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它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历经九年建设,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A.dīnɡ B.tīnɡ)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桥,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跨海路段全长35.6千米:包括6.7千米海底隧道和22.9千米桥梁,桥梁宽度33.1米;沉管隧道长度5664米、宽度28.5米、净高5.1米。桥面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通航桥隧满足近期10万吨、远期30万吨油轮通行。大桥总投资1269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港珠澳大桥开创了多项世界之最。(A.截止 B.截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设计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为满足港珠澳大桥高标准的抗震抗腐蚀等要求,中国科学家们研制了多种高性能材料,应用于桥隧建设。港珠澳大桥建设前后实施了300多项课题研究,创造了600多项专利,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中国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并且港珠澳大桥通过京珠高速和广深铁路和中国内地相连,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力于打造国际高水平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它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连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珠海和澳门之间通过拱北隧道相连,并在珠海、澳门一侧设有唯一收费站。
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其中青州航道桥是一座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为全线跨径最大桥梁,大桥全长930米,通航吨级为1万吨。上下塔柱断面分别为空心矩形断面和倒角空心菱形断面,塔顶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是一座中央单索面三塔钢箱梁斜拉桥,斜拉索采用空间扇形布置、钢混组合结构。斜拉索采用接近竖琴型双索面,索塔为中央独柱型混凝土塔,通航吨级和青州航道桥一样。
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与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桥塔整体造型优美、亲和力强,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通航吨级为5000吨。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东西人工岛是水上桥梁与水下隧道的衔接部分,为全线路段的重点配套工程。均采用椭圆形布设,为减少阻水效应,两岛均位于-10米等深线以外。其中东人工岛除了养护救援功能外,附加旅游服务功能,建有环岛步道用以观光;西人工岛以管理功能为主,设运营、养护以及救援站。东西人工岛汲取“蚝贝”元素,寓意珠海横琴岛盛产蚝贝。岛上建筑采用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无污染的新型清水混凝土,施工时一次浇筑成型,无任何外装饰,有效应对外海高风压、高盐和高湿度不利影响。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节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7.4万吨,最大排水量8万吨;最大沉放水深44米;通航吨级为30万吨。
港珠澳大桥沉管对接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它是在海床上浅挖出沟槽,然后将预制好的隧道沉放至沟槽,再进行水下对接。在水下沉管对接过程期间,设计师们采用“复合地基”方案,建设者们在海底铺设了2至3米的块石并夯平,将原本沉管要穿越不同特性的多种地层可能出现的沉降值控制在10厘米内,避免整条隧道发生不均匀沉降而漏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采用中国自主研制的半刚性结构,具有低水化低收缩的沉管施工混凝土配合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从而使沉管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并满足隧道120年内不漏水要求。沉管隧道安放和对接的精准要求,沉降控制范围在10厘米之内,基槽开挖误差范围在0米到0.5米之间。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安放目标是29米深的海底、水下隧道E29和E30沉管间最后12米的位置,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 “振华30”进行吊装。
港珠澳大桥面临多项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地处珠江口的伶仃洋,气象水文条件复杂。海水氯盐可腐蚀常规的钢筋混泥土桥结构;平日涌浪暗流及每年的南海台风都极大影响高难度和高精度要求的桥隧施工;海底软基深厚,即工程所处海床面的淤泥质土、粉质粘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变化大,基岩深埋基本处于50至110米之间;伶仃洋是弱洋流海域,大量的淤泥容易在新建桥墩、人工岛屿或在采用盾构技术开挖隧道过程中堆积并阻塞航道、形成冲击平原,而且会干扰人工填岛以及预制沉管的安置与对接;同时,淤泥为生态环境重要成分,过渡开挖可致灾难性破坏,所以桥隧工程既要满足低于10%阻水率的苛刻要求,又不能过渡转移淤泥。
港珠澳大桥穿越自然生态保护区,对中华白海豚等世界濒危海洋哺乳动物存在威胁;同时,大桥两端进入香港、珠海都市,亦可能对城市产生空气或噪音污染。
伶仃洋立体空间区域内包括重要的水运航道和空运航线,伶仃洋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穿梭,又毗邻周边机场,通航大桥的规模和施建受到很大限制,部分区域无法修建大桥,只能采用海底隧道方案。
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等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关于港珠澳大桥的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通行能力强大,从香港到澳门可六车并行。
B.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最长,长达120年。
C.港珠澳大桥的科学专利最多,达到300多项。
D.港珠澳大桥实现了粤港澳生活圈不到一小时的行车里程。
【小题2】关于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dīnɡ   截止B.dīnɡ   截至
C.tīnɡ   截止D.tīnɡ 截至
【小题3】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具有重大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在我国跨海通道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B.促进了资源的高效流动、配置和使用。
C.大湾区通过大桥与内地相连形成了世界级城市群。
D.体现了“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的密切合作。
【小题4】关于港珠澳大桥自西向东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航道桥。
B.西人工岛、海底隧道、东人工岛、香港大屿山岛。
C.深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海底隧道、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
D.拱北隧道、海底隧道、青州大桥、港澳大桥收费站
【小题5】依据材料二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小题6】材料三中关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组成,接头在E29和E30沉管间。
B.沉管对接采用“复合地基”方案,避免整条隧道因发生不均匀沉降而漏水。
C.沉管隧道采用中国自主研制的满足120年内不漏水的半刚性结构对接而成。
D.沉管隧道安放和对接的精准要求极高,沉降控制范围在0米到0.5米之间。
【小题7】结合三则材料,请找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说说他们是怎么得到解决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5 09:5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士戏人生
