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金络渡

聂鑫森

这条奔流在湘东大山中的河,叫野马河。

嵌在野马河中段南北相对的两个小渡口,都叫金络渡。金络渡的摆渡人,叫钟水生。

钟水生五十好几了,身板宽厚,挺直,威武哩。只是短发间泛出星星白霜,透现出些许“老”的消息。

这个县偏僻,贫穷,而这块地方又是最冷清处。野马河上不可能花大钱架一座钢筋水泥桥,但河两岸总有人要来来往往,于是金络渡就成了“常设机构”。摆渡人是镇政府聘请的合同工,按月发工资,乘客过河不需要付船钱。三十年前,钟水生每月工资七十元。隔几年镇政府会给他加一次工资,眼下也就每月一千元。每早吃过饭出门,爹总是嘱咐他:“家里的事,你不要操心。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他每一次听了,都会落泪,都会连连点头,匆匆赶往渡口。

又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野马河上的雾气,渐薄渐淡,太阳从云缝中挤了出来,露出热情的笑脸。隔河相对的南北两个渡口,这时候都静了下来。赶集的,上学的,走亲戚的,你来我往,去了应去的地方。

钟水生把渡船泊在南岸的河滩边,趁闲拿出拖把,在河水中使劲鼓捣几下,提起来拧干水,开始擦洗船头上、船舱里的泥巴脚印。野马河不宽,但水流急,河滩一年四季潮乎乎的。

不管是穿鞋的还是赤脚的,都得走过这段十多米的河滩路,才能上船。从早上六点钟到现在, 渡船穿梭般一来一去,渡多少人便留下多少沾泥巴和不沾泥巴的脚印。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学生伢妹子的脚印都不会沾上泥巴,因为是他一个一个背上船的。

老人说:“水生呀,我的儿孙都没你这样耐得烦。”

小学生说:“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伯伯。”

钟水生笑了,说:“应该的,应该的。我小时候都是由摆渡人背来背去的,我是比着他的样子学哩。”

有人问:“那个摆渡人是谁呀?”

“他叫宫子山。我叫他宫大爷。他老人家不在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野马河发大水。他为了救一个坐船不慎落水的妇女,卷进了一个大漩涡……那个被救起的人,就是我娘。那一年,宫大爷六十五岁,我二十二岁。”

……

钟水生把船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船头抽烟、喝茶。阳光下,他的影子凝然不动。

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分配到潜艇上当水兵。潜艇像一尾深水鱼,常在海洋深处巡航。一次在潜望镜里,他看见一条刚死去的鲸鱼,庞大尸体慢慢沉入海底,很凄美,也很惊心动魄。艇长告诉他,死去的鲸鱼会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动物学家把这个悲壮的过程叫“鲸落”。

钟水生当了四年海军,转业到地方本可以在城里安排工作,他却回老家摆渡。

桨声里的野马河,流了三十年,潮涨潮退,周而复始。

钟水生知道,他也会有划不动船的那一天,好在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本乡本土做泥工、木工,都乐意做摆渡人。

想到这,钟水生不由得仰天打了个哈哈。

岸上忽然有人喊:“摆渡的,我要过河。”

钟水生抬眼一望,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提大公文包,西装西裤一色白,黑衬衣上系一根红领带,一双黑皮鞋贼亮贼亮。他站在河滩那一端,头昂得高高的。

“要过河?走过来上船。”

“我是去镇政府谈投资的,这烂泥巴路怎么走?麻烦你背我过去,我付钱就是了。”

钟水生说:“你既是来这里投资的,虽不是老人、小孩,我破例背你一次。”

钟水生赤脚下船,走过河滩,背起年轻人。离船还有四五米远时,年轻人嘀咕了一句:“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话音未落,钟水生双手一松,腰一挺,把年轻人丢在烂泥里,厉声说道:

“背人上船,我从不收钱。你有钱,去找鬼推磨吧!”

