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戴着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捏个团子,说:“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杈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书社1992年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多角度抓取景物,他笔下的冬景有河边的远景、村外的中景、村里的近景,构成了一幅浓郁独特、富有立体感的北方冬景图。
B.作者笔下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富有生机,在一片喧闹声中,两个陌生人的对话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顿悟的心灵世界,使得文章境界大开。
C.文中的加点词语“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在这里指走在雪中观景,再无他人作伴,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
D.本文结构上采用电影蒙太奇方式,各个景物之间各自独立,文章因省去了过渡性文字而更加凝练,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小题2】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冬景的景物特征,试从文中找出三处主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5:4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  病

贾平凹

我突然患了肝病。

有一位爱请客的熟人,隔天半月就要请一次有地位的人,每一次还要拉我去作陪,说是“寒舍生辉”。这丈夫就又要了我去,夫人当然热情,但我看出她眉宇间的忧愁,我也知道她的为难了,说,多给我一个碟一双筷子吧。

我用一双筷子把大盆的菜夹到我的小碟里,再用另一双筷子从小碟夹到我口里。吃罢了,我叮咛妇人要将我的碗筷蒸煮消毒,妇人说:“哪里,哪里。”

我才出门,却听见一阵瓷的破碎声,接着是撵猫的声。我明白我用过的碗筷全摔破在垃圾筐,那猫在贪吃我的剩饭,为了那猫的安全,猫挨了一脚。

这样的刺激使我实在受不了,我开始不大出门,不参加任何集会,不去影院,不乘坐公共车。

从此,我倒活得极为清静。左邻右舍再不因我的敲门声而难以午休,遇着那可见可不见的人,数米外抱拳一下就敷衍了事了,领导再不让我为未请假的事一次又一次写检讨了,那些长舌妇和长舌男也不用嘴凑在我的耳朵上是是非非了。我遇到任何难缠的人和难缠的事,一句“我患了肝炎”,便是最好的遁词。

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禁感到无限的孤独和寂寞。唯有父亲和母亲、妻子和女儿亲近我,他们没有开除我的家籍。

他们越是待我亲近,我越是害怕病毒传染给他们,我与他们分餐,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几,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

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做飞吻的动作,我要求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

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在悄悄滴泪,当他们用滚开的热水烫我的衣物,用高压锅蒸或熏我的餐具,我似乎觉得那烫的、蒸熏的是我的一颗灵魂。我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可怕的魔鬼了。

我盼望我的病能很快好起来,可惜几年间吃过几篓中药、西药,全然无济于事。

我终于住进了传染病院。病院里,我们像囚犯一样要穿病服,要限制行动于一个极小的院子里。我们渴望自由,每天打过吊针之后,就在院子里看红红的太阳,看涌动的云,弄着嘴唇逗引栅栏外树上的小鸟。小鸟却飞去了,落下一根或两根的羽毛,我们皆如年节的小孩抢拾炮仗一样去抢个不亦乐乎。

这行为忽被栅栏外的一个孩子瞧着,那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在动物园看笼中动物的神气,他竟大胆地走近了几步。他的母亲,一个肥胖的女人就喊:“走远点,那是传染病!”

这话使我潸然泪下,我只有背过身去,默默地注视着院中的一片玫瑰花,和花坛上的一群黑色的蚂蚁。啊,美丽而善良的玫瑰不怕传染,依旧花红如血;勇敢的那蚂蚁不怕传染,依旧在为我们表演负重的远距离运动。

我们无可奈何,开始产生一个恶毒的念头,后悔我们为什么要声张自己是肝炎患者?为什么要来住传染病院?我们何不到人群广众中去,要吃大餐饭,要挤公共车,甚至对着那些歧视者偏去摸他们的手脸,对他们打哈欠,吐唾沫。那么,他们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他们就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了!

在医院的西楼角,也即在厕所的旁边,是有一棵古槐的,古槐的树杈上白天常见到一只猫头鹰。每到夜里,它就叫了,它一叫,肯定在第二天,定要抬出去一个的。这不是迷信,一定是猫头鹰闻着了欲亡人的气息在鸣叫。

大家都走出来,默默地注视着一个裹着床单的躯体进太平间。他永远太平无烦恼苦痛了。他的毛巾、牙具被拿出来放在窗台,他的母亲,或者他的妻子在地上滚着哭。

从此,我们皆害怕猫头鹰,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敢诅咒它,更没有人动手打它,甚至连这个念头都没有。

