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声音

刘国芳

有一天,我来到一条河边。这儿是荒郊野外,一条河便让人觉得很空旷。河边没人,不管是河的上游、下游,还是河对岸,都没有人。但是,我忽然听到声音了。不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很多人的声音,一片嘈杂。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旋即,声音没有了,一切归于沉寂,好像刚才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幻觉。

是个好天,已经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现在,太阳出来了。太阳在河里是悬不住的,低一下头,太阳就落在了水里了。太阳落在水里,便碎了,碎成满河的粼粼波光。不过,把头抬起来,太阳还在天上。有雾霭腾腾升起,它们随着流水缓缓而去。去远了,一条河便虚无缥缈起来。

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香竺真可怜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

接下来,又听不清了。

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无缥缈的地方望去。但我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

忽然声音又传了过来:“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

“又不是他一个人砍,怎么就捉他一个人?”

“他倒霉,你没听说,人一倒霉,喝水也塞牙。”

声音又断了。

这回,我听清了,是两个女人的声音。我的眼睛又四处张望,想看清这两个说话的女人, 但我还是没看到。现在,声音又没有了,说话的人也看不见,于是,我又觉得刚才的声音是一种幻觉。或许,那不是幻觉,那声音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现代人的声音。是时光隧道使他们的声音重现。刚才我不是听到他们说官府么,现在的人,哪有说官府的?两个说话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甚至几千年前的人。她们说过话后,声音储藏在天空里。有一天,周围的环境和那天完全相同,于是,她们的声音又被重现了出来。也有可能,说话的人离这儿很远,是时空错位把她们的声音传了过来。两个说话的人,离这儿有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但再远,时空一错位,她们和我便会近在咫尺。在空旷的河边,到处虚无缥缈。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会发生。但随即,我否定了这些想法。因为,我忽然发现,我身边很多树都被砍了。我虽然在河边,但这河傍山,我看见山上砍了很多树,到处是树桩。这么说,刚才的声音不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人说的话,也不是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外的人说的话。说话的人就在不远,她们也像我一样看见树被砍光了,才说着那些话。

我觉得,我应该看得见两个说话的人。

我继续找着。

我仍没找到,但是,那声音又缥缥缈缈传了过来:“你听说了么,小溪发生了泥石流,半个村子被淹没了。”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

声音很小,我又听不到了。

我真的想看到这两个说话的人,我相信她们在不远的地方。也许在上游,也许在下游,也许在对岸。她们离我不远,不然,我听不到她们的声音。

我认真找着。

很快有结果了,我看见对岸站着两个人。河很宽,我看不清两个人的面目。

在看到她们的时候,我又听到她们的声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

“……再不能乱砍树木了……”

声音又断了。

我看着对岸两个人,希望再次听到她们的声音。但是,她们没有再说话,一直没说话。但,她们也没走,她们就那样一直站在河边。

她们站在那儿做什么呢?是不是她们要过河,在等渡船?

说到渡船,渡船就来了。

船上一个老汉,他把船撑近了,然后问说:“要过渡吗?”

我点点头,跳上了渡船。

我要去对岸看那两个人。

到了对岸,我看清了,那站着的不是人,而是两棵枯树。也不对,不是两棵枯树,是两棵被砍断的树,枝枝桠桠都砍了,只留下两截发黑的树桩。

难道,是它们在说话,我听到的,是它们的声音?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这些描写既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声音的追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亦真亦幻,构思巧妙。
B.小说中间,“我”因发现身边有很多树被砍而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这打破了小说开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C.“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这句话表现了说话者内心对灾难缘由的困惑和对乱砍滥伐行为的反思,并且与下文的情节彼此呼应。
D.小说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如贯穿全文的那条河既是故事的场景,又象征时光之河、历史之河,这使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小题2】这篇小说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我”对声音的进行了不断追索。声音的可能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05:0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广阔。从理论上讲,5G 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5G 网络的峰值甚至可达20Gb/s。这将给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 VR 游戏、看 VR 电影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 4G 网络达不到AR、VR 技术所需的网速。这一问题将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迎刃而解,未来,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在电梯、卫生间、地下车库也时有发生。而5G技术的泛在网(广泛存在的网络)特点使网络无处不在,让用户“永不掉线”。正是由于5G 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 4G 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盲点问题。

