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咋猛长绿色产品?

吴齐强 李铁刚

“贴上绿标,小黄瓜身价倍增,一公斤卖到12元!”说起绿色农业,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店下村村民陈青山赞不绝口。

也许你不知道,有“赣中粮仓”之称的宜春,绿色农业同样表现不俗。目前,全市认证的绿色食品146个、有机产品35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占到全省40%。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咋长出这么多绿色产品?

宜春青山绿水,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增产难增收。 “农民就靠种地,但要换个种法。”万载县茭湖乡谢溪村村支书邓福根说,十多年前,他和几个村民试种有机姜。老邓坦言,一开始并不顺利,技术不行,一次一次找专家解答;技术难题解决了,市场又不认可,价格一直上不去。但邓福根相信,好产品一定能卖上好价钱。

多年坚守,谢溪村的600亩有机姜迎来市场转机,价格卖到普通姜的1. 5倍,姜农年收入共几十万元。示范立竿见影,村民积极跟进,村里有机农产品实现了全覆盖。

绿色有机农业好是好,可调结构不能政府一厢情愿。宜春的做法是“政府引导,让市场 发力”。

全市10个县市设立专门服务窗口,182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中心,2106个村建立服务站,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97万亩。政府还提供技术服务。樟树市中洲乡为土地“减肥”,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多用农家肥。江平村村民邹润平说:“往年我每亩地至少要施2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今年我按照技术员的建议,除了一车牛粪,只下了5公斤复合肥。”

在宜春,绿色有机观念渐入人心。铜鼓县大锻镇交山村,10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种植有机白茶1000亩,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农民参与分红。去年,合作社收入24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100元。

绿色有机农业,靠一家一户不行。宜春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各种要素 向园区聚集,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

在袁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杨军生介绍:“优质农产品才有竞争力,现在园区聚集的 都是绿色有机企业,产品杨销国内外,供不应求。”

宜春全市建设7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去年以来,园区共投入资金29亿元,引进 培育新品种22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40余项,农产品加工产值近6亿元。

有质量还要有市场。宜春利用大型会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多个平台,组织生产经营主 体“走出去”,不断拓展市场销售网络。同时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核心,规范有机绿色产品的生产、认证、经销等行为,打造一批知名、著名品牌。全市共有袁州油茶、靖安白茶、宜丰竹笋等7 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樟树中药材、高安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成为亮丽名片,整体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密切利益联结,让农民融入产业,钱袋子鼓起来。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返乡大学生姚慧峰,主动放弃去大城市工作,前年回乡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他种出来的稻谷每公斤卖10元,价格是普通稻谷的4倍多。

