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 茶

李永生

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千上百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驻僧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药葫芦骑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

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得得”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两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且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成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冽。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么?

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他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户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选自2015年第2期《东风文艺》,原文有删改)

(注)①骗腿儿:指侧身抬起一条脚。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驮水的任务。
【小题2】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4 07:50: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贡米

任林举

仲秋一过,氤熏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如领了号令一样,倏然散去。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稳,将攒了一春一夏的阳光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或默契。是规约,是风险,也是信任。农人代表人类立了这个无字也无言的契约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践行,付出自己的力气、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则如一个严格的慈母或一个胸有成竹的魔术师,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或嫩绿慢慢地演变着,然后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裸苗……当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蘗、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时,农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赞许和鼓舞。此时,虽然心花怒放,但还不到开怀大笑的时候。直到稻秧里流动着的浆液自下而上随时间慢慢传输,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地终于兑现了承诺。那暗暗浮动的米香呵,如丝丝袅袅无色无形的流泉,从农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肤里源源不断地散发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年秋天的色彩和饱和度,一定不亚于今天。那时,这片黑土地还不属于百姓,而是作为“龙兴之地”被皇家独自占据、严格监管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史上,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产,都要向朝廷交纳,供皇室享用,称之为皇贡。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就是1671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壮美如画,但那时对于一个政权初稳的年轻皇帝来说,还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那里的美景与粮食。1682年,他再一次带着浩浩荡荡的巡查队伍来到既是故乡又是边疆的东北,考察当地民情。康熙第二次东巡,前后历时80天,同行七万众,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数目惊人:从各大官庄征用猪62头,鹅235只,鸡620只,鸭140只,粳米1157石,红白高藥米、燕麦等杂粮10.57石,白面1974.5公斤,芝麻油501.4公斤……队伍行至松花江之滨,皇帝享用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特意为他准备的一锅米饭。当一口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白米饭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馐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叹为夭赐神物,并即兴作诗一首:“山连江城清水停,稽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从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为专供皇宫御用的“贡米”。可怜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之手的“仙家味”悉数奉送给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听说过“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晶莹如玉又唇齿留香的米,连绵不断地自吉林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锦的京都。京都的皇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开心,便又兴高采烈地写起诗来,爷爷写,孙子也写,赞美大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綿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

乾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贴切,优质的粳米本来就如晶莹剔透的琼瑶美玉,但是后两句可就有一点铺排过当了。上好的米当然可以“绵香宜腹还添力”,可是,米根本就进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劳呢?当一种东西成为紧俏、稀缺资源时,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罹患灾祸。其实,谁都不想这样,但人心的曲曲弯弯和世道的沟壑纵横,却总是把千百年的历史逼进窄巷,呈现出的事实总是难免“这样”。德出硬汉,绥德就户户当兵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种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难再娶到漂亮的媳妇;凤阳拼上了三千年的内力出了个皇帝,那地方就穷得最后只剩下一曲凤阳花鼓:“说凤阳,道风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尽管如此,不问世事的稻谷却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岁岁归来,维系着人类与土地之间的默契与信赖,温暖着耕种者屡伤不死的心。一代代朴实而倔强的北方农民,则在“谷丰年不丰谷歉两手空”的梦魘里死守着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从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继将它们培育成更精更优的佳品,恪守并提升着昔日贡米的品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土地和稻米,表现了稻种发芽成熟,大地兑现承诺的过程。
B.十多年间,康熙两次东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吉林米饭而欣喜不已,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
C.作者认为,只要一种东西成为了紧俏、稀缺的资源,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就得不到好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遭遇灾祸。
D.文章主要写贡米,提及绥德硬汉、米脂美女、凤阳花鼓,是为了证明人心与世道会将历史发展逼进窄巷的道理。
E.文章书写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同时也赞美了淳朴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品质。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详细地罗列康熙东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4】鲁迅文学奖称任林举的写作“融叙事、抒情、沉思于一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垕注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垕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③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⑥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瓷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⑦每年的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⑧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窑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当地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⑨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⑩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心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灵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⑪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⑫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透,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⑬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神垕( 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腻,显示出一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第④段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⑨⑩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烧灼考验后所呈现出的绚烂色彩和生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D.第⑧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望,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小题2】“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佝,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圆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载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 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丘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正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河湾村人纷纷往城市发展,“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与政德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社会转型期观念的冲突。
B.小说笔触细腻,用拟人化手法写出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摹形状貌生动传神,同时也表现出政德老人的渴盼和欣喜之情。
C.当一少半的黄豆被准河水淹没后,政德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说明他对淮河发水时河滩地农作物的情况既熟悉又无能为力。
D.小说写淮河水变化,既巧妙暗合时令气候的变化,使情节推进自然,又审视人与自然河流、土地的纠结、抗争和融合的关系。
【小题2】“牛”和“犁”在文中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政德老人的梦作为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生日礼物