当一日数次去厕所经过古槐下,都不自觉地往树杈上看看,那是惊慌的一看,也是盼望的一看,我至此方明白了人人恨阎王,却还给他修庙塑像称他是阎王爷的原因。

而猫头鹰也该是称作爷的,也该是有庙和塑像的。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着法儿去讨好,去供奉,这就是世上神的产生。猫头鹰就是一个神。

在这个监狱似的天地里,我们病人是互不歧视的。每有一个出院,我们欢欣庆贺他的康复,也为了自己能治好而高兴。每有一个入院,我们多半却为他传染了病而悲伤。我们失却了社会所谓的人的意义,却获得了崭新的人的真情。

所以,当我站在铁栅栏内向外张望外面的人群时,总是想:或许,你们是没有查出乙肝的病人,我们是查出了乙肝的健康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熟人妻子扔掉碗筷的做法让患病的“我”大受刺激,这是由于“我”还未能完全进入病人角色,心理上无法接受。
B.文章通过家人与社会上的人们对“我”的态度的对比,意在揭示主旨:只有亲人才是最关心你、不歧视你的人。
C.从“我”进入传染病院后产生的恶毒念头中,可以看出来自外界的歧视有可能转化为患者对社会的仇视与畸形报复。
D.身患肝病后的种种遭遇,使得“我”对生活中事物的体察更为深入、敏感,进而产生复杂丰富的生命体验。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3】请探究本文结尾段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治病救人

贾平凹

①我第一次认识张宏斌,他坐在我家西墙南边的椅子上,我坐在北边椅子上,我们中间是一尊巨大的木雕的佛祖。左右小个子,就那么坐着,丑陋如两个罗汉。对面的墙上有一副对联:相坐亦无言,不来忽忆君。感觉里我们已经熟了上百年。

②我们最先说起的是矮个人的好处,从拿破仑、康德,到邓小平、鲁迅,说到了阳谷县的那一位,两人哈哈大笑。我们不忌讳我们的短,他就一口气背诵了《水浒》上的那一段描写。我说你记忆力这般好,他说你要不要我背诵你的书?竟一仰头背诵了我一本书的三页。我极惊奇,却连忙制止:此书不宜背诵!问他看过几遍就记住了,他说三遍。我说你还能背诵什么,他说看过三遍的东西都能记住。就又背诵起《红楼梦》的所有诗词,让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全都到我家办诗会了。

③但我请张宏斌来,并不是因为他是记忆的天才,他的本行是医生,要为我的一个亲戚的儿子治癫痫病的。我差点迷醉于他的记忆力的天赋而忘却了他是医生。他看了看亲戚的那个患病的儿子,笑了笑,说:“药苦,你吃不吃?”儿子说:“我爱吃糖!”大家都乐起来。

④张宏斌留下了几袋丸药,开始详细吩咐,什么时候吃什么大丸,什么时候吃什么小丸,极讲究节气前后的时间。我要付他的钱,他不收,提出送一二本我的书。我的书都在床下塞着,他似乎不解:我是把配制的药丸藏在架子上的瓷罐里,你怎么把书扔在床底?我说:“你那药是治病的。”他说:“书却救人啊!”我笑了笑,救谁呢?一本送了他,一本签上“自存自救”,放到了我的床头柜里。

⑤他的这些药丸极其管用,亲戚的儿子服后病遂消解,数年间不再复犯。

⑥医生我是尊敬的,而这样的奇人更令我佩服,以后我们就作了朋友。

⑦他常常被西安的病人请了来,每次来都来我家,我没有好酒,却拿明前茶,请,请上坐,就坐在佛祖旁的椅子上。我们就开始说《红楼梦》,说中医,说癫痫,说忧郁症,说精神分裂,这些现代生活垢生出的文明病。

⑧张宏斌说,医生最大的坏处是,不能见了别人就邀请人家常去他那儿。这是对的,监狱管理员邀请不得人,火葬场也邀请不得人。中国人有这么个忌讳。但我给张宏斌介绍了许多有病的人和没病的人,还有许多名人和官人。谁的头都不是铁箍了的,名人和官人也是要患病的。作家可以拒绝,医生却要请的,没病也要请,这如在家里挂钟馗像。

⑨同张宏斌打交道的几年里,我也粗略识得什么是癫痫和精神分裂病,什么人易患这类病和什么人已潜伏了这类病。并且,看他治病,悟出了一个道理:病要生自己的病,治病要自己拿主意。这话对一般人当然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对一些名人和官人却至关重要,名人和官人没病的时候是为大家而活着的,最复杂的事到他们那里即得到最简单的处理,一旦有病了,又往往也不是自己患病,变成大家的事,你提这样的治疗方案,他提那样的治疗方案,会诊呀,研究呀,最简单的事又变成了最复杂的事。结果小病耽误成大病,大病耽误成了不治之病。

⑩张宏斌治病出了名,全国各地的病人都往岐山去,他收入当然滋润,而且住房宽展,他说你出书困难了,我可以资助你,西安没清静地方写作了到岐山来。我很感激他。年初,我对他说:你教我当医生。他说:我正想请你教我写文章哩。两人在电话里嗬嗬大笑:那就谁也不教谁了!

