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她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拜伦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她尤其擅长舞蹈。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召办起了舞蹈“学校”。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11岁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她无法再去上学了。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院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为了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她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
然而这种舞艺在当时的美国无人赏识。从旧金山、芝加哥又到纽约,邓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知音。迫于生计,邓肯改穿短裙跳“刺激性”的舞蹈,挣了一些钱。但到续约时,邓肯拒绝了,她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只做取悦于观众的事。
后来邓肯全家到了伦敦,却因穷困潦倒而只能四处游荡。就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阔太太请邓肯在她的宴会厅上献艺。邓肯美丽迷人的面庞,娴熟不俗套的舞姿使与会者赞不绝口。众人喊着喊着:“她跳得真妙!”从此邓肯一鸣惊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
以后,她们又到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许多国家献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和赞扬,邓肯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成了名震世界的舞蹈家。
伟大的成就没有使邓肯陶醉,当她红极一时的时候,她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她重返美国,在纽约,她免费为贫民窟的父老兄弟们进行演出。有人说,邓肯的舞蹈,贫民区的人根本看不懂,但邓肯发现“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邓肯的舞蹈感动了每一个人。
邓肯为了传授技艺,在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创办过多所舞蹈学校。在巴黎的舞蹈学校,40名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她负担,花去了她相当一部分存款,所以邓肯一家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1921年,邓肯收到了苏俄政府发给她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只有苏俄政府能了解您,欢迎速来,将为您建立学校。”邓肯兴奋极了,立即应邀前往。
邓肯在苏联获得了高尚的荣誉。她跳舞、办学,心情极为舒畅。她给世人留下的《邓肯自传》,使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她所创造的现代舞,使她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小题1】下列关于现代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舞是对传统的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舞姿不美观的芭蕾舞的改变与创新。
B.现代舞是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C.现代舞的动作虽然自由,但也需要演员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反复探索。
D.现代舞演出时要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才能演绎出那种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自由感。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她后来能创作出《邓肯自传》打下了文字基础。
B.邓肯在伦敦的演出获得成功,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也说明获得物质保障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C.邓肯到美国贫民窟演出,“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说明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D.邓肯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新舞蹈的理想等等内容,使《邓肯自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让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
【小题3】从文章看,伊莎多拉·邓肯“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4 11:2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教育的最高督导机构,这个时期,贵族社会结构早已消失,大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拥有科举考试的功名才能踏入官场,年轻人的出身背景自然也就不再具有文字上或法律上的影响力。

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两所学校的直讲可对调聘用,各自不同的入学条件也极少落实执行。于是,太学到了元代也就正式消失。到了明代,太学、国子监与国子学三个名称已成为同义词。

明代有两所国子学,第一所在明朝政府定都南京(1368年)之后随即成立,另一所则在1403年成立于北京。第三任皇帝明成祖(1403年—1424年在位)于1420年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国子学即开始没落。但在迁都之前,南京国子学的发展原本非常快速,占用了南京城里极大的一块地,更拥有2000座以上的各式建筑。在北京国子学成立之际,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达到9972人(1422年)。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例,却是相当惊人。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16世纪,两所学校都已没落,主要只招收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

明代国子学对教育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就是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做法早在1375年就已出现,而且在明朝初年颇有成效。学生奉派到田野之间,协助完成规模庞大的全国土地登记(即著名的《鱼鳞图册》)。这套精心汇整的图册成了明朝土地税的评估基础,一直沿用到19世纪。另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则是编纂《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庞大著作,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庞大的一部历代文字的选集,参与编纂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千人。此外政府也经常派遣学生协助教学活动以及办理赈济饥荒。

明代初年,国子学就已经相当活跃,校内定期举办讲学、研讨会以及考试。许多人显然都非常怀念在国子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朝鲜、日本、缅甸与琉球。当时的各种规章保存至今,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包括丰厚的津贴(通常连妻子也得以领取)及免服劳役。举办讲论会以达成教育效果的做法在明代似乎相当盛行。可以说,道学家在自己的精舍或书院里所采取的做法,这时已纳入了国子学的教学法当中。

不过,到了16世纪,国子学已舍弃了严谨的教学责任,甚至不再招收学生,也不再举办讲学或内部考试。这时候,国子学已正式成为学生为了科举目的而从事登记的机构。

(摘编自李弘祺《教育机构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社会结构在明代解体后,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进入官场的有利条件。
B.在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直讲可以对调聘用,入学条件极少落实,两者已没什么区别。
C.明代两所国子学发展状况不平衡,此消彼长,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D.明初,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且为他们提供丰厚的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
B.文章通过列举数字直观地论证了当时南京国子学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
C.文章通过编撰《鱼鳞图册》和《永乐大典》两个具体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国子生在参与政府实习时做出了突出贡献。
D.文章全面阐述了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以时间为顺序,以史实为依据,层次清楚,论证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的国子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B.国子学在明朝初年是国际性教育机构,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C.明初,国子学举办讲论会,吸收了私人办学的做法,表明国子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D.到了明朝末期,国子学沦为科举登记的机构,自此,国子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在武王克商之后就出现了巨大转折,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府精英,及时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德治的为政理念,拨正了政体前进的船头,奠定了中华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基调,影响深远。