叶公超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叶衍兰乃咸丰朝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军机处章京,且诗词丹青双秀,精于书画典藏。祖父是光绪朝的举人,三品衔的江西候补知府。叶公超4岁丧母.父亦早逝,自幼依叔父叶恭绰膝下。叶恭绰官至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嗜好收藏古物,雅好藏书,他还精研佛典,能诗擅画,饮誉―时。叶恭绰视叶公超如同己出,精心抚育教诲。
叶公超5岁时,家人为他延聘教习,习画写字,修读经史,兼学英文。13岁时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时,16岁的叶公超参加著名的“南开救国十人团”,游行、演讲,十分活跃,后赴美英留学。1925年获美国麻州爱默思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又获英国剑桥大学文艺心理学硕士学位。
叶公超回国后在北大、清华当教授,讲授生动,语言纯正、典雅,遣词造句幽默、秀逸。在课堂上,他喜欢信手拿些唐诗、宋词、元曲叫学生翻译。他对音律平仄并不苛求,只讲究意会神通。如学生死板地“中英对照"叶公超便批评“这是从字典上抄凑来的字句”。一次叶公超让学生翻译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并启发学生说“寒江雪尚望有鱼乎?钓的是柳氏当时的心境。"一语点睛。一次话题说到服饰,叶公超说:"西装袖子的纽扣,现在用来作装饰,其起源乃防止大家大吃大喝之后,用袖子揩嘴巴。洋人打领带更是妙不可言,便利于让人牵着脖子走,而且要面对着牵他的人,表示由衷地臣服。”
叶公超平时讲课很少涉及时事。不过在日本侵华在即时,叶公超却对学生说:“日本人要是开始蠢动,就是他们自掘坟墓的日子到了。我们中国,平时虽然破破烂烂四分五裂,可是,对外战争一开始,大家就会抛弃成见,凝聚起来,共同拟订方案,救亡图存。中国大大了,要吞,谁也没本领吞得下去。”
卢沟桥事变之后,叶公超历尽艰险,逃至南京,向教育部请示分配新的工作。联合大学迁往昆明,叶公超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兼北大外文系主任。
1939年春天,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叶公超的命运……历经风波后的叶公超回到重庆、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已无意再回到平静的校园教书,他的朋友、时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趁机动员他为国家服务,就这样,叶公超决然告别学界.步入仕途。转年奉派出任驻马来西亚专员,负责马来半岛一带的抗战宣传事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来半岛沦陷,叶公超回国稍事休整,又远赴英国,以驻英大使馆参赞衔,任国民党中宣部驻伦敦办事处主任,职责仍是抗战期间的国际宣传。抗战胜利后,叶公超转入外交界,并凭借其优秀的英语能力和外交能力,很快成为外交部长。
1949年到台湾后,叶公超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大使。叶公超任外交部长时,出使美国,应邀发表演讲,不看讲稿,出口成章,手挥目送,亦庄亦谐。有时声若洪钟,排山倒海;忽然把声音降低到如怨如慕,窃窃私语,全场听众屏息静听。演讲完毕,三四百位听众起立鼓掌,历数分钟不息,外国专家学者纷纷赞许他的英语是“王者英语”,声调和姿态简直可以和温斯频·丘吉尔媲美。
叶公超对上司桀骜不驯,但对于下属,却很尊重,又很幽默。一位老部下在追悼叶公超的文章中说:“他是一个满嘴牛津口音,衔着烟斗,十足学者派头的英国绅士,在宣传上他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衡量对方的身份,扮演自己的角色。对方是绅士,他比绅士还绅士,假定对方是流氓,他也会说比他更脏的脏话。
因未按蒋介石意图施政而赋闲后不得离台的叶公超只能以书画自遣,“怒而写竹,喜而绘兰,闲而狩猎,感而赋诗”用他自己的话说:“书画不会得罪人,又无损自己,是最好的养性方法。当一个人手执画笔的时候,世俗杂事都在九霄云外,宠辱皆忘,更不知凡间有痛苦和烦恼。”
叶公超晚年因为被罢黜幽居,故而画兰的时候少,画竹的时候多。在一幅竹画上他题字赞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临死前,叶公超指着家中挂的一幅刘延涛的画《烟波江上一翁》说:“这个老头就是我。”画上的题字是叶公超最喜欢的一首诗,也颇能反映他晚年的心境:“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热深杯细细斟。”
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相关链接:
①叶公超的朋友评价说:他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投身于世俗的官场之中,可他又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
②故国山河常在叶公超的梦里,阮毅成回忆杭州旧事的《三句不离本“杭"》出版后,送给叶公超一本,他连夜读完,并赋诗一首:一篇说尽临安事,山外青山楼外楼。展卷凄然怀故迹,年年望断是神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述叶公超的家世,主要为表现他卓越的才华提供背景,同时也为他晚年寄情书画的高雅志趣做了铺垫。
B.叶公超让学生翻译《江雪》时提示:“钓的是柳氏当时的心境。”意思是让学生翻译这首诗时结合柳宗元旷达、孤傲、悲壮的心境。
C.叶公超暮年后悔没有继续从事文学艺术.是因为从政时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即使做到了外交部长,也是业绩平平。
D.叶公超晚年幽居时,在一幅竹画上的题字,可见出他名士的气节与风度,亦可表现出他虚怀若谷的胸襟与追求。
E. 叶公超因晚年不得志,故而常常思念故乡,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当时的孤独与寂寞。
【小题2】叶公超作为学士名流,才华横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热深杯细细斟。"叶公超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小题4】叶公超的朋友评价说:他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投身于世俗的官场之中,可他又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的书生意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它只关注“客观数据”的呈现,而缺少对“主观数据”的反映。从社会学角度看,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因此,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终产生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数据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无论是可以数字化的数据还是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大数据是汇集了行为主体、时间、地点三个维度的“数据宇宙”。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如果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我们就很难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也就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的没有个性特征的人去推导群体样态和社会构成。

犹如网络一样,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化的大数据在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上也掩盖了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的意义。在连续的巨量数据海洋中,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它们在大数据霸权面前会成为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大数据简化了人们对数据差异性的认知。大数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数据样本巨量,更在于其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当前,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这很容易导致“数据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大数据滋生出“数据暴力”是大数据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然而,在巨量的大数据面前,实际上可供规范分析的数据只是极少数,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清理,形成规整的结构,是大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所在。