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4月3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各类数字阅读设备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
材料二:

(数据:《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
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深度阅读,应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书时间增加,比2015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51分钟,但其它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B.我国成年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但电子阅读器的阅读有所降低。
C.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总和比2015年有所提升,这说明我国成年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重视。
D.对比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可以发现,传统媒体阅读是深度阅读,而新媒体阅读是碎片化的轻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只能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B.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的重视。
C.国家投入150亿元建设农家书屋,有10亿册图书进入农村等说明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物质条件。
D.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的模式得到年轻人认可等使得我国全民阅读顺利实现。
【小题3】“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不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06: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文化热不断升温,以文化命名的书籍非常之多,这可见“文化”包含的内容有愈益扩展之势。无论哪一种行业,哪一种活动,几乎都可以和文化联系上,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指的是初民“穴居野处”之时,能够简单加工石器,开始用火,己脱离了一般动物那样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都极大地丰富、复杂起来。广义的文化便兼综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人们特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也就是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观念、信仰、习俗等。这些方面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现在,人们己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止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的发掘、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从来是侧重精神层面的。文献中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贲卦》的彖辞,其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晋代人干宝的注解说:“四时之变,悬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要其会通”即含有大人相应的意思。古代人理解文化、文章、文明几乎同义。“文明”即“文章而光明的意思”。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礼乐制度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两。应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个标准。有了礼乐制度,讲求道德规范,社会才完全摆脱了蒙味、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古人理解“文化”,尤其着眼在“化”字上,那就是以人文去教化、感化他们,使整个世界具有亮采,日臻美好。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当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仍旧发挥着它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成为发展的动力,或者成为因袭的重担。我们的任务只能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了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因此,它不是历史的陈迹,也不是抱残守缺者崇拜的偶像。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选自郭维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的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包括古往今来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B.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例证。
C.我国古代对于“文化”的解释总是侧重精神层面,强调以文化去教化、感化人们,以增进社会文明风尚。
D.悠久的传统文化铸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继承其中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无处不在,无论哪一种行业,哪一种活动,几乎都可以和文化联系上。
B.世界上有很多种文化,而文化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
C.我们所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D.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只有抛弃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学习,才能实现中国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
B.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贲卦》的彖辞。
C.“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个标准。有了礼乐制度,讲求道德规范,社会才完全摆脱了蒙昧、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
D.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同类题2