一个偏处西方的“小邦周”能战胜“大邦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王之德,二是民心向背。正是文王集中体现了周人的道德传统,伯夷、叔齐、太颠等名贤高士皆往归之,深厚的民意基础业已形成。武王克商,虽有自身的道德感召,亦离不开万民的支持,武王东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牧野之战,庸、蜀、羌、琴、微、卢、彭、濮之人皆踊跃追随。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国运系于民心、民心不可违的道理,从而将民意与天意等同,不仅确立了“民惟邦本”与“德治”的理念,而且希冀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永远流传。

在《尚书》中的《洛诰》篇中,召公认为夏、殷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道德没有敬意,昏庸腐败,暴虐无道。周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受天永命”,永远享有天命,就必须“疾敬德”,迅速地树立起敬德之心。《诗·大雅·文王》中的“自求多福”一语,反映了周人已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觉醒。周公把道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泰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提出“德治”的理念,这是思想领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德是抽象的概念,不具备操作性,故除了标明政府执政理想之外,很难在社会中贯彻。周公制礼作乐,是将道德理性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行为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体系,人人可以学习、操作、检查,使道德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所有层面。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光大了周公礼乐教化的理念,将精神追求引进人生与社会之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儒家提出的礼乐修身之道,以“仁”为核心,以孝亲为起点,树立起爱心,然后推己及人,推广到天下人。礼乐双修,旨在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具体而言,包括身与心两大方面:礼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合于道德理性的要求;乐以化心,使自己的心性和谐中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通过教育,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内外兼修、彬彬然有君子之风。儒家教育是教人反求诸己的内敛的道路。这种君子教育,是维持国家可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国没有挑起侵略扩张的文化土壤。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强大,引人自豪,发人深思。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远见卓识。

(摘编自2019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彭林《纳上下于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商后,武王拨正了中国历史政体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中华文明德治的为政理念。
B.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将民意抬高到与天意等同的高度。
C.《洛诰》篇中,召公认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覆辙,永享天命,就必须树立敬德之心。
D.儒家所提出的礼乐双修之道就是内外兼修、礼乐皆得,培育君子之风的德育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了德治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的观点。
B.文中列举伯夷、叔齐、太颠等人归顺周的事例旨在证明文王之德的巨大感召力。
C.“自求多福”一语,采用引用论证,反映了周人已有自主把握命运的人文觉醒。
D.周公制礼作乐完成德治从道德理性到制度规范的转变,这是全文论证的一次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理念的提出,反面印证了《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观点。
B.周公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纳上下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进而达到天下大同。
C.儒家提出的礼乐兼修的君子教育成为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的天然保障。
D.不管未来的岁月里环境多险恶,中华民族将继续练好内功,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槐 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 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 ,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是 ( )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D.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小题2】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传统的多义与一致

傅谨

现代社会急剧变动,传统却经常在不经意中以其变体出现,借此抵抗断裂的威胁。在今天的中国,广场舞风行一时,传统的秧歌却寥落无声。城市广场舞与传统秧歌的差异清晰可见,它们一在日常生活,一是节庆活动;一在城镇,一在乡村;一是流动的,一有固定场所。然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们都是群体性的、仪式化的,甚至同样都追求喧闹,均具备狂欢化这一明显特征。我不敢肯定广场舞的流行是扭秧歌的传统在当下的变体与延伸,然而它们之间难道真的没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吗?

我在戏曲研究领域向来被视为“保守主义者”,“传统”当然是我最常思考的范畴。多年来我经常面对这样的质疑:戏曲的“传统”究竟指的是什么?京剧从晚清到今天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以旦行的表演为例,梅兰芳和陈德霖、王瑶卿不一样,杜近芳和梅兰芳不一样,李维康又不一样,且不说程砚秋、筱翠花,还有今天的李胜素、张火丁。同样一出《玉堂春》,他们都唱,且都不一样,那么,谁是“传统”?如果陈德霖、王瑶卿是传统,那梅兰芳、程砚秋是不是就背离了传统?如果梅、程是传统,杜近芳和李维康是不是传统的背离?但我们说,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度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京剧的理解、在表演的美学取向上并没有本质差异。恰恰是这种内在的认同,才能确保他们在具体手法的差异之上,拥有审美表达的一致性。

