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 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 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 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 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 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 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 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 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 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 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 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 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 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 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 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 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 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 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 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 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 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 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 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 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 相容。
B.“棱镜计划”是对他国网络通信自由和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它否定了国 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
C.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 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网民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 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B.文章第二段阐释网络空间主权与国家主权的紧密关系,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及误区展开,使说理更具有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C.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11: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恋

王本道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种类不可胜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徘徊其间,留下了不少锦绣华章,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洁……在这些叩开人们心扉的花儿中,也有看似开不出彩的芦花。

在许多人看来,芦花算不上是花。它没有浓郁的香气、夺目的色衫、巧笑倩兮的容颜,然而,2500年前的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

我的芦花情结,始于30多年前。也是一个暮秋的早晨,我乘车从大辽河南岸赶往北岸的城市盘锦履职。车过当时大辽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桥田庄台大桥时,壮美无垠的辽东湾上空,正飘飞着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如烟波浩渺的云,将周遭湿地点染得妙曼而神秘。同车的伙伴说,眼下正是芦花尽落的时节。我打开车窗,立刻有几枚芦花款款飘进来,素雅晶莹,让我想起唐人雍裕之的《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芦苇并非珍奇植物,幼年在故乡哈尔滨时,上世纪60年代末在辽南山区插队时,青年时代在营口工作期间,我都曾零星见到过芦花,然而辽东湾之畔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及其上空飘飞着的浩浩荡荡的似雪芦花,让我眼界大开。

后来,我在盘锦安家落户,得知盘锦这片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片的芦苇荡面积就有120多万亩。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吮天地之精华,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点染着辽东湾大地。仲夏时节,芦花开始绽放。初起的芦花,如丝绒样的柔滑,呈鲜嫩的绛红色,风姿绰约。入秋之后,芦花渐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渐加深。随着秋寒一寸寸地深入,芦花变得洁白无瑕,芦秆、芦叶也变成金黄。而后,在飒飒秋风的吹拂之下,花絮开始纷纷扬扬,空灵飘逸,澹白而清雅。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湿地上大面积的芦苇,首先有着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造纸,可用作建筑材料,芦根又可食用、药用。

在盘锦的这些年里,我与芦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与芦花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带着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绿变黄的芦荡之中,剪下几株硕大、飘逸的芦花, 插进花瓶,摆放在家中和办公室的案头,花朵在一年间都不会飘落。如此这般,年年更新。此刻,案头的芦花,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外地的文友见此情景,纷纷效仿,前来盘锦采芦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也乐于采些应季的芦花,赠送给远方的朋友。

