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2016年3月的人机大战中,阿尔法围棋程序(AlphaGo)以4比1的总比分战胜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

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忧虑:既然机器人能够战胜棋手,那么AI就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代替人类,从而成为控制人类的“智能人”或者叫“数据生命体”。这就是技术的异化现象。所谓“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技术是人类创造发明的,但技术却成为人类的控制者。

为什么会出现技术异化现象呢?

首先,有公利伦理与私利伦理的矛盾。技术发明最初是源于某种公利性质的伦理,即人类不能停留在野蛮时代,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学会制造工具、更新工具。但人类是分族群、分国家,分为不同的“想象共同体”,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共同体、不同的国家都是有私利的,技术发明与创新最终也就沦为私利的工具,公利伦理最终被私利伦理取代。同时,先进的技术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并用来控制其他弱小的人群、弱小的共同体和弱小的国家。这就会导致技术的异化。

其次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工具。人类很容易解决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即技术创新,但人类却很难设计一套调节人类自身关系的制度。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度设计往往受制于设计者的私利,制度最终也会成为私利伦理下的契约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是同一群人,也就导致了制度的私利伦理与技术的私利伦理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异化因制度的缺失而更为严重。

还有社会科学思想创新速度与技术创新速度之间的矛盾。通过比较社会科学思想发展史与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高于社会科学思想的创新速度。人类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没有哲学思想的统合,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依然存在。而未来更为悲惨的战争可能是人与人工智能“人”之间的战争,技术对人的战争。

但也不用过分担心人工智能会摧毁人类。技术是由人创造发明的,是人类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产物,AI的先进性完全受控于人类。如果某种技术被赋予了“善”与“恶”的价值,那一定是因为人类自身的价值决定。当人工智能在规范制度下正常工作时,那种克服了私利伦理的制度,一定能够带领人类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条件下重建智慧阳光。

(摘自胡键《“驯服”AI何以可能?——人工智能时代的展望与对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程序战胜李石,“大师”连续60局无一败绩,这就是技术的异化现象。
B.技术有私利性,先进的技术往往被少数人垄断,这是导致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C.技术创新比制度设计更加容易,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往往受制于设计者的私利。
D.人类自身的价值可以决定技术“善”与“恶”的价值,让人类“驯服”AI成为可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机大战中AI战胜人类的事实,提出了技术控制人类、技术异化的忧虑。
B.文章对“技术异化”进行了概念的界定,进而指出了技术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C.文章对技术发展的各种矛盾进行了阐释,依次分析了技术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D.文章从价值确定、制度管理两方面,对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摧毁人类提出了设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主要通过制造工具、更新工具,从野蛮中走出来。体现了技术的公利伦理。
B.制度设计者与技术创新者存在勃然的私利伦理矛盾,所以制度最终无法管理技术。
C.如果不用哲学思想将技术进行统合,未来可能会暴发人工智能“人”与人的战争。
D.人类发展中,社会科学思想必须加快创新,才能跟得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03:2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顶

朱成玉

我来自人间,我是一团善良的骨肉,我手持艾蒿,我爬上屋顶。我把浩然之气做成一支簪子,插在家的发髻上

屋顶,是我最好的安放月光的地方。思念的月光,总是很滑,顺着你的脊背,一不留神就溜进心里去。

我循环反复地播放一首思乡曲,今夜,我的屋顶,定是月光皑皑。

我没有其他浪漫的法子,只能带着心爱的人,爬上屋顶。我的美好都是假设的,把月光载剪,为她做一件婚纱;把星星打捞,为她串一条项链,这些虚设的美好,竟然也会让她流出泪水。

她说,她爱这屋顶。

父亲打来电话说,屋顶上的瓦碎了一块,他正准备爬上屋顶,把那块碎瓦换掉,不然下雨天屋子该漏雨了。

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

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牌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

父亲担心着一块碎瓦,我担心着父亲的身子,他再也无法直起的腰身,爬上屋顶,会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可是,我在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除了担心,还有一种骄傲的情怀,我仿佛看到一面旗帜的冉冉升起,是的,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还好,他安然无恙。

我命中的旗安然无恙,屋顶安然无恙。

顾城说: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屋顶有烟,我就知道尘世安稳,就能想到亲人们安详的睡姿,能听见一会拢起一会散开的鼾声,能想到多年前养过的一只狗,怀抱一只充满脚气的棉拖,摊卧如泥。