看到有机稻的高收益,村民纷纷要求加入,他成立了生态种植合作社,并注册了“稻香南垣”商标,还开发出豆腐、米粉、米糕等一系列有机农产品。“合作社还开通了网络、微信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稻香南垣’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姚慧峰说。目前合作社有成员71户,种植面积800多亩,年产值400多万元。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了村民陈青山对“绿色农业”赞不绝口的话语,既点明了要报道的内容,同时又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较,效益低,但是宜春市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其传统农业的效益一直都较高。
C.江西省宜春市的绿色农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说明了如果农产品优质,农民就可能得到实惠,富裕起来。
D.文中在叙述事例时,大量运用数字,这使得报道的消息真实可靠,具有不可辩驳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樟树市中洲乡农民为土地“减肥”,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多用农家肥,每亩地除了一车牛粪外,只下了 5公斤复合肥。
B.谢溪村村支书邓福根和几个村民试种有机姜,一开始不顺利,技术不行,多次找专家解答后,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
C.邓福根坚信好产品定能卖上好价钱,并坚守多年,终于迎来市场转机,年收入几十万元,他带动了全村人都种植有机农产品。
D.大学生姚慧峰主动放弃去大城市工作,前年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成立生态种植合作社后,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种出来的稻谷每公斤卖10元。
【小题3】宜春市是如何打造绿色产品这一品牌的?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8 08:5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小题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小题3】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过墙去看河
包利民
①夜已深浓,眼睛依然睁着,想从黑暗的拥抱里,努力看出一些虚幻的场景。友在对面的床上翻了个身,声音穿透室内狭窄的夜:“你也睡不着吗?”
②闲聊了几句,他忽然说:“我一直感觉不远处有一条河,闭上眼睛就像能听到水声。”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一时也似乎听到了流水的声音。于是我们开始各自描述那条河的样子,可能都脱胎于记忆中某条亲切的河流。说得兴起,便决定出去看看。
③这是一个不大的宾馆,已然后半夜,院门紧锁。我们两个的灵魂已在外面,指引着我们的肉体翻过了围墙,向着一个方向走去。一直走出很远很远,预感中的那条河并没有出现。只有无边无际的秋夜,挟着凉凉的风,将我们的足音吹得四散飞扬。
④重新爬上墙,友忽然说:“我看到那条河了!”转头看他,他正仰头看天,便也向上望去,心下恍然。晴朗的夜空,星河耿耿,像一带朦胧的纱雾横贯中天。我们俩就骑坐在墙头上,仰望那一片遥远的璀璨。有多久不曾这样看过星空了,心上许多的东西都在纷纷脱落,掉到墙下。我知道,自己翻过了多少的劳碌与麻木之墙,才在机缘巧合中,在这客乡的夜空下,重逢那一河美丽的星光。
⑤在沈阳上学的时候,校园北面的大操场外,便是浑河。每天的黄昏,我们几个便穿过大操场,登上北面的看台,再翻过那道矮墙,河流就在眼前了。我们坐在岸边的土地上,河面并不宽广,河上有一座小小的拱桥,对岸是寥寥落落的民居。斜阳掠过满河的笑纹,把我们的影子拉抻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旁边的树带里去。有时候我们会默默地站在桥上,凝神于一河流水,任各自思绪飞扬。
⑥冬天的雪后,我有时也会翻过那道矮墙,去看那条凝固的河。仿佛本来在大地上流动的一笔,墨迹已然干硬,写下一个冬天。依然在小桥上站上一会儿,思绪也在凝然中轻轻涌动,就像冰河下面的流水悄然,无声而深远。
⑦更遥远的从前,在一个镇子上读中学。依然是校园的北墙外,不远处,有一条闪闪发亮的小河。河的那一岸,是缓缓的山坡,上面长满了杨树。住校,午间吃过饭,便纷纷涌到北墙根下,男生帮助女生,大家翻过墙去,奔向小河。玩闹一会儿,在水的清浅处,踩着石头来到对岸。路过的风被那片林子梳理得细细密密,然后攒攒簇簇地拥挤着我们。
⑧我们跑进山坡上的林子里,脚下柔软,一地支离破碎的光影,头顶是被枝丫切划的天空。树们的沉默拥抱着我们的笑声,鸟儿也遥远。我们在那些树干上仔细寻找,偶尔两个并列的名字,便让我们心底生长出许多的猜想。奔跑,绿树,流水,笑声,都是青春。遥遥回想,曾经的绿树,如今可能已经参天,那些笑声也早已消散,只有那条河流依然吧。
⑨明明知道,有些河流一旦离开,便再也回不去,因为我翻不过时光之墙,回去的,也不再是过去的河流。可是,我依然渴望,在某天夜里,在某个地方,在某堵墙下,水声盈耳,然后,我丢下一些东西,轻盈地翻过墙,像少年时一般,奔向那片美好。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想从黑暗的拥抱里,努力看出一些虚幻的场景”,表明作者跟“友”都是心怀浪漫之人
B.住在宾馆中的两人夜不能寐,都感觉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外出寻找没有结果,非常令他们失望
C.第④段写仰望星空时,感觉“心上许多的东西都在纷纷脱落”。是指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D.第⑤段中“斜阳掠过满河的笑纹,把我们的影子拉神得很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河水流动的情景
【小题2】文中的“墙”“河”分别有什么含义?
【小题3】文章回忆了作者大学和中学时代翻墙看河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等待那只手

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加剧着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滑这个词。而我的判断似乎还没错过。