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的主题入诗,那片伫立千秋的思想芦苇,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上世纪50年代,曾经读过一首以现代诗的形式直译的《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读来别有一番韵味。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一对小夫妻分居两地,有一次小伙子探亲回家,背回一个软软的枕头,竟是芦花做成的。原来,他知道妻睡眠不好,或许是与枕头有关,工作单位附近恰好有片芦荡,于是抽空采来芦花,积少成多,做成了一个枕头。年轻的妻从此夜夜不离那个芦花枕,睡眠竟也好了起来。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如今,一曲悠扬婉转的歌曲《芦花》成为盘锦的市歌传唱开来。新的时代,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愿它将这些绵绵情思传播四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一组排比词语,列举了众多令人心仪的花儿,与平凡的芦花形成对比,突出了芦花与众不同的魅力。
B.文章两处引用《蒹葭》,一处是原诗,一处是译诗,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的喜爱之情。
C.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如用“带着”“穿行”“剪下”“插进”“摆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采摘芦花的过程。
D.全文以“芦花”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芦花的不解情缘,文中还穿插了小伙子给妻子送芦花枕的故事,使文章摇曳多姿。
【小题2】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胪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
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使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时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
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使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有八九又在边区远省。
(摘编自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全部人员只能凝神静听,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
B.称职的讲官必须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但仍需经常归结到现实,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C.经筵讲官和展书官都出身翰林院,并且是其中佼佼者,开讲前身穿不同服饰分列书案两侧。
D.一般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保卫下首先到达举行经筵的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官发现皇帝仪态不端,可加以责难,作者以此论证这种繁文缛节已成当时一种制度。
B.文章最后,论述了经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皇权,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皇帝产生矛盾。
C.文章论述经筵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从摆放书案到讲官开口讲授,都说明了这一点。
D.经筵的严格程序,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各种仪式讲求目视耳听对称均衡的一种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B.正德皇帝把尽忠的讲官升迁至边远地方,实则对这些批评自己的讲官的一种报复。
C.讲官如果不能发挥经传精义,敷衍塞责,逢迎恭维,则被视为失职,就会被罢免。
D.讲官准备不充分,皇帝也不能当场指斥,讲官所受的这种优礼是长期历史的产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未识绮罗香
许冬林
①依稀是16岁,骑着父亲的前面横有大杠的自行车,去江边的长街,只为了看一件白色的裙子。一路上,柳枝拂拂,蝉鸣如沸,也顾不得停下来歇息。到得长街,寻一处无人的街角,将一脸的汗水擦掉,理理衣衫,按一按砰砰的心跳。然后,故作平静而悠闲地逛街,装作不期而遇了那件白裙子。
②那是一件白色半身裙。我是上街买学习用品时偶然看见的,它挂在一家服装店的正面墙上,位置已经显示了它的不同寻常。白裙子像是用上等白丝纱做的,裙摆镶有一圈蕾丝,若能穿上,我想我顷刻间会变成一个幸福甜美的公主。我眼热心热,也不敢向卖衣服的人提出要拿下来试试,只怯怯问她多少钱。25块,最低也要22块,低于这价就不要问了!卖衣服的女人瞟了我一眼,看我是个孩子,想也是口袋空空,爱理不理地,大约与我还价的心都没有。我彼时只有十二三块,还差了一大截,不敢再问,目光被粘在裙子上,迟迟不舍得走。
③心里想着好好攒钱,也许到下个星期,那裙子的价格会再跌下一截来。攒了六七天,私房钱没涨,裙子也没跌价。日暮时分,一个人在人影稀稀的长街上满怀怅惘地推车回家。我心里知道,那个夏天,我是买不起它了。她是为有钱人家的女儿而准备的,那就看看吧,只要那件裙子还没被卖掉,我就可以来看她。跑过了好几趟。怕店家认出自己来,再去,我便推着高大笨重的老式自行车,从店前缓缓走过,转过头,看它高挂在店堂上方。来一趟,去一趟,我至少可以看两次。回家伏在桌子上看书,只觉得有一件白白的裙子在远方飘拂……一个夏天,就那么因为一件裙子而寂然薄凉起来。
④有一次,听蔡琴的歌《未识绮罗香》,那种淡淡的忧伤、浅浅的委屈以及一种隐约的漂泊感,绵绵渺渺覆盖了我一个午后的光阴。这首歌出自唐诗《贫女》,作者是秦韬玉。
篷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⑤听着蔡琴的歌,读着古诗里贫女的幽怨心声,想着自己的少年时光,素淡单薄的未识绮罗香的时光。一时间,感慨万端。其实,何止绮罗香未识,还有钢琴未碰过,芭蕾舞未跳过,大剧院里的歌剧未现场欣赏过……人在时光的低处,在世界的低处。想起来,舌尖依然有微微的苦涩泛起。
⑥有一次出门,坐在身边的女友是城里长大的孩子,我们说起彼此的童年,说完,我忽然心底无限欢悦感动。我庆幸自己有一个乡村长大的童年,感谢上苍安排一件在我少年时候出现的却没有买起的白裙子,感谢那些曾经的失落、苦涩、怅然……她在城里有幼儿园,有大工厂,有《唐诗三百首》……我呢,未识绮罗香,却识得了草木香,识得花香泥也香。夏日里爬到桑树上摘桑葚吃,雨后在门前撒凤仙花的种子,花开时揉取花汁染指甲。踏着露水珠子在田埂上放鹅,心里沉沉揣满欢喜,因为卖掉鹅,开学的学费以及平时的零花都有了保障。清晨的大喇叭上在播放黄梅戏,自己跟着哼唱,《谁料皇榜中状元》、《到底人间欢乐多》……许多唱段都是那时学会的。
⑦如今,我一个月的收入够买好几件绮罗的衣裳,家中衣橱里也挂满长长短短的白色裙子,回忆往事,苦涩之中,竟有深深浅浅的芬芳和甜蜜。是啊,那时未识绮罗香,如今却从中体悟到了岁月香。
⑧我想,人生的开场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晴空丽日里开始就站在高处,端的是看尽风光,后面却是漫长的下山的路,越走越暗,越走越低。我们当然欣赏另一种,人生之初是山谷浓荫里一条涓涓清瘦的细流,道路蜿蜒险窄,但只要笃定地走,就能走出深林,走向平原与大河。人生越走越阔。
(取材于许冬林的《未识绮罗香》,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 凸现了16岁的“我”看裙子时的复杂心态。
B.“我”冒着酷暑反复去看那件白裙子,源于想成为公主这一单纯的想法。
C.16岁时因为一件裙子所品尝的世态炎凉,使“我”寂然薄凉了一个夏天。
D.与城里长大的孩子相比,“我”感到自己童年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笔财富。
E. 作者认为,人生开场时身处世界的低处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绮罗香”在文中的含义
②以“未识绮罗香”为题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感谢那些曾经的失落、苦涩、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