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时期,领主的庄园生产,隶农为主要劳力,生产积极性不会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农业之外,也产生了小农的独立农业。不论是庄园解体释放的佃农,还是垦拓山林取得耕地的自耕农,农户生产所得,减除赋税,都归农户自有。于是,农夫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愿意投入劳力,以求更多收获;另一方面也尽力改良农具的效率,提高土地的肥力,以求更佳的生产率。几经发展,终于形成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精耕农业出现最早,也延续最久的国家。秦汉时代,因为各地生态条件及文化水平不同,农业技术也自然有地区性的差异。汉代休养生息,人口增殖不少,有些地区,例如关中、黄河中下游、山东半岛……人口相当密集,人均可耕地的面积相应的也比较窄小。劳力多,耕地少,必然会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在生态方面,要求足够的水分与良好的土壤,有灌溉、施肥、改良土壤;在农具方面,要求精良的质量及专业的功能,有犁铧的改良犁,播种的耧车,不同形式的锄、镰;在工作方面,要求有效使用土地及充分利用生长的季节,有套种、轮种、深耕、细耘、中耕除草……汉代最为发达的农业地区,农夫大致已针对上述要求,有了相当程度的成就。
精耕农业要求投入大量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投入的人工尤为密集。忙季与闲季之间的劳力需求存在相当差距,农家在闲季就必须储备足够的劳力,供忙季之用,又要有足够的非农工作,吸收闲季的多余劳力。汉代的血缘组织,即是以大家族的形式,构成一个共同体,以储备大量的劳力。男女分工,所谓男耕女织,则是以妇女为后备劳力,于农忙时从事农作,平时同则操持家务,也从事以纺织为重要项目的农舍手工业生产。事实上,农事稍闲时,男子也将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手工业生产以博取非农业项目的收入。汉代的农舍手工业生产项目,与后世的农舍相差不远,其中包括纺织品、工具、陶器、食物加工,以及地方性土产。
畜养家禽家畜,也是农舍收入的重要项目。汉代养猪的猪圈及养鱼的鱼塘,均附属于农舍。牛羊狗鸡,当然也是农舍畜养的六畜之列。中国农村,除房舍之外,一切土地均用于耕种,却没有像欧洲农村那样保留为牧地与林地的土地。中国农夫只有养富于家宅附近的动物,动物性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因此,中国人的食物中,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营养所需的植物性蛋白质。这一选择,使中国的农业,中国人的食物,及田野的生态,均呈现自己的特色,迥异于欧洲,却又蔓衍于东亚各地,形成东方型的农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减轻赋税,让农户生产所得归农户自有,这一举措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汉代重视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有较大增加,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成为必然。 |
C.农舍手工业生产吸收了农闲时多余的劳力,也可以让农民获取非农项目的收入。 |
D.与欧洲的畜养方式不同,中国农夫蓄养牛羊狗鸡等动物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宅附近。 |
A.文章开篇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农户生产情况的分析,说明了精耕农业形成的原因。 |
B.文章行文思路为“总—分”式,重点论述了汉代精耕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
C.文章以介绍汉代精耕农业为主,最后还谈及农业生产对中国人食物的影响。 |
D.文章围绕汉代精耕农业展开论述,既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又有横向的世界比较。 |
A.汉代的农夫在生态、农具、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达到了精耕农业的要求。 |
B.精耕农业需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因此忙季的农业生产和闲季的非农工作相辅相成。 |
C.汉代精耕农业决定了当时男女分工的不同,并以男耕女织的方式储备了大量的劳力。 |
D.历史上中国人营养所需的蛋白质,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