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尘俗,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暖。哪怕是生了草的屋顶,也不妨碍那暖,在屋子的任何一个角落流转。

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屋顶。那里离星星很近,即便乌云遮天,我也喜欢抬头仰望。

在我所有的漂泊里,屋顶是我忠实的岸。是我出发之地,也是我最终要赶回的地方。

有生之年,我只想照顾好一块屋顶,让屋顶有烟。

屋顶有烟,烟里有菜香,有父母的味道,那一丝看不清的缠绕,裹挟着我的灵魂,径直地扎下根去。

屋顶有烟,眼里有泪。

屋顶有烟,不管它是笔直的,还是被风吹得左右摇晃。只要有烟,它就是活着的。

西风凛冽,父亲凌乱的白发招摇开来,像屋顶上干枯的草。我急忙给父亲带上一顶帽子,好像给屋顶换了一片新瓦。

(摘自《新青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插在家的发髻上”运用比喻手法,把屋顶比作“发髻”,表达了我对家的热爱、思念之情。
B.文章引用顾城的诗句,表明作者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承接上文父亲换瓦,引出下文写“我”对家的守护。
C.文章联想多年前小狗抱鞋摊卧的情景,用富有温情的笔触侧面写出亲人安详、生活安稳的状况。
D.文章最后一段与上文父亲给屋顶换瓦形成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爱护,升华了文章主题。
【小题2】依据文章,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以“屋顶”为题,请探究“屋顶”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语慢蜗牛
梁锡华
敝寓周围的林木草地间,蜗牛不时出没。以外壳做标准,一般长约两三寸。所以,读者可以想象,当某夜我发现一头五寸大牛时,忽然间心跳到什么程度。对着这庞然巨物,不禁念到牛族的命运。它们慢爬漫爬,方向尽管糊涂,但魂牵梦萦的明确目标,就是觅食。然而 ,它们沉甸甸地背负求存的重担在分寸间博一点默默的移动,却往往遭人在有心或无意的残暴下一脚踹瘪。生之惨伤,亦无过于此 了。本来从觅食到寻死,不限蜗牛,其他动物也差不多,包括人类 ,但面前这头大蜗牛无疑是祖父母辈的了,若说年轻力壮的动物谋生已觉艰难,耆寡的又怎样呢……我把那老牛捡起带回家去。
这次因缘际会,人牛共处,第一个难题就是吃。我的面包乳酪似乎不合牛性,而在灯下看它延颈伸角,很有求哺之意,使我惶急到连手指都冒汗了。那时,忽然想及农人最痛恨蜗牛,于是灵机一动,翻倒垃圾桶捡出几片白菜的败叶权充救济粮。哈!果然所料不差,菜叶原来正合那位老人家的胃口。
不过看它疯噬狂啮的吃态,自己倒有点惊怕,因为它用膳时实在凶相毕呈而且牙齿间轧轧作响。我 想,要是扩音百倍或千倍,跟鲸鱼吃人时的吞肉嚼骨声应该相同──多恐怖啊!又假如我是小人国的一员,瞧见这巨无霸的老丑上下左右见菜即咬,怕不吓得晕倒地上?
两天后,我已懂得老牛的习性了。它在黄昏后便为口腹勉力慢“ 跑”,饱餐了便稍舒筋骨,接着 找个阴暗的角落休息。白天是死人一样不吃不动的,最爱贴在略湿的砖头旁边,有点青苔的更妙。最 惬意的食物是青菜。西瓜、香蕉、苹果也受欢迎,果肉最好,万一为势所迫,皮也可以勉强将就。这 位素食主义者,生活节奏既缓慢,又善养浩然之气,看光景活一百岁也不稀奇。
一周过去,人牛关系,正如外交官的口头禅,空前良好。我顾念它的寂寞,于是找了两只小家伙给它做伴,算是为它收养了一对孩子。它们不吵架,不打斗,不抢吃,不偷盗,不妒忌,而且脾气好得像棉花软糖。它们偶尔在“食桌”边缘碰上了,大家就用触角打个招呼,然后各吃其吃,或各游其游。
苏东坡写过《蜗牛》诗,但其言差矣,且听:“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黏 壁枯。”蜗牛固然自濡,但也相濡 ,绝不像自私的人类那么鄙陋。至于“升高”,那是少之又少的。牛性谦卑自牧,冒进、拼命求升的事,它们才不干!它们最不奉承那炙壳可热的太阳。当这位高高在上、万人瞻仰、光辉烈烈的阿波罗以满身金光的威势出现,它们就赶紧躲起来了。怎能“黏壁枯”?蜗牛的美德,上面已顺笔提及,然而尚不只此。你看它们行进的步伐:慢,不错,但谁及它们稳重?它们两对触角作先锋探路,遇物必缩。你说它们畏这畏那吗?非也。它们其实是步步为营,却又锲而不舍。缩,是的,但绝非一缩永缩,而是缩后必伸。壳内坚定的信念只有一个:再探头舒颈时 ,外边世界又是一番新意了,至少所呼吸的空气已经不是半分钟前那一股旧流。它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遇阻遇挫,还是一分分、一寸寸地用力爬。此路不通则彼,彼路不通则此,哪里像我们人类中的一类,失败了就骂,就哭,就赌气,就怨天,就尤人,就寻死!人不如牛,我们难道还有什么可辩的?
养蜗牛已差不多有三个月了。我给它们的,只是一些菜叶果皮,但它们惠我的启迪,却是意味深 长的。世人只要略效蜗牛,什么明枪暗箭,大小打斗 ,就可以消弭了,但拈酸呷醋 ,爱恨情仇一类恶事恐怕是不免的,除非造物主可怜我们,全部来一个大变性,让我们人人雌雄同体,自得其乐且同享遐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蜗牛啃食菜叶时,“疯噬狂啮”,“凶相毕呈”,“而且牙齿间轧轧作响”主要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进行了描绘。
B.本文引用苏东坡《蜗牛》一诗,赞美蜗牛的品性,为一向为人所憎厌的蜗牛正名,使文章对蜗牛的赞美更具说服力。
C.本文在描写蜗牛时,多次使用拟人手法,如:“菜叶原来正合那位老人家的胃口”、“它们不吵架,不打斗,不抢吃……”等等。
D.作者对蜗牛的情感随着与蜗牛交往的深入而变化,从当初惊于蜗牛的外形到最后感于蜗牛的品性,甚至得出“人不如牛”的结论。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蜗牛的优良品性。
【小题3】梁锡华的散文被认为“集合了鲁迅、梁实秋、王力、钱钟书各家之长”.本篇文章也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占比就超过了50%。
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小、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补贴政策待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央财政负担不断递增,2016年补贴清算资金就高达58.59亿元。2016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通知,从补贴门槛、补贴方式、补贴金额、骗补惩罚等四个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2017年的国家补贴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0%。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公告,规定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好产品。2018年2月,四部委发布通知,大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能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以知豆D2、北汽新能源EC系列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的情况下,将逐步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微型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获取补贴,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摘编自谢光耀《四部委新政下狠手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大降》)
材料三:

(资料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四:
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保证政策衔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以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化补贴机制。该办法对所有车企提出燃料消耗量积分(即油耗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两项考核指标。达标获正积分,未达标获负积分。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不能结转。所有负积分都必须在当年内用正积分来抵偿。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该办法还规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积分计算中,可直接以2-5倍的数量参与计算。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中得到双重优惠。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了未来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达标的最佳选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如果是正分,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B.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
C.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D.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B.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与延期,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
C.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难以满足2018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补贴被减半甚至失去补贴。
D.相比2013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
【小题3】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哪些政策引导?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栽体,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汉字教育是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如果汉字消亡了,国家和民族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但自清末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也对汉字质疑:“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汉字落后”论者甚至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认为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主张放弃汉字教育。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时下,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可以改变命运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学阶段,在汉语与英语之间,学生更重视英语,一进大学,越发专注于英语的四级六级甚至八级,忙托福、雅思,顾了媳妇忘了娘。随着信息、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汉字也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教育,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适合用拼音的方法,汉字教学引进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其弊端日渐明显。近年来,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节选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顾了媳妇忘了娘”的意思?
【小题2】为什么“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小题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汉字教育?

同类题5

   染绿的声音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极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

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三段写作者黎明的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人所未曾见,言人所未能言,思维独特,自然而出新。
B.第四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白的自然和人生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处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渴望归隐的美好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这染了绿的声音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悸动,幡然出新,不落窠臼。
【小题2】文中描写“染了绿的声音”,运用了何种修辞格?请简析其好处。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请写出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