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
杨义
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说话人技艺和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所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质在于它源于民间文化,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话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宋平残唐五代之乱,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设立行会,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贾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其后一二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 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择存在形态时,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
B.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料关系密切。 |
C.小说只要将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民间智慧结缘,就找到了自身发展无穷无尽的动力。 |
D.话本属于文字形态的一种,源自民间文化,并用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
A.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
B.文章第二段列举出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意在证明由唐至宋人气越来越旺的观点。 |
C.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
D.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 |
A.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增加,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助力。 |
B.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
C.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
D.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