在大数据中,其研究范式重在发现而不是推论,运用大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不应像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那样通过假设检验来进行推论,而应通过数据的总体归纳来达成对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否则就很难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且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可能只占数据总体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说,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不仅如此,许多大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中含有大量虚假和有害的内容。如果我们纯粹凭借数据来判断和分析人类行为,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和传播某种数据,就会导致许多误判。因此,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也为各种数据造假和不当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辨识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盲目的数据崇拜造成误判,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摘自《大数据热中的冷思考》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所以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
B.大数据能反映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因此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不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
C.把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变为更多的数据符号,我们就可以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
D.大数据时代不应该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
B.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要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C.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的“碎片化”导致人们难以系统认知复杂事物。
D.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大数据的碎片化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才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B.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所以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C.因为有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因此尽管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也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有个性特征的人。
D.大数据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数据,在大数据热中应该有冷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上,他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20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声中,楚尔响起了她震颤的和声。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替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两年。

10天以后,我和5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衷肠。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65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个晚期肺癌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20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3个月,我和那5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作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为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动,又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5个图瓦少年吧。”老人平静地告诉我。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5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和插叙的记叙手法,讲述了图瓦人楚尔演奏者鄂尔德西的故事,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B.小说中写到楚尔演奏可能将要失传,“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来教授这民族的传承,深化了关于文化传承的主题。
C.小说的结尾说“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写出了“我”的遗憾之情,也说明了“我”对那5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忧。
D.小说不仅写了鄂尔德西与艾琳娜的爱情故事,也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少数民族风景画,寄寓了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鄂尔德西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标题是“额尔齐斯河畔”,有人认为改为“楚尔”更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②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了保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期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字。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的字全都糊涂了,而《泰山刻石》也只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③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语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功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近代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材料,中山王墓石刻稍晚于石鼓,中国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鼓。
B.从形状和用途看,《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碑刻。
C.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刻碑的目的是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D.墓志上记录死者名字和事迹的字写得好,是墓志经常被挖掘的主要因素。
【小题2】(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请分条概述。(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