认为建设需才,决定在曲靖成立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1月,教育司司长周钟岳慧眼独具,委任谢显琳出任三师校长。这一年,谢显琳还只是一介26岁的书生,而周钟岳也只有36岁,其63岁时官至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谢显琳校长一面在省会中学上课,一面开始选址规划,积极筹备三师。选定校址于寥廓山下、潇湘河畔,位于东门街的清代迤东道台衙门。旧道署约40余亩,有平房50间,楼房10余栋,但年久失修。谢显琳身负重任,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倾者扶之,腐者易之,缺者补之,位置不当者移之”,仅仅四个月,便完成筹建。1913年3月22日,举行了三师落成仪式,这一天也就是曲靖一中的校庆日。
从1913年到1958年,从26岁到71岁,先生担任校长长达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他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桃李颇丰。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他题赠“诲人不倦”和“乐育英才”的匾额,并当选为国大代表,被公认为云南省著名的教育家。1943年,建校30周年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其颁发“一等服务”奖状,并在校园建纪念标,上面镌刻着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为谢显琳先生亲笔书写的碑文及签名落款。后每届毕业班都要在纪念标前毕业像,纪念标已成为学校的荣誉和象征。只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被学生摧毁。
谢显琳一生廉洁奉公,从未取过非分之物,正如先生《任职本校三十周年感言》所云“余之生活犹然一学生生活也,大布可衣,藜藿可饱,一切嗜好未敢妄沾”。先生任校长45年,校内校外无房,几十年租住民房,其中就曾在西门街32号租住十年。
曲靖一中百年校庆时,其女婿浦思富教授于西安撰文《忆谢显琳先生》,“到辞世时,住房不足10平方米,且又黑又小,先生一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纪念谢显琳诞辰一百周年时,其长子谢树忠撰联曰:“为教育事业献身,几经沧海桑田,历经艰难险阻,志坚如磐留典范;与淡泊生活为伴,常是布衣蔬食,鄙弃富贵荣华,心洁如玉有今名。”
曾有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南省主席李宗黄欲请先生出任家乡平彝(今富源)县长,数次相劝,他却婉言拒绝,对此事他说“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我曾经在富源文庙参观时,见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礼堂墙上“高明光大”四个金色大字,下有“邑人谢显琳题”的字样。“高明光大”,正是先生的真实写照。
谢显琳先生还有一大功绩鲜为人知,那就是保护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独步南境,卓尔不群,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曲靖一中的“镇校之宝”。说到保护,人们自然会想到清代咸丰年间曲靖知府邓尔恒和民国时期寒士张士元,其实谢显琳也功不可没。1937年,在云南“京滇公路”竣工的时候,国民政府派出“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周钟岳得知消息,十分重视,出面协调,落实资金,并委托自己的得意门生谢显琳,在校园内兴建“爨碑亭”,收藏保护。周钟岳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写下了“南碑瑰宝”四个大字,现仍悬挂于爨园大门上,熠熠生辉。当然周钟岳题字最著名的,还要数南京的“总统府”。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交给人民政府一所完好无损的中学,年过花甲的谢显琳继续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受冤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直到1963年完全退休。先生1968年3月病逝,享年81岁,葬于寥廓山,未树碑立传。
曲靖一中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杨启云在《云南日报》写诗《赋得修竹献谢显琳校长》,“直节高标三两丛,一生淡泊度清风。谁云修竹千竿少?不见杜鹃满山红!”如今,曲靖教育根深叶茂,曲靖一中春色满园,先生作为开拓者、耕耘者,可以含笑九泉矣!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谢显琳,字琅书,号困学,1897年诞生于罗平县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他德才超群,成绩优良,从云南省立优级师范毕业后,就直接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B.谢显琳26岁就出任三师校长,从1913年到1958年,从26岁到71岁,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尽管校名更改,但他担任校长长达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
C.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谢显琳题赠“诲人不倦”和“乐育英才”的匾额,国民政府教育部也为其颁发“一等服务”奖状。
D.谢显琳先生诞生于十八连山,去世后葬于寥廓山,一生淡泊度清风,未树碑立传,但一生是个传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建校30周年的纪念标有陈立夫亲笔题字,只可惜在“文章”破“四旧”时,被学生摧毁。如果幸存,那一定和爨宝子碑一样,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B.谢显琳生活简朴,常是布衣蔬食,无一切不良嗜好,鄙视荣华富贵,桃李颇丰,是真正的教育家。
C.如果没有谢显琳,爨宝子碑就不可能搬入曲靖一中,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周钟岳更不会题写“南碑瑰宝”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D.本文大量引用谢显琳本人、其亲人以及校友的文字,既增强了真实性,又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E. 校友杨启云的诗,对谢显琳给予高度赞美,说他像修竹一样正直、有气节。本文作者也认为谢显琳作为曲靖教育的开拓者和耕耘者,功不可没,可以含笑九泉。
【小题3】谢显琳先生主要有哪三个方面的丰功伟绩?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