阅读: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小题1】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B.〔B〕处C.〔C〕处D.〔D〕处
【小题3】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小题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小题5】分析17段中划线句子“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4分)
黑棉花白棉花
谷禾
满眼的棉株枝繁叶茂,绿得逼人,手掌般的叶片层层重叠,密密地反射着白花花的日光。
棉垄间,只穿着短袖汗衫或光了脊背的棉农,身背手压式喷雾器,向远近的棉株上喷洒着五花八门的杀虫药剂。空气中飘弥着呛人的有机磷味道。我的目光不由扫过最近的棉株,看见棉株根部的叶子正在往地上滴着药水,地上落满了各种颜色的虫子尸体,有几只虫子肯定是刚刚中毒,身子抽搐作一团,还在翻滚着挣扎。
十二年后,我也曾再次经过那片棉花地,看到挤挤挨挨的双层别墅式小楼已经把盛大的棉田变成了新的居民区,我走过的田间便道也消失了痕迹,萦绕在我脑际的记忆除了呛人的农药味,已是一片空白。甚至我无论如何,也再记不起自己是如何到达医院的。
小镇医院院子里摆满了木床,床周围无一例外都围着数量不等的人群,空气中的有机磷味道比棉田里更为浓烈。医生说,差不多都是给棉花喷药不小心中的毒,病房太少,只能露天就简。
母亲的身体已十分虚弱,颧骨异常突出,面颊也塌了下去,散乱的头发仿佛刚用水洗过,一缕一缕地紧贴着额头,头发没有遮着的部位汗津津的,嘴唇惨白,面皮下青色的血管隐约可见。我伸手替她抹去额上的汗珠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凉意。我突然变得不知所措……
到第二年,我提出不再种棉花。父亲和母亲却异口同声地回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知道家里日子的艰难,顿时失去了争辩下去的底气。后来我曾半开玩笑地问母亲那次中毒有没有看见阎王爷的样子。母亲认真地摇头说没有。她接着又说,我只是在一片没有边际的棉花地里坐着,我的周围和身下铺展开来的却是拾好的雪白的棉花,堆得比棉花厂的棉垛还高,村里许多中毒和服毒死的老老少少都坐在上边哭,被泪水打湿的白棉花慢慢就变成了黑棉花,最后变成了漫天飞舞的漆黑的纸灰。
母亲说着,眼睛不再看我,而是望向了村外的棉田,仿佛一地的黑棉花正在迎风怒绽。母亲的自顾自说也把我带入了对棉花的再一次审视和打量。
黄淮腹地种植的主要作物里,棉花的经济和实用价值都比较高,种植和管理当然也少不得花费功夫。各种虫害、病害的侵袭却最闹心。棉农从镇上买来了各种国产和进口农药,一遍遍地喷洒上去。虫子们似乎跟棉农较上了劲,不断增强着抗药性,抵抗着棉农们的虐杀。
这是怎样的血腥场面啊。烈日炎似火,棉农精心选择虫子们一天中抵抗力最薄弱的中午,开始了猝不及防的大规模绞杀。他们身穿短裤和半袖汗衫,有的干脆光着脊背,身背灌满满各种剧毒农药的手压式喷雾器,冲击棉田,仿佛大海中搏击风浪的勇士,喷枪掠过,被触杀和胃杀的虫子噼里啪啦落在地上,痛苦地抽作一团。沾在花叶上的药液和弥漫在灼热的空气中的气雾同时也透过毛孔,悄悄渗进了他们的衣缝和肌体。他们开始头重脚轻,四肢绵软,恶心呕吐,蹲在地上大口喘气,或者支撑不住倒在地上,来不及听见虫子闷得冷笑,就被家人和邻居手忙脚乱地送去医院,像我母亲一样,去死神身边走一遭,倒霉遭殃的此一去就没再回来。挨门挨户探访过村子里多年植棉的乡邻,竟无一例外都品尝过中毒的滋味。
十多年前,我所供职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校的围墙之外,夏季是一望无际的麦海,树木环抱的村庄,仿佛无数漂浮在海面上的不沉的岛屿。秋季则是一波波棉田,秋风吹拂,枝叶由盛而衰,棉桃渐渐露出峥嵘,一瓣瓣的棉花灿然吐绽,雪白的棉絮晃得人心旌摇荡。我站在学校的五层教学楼顶上,极目远眺,心生豪迈,却突然看见了棉田深处的一座座旧坟新坟,心情顿时黯淡了下来,满眼的雪白也渐次熄灭,变成一片苍茫和漆黑。
母亲不幸被父亲喷洒在花叶上的甲胺磷和甲基1605混合液击倒在棉花地里。父亲找到课堂上喊我时,我刚给给学生讲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文中道:“永州之野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选自《散文》2012年第三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枝繁叶茂的棉株,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2】理解“后来我曾半开玩笑地问母亲那次中毒有没有看见阎王爷的样子”的含意。(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试分析 “黑棉花”在文中的含意。(6分)
【小题4】试探究作者写本文的目的,至少答出两种。(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带来的福气
李运鼎
推开屋门,母亲在蒙头睡觉。我叫了一声,妈!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道,谁呀!
是我,妈,你不得劲了吗?她缓慢地翻身坐起,白发蓬乱,一脸倦容地看我一眼,瞌睡。
我一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一边笑说,大白天的,睡啥觉?她看一下外面,这不,天才亮吗?
我说,快吃晌午饭了,你不去捡“宝贝”,别人就捡跑了!
她说,老神仙给我留着哩——别梳了,老婆子了,头发梳恁理顺有啥用?
我说,头发梳理顺后捡“宝贝”时,人家就说,看这老太太多漂亮;乱蓬蓬的头发,人家就会说,看,那捡垃圾的疯婆子又过来了!母亲就笑起来,你这娃儿咋不说正经话呢!
母亲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夜里一点多坐起来自顾自说话,说累了再睡一会儿;四五点就起床,到外面捡垃圾——“宝贝”;吃过早饭,还去街上捡“宝贝”,捡累了回来就睡。一晌下来,她的“宝贝”就能堆一屋子。生物钟完全乱了,搞得一家人也跟着乱。
妹妹老在为清理垃圾的事与母亲发生争执。妹妹要把垃圾清理出去,母亲横竖不让。每次都要等母亲出门捡“宝贝”时,妹妹才能把堆满屋子的垃圾清扫一遍。
我清理母亲的“宝贝”时,总是先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递给母亲,对她说,这是收垃圾人给的定金。她接过来问,这是多少钱啊?我说,你数数。在母亲数钱时,我就把一屋子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母亲虽然疲倦,我还是鼓动他出去捡“宝贝”,毕竟生命在于运动。母亲八九十岁了,这大半辈子,哪一天都会走很多路,干很多活。如果不让她干活,不让她走路,就等于给她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妹妹每每抱怨母亲捡“宝贝”的事时,母亲就说,你哥叫我捡哩,咋着?
给母亲梳完头,母亲就问我,娃儿,今儿个你咋不去上班啊?我说回来看看你就走,你是不是想去捡“宝贝”呀?母亲说,谁还捡呀,你们不是都不让我捡吗?我瞌睡了,你上班走吧!
说着母亲又躺下了。我给母亲盖好被子说,妈,你一会儿捡“宝贝”别跑恁远,迷了路找不到家咋办?母亲说,我就恁笨?嘴底下就是家!  
我走到街上,见了邻居站在那儿说话,邻居就给我说些母亲捡垃圾的小趣闻。一转脸看见母亲已经走了出来,两眼不停地在路两边查看,手里已经捡了一把垃圾。她看见我时,本能地把垃圾背到后面。
我走过去问,妈,你不是睡觉吗?母亲说,我出来送送你。我说,你手里拿的啥呀?母亲只得拿出来,啥,捡哩宝贝!我一看又是一沓垃圾纸,手上已弄得很脏,就拉她到邻居家水池上洗手。她说,好好的手洗啥哩!我说,把手洗干净才能捡宝贝呀!
洗手时,我看见母亲的一个指甲劈了,就掏出指甲剪给她剪指甲。她就认真地看我的手,又用另一只手摸摸我的手说,娃儿你恁有福,看你这中指多长;男人有福一人福,女人有福发满屋!  
几个邻居听见,都夸她,你看这老太太不迷了,还出口成章呢!就是您有福,才给您娃儿们带来了福气!母亲笑咪咪地问,真哩?是我给她们带来的福气?
我看着母亲认真地点点头,是哩,都是你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截取了与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真挚、深厚的感情,读来感人肺腑,
而无琐碎之感。
B.文章第①段写“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刻画了作为老年人的母亲面对儿子的关心
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C.文章把“我”和“妹妹”对待“母亲”捡垃圾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爱戴之情以及
“妹妹”的年幼无知。
D.文章采取有限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通过“我”之眼、“我”之口来写“母亲”的言行,“我”既是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母亲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标题是“母亲带来的福气”,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来探究其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张伟