现在,我仍在西安,他还在岐山,十天半月见一回面,一个坐木雕佛祖的南边,一个坐木雕佛祖的北边,丑陋如两个罗汉。

1997年1月20日晚

(节选自《贾平凹中短篇作品集》,有删节)

【小题1】文中张宏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概括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文章标题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制造声音
贾平凹
我去采访这个州刚削高休的专员。采访结束后我们坐在客厅吗茶,他却放了一段录音问我听到什么,我说是风里的树声。是树声,他说,你听得懂这树声吗?
有树风就有了形状,但风里的树是要说话的。
你知道,这个州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当组织上安排我来,我就想提前离休,或者调往省城寻一个清闲的部门,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罢了。但到任后的那年秋天,我改变了心态,就一直在州里干了五年。
一日下午,我们从城南××县回来,才要步行去视察我们的商厦,十字路口那里就拥了一堆人,听得很嘶哑的喊声:“树会说话的!树真的会说话的!”只见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个子高大,但枯瘦如柴,头发和胡子已成毡片,浑身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于是我开始询问老头。
你叫什么名字?
杨二娃。
你有什么冤枉事?
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怎么能是一九五二年呢?不是一九五二年,是一九四八年。树会说话的。就为这事吗?就为这事现。你告了多少年了?十五年零三个月。为一棵树值得告十五年?
可树就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为什么要说是一九五二年栽的?
这点事村里就可以解决嘛!
德贵是坏人!
德贵是谁?
村长。他谋算这棵树哩,他想收回去再买了给他爹做棺材的。
你找过乡长吗?
乡长我找过三十二次,他派人打我,我到县上去,县上的父母官我都找过,父母官两年就换了人。张县长说要解决,但他调走了。又来了陆县长,他让乡里解决,乡里不解决,向上反映我是刁民。我不是刁民。我又找刘县长、王县长、马县长,他们都不理我了,说我是疯子。我是疯子吗?我要是疯子我能记得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
你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你有什么证明?
我老婆证明。一九四八年春上我和我老婆去她娘家当天回来我栽的,栽了树老婆给我擀的宽片杂面,调的干辣面,没有盐的,老婆说你将就将就吃。
那你老婆怎么不出来证明?
她死了。这娘们害了我一辈子,该她做证的时候,她就上吊死了!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
家里还有什么人?
一个儿子,死了。儿子是好儿子。他像我,村人都说我们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儿子陪我去县上上访,回来搭的拖拉机,拖拉机翻了,我没事,拖拉机却压在他肚子上,肠子就压了出来。我那老婆向我要儿子,我骂了她,她就死在绳上的。
专员,树肯定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你去听听,树会说话的。
啊,我打电话给××县的马县长,托他把有关杨二娃的档案材料送上来。马县长亲自来州城向我汇报,杨二娃竟没有什么档案材料,但马县长知道这件事,说这棵树是在东洼村南头,树下的那块地建国前属于杨二娃,建国后土地收公,树却归私人。那时树小,谁也没在意,后来树大了,杨二娃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树权归他私人,村里人说树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一九五二年栽在地头的树应归村里。村里每年要伐,杨二娃都护树,他把旧屋拆了重新盖在树下,现在树身就长在屋当堂里。
就为这棵树,能值几个钱?马县长说,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十五年,活得真没个意思!
那你说,怎么活着有意思呢?
我训斥着我的部下,命令他们组织个专案组,去东洼村落实这件事,树是有年轮的,可以请一些专家考证一下树到底是一九四八年的还是一九五二年的。
专案组很快就回来了,考证出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我作了批示:树归属杨二娃。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年春天,××县旱象严重,我下去检查灾情,突然想起了杨二娃和那棵一九四八年栽下的树。我和马县长坐车往东洼村,打听杨二娃,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我被组织上安排来到贫困的地区后就想调往省城,过上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的悠闲生活,杨二娃的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B.“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杨二娃对妻子的仇恨心里。
C.马县长说,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十五年,活得真没个意思!”一句刻画了一位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场反面人物形象。:学§科§网Z§X§X§K