赖海石

德明老汉听到外面有声响,睁开眼睛,望了望窗子。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透。

德明起床,披衣,开门。是大娃,正在院子里“啪、啪”地劈柴。

大娃听到“吱呀”开门声,抬起头,嘿嘿一笑:“爹,吵醒您了,您回睡去,我不劈了。”

德明说:“起来就起来了,不睡了。你先去担满水吧。”

大娃说:“惠英去担水了。”

正说着,惠英担着两桶水一颤一颤地回来了。跟在惠英后面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孩子,是小花。还有一条撒着欢儿的小黄狗。

德明说:“那先烧一锅水吧,等一下要杀鹅、焖牛骨头。二娃说天不亮就出发回来。”

大娃就喊小花:“跟在你妈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干嘛?烧水去。”

小花就走到灶前,踮起脚尖,刷锅,放水,再蹲在灶前烧火。

惠英把两桶水倒进水缸,腰肢一扭一扭,又去担水了。小黄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

大娃继续抡起大斧“啪、啪”地劈柴。

水刚烧开,二娃一家人就到了。二娃从车上卸下一大堆菜:有牛头、牛脚、活鹅、猪肉、排骨、青菜……二娃一边用手机对着菜拍照一边说:“这牛头、牛脚是我特别叫张屠夫留的。我说我爹生日,你一定要给我留。”又给德明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天不亮就回乡下,给自己放假一天,祝父亲大人生日快乐。”

大娃对小花说:“给二叔、二婶抬椅子,端茶。”

胖胖的二娃和胖胖的二娃媳妇就坐在小花抬出来的大椅子上喝茶,玩手机。

二娃的孩子追逐院子里觅食的母鸡去了。惠英洗碗、盆、筷……择菜、洗菜、切菜。

大娃用烧红的铁火钳给牛头、牛脚去毛,随着“嗞嗞”的声音,青烟带着烧焦毛发的气味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大娃把牛骨放进锅里焖着,对二娃说:“二娃,你看着点火,我去网几条鱼。”

二娃抬头“嗯”了一声,又低头玩手机。

大娃拿网去池塘网鱼。——这池塘是德明放养的,但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小花也要跟去看网鱼。大娃说:“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把妹妹的漂亮衣服弄脏了,等一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来。”

但直到吃完早餐后好久,大娃、惠英把中午“正餐”的饭、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城里工作的三娃一家人才到。

三娃媳妇白白净净,苗条高挑;三娃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三娃一下车就掏出软中华,给爹、哥发烟。大娃正在拆牛骨,双手不得空,说:“夹我耳朵上。”又说:“你开车辛苦了,去陪爹坐、喝茶。”又吩咐小花:“小花,给三叔、三婶端茶。”

三娃打开一个包袱,取出一件新外套给德明披上,说:“这是我媳妇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穿上,看看合不合适。”又去车上抬下一个一座山一样的大蛋糕,和德明一起站在蛋糕前,叫媳妇用手机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给父亲大人的生日礼物。”

三娃对大娃说:“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

 

大娃摸摸后脑勺:“我,我没有礼物哦……”

大娃说:“开饭了。大家坐上来吃饭,我还煮一个鹅杂木耳汤就来。”

一桌人举杯:“生日快乐!”

德明的酒杯突然掉落桌上,身体往后倒去。

事情太突然。三娃说:“爹晕了,快打120。” 二娃说:“自己有车在门口,还打什么120?”二娃背起德明就往外走。小花说:“我爹爹有办法。”正在舀汤的大娃听到动静,放下汤勺,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德明很快又苏醒过来了。大娃说:“爹有低血糖,三天两头晕倒。不怕,我跟医生学了几招。”大家松了一口气,又围上桌吃饭,欢声笑语,热闹起来。

小花把大娃拉到一边,悄声说:“爹,你以后可不可以出去打工呀?打工有钱,给我买弟弟妹妹那么漂亮的衣服。”

大娃说:“你看爷爷经常晕倒,我要随时照顾他,不能走哇。如果能走,爹爹早就去打工了。等爷爷好了,我就去打工。”

小花说:“那爷爷什么时候会好呀?”

大娃说:“小花乖,听话,爷爷就好得快。”

小花点点头,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小黄狗,玩儿去了。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切入新时期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在进城打工和留乡赡养老人的抉择中,大娃展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
B.小说对大娃媳妇惠英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
C.小说讲述了老汉德明过生日,儿子三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
D.小说语言比较生动,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小题2】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社会学”一词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辫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攻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秋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实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学研究付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岁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摘编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中的几个问句,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并列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非都否定。
B.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C.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
D.准确、科学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