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

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B.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C.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
D.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
C.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
B.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C.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3 11:3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是消解文学传统的根本原因。詹姆逊曾经指出:“资本的势力在今天已伸延到许多此前未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资本的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一切文化活动的决定因素,詹姆逊将这一过程称为“去差异化”,即:消除经济、文化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进而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正是这种现实,文学遭遇了两难选择:为了张扬民族价值,文学必须强调民族特性,而且越鲜明越好;为了让其他民族认同而产生世界影响,文学又必须模糊或放彝某些民族性的因素而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世界.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凡乎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典“化石”。我们有过“中国气派”的追求,喊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号;也走过“俄国人的路”,甚至今天还在虔诚地膜拜着“世界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民族在中西文化上的摇摆状态。
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大体可分两个系统,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祺的创作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去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
西方内部也曾发生过文化趋同性与民族求异性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但它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参照系,成功地完成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推崇天才的创造性力量,而它的参照系是德意志民族自己的传统、这两次与文艺紧密相关的思想运动都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当下,中国正在拓展开放的宽度,加强与世界融合的深度,中国民族文学当然要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需要引进“他者视野”,给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激励与竟争的机制,以利于优化本民族文学。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学书写,也不必注重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些外在标识,时代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独特心态、思维方式、精神品格正以新的样式存在于生活的细节,观照世界,接续传统的灵魂,才能让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根据网上资料摘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势力造成了经济的文化化,从而消解了文学传统。
B.如果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就能走向世界。
C.文学艺术只要回归自己的民族传统,就能使自己民族文学得到创新和发展。
D.历史上的中国文学曾努力守护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曾努力地模仿西方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揭示了文学传统被消解的根本原因,而后引用“詹姆逊”的理论加以论证与阐释。
B.文章通过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我们没有赢得世界文学地位的结论。
C.文章以文化“去差异化”为前提,推出了文学的两难,又进而论述了中国文学的摇摆历史。
D.文章以文艺复兴与狂飚突进运动两个成功实例为启发,论述了当下中国民族文学应走之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
B.中国文学曾经走过“俄国人的路”文学史上应出现过很多类似俄国风格的文学作品。
C.如果资本的势力在世界占据支配地位,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都会被经济化。
D.中国拓展改革宽度、深度与世界融合的背景,为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其实美的内涵还应包括“崇高”。“崇高”与“优美”不同,“优美”通常是以形式取胜,以其精巧、明丽、和谐形态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让人产生类似“受到奉承而顺从”的爱悦感,并借此培育人们“爱”的情感;而“崇高”一般以巨大、粗犷、雄伟、深邃的形态显现,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并可由此推及一切英雄壮举、伟人、伟业等。它给予人的主要是心灵的震撼而非感觉的快适,所以康德认为“美在形式”而“崇高则无形式”。

崇高感的产生总是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初始,对象的气势和精神的强大让人感到个人存在的渺小,给人以威胁、恐怖、挫折、生命力的阻滞之感,但却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继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张力,促使人奋发图强,化恐惧感为敬畏感以及对之追慕、神往的心情,由于有其所“敬”而驱使人不断走向自我超越。就像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正是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激发起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愿望。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如朗吉纳斯等特别强调“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生命的大会场里,不是把人当作卑微的动物,而是在人类心灵里注入对于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它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耸立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是为什么生在这世间的”,“就会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自己的使命中”,让人们在感知这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中消除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提高使命意识,通过拓展情怀、提升境界培育敢于正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旦人们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一切“事业、行动、风度、学术的品德也必然都是美的”。

这种崇高的情感培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来看,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2000多年前《周易》就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不忘立国安邦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但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而崇高教育恰好能呼唤这种责任。以往,由于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情感的培育。其实,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是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业,无不是在这两种情感共同驱使下建立的。所以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虽然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而针对当时由商业文明造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风,他又特别强调“没有崇高,伟大的事业就不能完成”。

(选自王元骧《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翻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指优美,并不包括崇高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
B.优美顺应人的主观日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崇高则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C.个人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会感到自我的瑟小,生命受到阻滞,自我意识会降低。
D.崇高的情感培育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不忘自己承担的家国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人们通常对美的认识误解入笔阐述“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
B.文章通过分析崇高感产尘的心理过程得出它能让人产生克服闲难的勇气的结论。
C.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并对高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康的观点证明了崇高和优美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德认为崇高超越形式,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
B.崇高感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催人奋进,激发内心的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
C.受和敬的情感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缺一面就不能建立高尚的人格。
D.人们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中会丧失社会资任感这就显示出崇高教育的重要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如何保有这张名片,在今日显得异常重要。众所周知的是,“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有改编)