年轻人跌得一身泥,气得大喊大叫。

钟水生大步走向渡船。

这时候,河对岸有人招手、喊话,有人要到南岸来。

钟水生抄起桨,划着空空的船飞快地过河去了。

一河波浪,在阳光下闪着金子般的光泽。

忽然有一天,省报记者到这个县采写扶贫攻坚的新闻,无意中听到了钟水生和金络渡的故事,于是,兴致勃勃地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人物特写在报上登载,题目是《鲸落金络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金络渡的地理位置等相关情况的描述,为主人公钟水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解决了读者“为什么不架桥”的疑惑,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
B.小说的情节安排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面写了 钟水生之父嘱咐他“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后面通过钟水生之口交待了原因。
C.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颇为传神,寓有褒贬:对钟水生的肖像描写,突出其威武有力和饱经沧桑;对年轻人的语言描写,突出其趾高气扬、高高在上。
D.小说对主人公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如对钟水生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如小学生的话“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伯伯”。
【小题2】小说主人公钟水生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省报记者发表关于钟水生的人物特写为结尾,这个结尾对表现小说的中心主题有 何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02:4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敦煌艺术结晶的莫高窟,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其载体和见证。
第一,敦煌是最先接受外来思想的地方,也是外来宗教传入我国的最早落脚点。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是经敦煌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并不是从印度直接传入中国的,而是间接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国传入的。最早的汉文佛经也不是从梵文、巴利文直接译成汉文的,而是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胡”语译成汉文的。这是因为当时既懂梵文又懂汉文,而且还精通佛典的人实在太少了。可喜的是,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些梵汉对照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这些佛经均附有梵文原经。而这些梵文原本,在印度早已散佚。现在就有可能利用这批梵文本再次翻译,修正古译本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人们更正确地认识这些佛经的宗旨。另外,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署名为马鸣、龙树、世亲等所著的佛经,他们都是古印度佛教大师。这些典籍的发现,为学者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汉藏佛教交流,印度佛学大师的生平、著作及影响都提供了新的课题。
第二,莫高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从印度发祥后不断东传,在传播过程中开凿了许多石窟寺,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从莫高窟早期洞窟看,带有较为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格,但也显示出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后,中原风格渐渐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内容、形式上与印度、中亚、西域风格融合,形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敦煌石窟艺术。除了佛教这一世界主题外,敦煌的艺术也是世界的,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出了萨珊伊斯兰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另如敦煌壁画中最有名的飞天形象,是中外文化交流相互借鉴的代表。飞天出自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雕刻和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飞天形象。随着佛教的东渐,飞天也随着丝绸之路飞越千山万水,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犍陀罗,吸收了希腊、罗马和波斯的艺术之后,形成了最早雕刻佛陀形象的犍陀罗艺术,然后又进入西域。到了十六国时期,又从西域继续东传,飞越玉门关、阳关,才在莫高窟落户。
在古代中国,飞仙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国固有的,就是指羽人,是神仙家思想的产物;另一个是印度传来的,是佛教天人。南朝大墓中的戏龙、戏虎图,都是羽人和天人并存于同一画面上。这种羽人和天人并存的情况,在敦煌中也有发现。由此可知,羽人进入了佛窟,天人进入了陵墓。这种情况,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反映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敦煌飞天,既不是印度飞天的翻版,也不是中国羽人的完全继承,而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从而创造出的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思想的中国飞天。
总之,莫高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刘进宝《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是从印度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国间接传入中国的,而景教、摩尼教则是直接传入中国的。
B.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古印度佛教大师所著的佛经,这些著作的发现为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C.莫高窟早期洞窟异域风格比较浓厚,只是后来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与印度、中亚、西域风格融合,形成了敦煌石窟艺术。
D.中国本来就有的羽人、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天人是古代中国两个飞仙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相互融合,形成了敦煌飞天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例如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莫高窟可以找到印迹。
B.当时既懂梵文又懂汉文、而且又精通佛典的人很少,所以最早的汉文佛经是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语言翻译成汉文的。
C.“除了佛教这一世界主题外,敦煌的艺术也是世界的”的意思是,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敦煌的艺术也将走向世界。
D.南朝大墓、敦煌艺术中的羽人和天人共存形象,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的需要,又反映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佛经的梵文原本在印度已散佚,在敦煌文献中却有这些佛经的梵文原经,这些文献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正确地认识这些佛经的宗旨。
B.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壁画上的玻璃器皿以及飞天形象都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结晶,在它们身上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子。
C.飞天在公元前二世纪印度的雕刻和壁画中就已经出现,后来佛教渐渐传入东方,飞天也随之历经很长时间、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后进入了中国。
D.南朝大墓中的戏龙、戏虎图,都是羽人和天人并存于同一画面上。这一现象说明,在南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以及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历了连续几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趋缓的“冷静期”,2017年,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栗房301.04亿元,占栗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这些成绩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步向稳健,电影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据专业人士分析,2017年票房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成功与电影院及银幕数的不断增加。另外,观众的成熟度在提高,非理性和粉丝消费在减退,电影的口碑在票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材料二