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照过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神志清醒。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维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着车内吹着空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他的眼神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在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分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分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游移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我却没看出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着,在脑海里虚构出即将发生的人赃俱获。

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

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里也有他那样的泪光。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先抑后扬,正是“我”对老头的怀疑与误会,凸显了老头善良、慈祥的品格。
B.在缺乏信任的社会大环境中,真诚与善良最易遭遇尴尬与误会。而这种尴尬与误会很大程度上是助人者的鲁莽或直率造成的。
C.小说运用误会法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人生的路上,只要解除误会,就会迎来美好的旅途。
D.老头一直以父辈的身份照顾素昧平生的“我”,因为我长得太像他的儿子了。照顾“我”,让他获得了亲情的满足。
E.人间真情总是能够逾越误会与偏见筑成的篱笆。当老头沧桑的手拉紧我身上的外套,“我”在内心里已经把他当成两年未谋面的慈父了。
【小题2】小说的描写手法有很多,而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手法?请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它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等待那只手”为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剃头
吕品
在水乡福镇一带,没一个不晓得马剃头大名的。他剃头的手艺极高,附近周遭,谁家小孩要谁家小孩要剃满月头,必叫马剃头伺弄。那些已在马师傅剃过头理过发的,都说去马师傅那儿理发剃头,那叫一个舒服!尤其是给你修脸、掏耳屎修眼睑毛掏鼻孔,这一整套做下来,做回神仙也莫过于此啊!
有天,剃头店里来了个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自称是燕子浜的,说他们渔场上好多人要剃头。因大家仰慕马师傅手艺,所以特地请他上燕子浜。马剃头心道,燕子浜其实没浜,也没燕子,湖匪倒是经常出没。就说店内活儿多,脱不开身,再说他腿脚也走不利索。络腮胡子知道马剃头一旦开口回绝,再无应允之机,便不高兴地打着“哈哈”转身便走,但走不上几步,又回转身来,阴阴地说了句,你别后悔!
马剃头有个姐姐叫马春香,因为路途远,所以不常来弟弟这里。但每隔半年必来,来了就在弟弟的店住几天。每逢姐姐要来的前几天,马剃头就将剃头工具摆在街边。这样,他给人剃头时就可以时不时地向迎恩桥头望上几眼,只要姐姐在迎恩桥头一出现,马剃头一眼能见。
这次马剃头晓得姐姐要来了,可他等待了许多日,仍未见姐姐在迎恩桥头现身。莫非姐姐病了?不会吧,姐姐的身子骨一向蛮好,这几天说要来探亲还是她自己托人稍来口信的,难道说……
马剃头还真不敢“难道”下去,他早听说近来燕子浜湖匪特别猖獗,劫货杀人,绑票敲诈,无恶不作。
可马剃头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没几天,就传来凶信,他姐姐给湖匪杀害了。他痛哭了一场后,即刻启程前往姐夫家,参加姐姐的丧礼。
去姐姐家必乘航船过燕子浜村。而燕子浜村水系复杂,位置险要,湖匪活动最多,他姐姐就是在那里让湖匪给害的。可这些马剃头全顾不得了,一定要去见上姐姐一面。
马剃头过燕子浜乘航船时,已近旁晚。摇船的航船大伯,他大都认识。可此刻,他一看航船大伯,竟是个陌生人,刚想问是咋回事时,舱内已伸出一只粗壮的手臂来,只一下就将他拉下舱内。就在马剃头惊魂未定,站起身来还不知道咋回事时,一把明晃晃的刀已架在了他脖子上。马剃头想自己在附近多少有些名声,如一旦报出姓名,他们也许会放自己一条生路。没想到,当他说我是福镇剃头的马得宝时,内中有个湖匪听后竟“哈哈”笑起来,说我们找的就是你马得宝师傅啊!
马剃头一听那声音耳熟,仔细一瞧,这不是前些日子来过他店,说是要请他去燕子浜剃头的那个络腮胡子!那天临走时,络腮胡子还说过“你别后悔”这一句话,心中叫苦不迭,姐姐是因为自己一时的“倔强”而被害的。
原来,湖匪头子张杏林近来听在官府的卧底说“风声太紧”,就让手下别外出。时间一久,手下的湖匪因久不理发,长得像野人。听说马剃头手艺好,腿又有点残疾,这可是个为他们剃头的不二人选!没想到马剃头不答应。这可惹恼了张杏林,他带人杀害了马剃头的姐姐及其儿子。
马剃头此刻见状,就算不想答应,也得给他们剃头了。
他来到匪窝后,先是将刮胡刀在磨刀的布上“唰唰”地磨起来,也不知上下来回磨了多少遍。当晚,湖匪们排队挨个让马剃头刮胡子理头发。马剃头的那把手夹推剪不急也不慢地在湖匪们的头上来回了“推剪”了整整大半夜。
第二天天刚麻亮,匪窟一片“哗”然。原来,湖匪头子张杏林的脑袋不知让谁一刀割了去。与张杏林脑袋同时失踪的,还有马剃头。
半月后的一天早上,福镇的“一品香“茶馆老板问店里正在喝茶的客人,说咋长久没有看见马剃头了?茶客们听后,大都满脸疑惑,说就是,想剃头了,却找不着他了。茶馆老板说,他还欠我五碗茶钿呢!
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一品香”茶馆伙计一早取下店板门时,竟意外发现有几个铜钱。一数,不多不少,正是五碗茶钱。伙计忙进里屋告知茶馆老板。茶馆老板听后一惊,差点将手中拎着的那把开水壶掉地上。他呆了好一回儿,才从墙上取下粉板,将上面写有马剃头欠五碗茶钿的字样擦去了,说马剃头这人有种,看来那事还真是他给做下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主要写马剃头的手艺极高。远近闻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下文写燕子浜之事作了铺垫。