张友鸾终生坚持报纸应该“有趣”。

 1953年他本已脱离报界,安心摆弄着古典文学研究,然而1957年的一次谈话上,他终于坐不住。他批评当时某些新闻写得公式化,“好像有一个套子”。而更令他恼火的是,报纸的标题刻板僵化,“今年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明年还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年年都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

这番言论显然不是凭空而发。张友鸾本人,在近三十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的新闻,他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标题,则是抗战结束后,郁达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却嫁给某轮船公司经理,他将两件事同在《新民报》刊出,并加标题:“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他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生活处世,张友鸾也有这种风趣。抗战时重庆房价极贵,张友鸾一家近十口人,靠报社周济,才在附近一处空地搭起3间“捆绑房”。墙用竹片编成,和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有人给这3间茅屋取名曰“惨庐”,他也因此被人称作“惨庐主人”。不过,如此窘况,张友鸾却“精神高昂乐观”,依然经常吟诵陆游的诗。

他主持过的报纸,先后有4家被查封,他自己也曾经遭到地方当局驱逐,稿件被扣,报纸“开天窗”也是家常便饭,他却一概“倜傥不拘”。从照片里看,他“银髯飘飘,有世外之致”,虽然历尽坎坷,却“总带着睿智而宽容的微笑”。

不过,这种风趣有时也会失语。一次遭受批斗,有人质问他为什么取“胡予长”的笔名,他灵机一动,说:司马迁叫司马子长,我叫胡子长有什么不可以?不料对方大喝一声: “你这就是用资产阶级、封建人物做榜样!”

风趣一生的张友鸾,顿时“哑口无言”。

 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张友鸾自此与报纸无缘。这位力求报纸“有风趣”的总编辑,渐淡渐远,即使新闻专业学生,也不再知晓他的名字。直到即将辞世,家人回忆,他已失明的眼睛忽然显得明亮起来,“时而喃喃自语,时而拈须大笑,似乎在同老友倾谈”。这时,离开报业已近四十年的这位“办报全才”,嘴里依稀说着“新闻”、“发稿”、“出版”等词语,却已讲不出连贯的句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1日,有删改)

 注:张友鸾(1904—1990):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友鸾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关注社会民生,熟知史实及掌故,所写文章虽短,但往往官拎人有所得。
B.抗战期间,张友鸾身居“惨庐”,却经常吟诵陆游的诗句,体现了他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的高风亮节。
C.面对批斗人士的反驳,张友鸾哑口无言,因为他觉得那些人毫无幽默感,不屑与他们多加分辩。
D.虽已离开报业近四十年,但新闻始终是张友鸾魂牵梦萦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新闻”等词。
E.本文以大量史料上的评论为主,以事件的叙写为辅,展现了“办报全才”张友鸾的精神风貌。
【小题2】根据文章简要分析张友鸾的主要性格特点。
【小题3】文章以“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