《红海行动》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成为今年舂节档最大的黑马,票房突破35亿元,荣登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工业美学的提升,“没有电影产业的工业实力、专业化的电影团队,很难想象能拍出这样的大片”。

人民日报社记者刘阳表示,《红海行动》“观影热潮”背后体现了观众对于生命和个体认知理解的进步:“电影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这种进步体现了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的不断贴近。”

(摘编自《<红海行动>“红”在哪儿?》)

材料三

2016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这一切,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它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电影从业者们一致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那一天开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电影产业视为重点,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都开始积极配合电影产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

材料四

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矾举行。创造56.8亿票房奇迹的《战狼2》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难以攻陷奥斯卡,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对好菜坞规则的不熟悉。而资本的力量对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的提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从文化融合角度而言,随着中国资本的深度介入,中外合作越来越多,双方在文化领城的相互了解与尊重也会越来越多, 这无疑会让海外主流社会以及奥斯卡的评委们更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为未来中国电影进军奥斯卡铺平道路。

从制作体系来看,资本的介入将促使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更深度合作,从以往简单翻拍、模仿,老外担任制片人,发展到切入核心制作,深度学习好莱坞工业化, 甚至是全球发行体系等完整产业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促使中国电影人系统学习好菜坞的全球化视野和工业化操作流程,为中国电影最终赢得奥斯卡,乃至于借助电影为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奠定基础。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中国电影迟早会走向世界市场。而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将会十分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硬实力”对“软实力”的支撑,必然会一步步地彰显。另外,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的发展最忌讳的是完全以市场来衡量的功利主义,拒绝单一、培养真善、推动电影艺术和技术观念的更新,才是电影发展的真谛。

(摘编自《中国电影冲奥又一年 资本力量或能打开突破口》)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两个图表可以看出,2012-2017年我国影院数与银幕数不断增加,虽增长率有所波动,但数量上均持递增趋势。
B.2016年我国成为了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银幕总数超过4万块,“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C.中国电影是否健康发展不能单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电影资料馆的春节档期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D.《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不仅让我国电影产业的地位得以凸显,也让我国电影产业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实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据客观说明了我国电影事业处于健康稳定发展阶段,国产电影深受观众喜爱,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上扬的态势。
B.《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事实,至少证明了我国的电影观众渐趋成熟,理性消费意识增强。
C.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贴近,充分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是中国电影能够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D.只有借助资本力量,中国电影才能够走向奥斯卡,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外电影的深度合作,才能为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奠定基础。
【小题3】如何让我国电影产业持续稳健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视力问题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我国发布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实际上,不仅仅只有报告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存在视力问题,我国青少年视力的整体情况也十分不乐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也一直控制在15%以下。据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将接近7.04亿至7.11亿。如果这些人组成一个国家,将成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两倍。

(摘编自2018年8月2日搜狐健康赵亚楠的《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拿什么来拯救孩子的眼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小学生周末活动选择

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超越其他亚洲国家,高居全球第一位,并且呈低龄化趋势。中国人近视发病率如此之高的背后,有其自身的社会因素。在小孩培养方面,中国家长与欧美国家家长采用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欧美国家,父母更注重培养小孩的独立生存能力,而我们则更多考虑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比起将孩子们送出门锻炼,我们更倾向于把孩子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家里,使得小孩从小户外活动少,宅在室内时间多,电子产品成了孩子业余的玩具和消遣方式,增加了近视的几率。