B.小说中络腮胡子说的“你别后悔”写出了湖匪遭拒后的愤怒之情,同时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的马剃头和他的姐姐马春香都是因为“倔强”而惹恼了张杏林,结果招来祸患,个被杀,一个被抓。
D.小说多处运用伏笔照应,如湖匪选马剃头是因为他手艺好又有残疾,而马剃头拒绝土匪也用了“腿脚不利索”的理由。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3】最后两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可说是人类生活的橱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饮食习惯、房屋样式、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如中国传统服饰的色泽,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秦灭六国,被认为是获水德。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汉服色尚黄。服饰用色与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逐渐形成我中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青、红、黑、白、黄这五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后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正色以外,又有介于五色之间的间色,多为平民穿用。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对妇女服饰的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胸露背的风尚。总体上说,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比较拘谨和质朴的。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按礼法规定,庶民即使腰缠万贯,也不得恃富越分穿不该穿的服饰。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防范特权外溢。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流变史,整体上千变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具特色,但在形制、纹样、色泽等基本方面,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形制上,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作为两种基本式样交相使用,兼容并蓄。其中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男子在隋唐以后,一般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的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服饰的色彩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通常是以五种正色为主,间色为辅,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选自200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作者姚伟钩,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有关服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能够起到护体、御寒、遮羞、美化生活等作用,对于人类生活极其重要,可以把它作为了解一个民族生活的橱窗。
B.服饰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C.不同地区、民族的服饰有着一目了然的差异,差异的程度超过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这种差异由是文化不同造成的。
D.服饰的演变与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息息相关,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文化思潮、儒家思想、封建礼制等几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B.文中引述《史记•历书》中的话,主要是为了阐明秦朝统一之初服饰和旌旗全都崇尚黑色的原因
C.文章倒数第二段,从服饰的形制、纹样、色泽三个方面交待了在文化影响下中国服饰流变的历史。
D.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自然段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就整篇而言,基本上呈现的是总分总的关系。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通过服饰的等级之别来强化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以实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目的。
B.秦代服饰尚黑,汉代尚黄,这是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的结果。根据该学说,秦属水德,水对应的是黑色;汉属土德,土对应的是黄色。
C.程朱理学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它对服饰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使宋人的服饰总体一比较拘谨和质朴。
D.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而服饰的装饰纹样则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