除了高速度、泛在网的特点之外,5G 的低时延更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远程医疗为例,今年 4 月 3 日,全国首例 5G 远程心脏微创手术在广东高州市人民医院取得成功。该手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郭患明教授团队在广州“隔空”指导,高州医院何勇主任团队主刀实施。相距 400 公里,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时延,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5G 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在无人驾驶方面,低时延的优势更加明显。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迟缓,系统指令下达出现延迟,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而 5G 技术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 1 毫秒甚至更低,能够满足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的技术需求。

(摘编自张鹏禹《5G 时代,将让你的生活更美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04月10日)

材料二

部分国家/地区的 5G 推进

国家/ 地区

 

 
5G 战略/行动计划/频谱规划

 

 
欧盟

频谱:2016 年 11 月发布频谱规划,2018年1月再次发布意见,确保

 
3.4GHz—3.8GHz,700MHz,26GHz 在 2020 年前可用
5G支持:致力于 5G 网络成功,使欧洲成为 5G 发展的全球领导者;对共同投资建设网络的运营商放松管制

 

 
美国
频谱:2016 年发布高频频谱规划,计划 2018 年 11 月拍卖 28GHz 和24GHz
频谱,FCC 考虑向 5G、机器人和无人机开放 4.9GHz
5G 支持:FCC 放宽对 5G 小蜂窝部署的要求,以加速 5G 部署
 
中国
频谱:2017 年发布 5G 中频规划,将适时发布频谱规划和商用牌照
5G 支持:分阶段有序推动 5G 测试,开展 5G 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
 
韩国
频谱:2018 年 6 月完成 3.5GHz 和 26GHz 频谱拍卖
5G 支持:推动运营商共建 5G 网络,加速 5G 部署
 

(摘编自《全球 5G 发展数据跟踪报告》,凤凰网 2018 年 7 月 18 日)

材料三:

在2014年前后,美国、欧盟以及韩国、日本和中国纷纷在政府支持下布局 5G 研发和商业化推进。美国希望在该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此前任总统奥巴马多次在国情咨文中表示,美国在 21 世纪不仅要建设现代的港口、更坚固的桥梁和更快的火车,还要有最快的互联网。欧盟在 4G 的研发和推广中不占优势,为此在 5G 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不但强调技术的全球化统一,而且力图通过合纵连横强化欧盟的竞争地位,为此于 2014 年宣布同移动互联技术发达的韩国联手开发下一代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推动全球就 5G 定义和标准达成共识,并就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频率政策进行交流,以促进双方系统设备的互用性。欧韩合作,欧盟意在避免再次落后,韩国方面则希望借助欧盟的国际话语权,牢牢控制住相关电信技术领域的专利权。日本方面,则由总务省制定了一个以 2020 年为基准的 5G 实用化进度表,并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构建一个全日参与的体制,加快研究步伐。

(摘编自夏文辉《5G 风云》,《北京青年报》2018 年 03 月 4 日)

材料四:

在铺天盖地宣传 5G 的革命性前景和连接万物的应用场景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 5G 近在眼前的错觉。然而,4 月 17 日,华为轮值 CEO 徐直军在深圳召开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表示,虽然 5G 技术更快、更可靠,但消费者不会发现 5G 与 4G 技术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他还说,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注意到新技术的好处,运营商也将很难从中赚钱。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刘光毅也认为,目前全球供应商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5G 怎么挣钱?“这就相当于你布置了 5G,但是目前很难有新的业务模式让用户愿意多付钱。政府还要求不断降费,这样的话,你投资的回报会慢慢趋于悲观。你是否还愿意为 5G 建新的基站?”

