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时期,领主的庄园生产,隶农为主要劳力,生产积极性不会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农业之外,也产生了小农的独立农业。不论是庄园解体释放的佃农,还是垦拓山林取得耕地的自耕农,农户生产所得,减除赋税,都归农户自有。于是,农夫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愿意投入劳力,以求更多收获;另一方面也尽力改良农具的效率,提高土地的肥力,以求更佳的生产率。几经发展,终于形成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精耕农业出现最早,也延续最久的国家。秦汉时代,因为各地生态条件及文化水平不同,农业技术也自然有地区性的差异。汉代休养生息,人口增殖不少,有些地区,例如关中、黄河中下游、山东半岛……人口相当密集,人均可耕地的面积相应的也比较窄小。劳力多,耕地少,必然会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在生态方面,要求足够的水分与良好的土壤,有灌溉、施肥、改良土壤;在农具方面,要求精良的质量及专业的功能,有犁铧的改良犁,播种的耧车,不同形式的锄、镰;在工作方面,要求有效使用土地及充分利用生长的季节,有套种、轮种、深耕、细耘、中耕除草……汉代最为发达的农业地区,农夫大致已针对上述要求,有了相当程度的成就。

精耕农业要求投入大量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投入的人工尤为密集。忙季与闲季之间的劳力需求存在相当差距,农家在闲季就必须储备足够的劳力,供忙季之用,又要有足够的非农工作,吸收闲季的多余劳力。汉代的血缘组织,即是以大家族的形式,构成一个共同体,以储备大量的劳力。男女分工,所谓男耕女织,则是以妇女为后备劳力,于农忙时从事农作,平时同则操持家务,也从事以纺织为重要项目的农舍手工业生产。事实上,农事稍闲时,男子也将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手工业生产以博取非农业项目的收入。汉代的农舍手工业生产项目,与后世的农舍相差不远,其中包括纺织品、工具、陶器、食物加工,以及地方性土产。

畜养家禽家畜,也是农舍收入的重要项目。汉代养猪的猪圈及养鱼的鱼塘,均附属于农舍。牛羊狗鸡,当然也是农舍畜养的六畜之列。中国农村,除房舍之外,一切土地均用于耕种,却没有像欧洲农村那样保留为牧地与林地的土地。中国农夫只有养富于家宅附近的动物,动物性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因此,中国人的食物中,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营养所需的植物性蛋白质。这一选择,使中国的农业,中国人的食物,及田野的生态,均呈现自己的特色,迥异于欧洲,却又蔓衍于东亚各地,形成东方型的农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减轻赋税,让农户生产所得归农户自有,这一举措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汉代重视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有较大增加,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成为必然。
C.农舍手工业生产吸收了农闲时多余的劳力,也可以让农民获取非农项目的收入。
D.与欧洲的畜养方式不同,中国农夫蓄养牛羊狗鸡等动物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宅附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农户生产情况的分析,说明了精耕农业形成的原因。
B.文章行文思路为“总—分”式,重点论述了汉代精耕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C.文章以介绍汉代精耕农业为主,最后还谈及农业生产对中国人食物的影响。
D.文章围绕汉代精耕农业展开论述,既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又有横向的世界比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农夫在生态、农具、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达到了精耕农业的要求。
B.精耕农业需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因此忙季的农业生产和闲季的非农工作相辅相成。
C.汉代精耕农业决定了当时男女分工的不同,并以男耕女织的方式储备了大量的劳力。
D.历史上中国人营养所需的蛋白质,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3 11: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年5月16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8月5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9月28日到达昆明。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1999年7月17日,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年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清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著作行世。《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诗经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学史的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材。 
1966年8月12日,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拔草,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可如今我们这批专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1978年,《唐诗选》经修订后出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和秦汉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都做得很好。尤其是1981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这是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遗泽炳蔚,不可小觑。
1995年9月2日,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地悠悠四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
(摘自百度百科)
②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在注释中遇到难解的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
(摘自林东海《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传主籍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上世纪50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等著作流行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C.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D.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E. 余冠英近90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屈辱的文革时期。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小题2】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精神品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 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设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我们一百年来都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
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
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越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小题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
“感到熟悉、亲切”:  
“感到巨大的陌生”: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
【小题3】联系全文,从黄河文明特征的角度分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一无所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近芦苇
①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的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幅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的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并且通过写与芦苇的对话,来揭示生命的意义。
B.第②至第④段中,对芦苇的称谓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写的目的是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C.“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困难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摆布,才能固守自己的本质。
D.“枯叶在风中呜咽”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苇在寒峭中的神态描摹得形象逼真。
E. 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芦苇“苇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小题2】文章第⑧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基于抽象数学推理的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使一批科学家开始严肃地探讨构造一个电子大脑的可能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AI(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会议的参加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们中有许多人预言,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同时,上千万美元被投入到AI研究中,以期实现这一目标。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这一工程的难度,美国和英国政府于1973年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
七年之后美国政府和企业再次在该领域投入数十亿研究经费.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诸如此类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
与第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乐观估计不同,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至今仍未出现。
(节选自《人工智能简史》
材料二:
中国AI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论文总量的27.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中请方面,中国成为全球A专利布局最广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
在人才投入上,截至2017年,中国AI人才拥有量达到18232人,占全世界总量的8.%,仅次于美国的13.9%,但是杰出人才占比较低,高强度人才投入的企业,中国仅有华为一家进入全球前20。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AI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北京是全球AI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中国AI市场增长迅速,201年中国A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增速将达到75%.中国AI已经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
各国A战略与政策各有重点,中国A政策聚焦于实现A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政策,中国AI政策主要美注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这六个方面。
AI技术发展推动了零售、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同时也对就业、隐私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节选自《中国人工智能报告2018》)
材科三:

材料四:
近日,美国国防部提出建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以军事技术和军事应用为两大支撑的智能化军事体系,旨在抢占AI军事化应用先机,保持美国在该领域技术优势。
作为世界军事革命领跑者,美军将发展AI置于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的科技战略核心,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一场AI军事化应用的竞赛悄然展开。
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AI技术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智能化军事体系中,“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将成为AI军事化应用“自主推送”的结这个意义上说,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愈高,后果愈严重科技进步应该成为造福人类的福音,而不是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晨的丧钟,这样看来,AI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节选自“中青在线”2018.09《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隐忧重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是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参会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B.中国AI论文总量及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成为人工智能全球布局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
C.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自51.7亿增加到238.2亿,这一市场增长量巨大并且按照同等比率增长。
D.美军为了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把AI置于军事战略核心地位,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AI研究领域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所以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仍未出现。
B.中国人工智能申请专利细分领域百分比在机器人、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方面均高于美国。
C.中国AI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D.AI技术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小题3】解释材料中“双刃剑”的含义,AI作为“双刃剑”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你有点眼熟
三石
软磨硬泡的,局长终于松了口,答应将洪波调回单位。
洪波心情不错,一边哼着歌一边收拾着东西。
“有本事,走了就别再回来。”万春没好气地说。万春是村支书,洪波是县里下派的扶贫第一书记,虽说工作时难免“马勺碰锅沿”,可一年下来,两人交情不浅。
洪波笑了:“那不行,虽然不驻村,但村里我还有结对贫困户呢!”
“知道就好。”万春拎起洪波捆好的被褥和包,搁到洪波的车后座上。
洪波跟了出来,握着万春的手:“老哥,我走了,媳妇明天的预产期,晚上得去医院。”
万春不舍:“也不跟大家伙儿打个招呼?”
洪波摇摇头:“不了,这一年好像也没干什么事,见着乡亲们不知道说什么。”
万春哼了一声:“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
顺着万春的目光看去,一帮村民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还没到跟前就有人高声问:“小洪,你这是要走啊?”
“没呢,家里有点事,过些日子还来。”洪波不好实话实说。
有人看到车后座的行李:“被子都带回去了,还能再来?”
洪波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
万春说话了:“小洪媳妇明天生孩子,孩子生完他还回来,用不了几天。”
大家有些半信半疑,善平大爷问:“小洪,你小子可别骗你善平大爷。”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使劲握着善平大爷粗糙的大手:“大爷,您老放心,我还会来村里的。”
大家乐了,一个个拱手道喜,七嘴八舌地说要去洪波家讨酒吃。洪波便有些哽咽,匆匆跟大家道别,开着车一溜烟地出了村。
洪波情绪一时平复不下来,车开得有些心不在焉。没出几里地,经过一户人家门口,一下没注意,轧死了个半大鸡仔。
“怎么开的车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骂骂咧咧地蹿了过来,拎起死鸡,一脸怒气,“你说,怎么办咯?”
汉子叫老扁,在当地口碑并不好。不是同村,所以洪波并不熟识;但经常从老扁家门口路过,知道这么个人。赔钱是肯定的,别漫天要价就成。“不好意思,我赔你钱,你说赔多少吧。”
老扁斜着眼:“不要你多,三百!”
洪波眼睛瞪得老圆:“一只小鸡仔要三百?你这不讹人吗?”
老扁冷冷哼了一声:“我就讹你了,怎么着?”
洪波差一点就火了,可一想还得赶时间,要是闹起来,一时半会脱不了身。再说跟这种人计较,不值。“行,三百就三百。”掏出三张百元票子递给了老扁。
“爽快!”老扁眼睛笑成一条缝,接过钱一张一张地对着阳光看真假,边看边问:“呃,我怎么看你有点眼熟?”
洪波没好气地说:“我是县里来扶贫的,从你门口过了一年了。”
老扁将钱一收,盯着洪波打量:“你是县里的扶贫干部?”
洪波说:“在箬源村扶贫,不像吗?”
点点头:“嗯,怪不得看着眼熟。”老扁搓着手上的三百块钱,表情有些怪怪的。洪波不想再搭理老扁,打开车门上了车。这时,老扁一步跨了过来,将钱从车窗扔给洪波,“这钱我不要了,还给你。”
洪波一时没反应过来,待缓过神来,老扁已哼着小调回了屋。
洪波把眼神收了回来,在车里呆坐了好一会儿,才启动了车子。
进了县城,洪波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单位,径直来到局长办公室,进门便说:“局长,驻村第一书记不用换人了。我想请几天假,等媳妇生完孩子就去村里,接着干。”
“什么?”局长一时没明白过来。
(选自2018年6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这一方面说明扶贫工作的效果怎样,一切以百姓说了算;另一方面也能暗中看出老百姓对洪波的工作还是肯定的。
B.“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有些哽咽”表现了洪波对箬源村老百姓是有感情的,同时也铺垫洪波再次回村扶贫的可能,使情节不突兀。
C.小说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能鲜明展现人物的性格。如“我就讹你了,怎么着?”刻画出老扁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急于挽回的着急心理。
D.老扁看洪波有点眼熟,得知他是扶贫干部后,就把钱退还给他,洪波深受感动,这更坚定了洪波舍弃小家返村扶贫的坚定信念。
【小题2】小说中洪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离不开矛盾冲突。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矛盾冲突,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小说以“看你有点眼熟”为标题有哪些意蕴,试做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