研究表明,接触日光能够促使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减缓眼睛轴向长度的增加,避免发展成高度近视。在繁重的课业之余,中国的孩子还被家长“关在家里”,长时间缺乏室外活动,接触阳光的时间短,直接造成了孩子们普遍近视。

(摘编自2016年10月27日财经网《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为何近一半中国人都近视?》,有删改)

材料三:

减少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户外活动。新加坡开展了近视防治项目,有效减低了近视率,其与中国状况相似,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新加坡政府在其国家近视预防项目中就特别强调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作用,并将课外活动时间作为考核公立学校的重要指标;加拿大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根本思路,是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降低用眼强度,在加拿大全国范围内,教育部门严禁拖堂、补课等行为,且多数省份规定,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每天两小时,低年级更是要达到4---5小时。

但是让中国学生少读书、多活动,却还要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因为最终还要面临严格的考试,学校、家长都不会自愿牺牲孩子们学习的时间。所以,必须由教育部门来改变现在学生所要承受的负担,增加他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强迫”孩子离开书本和电脑。

(摘编自2017年6月9日腾讯网《中国青少年近视率第一,因为户外活动弄个太少》,有删改)

材料四:

很多欧美国家社保系统规定,孩子自小就要开始检查视力,包括检查各种眼睛的异常情况。这一检查主要在妇幼保健中心进行,频率是出生后的第1周、第9个月、第24个月。随后,基本是一年一次,在各医疗中心或医院进行。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未实现青少年和儿童视力筛查体系的百分百覆盖,也未完全将视力预防保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刘丽丽在《中国新生儿眼病筛查的现状和进展》一文中指出,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为1300万至1600万,新生儿眼病筛查人数仅为1万左右,0岁-3岁儿童眼保健覆盖面极低。

(摘编自2016年10月27日财经网《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为何近一半中国人都近视?》,有删改)

材料五:

三年前我曾经陪同空军招飞部门的战友,去南方某高中调研学生视力问题。我们从教室的后门,一个个数学生耳朵上的眼镜腿。结果发现,40人的班平均只有约8-10人不戴眼镜,近视率达80%左右。富有经验的空军战友说,那几个没看到眼镜腿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可能戴的是隐形眼镜。结合其他指标,这个近万人的中学,每年连一个合格的飞行预备学员也很难招到。

我当时目瞪口呆:这就是支撑现代化强大空军的后备人力的真实现状吗?后来的调查发现,这一结果具有普遍性。毫无疑问,高近视率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防安全。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理论上也应该是世界兵员大国,但被80%的高近视率拦腰一刀,变成了中等兵员国家。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事实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并没有使自己成为军事人力资源富有的国家。

中国学生高近视率背后潜藏的不仅仅是后备飞行人员的问题,而是中国青少年整体健康问题。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时代,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也要同步跟上。我们需要新一代的钱学森、彭德怀,这都要从健康、昂扬的青少年中产生。为此,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摘编自2018年7月19日《环球时报》戴旭《青少年高近视率不容轻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我国发布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存在突出的视力不良问题。
B.材料一中我国学生近视比例的数据表明我国学历由低到高的学生近视率也呈现了由低到高的态势,这说明了随着学业的增加学生的近视率也在增加。
C.和欧美国家家长相比,我国家长更倾向于把孩子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家里,于是,电子产品就成了孩子的玩伴,使近视的几率大幅增加。
D.减少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户外活动。长时间缺乏室外活动,接触阳光的时间短,这是造成孩子们普遍近视的直接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的图表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周末绝大多数都被包围在电子产品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户外活动进行得太少。
B.加拿大多数省份规定,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每天两个小时,低年级更是要达到4---5小时。并将课外活动时间作为考核公立学校的重要指标。
C.因为我国高中学生的近视率超过了80%,所以一个近万人的中学,每年连一个合格的飞行预备学员都很难招到。
D.青少年高近视率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国防安全,只要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就能成为军事人力资源富有的国家。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请简要概括说明我国要从哪几方面着手来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1)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②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③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④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⑤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A.①⑤②④③
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②④⑤
(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