(摘编自《5G 带来的 12.3 万亿美元到底该怎么挣?》,《中国新闻周刊》第 853 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5G 时代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网络速度大大加快,再加上 5G 具有低时延的优势,这些都将使人们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娱乐生活。
B.在频谱规划方面,虽然各国关注的波段有所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但各国都非常重视时效,都为频谱规划工作设置了明确的时间界限。
C.各国政府认识到 5G 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从 2014 年左右开始布局 5G 研发和推动 5G商业化进程,其中美国和欧盟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领先。
D.韩国和欧盟在布局 5G 研发和商业化推进中寻求合作,是因为韩国想借助欧盟的国际话语权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避免再次落后,以求在 5G 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 网速比 4G 快很多,5G 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 AR、VR 游戏和电影的普及带来积极的影响, 使人们可以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娱乐生活。
B.5G 技术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 1 毫秒甚至更低,可以降低系统指令下达的时延,这一优势 为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和无人驾驶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C.在 5G 支持方面,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的国家甚至推动运营商共建网络,以求加速推进 5G 部署。
D.虽然美国、欧盟以及韩国、中国、日本的 5G 战略各不相同,但各国都有政府的支持,因为各国都想保持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四对 5G 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找出两种观点并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小题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 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小题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局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都是他作为“新人”的表现。所谓“新人”,就是有了 “人的觉醒”的人。但是贾宝玉的觉醒,不是看到了自己是个“人”,自感人的尊严,倒是看到自己是人当中的“渣滓浊沫”,自惭形秽。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也不奇怪,无非他还仅仅是“新人”的胚胎的缘故。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到那么多的美丽聪明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样屈辱,命运是那样悲惨,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他对女性的尊重,看来也许有过于美化的地方,其实那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穿着女装罢了。他在穿着女装的“人”面前自惭形秽,就是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际上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宝玉,而是贾琏、贾环、薛蟠之流,正因此,他们决不会自惭形秽,他们正自幸生为“须眉男子”,可以奴役女人,在女人面前自觉高她们一等。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理想着完美的“人”,但是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只有美丽的女性才比较能做他塑造“人”的完美形象的原型。他唱的女性的颂歌,其实就是“人”的颂歌。但是,他又眼见一幕又一幕的女性的悲剧,眼见这人世间仅有的美,逃不了毁灭的命运。
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贾宝玉所能寻到的一点光明是微弱的,他的心情是悲凉的,但是他这个艺术形象作为“新人”(尽管还只是胚胎)的力量却是强的。这个艺术形象十分可爱。书中有人给他勾出一幅速写肖像:他自己被烫了手,倒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他自己大雨淋的水鸡儿似的,反提醒一位姑娘赶紧避雨。他甘心为丫头充役,受丫头的气。他聪明而憨厚,女性化而不侧媚。他喜欢女孩子们,也为女孩子们所喜欢,尤其林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可是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认为他“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认为他“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轻一点儿说也是有“痴病”……这样看宝玉的,不是他的仇人,而是最疼爱他的祖母、母亲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他们的观念都是当时最正统的观念。贾宝玉这样复杂的形象,带着光辉和芳泽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一件小事。

(摘编自舒芜《< 红楼梦 >前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还寻到了一点光明,却不是真正的 “新人”。
B.屈辱、悲惨的女性,贾宝玉对之爱敬,为之悲愤,他对女性的尊重是由感性到理性的。
C.自幸生为 “须眉男子” 、自觉高女人一等的贾琏、贾环、薛蟠等, 是真的 “渣滓浊沫”。
D.贾宝玉长期接触许多美丽聪明的青年女性, 为女性所喜欢,但只把林黛玉当作知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 “新人” 的胚胎,全文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
B.贾宝玉很尊重女性,原因在哪里, 实质是什么, 文章对这些逐层递进地展开了论证。
C.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以贾琏、贾环、薛蟠等人来反衬,使贾宝玉形象更鲜明。
D.为了证明 “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 ,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觉得现实中 “峨冠博带” 的男人太丑恶了,古代的贤哲、文人则还是很可爱的。
B.贾宝玉以理想的完美的 “人” 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复杂而又完美的形象。
C.贾宝玉自惭形秽,心情悲凉,只能在现实中寻到微弱的光明,但他已经开始觉醒了。
D.观念最正统的祖母、母亲和父亲最疼爱贾宝玉,对聪明而憨厚的他是 “恨铁不成钢”。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湖畔雨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渐渐,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委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2】(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1)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2)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
【小题3】(小题3)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5分)
【小题4】(小题4)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E. 整篇文章语言运用大量的短句,拟声词、叠词比比皆是,情感婉柔,文笔清新,对人生的感悟境界豁然,是一篇十分隽美的散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