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
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宗旨不谋而合。在我国文化传统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从总体上来说,其审美旨归都为“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自然关系之和谐,佛家侧重于人与自我内心关系之和谐。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篷勃的生命力。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才能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创作者来说,形式性的艺术容易掌握,但是内涵层面的艺术就很难掌握了。 |
B.“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创作者要认真体悟。 |
C.总体上看,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的审美旨归都为“和谐”。 |
D.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不应关注声韵偶对、字斟句酌,而应在“诗外”下功夫。 |
A.文章第一部分谈“技”和“道”之间的关系,指出学“技”容易而入“道”难。 |
B.文章第二部分谈由“技”入“道”的一条切实路径是重视美育,论证运用了引证法。 |
C.作者对儒、道、佛三家不同“和谐”内容的解释,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美育历史悠久。 |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 |
A.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往往与文艺创作者是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的。 |
B.席勒的观点和我国美育宗旨不谋而合,证明了美育化育君子人格,是无国界的。 |
C.要先学做人,后学为文,因为“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D.只要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变幻,体悟社会生活,就能创作出动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