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拟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髙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唐代,书法和诗歌既是最普及的艺术,又是最成熟的艺术,它们都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都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
B.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他就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些兰亭摹本,就成了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D.诗歌在盛唐最称横唱,因此,诗歌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了唐朝美的灵魂,称之为盛唐之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 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
B.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作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C.盛唐之音中最为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指可歌可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
D.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相成,具有相同的审美气质,与盛唐之音相符,共同体现盛唐风貌的是狂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歌和书法的核心相同,都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张旭、怀素的草书和狂草,和李白的诗歌一样,把悲欢离合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唐代时,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可以称之为诗书的王国, 把中国又推上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反应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可以看出诗歌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以诗歌为内容,诗歌以音乐为形式,诗歌为主,音乐为辅。
D.盛唐时期,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如田园诗派 和边塞诗派,或优雅或雄壮,或文或武,有丰富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6 10:2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阳光穿过的早晨
蓝月
每天早上六点,小贩的叫卖声准时在村里的小路上响起,然后是电瓶车驶过吱吱的声音。而小贩第一个看见的总是一位老太太。她坐在路边的一棵老槐树下面,背靠着老槐树,有时伸长了脖子在望,有时眯细着眼睛,头一上一下地打盹,身边斜着一根和她一样乌漆麻黑的拐杖,一条毛快掉光的老黑狗不离左右。
听到叫卖声老太太的眼睛陡然睁开了。
小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装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太。老太太颤巍巍双手接过,又从脏兮兮的围兜里摸出一块钱。小贩说,您怎么天天吃粉皮啊?老太太羞赧地笑了,露出空洞的嘴,好人啊,我不吃这个还能吃什么呢,别的吃不动了,你看看,牙都掉完了……哦,小贩还没有听完老人的话就发动了电瓶车继续他的生意去了。
老太太拿着粉皮不急着回家。看见村里人路过就打招呼,村里人都回句,早,你怎么不多躺会儿啊?她就絮絮叨叨地说,老了,躺不住,多年养成了起早的习惯,想睡也睡不着了…没等她说完,村里人已经走远了。
都忙,都忙,以前我也忙啊,黑子,现在只有你肯听我说说话了。老太太伸手亲昵地拍拍黑狗的头,黑狗尾巴不停地在地上拍动,伸出舌头亲昵地舔老太太的手。
老太太耳朵不背,眼睛也很好。年轻时绣花是村里一只鼎,村里的女人都喜欢上她家学绣花。可是五年前老太太两只手开始发抖,后来越来越厉害,根本不能绣花了。老太太心里那个急啊,越急越坏事,去年又在台阶上摔了一跤,摔坏了股骨头。
忽然,黑狗站起来耷拉着耳朵一窜一跳使劲晃尾巴,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妈,你怎么又一大早的坐在路边了,还不快屋里。原来是儿子骑着车急吼吼地跑过,一边骑,一边嘴里啃着一个馒头。
别骑太快,路上…还没等老太太说完儿子已经没影了。
都忙,都忙。老太太摇着头,目光茫然地看着儿子消失的方向。黑狗折回老太太身边,头左左右右地四散张望,伸出舌头快速地舔了几下鼻子。
突然,它又窜了起来,这回不光摇尾巴,还一溜小跑,迎来了个十来岁的男孩。
奶奶,你怎么又出来了,外面冷,快回屋。男孩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边走边吸着一罐牛奶。
囝囝,路上小心点,慢着点儿。
知道了。你怎么又叫我囝囝,我长大了,以后叫我名字乔羽辉。男孩脸对着老太太倒退着走了几步一转身抬腿踢飞了一颗小石子。
哦——长大了,都长大了,老太太眯着眼睛目光尽量拉长粘着孩子的背影。
黑狗追了男孩一段路又返回到老太太身边,老太太收回目光,继续和黑狗说话。黑狗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善解人意地倾听看。
村里人一个个从眼前走过,老太太不时地打招呼。有人礼貌地问一句,有人不问急匆匆走过了。
没多久,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安静,只有树丛中的鸟儿在叽叽。不时有一只或者几只腾地飞向天空。老太太靠在老槐树上,歪着头,眼睛顺着鸟看向天空,天空飘着棉花絮一样的白云,老太太嘴里轻轻嘀咕,还是鸟儿好啊,叽叽喳喳多热闹,想飞哪就飞哪。
老太太看累了,又闭上眼睛打盹,她梦见年轻的自己,年幼的儿子,儿子快速地扒着一碗饭。儿子说,妈妈,你烧得咸菜粉皮真好吃。好吃就多吃点,多吃点长得快。老太太在梦里说,说着还吧唧了一下嘴,手里的粉皮滑落在地。黑狗抬头看了她一下,没发现什么异样,也蜷缩成一团开始睡觉。
老太太继续着梦境,梦很甜,她梦见自己的手和腿都好了,正娴熟地绣着花,绣的是她最拿手的富贵牡丹。儿子看着她笑,孙子围着她跑,还有好多好多鸟儿,飞啊飞啊……哦,她的黑狗也长上了翅膀。
阳光调皮地透过老槐树树冠的缝隙悄悄溜下来,变幻成无数片金叶子在老太太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跳跃……老太太霎时变得金光灿灿起来。
【小题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小说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1)小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装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太。
(2)阳光调皮地透过老槐树树冠的缝隙悄悄溜下来,变幻成无数片金叶子在老太太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跳跃……老太太霎时变得金光灿灿起来。
【小题3】小说中多处描写老黑狗,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意 境
吕玉华
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B.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
C.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
D.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首先论述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C.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D.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C.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术语“意境”的审美包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D.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B.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过去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C.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的例子,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文章引用了较多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上的流动。
B.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使社会富有生机和活力。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墨人生

