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粮食

熊立功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吐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半夜,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我爹呢?

长个子低下头,看着长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寥寥数语,叶子内心的痛苦及坚强就显露出来了。
C.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红军战士的斗争生活,同时孩子的形象和其爹娘的形象相互映衬,写了两代人的革命,构思巧妙。
D.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夜里,“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小题2】小说以荒野上的“叶子”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粮食”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9 07:4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学研究是史家对历史存在的考察,带有主观性,“思想”本身就是主观的产物,思想史研究的主观性更加突出。然而,“思想”作为历史的存在,其内涵和影响不会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差异而改变,思想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这个存在。

达此目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思想与社会的关系,将思想者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其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力戒就思想论思想之弊。“思想”属于上层建筑,但是思想家生活于现实之中,提出的各种主张,无不来自于对于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直接间接地带着阶级或者阶层的历史印记,因而思想与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古人思想,首先要厘清思想家所处的时代特点、思想家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问题,考察思想家个人及其群体对该思想主张的实践情况。唯其如此,才能明了思想家的主观追求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对当时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规范和支持,又在哪个层面为现实社会提供了辩解和批判。

第二,全面系统把握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将其体系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源流,在把握其本意的前提下,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相互连贯,互为支持,上承前人的思想遗产,又为后世提供新的思想基础,同时有着具体的时代特征。同一主张、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功能因时而异,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必须科学分析其具体含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其思想体系,才能不违古人。而思想史研究,因其主观性突出,研究者的爱好、情感、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认识,司空见惯。但是,思想史毕竟是历史的一部分,有其客观性,并不能随意剪裁、望文生义。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就是因为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其理论、主张、逻辑、概念,有其具体的含义和指向,准确理解、系统把握是必须遵守的先决条件。否则,写出来的思想史著作,名为“思想史”,实际上和历史的属性相悖。

第三,站在时代高度,自觉分析今古。思想的价值就在于分析和批判,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各不相同,但关注现实、论证现实或者批判现实则是相通的,和古人对话自然要充分注意古人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责任担当。这要求研究者有关注现实的自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个责任和使命,不是从思想史的层面寻找、论证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更不是以古人思想武装现代人的头脑,是古非今,甚至是回到古代去,醉心于古人的“幸福生活”,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科学的理性,分析现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面向未来。

从这个高度出发,在和古人对话中,才能以常理、常情、常识理解古人,才能通古今之变。

(摘编自臧知非《史学视域中的思想史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是主观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的存在,思想史研究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B.思想和社会辩证统一,思想对社会提供支持和批判,而社会生活影响思想的产生。
C.思想体系的历史价值,是指同一思想主张和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D.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思想史研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是紧密相关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如何尽可能地准确把握“思想”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论述思想和社会的关系时,先提出如何把握关系,再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C.文章论及思想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是按照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D.文章在结尾谈到思想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有其现实的导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对历史存在的考察带有主观性,这会给思想史研究的结果带来不良影响。
B.厘清思想家与其所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避免就思想论思想之弊的前提。
C.要形成思想体系,就要让自己承袭前人的智慧,并为后人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D.古代思想家和现代研究者对现实的关注虽有不同的侧重,但都是面向未来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 影
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树上无声。   
“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不下,爷就摇啦!”
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故事情节“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是对“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的照应和铺垫。
B.小说《电影》以小见大,说明改革开放初期,乡村领导追求搞活经济,农民们虽还不富裕, 但渴望文化市场繁荣。
C.因为心里不畅快,何山老爹才喝醉了酒,误把音箱当孩子摇了下来砸到了自己以致失去了生命,他的儿子很后悔自己不该为了挣钱忤逆父亲,酿成了悲剧。
D.小说借助心理活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和对比等多种方法塑造了何山老爹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E. “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月的黯淡和老槐树的阴险,为下文写何山老爹被音箱砸头的情节做铺垫。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根据文意,你怎样理解乡村的“失落”?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 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 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 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 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 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 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 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 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 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 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 ,借着此次机会,刘邦 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 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 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 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 最需要的一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 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 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 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 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 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 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 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

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 进而推论: 。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 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 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 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 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小题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B.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C.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D.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确切地说
B.退一步说
C.也就是说
D.总的来说
【小题4】第⑦段末尾“推论”的内容是
【小题5】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B.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C.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D.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小题6】分析本文各部分间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作品丰富、写手众多的繁盛局面。但是,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粗制滥造、缺之担当等一些问题。网络写作,需要从传统文学写作中汲取营养。

首先,要提升担当精神。古人写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今天的网络空间,似乎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狂欢场所。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是自由宣泄情感,作者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换言之,网络文学卸下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写作本质。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网络文学应主动担当。写作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真实心声。通过深入挖掘精神内涵,网络文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责任。

其次,要强化经典意识。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雕细琢。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值得钦佩。司马迁所言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对作品经典性、永恒性的追求。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会仔细推敲,而是匆匆写完就贴出。有鉴于此,网络写作需要借鉴传统写作中的经典意识,重建作者的权威性和个体风格,尽量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另外,要尊崇独创性原则。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写作是一种灌注个性精神的创造性劳动,贵在独创性,排斥重复性。而网上资料的丰富性、搜索的便捷性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速性,导致网络写作表现出互文性特征。网络写手,容易受到流行模式的影响,套用现成模式。网络作家,应当树立追求独创性的理想,开掘自身的独特体验,重视精神世界在文学中的表达。通过独创性写作,从同质化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流行趋势和套路中突围出来。

最后,要涵养诗性精神。传统文学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出现。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想象的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而得以实现的。网络文学写作则因多媒体表达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不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以及空灵曲远的诗意境界。网络写作,不应一味沉浸于文本的快感、故事的惊险刺激和语言的直白浅陋,而要主动向传统写作取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高远的意境,追求意义丰富、含蓄蕴藉、语言雅致的诗意表达效果。

(摘编自罗立桂《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让作者自由宣泄情感,舒畅心情,网络文学将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
B.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仔细推敲,很少尊崇独创性原则,难有经典作品问世。
C.网络文学有同质化类型化的流行趋势,网络写手容易受到影响,套用现成模式。
D.多媒体表达的特性让网络文学缺少了“寄意于言外”的韵味,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在比较中强调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两处运用引用论证手法,论证传统文学的写作追求作品经典性、永恒性。
C.文章以当今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端为前提,论述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的观点。
D.文章以总分结构组织全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用“首先”等提示语,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写作要主动地向传统写作取经,并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建作者个体风格。
B.网络文学虽然存在缺乏担当等问题,但无功利主义,不追求价值功能,这值得提倡。
C.网络写作没有独创性、存在互文性特征,是网上资料丰富搜索便捷等因素导致的。
D.网络文学要涵养诗性精神,就要用含蓄深刻的语言表达,将形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川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并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延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绍阳《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201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只属于农耕时代,已经远离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B.非遗传承人毕生专注祖传工艺,积累丰富经验,练就过硬本领,完美演绎工匠精神。
C.雕版印刷业一度辉煌,如今却早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就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表明了态度,为下文的阐述定下一个基调。
B.文章论述层层推进,论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缘由及如何传承等问题。
C.文章以竹簧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说明要传承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D.文章论证严谨,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及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来论述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匠人能恪守初心,延续工匠精神,使非遗技艺与时俱进,非遗就可更好地传承。
B.如果非遗从生产生活中退出,其“形”与“魂”都将随着社会转型而沉入历史深处。
C.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使之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D.文章指出,要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即其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