所以他们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传统之流。实际上戏曲诞生近千年,传统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贾志刚先生曾经说有三个传统,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但做了一些校正。在我看来,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作品及其演出形态,戏曲的三个传统,一是从昆曲直到晚清京剧成熟,这一时期包括南戏、杂剧、传奇和明清时期的地方戏;二是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因应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商业剧场出现了新剧目与新的表演形态;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我们今天所谓“传统戏”,其实基本上是指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传统戏,又经历“戏改”之后所呈现的形态,只有京剧、昆曲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得以幸免。戏曲史上当然有逸出传统规范的个性表达,比如包括样板戏在内的大量当代戏曲新创作,就没有形成戏曲的第四传统。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回归戏曲本体,同样指的是要矫正以样板戏为终点的、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那些舞台手法。因此,人们通常笼统地将戏曲看成“传统艺术”,却从来都没有说要无条件、无辨别地继承所有过往的艺术作品及其表达,对于那些美学上与之相悖的取向则不应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读书》2018年第2期)

【小题1】对戏曲的“传统”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传统体现出整体性,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
B.戏曲传统之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很多,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
C.戏曲传统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
D.戏曲传统具有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上的一脉相承性,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
【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场舞与扭秧歌同样具备群体性、仪式性和狂欢化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属于同一传统。
B.在急剧变动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会经常以它的变体或者以延伸方式来抵抗断裂的威胁。
C.京剧、昆曲几乎没有受声势浩大的“戏改”运动影响,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表演形式。
D.回归戏曲本体,不意味戏曲不能发展,而是矫正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舞台手法。
【小题3】联系全文,在文章结尾处填上一句话,揭示戏曲传统的多义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不超过4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西方“武侠之父”相继离开,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

宋金波

①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Stan Lee)辞世。因为与金庸老爷子的私人丧礼几乎是在同一天发生,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斯坦·李联合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而金庸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创造了无数武侠人物形象。“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相继离世,巧合得不同寻常。

②巧合也因为漫威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和金庸作品中的侠客,有着共通之处。“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所以也不难理解,一些漫威电影到中国,翻译都是直接取“侠”这个定义,如蝙蝠侠、钢铁侠……而且,与梁羽生主要从中国传统“侠”形象中汲取营养不同,金庸学贯中西,他的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

③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

④但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

⑤比如说,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通常都会面对能力与责任的矛盾,不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形象。而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来说,除了极少数如郭靖,出于一种模糊的自省,有了自己的“超能力”价值的终极追问,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超能力”——或者高深武功的追求,是不言自明的。

⑥再比如,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为了维护法律而行动。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大部分武林人物不入世,经常不在意破坏既有法律。

⑦这可能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观念上正义与法律是相分离的。金庸先生曾说,东西方对侠的理解不同,同样是大孩子打小孩子,德国人看到不会管,而中国人会管。他写武侠小说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中国需要侠义精神。但这句话可能不应该做字面理解,或者说,他可能认为由于在传统社会缺少足够的法律正义,必须有犯禁的侠客出面解决。

⑧漫威电影虽然在英雄超能力上比武侠世界更脑洞大开,超人可以撼动星球,而最大胆的侠客想象也无非可以用动车速度赶路,但除此之外,漫威宇宙是趋近现实的。相反,武侠世界对现实更像是逃避。

⑨也就不难理解,斯坦·李可以不断在漫威电影中客串,给出一个个彩蛋,而金庸老爷子绝不可能去扮演平一指或西山一窟鬼中的角色。论艺术成就,两个世界也许很难有高下比较,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漫威宇宙无疑更开放、更面向未来。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在未来的某个空间静静等待。

(光明网·时评频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与金庸老爷子同时辞世巧合得不同寻常,让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B.金庸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而斯坦·李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作者称他们为东西方“武侠之父”。
C.金庸学贯中西,其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与主要从中国传统“侠”形象中汲取营养的梁羽生的作品大相径庭。
D.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东西方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均有悠久历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离世的巧合说起,阐释了东西方武侠文化的异同,①②③段先讲共同点,第④段转折过渡到讲差异。
B.本文综合使用了比较、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中国武侠作品、美国漫威宇宙中的一些表现。
C.文章引用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说明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
D.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而金庸笔下大部分武林人物都不入世,经常不在意破坏既有法律。
B.漫威超级英雄总是凭借超能力除暴安良,主持正义,斗争到底,中国人常翻译成“侠”,如蝙蝠侠、钢铁侠……说明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和侠客极为相似。
C.金庸武侠里的主角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责任,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只知一味追求高深的武功,很难成长为像郭靖那样的以保卫大宋为己任的大侠。
D.文章标题中“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和末段内容,说明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有待未来作家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