韩静霆

①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白天,执笔如同使剑,左右开弓,有时候,咿咿呀呀地边画边唱,管他有调无调,吼得出汗便好。到了夜里,蘸满色彩的笔放下了,人虽然像僵尸一般在床上睡着,白天画的那些戏曲人物却全来了。咱不知从哪儿弄了个“令箭”,举着,喊叫着在戏曲人物队列中间穿行。最后的结果是“扑通”一声,我摔到了床下边,眼眶磕青了,牙床磕破了,流着血,原来是梦。戏曲人物画就是这么让你美,美个死;伤你也伤得狠,让你流了血、挂着彩。

②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小小的戏园子是摄魂夺魄的地方。我经常趴在那个后台的小窗户往里面瞧,看那些化完妆的和没化完妆的红脸、白脸、黑脸、花脸来来去去。最让我醉心的就是他们那个扑脸的香粉。演员们画好了眉眼,定妆时拿粉去扑。香粉在后台飘起来,让眼前一切真实的人和道具变得虚幻,都飘到了半空。

③在后台趴窗户看到了同班一个姓郝的同学,他的父亲在地方戏院门口检票,我就想办法去巴结这个同学。有时候他父亲不在那儿检票,我就往里闯。有一次帽子被人家抓去了,但是人却溜到戏园子那个最黑的角落里,足足看了半场戏,过了半场瘾。

④我绝对是那些二人转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唱功、他们的绝活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包括和观众密不可分的插科打诨,都让我倾倒。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角儿”。他们的名字,像姓李的三姐妹——梦霞、彩霞、晓霞,我永远不会忘记。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具有现代戏剧的最前卫的观念和特色,要观众和舞台有一种间离感。两个演员在台上,说说笑笑,忽然那边一说“去拿弦子吧”,这就开始动弦子了,开始唱了,唱一段又说上了。演员在说书人和角色中间转换,那种观剧的亲切感是让人迷醉的。

⑤后来,我和郝同学决心自己拥有乐器,我们便一起到成人干活的工地上去做小工,挖土方啊、挑土啊,干了整整七天,弄得灰头土脸,每人挣了六块四毛四。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如此这般“巨大”数目的人民币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我们一人买了一个龙头的破二胡,一人买了一支笛子,迫不及待地在街边上就吱扭吱扭地拉起二胡,开始了我们的音乐之旅!

⑥等我学会拉琴之后,地方戏院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去演出。坐在他们那个骡马大车上,非常骄傲地和演员们坐在一起。那时候,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演出结束了,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热腾腾的猪肉粉条儿盛一满碗,我用两只手捧着,太香了!辣辣的高粱小烧锅酒,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而它更重要的恩惠和好处,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⑦地方戏院和地方戏,把我和郝同学黏在一起。可就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灾祸不期而至。大概是因为郝同学生得一副讨女生喜欢的小白脸儿吧,一日放学,我们班几个大个儿的同学纠集了一帮人,喊着让我闪开,我回头还没醒过神儿来,雨点儿一般的砖头就砸向郝同学了,追着打他。我呆呆地站在路上,浑身发抖,觉得冷。这一番砖头和叫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残酷和丑恶的东西。后来,郝同学退学了,到地方戏院去学习操琴。最后他成了我们那个城市的地方剧院院长。他的爱人是我们那个地方最漂亮的、最好的地方戏演员。地方戏慷慨地给了郝同学一个好生活。我呢,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

⑧后来的生活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一幕一幕地拉开。我的老伴儿陪我走过了五十多年,她常常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可惜,再也不容易找到童年趴戏园子窗台那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了,老花的眼睛是不是也磨出了老茧?老家的旧房院落和地方戏园子全都铲光了。今年母亲病逝,我回家奔丧,真正又成了一个孤儿……

⑨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童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调动起我对艺术和人生的这样一种爱、一种融入。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

(选自2015年1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小题2】请探究文章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一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東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曾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旗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来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选自邓加荣《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放弃了诗歌的韵律这个基本要素,导致了我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体新诗缺少传涌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的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不拘格律,不狗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有可能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鲁迅认为诗歌要有形式,要讲格式,但不必讲究用韵律的观点,在当时有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积极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无须“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虽然已经历经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这表明新诗这种文学形式缺乏强劲的发展潜力。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