【小题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农时代茶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唐时,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宋时,饮茶之风的蔓延,使得文人雅士更加崇尚饮茶,以聚会饮茶为高雅之趣味。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道家和佛家为例,论证了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B.茶已经浸入人们的生活点滴,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关于茶文化,文章先从茶的发展史说起,然后写到茶语宗教的关联,进而点明茶与各国文化的交融,最后论证茶的保护和复兴势在必行。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的问题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小题3】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蜗 角
张辉诚
我爸常说:“能跟你段叔叔学篆刻,算你上辈子的造化!”
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有阵子我正在读《小人国历险记》,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蜗牛角上的两根长须,里面各有一个国家,左边的叫触氏,右边的叫蛮氏,两国经常为了争地而大动干戈,闹得不可开交。我听得入神,段叔叔话锋一转,说道:“学篆刻,也要能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才行。”
段叔叔刻印极快,他能左右开弓,右手写书法,左手刻印。别人篆刻是先描印框,在纸上写印文然后反贴印面,呈现倒反书体再下手开刻。他身手利落多了,右手拾起石头,端详一下印面,底稿也不打,左手直接取刀刻划。起笔收势,转折钩划,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各自恰到好处。那刻划好的石头好似苏醒过来一般,睁起水汪汪的眼睛径在石脸上好奇地探望,颦笑之间逐渐有了千姿百态。
我爸后来得知我同段叔叔学刻印一年多,居然没刻过半颗印,大为光火,怒斥道:“你要晓得,你段叔叔是不收弟子的,多少人千托万请、程门立雪,哪一回他不婉拒到底?要不是看在你大陆的爷爷曾救活过你段叔叔父亲的面上,你小子哪来这等福分?再说你段叔叔出身金石世家,家学渊源,书艺精湛,清代乾嘉学派写《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你是晓得的,那是你段叔叔的上六代祖先啊!这等因缘,居然给你这小子辜负了。”
我把父亲的话转述给段叔叔听,他笑我爸性子太躁,欲益反损。于是他又给我讲了个故事:说南方有位帝王倏,北方有位帝王叫忽,中央也有位帝王叫浑沌。倏和忽两位帝王做客于浑沌之所,浑沌招待周到,宾主尽欢。两帝图思报答,便说:“凡人都有眼耳鼻口七窍用以视听食息,唯独浑沌兄没有,请让我们试着帮你凿开七窍吧。”于是每天帮浑沌凿通一窍,好不容易七天凿完,谁知七窍凿成,浑沌竟一命呜呼。段叔叔见我没领悟过来,接着又说:“篆刻过程不也像为浑沌凿窍吗?大多印家注重笔画讲究,眉目清楚,看似凿成七窍,实则丧尽元神。好的篆刻,必须就浑沌而浑沌,顺石性而保其情,看似已凿而实未凿,锲出的印文只是把石性石情显扬出来而已,而不是断伤。”段叔叔说完后,便从身旁拿起一枚圆石,径自刻划起来,刻完后交给我,说:“送你!回去交差。”我喜滋滋地端详着上头的印文,小篆白笔,写着“篆愁君”,大概是说我为篆刻而愁的心事。
等我真正刻第一枚印已是三年后的事。期间段叔叔不晓得给我讲过多少故事,最后都和篆刻道理有所关联。
我同段叔叔学印第五年,他眼力渐退,终至全盲。段婶见他不济事,便离家出走,再没回来过,还是我爸雇了个菲佣才照料好他的日常起居。
我爸叹息着说:“好端端一个人,这样用眼过度,后半辈子就报销了。”
可只有我知道,段叔叔还能刻,他吩咐我不要张扬,说:“这样反倒省事。”如今他刻印不似往常神速,显得淡泊许多。还是左手持刀,右手握印,只是食指需不断抚摸印面,确定锲刻位置后,才一刀刀刻划。就在这个时候他又给我讲了个故事:说有个叫庖丁的厨师,十九年来,解牛不下数千头,刀却始终毫发无伤,仿佛刚磨好似的。段叔叔停下来问我为什么,我知道一定又和篆刻道理有关,想了想,便答说:“因为他知道牛的骨骼结构。”段叔叔开心地说:“对!庖丁以薄刀优游关节里的空隙,所以能刀刀无伤。更重要的是熟练精巧之后,可用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感官退居其次,全让精神展现。所以,你段叔叔我啊,目盲心明。”
后来有一天,菲佣焦急地跑来找我爸,说段叔叔唤不醒了。那时我正在金门当兵,听父亲说段叔叔临终时,手里头还紧握着一颗印,上头刻着:“终生与石为伍”。
那阵子,我正巧在金防部军事图书馆当差,意外翻到一本清朝善本《事物异名录》,里头“昆虫类,蜗”一条这样记载:“《清异录》:‘李善宁之子《贫家壁》诗末云:拖涎来藻饰,惟有篆愁君。’”我才恍悟段叔叔刻送给我的“篆愁君”,指的是“蜗牛”而不是为篆刻而愁的我,而这蜗牛不就是他给我讲的蛮触两国的故事吗?这时我忽然联想起白居易的《对酒》诗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然后,段叔叔仿佛又活过来似的,拿着一把刀、一枚印章在我身旁开怀地笑出声来。
(选自《读者》2015年第11期,有选删)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段叔叔刻印技法熟练,他能左右开弓,右手写书法,左手刻印,起笔收势,转折钩划,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让“我”大为惊叹。
B.“我”同段叔叔学刻印一年多,居然没刻过半颗印,父亲大为光火,怒斥了“我”一顿,让“我”十分惭愧,后来段叔叔刻了一枚印送给“我”,“我”才转愧为喜。
C.“我”后来才知道,段叔叔刻送给“我”的“篆愁君”指的是“蜗牛”,而不是为篆刻而愁的“我”,段叔叔是想让“我”能联想起蛮触相争的故事,去体会其中的道理。
D.段叔叔是个目盲心明的人,他知道牛的骨骼结构,以薄刀优游于关节里的空隙,所以能刀刀无伤,用神遇而不以目视,全让精神展现。
E. 全文构思精巧,用父亲的三句话把段叔叔给“我”讲的三个故事串联起来,既使行文连贯流畅,又能让人物个性在映衬中更加鲜明,也很好地丰富了主人公段叔叔的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段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爸的话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