D.小说以“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结尾意蕴深长,反映出杨二娃的遭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的现实,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村民的麻木不仁。
【小题2】“树会说话的”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虽然文章以悲剧结束,但不会掩盖杨二娃身上的闪光点。你认为这些闪光点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冬花
贾平凹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房子中央,我认为是上品妙物。那画儿描绘的是一个冬夜。天上有一轮月亮,满满圆圆的,又在中天,可见是十五夜晚的子时。没有一点儿杂云,也没有一颗星星,占去了画面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月亮却是不亮,淡极,白极,不是小说里常常描写的是一个玉镜儿,或者是一个灯笼:妥妥切切的应该是一个气球,也不实在,或者只是虚幻着的一团白光吧。冬天的夜是童话的世界吗?整个画面的颜色是种昏黄。那二分之一的下面盈盈地是一棵老树,或是核桃树,或是七八十年植的苦楝,树冠呈着扇形,隆地而起的半圆。树枝一动不动,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个小花小果,连一只栖鸟儿也没有;枝条错综复杂,有点像中国农民画的“连理枝”。全树一色灰白,虽然不是晶莹般的透明,但比夜色亮多了,不知道是落了银粉,还是挂了傲霜?
②画面上再没有什么了,朦胧而又安静,虚空而又平和,我只能说出它的物理成分,却道不出它的情调:或许我意会了,苦于用语言不能表达。恐怕最伟大的文学家也说不出来。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却能感觉出这是冬夜。
③多么冷的一个夜晚呵,月亮欲明未明,世界在朦胧中虚去了,淡去了,只有树存在。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但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却又不知道。我已经发冷,瑟瑟地抖动起来,感到衣裳太单薄了,似乎不能忍耐了。
④这是什么缘法啊,画儿,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哭呢。
⑤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正烦乱,心绪不收,到大街上去了。行人是匆匆的,他们像似都找到了快活:我站在热闹之中,却显得更加孤独和寂寞,就逃进那画册店去。这画是挂在墙上的,我一眼就看见了,停下脚步,痴痴呆呆,像在千里之外遇见了知音,像浪迹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一时气沉丹田,膝腿发软,双手松松地垂下来了……
⑥这正是我思我想的冬天!我真想就睡在这树下,像树枝儿一样僵硬,让大地就在身下,让霜泛在身上,月光照着,一起蛰去,眠过这整整的一个冬天,直到来春的“惊蛰”的那声响雷。
⑦这幅画儿挂在我的房中,我把它像佛殿的菩萨一样供着,每每心烦意乱,就面画而坐,它似乎是安宁我的神灵,我于是得到了慰藉,得到了解脱;我觉得我是唯一能理解它的了。有这么一回,我正看着,偶然间在画的左角,发现了小小的两个字:冬花。这是画的题字,却竞使我大吃一惊,而且从此陷于疑惑了。那题字笔画了了,而且我一直未能注意;它怎么是“冬花”呢?冬天是不可能有花的,画面上又没有画花,何以是花呢?
⑧我是不知道的了。我苦闷了三天,终于看出这树是长在河畔的,那么,这几步之外,该是有村有人的了。这得要去问那人了。
⑨人呢?在这沉沉夜里,人恐怕掩了柴门,埋了炭火,已经睡了。昨日里刮了一天风,飘走了树上最后一片叶子,今夜里才冷得这么干,这般清;那人如何消得长夜,推开了那扇窗子,看着这树了。他是在想:今夜里有月亮了,这么的满圆;白天里发光的叫太阳,月亮是夜的太阳吧?夜本来是极黑的,夜的太阳出来了,黑里才有了白光。这树,是枯了吗?但昨天的风里,它并没有掉下来,静静的在冬夜里,沉思了,默想了,或许真正在做一个长长的梦,梦见春天的花,春天的叶,春天的果呢。
⑩啊,冬天并不是死寂的,冬天有花呢。这是那人看见的,也是他告诉我的。这个不知名儿的人,不见脸儿的人,揉着睡眼,打着呵欠,伸舒了身骨,怕要走下炕来,步出门去;而他终没有时间走进这画里来,又去忙他的事儿了;去修理春耕的农具,去精选春播的种子……
11啊,我真想唤出那个人来了!尊敬的,你肯出来吗?带我一块度过冬天,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春耕的劳作,我一定要叫着你是老师,好吗?
(有删节)
【小题1】请理解“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些春耕的劳作”在文中的含义。(2分)
【小题2】第⑨段中写到“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我感到“熟悉”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文章叙写了作者观看一幅画的过程,请分析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5分)
【小题4】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画面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5】从作者观画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具体阐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