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众媒介在塑造偶像时,热衷于塑造能够带来娱乐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娱乐化偶像,如影视歌星、体育明星等,使本应多元化的偶像塑造,呈现出单一的、片面的、娱乐化的景象。于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也以娱乐偶像为主。

如今,几乎每家电视台,每个频道,每家纸质媒体,每家网站,都开设了常规性的娱乐栏目、娱乐板块和娱乐网页,对娱乐明星感情生活、日常出行、演艺工作、时尚消费等等事无巨细地跟踪报道,甚至连易中天这样的文化精英,也被塑造成堪比演艺明星的偶像巨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早在2003年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对2710名大中学生进行“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专题调查。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大部分青少年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娱乐活动,他们的崇拜行为主要集中于模仿偶像行为、参加“粉丝”团活动、纵情谈论维护偶像等方面。许多青少年可能对记英语单词一筹莫展,但对娱乐偶像的血型、星座、爱好、绯闻逸事却能如数家珍。而20世纪以来因疯狂崇拜娱乐偶像而发生的悲剧也数不胜数,如杨丽娟追星事件、温州某中学生没见到赵薇而自杀事件、香港某女生因张国荣离世而跳海等等。

选自《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策略》有删改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选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有删改)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选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有删改)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超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选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中几乎全是娱乐明星,这和大众媒介在塑造偶像时的倾向有很大的关系。
B.根据调查,“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的人生经历,他们关注“明星”的方方面面,对其了如指掌。
C.青少年选择娱乐明星作为偶像,会让自己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中,甚至会作出轻生这样的极端行为。
D.在娱乐效应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虽然文化精英也被娱乐化,但是他们却没能成为主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导青少年的“偶像”观。
B.“眼球经济”、商业炒作,都是“花美男”们得以有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种阴柔之风的盛行,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转型过程中,当下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这与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有关。
D.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要充分发挥美育的教育作用来积极应对。
【小题3】如何改变当下青少年病态审美的现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7 06:00: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占据市场显著位置的穿越、魔幻、宫斗、戏说题材逐渐隐退,而一度呈现式微态势的现实题材创作却在政策的支持和舆论的引导之下持续发力,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一大批影视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火热现实,获得了业界口碑与市场成绩的双赢。

不过,我们在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繁荣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只靠凭空想象和道听途说拼凑编造,使作品悬浮于现实之上,片面地反映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现象。还有的创作者虽有深入生活、表现现实的勇气和自觉,却不具备运用艺术手法回应大众情绪、引导理性思考的意识和智慧,一味渲染世间险恶,放大社会黑暗,揭露人性的短处。一些现实题材影视剧忽略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与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自始至终被负面情绪笼罩。这种脱离主流价值宣泄情感、把“糟糕的个别情况”夸张放大为社会普遍现象的做法,给观众带来感官体验的不适,容易对其内心世界造成巨大冲击,使人感到心情低落,更有甚者出现怀疑人生、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须知,除了艺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也是评价影视作品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影视创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们安顿精神的栖息地和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不可否认,现实中存在虚假、罪恶,但这些负面内容只是现实的一部分。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党领导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和奋斗历程,这才是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影视创作的素材富矿。

影视创作应秉持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将视野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社会主流价值所追求的真善美。即使要表现负面的内容,也应将接地气的生活熔铸为能够进入审美视野的“第二现实”,发现、提炼、挖掘其中的美好、温情,努力使“糟糕的个性化”变成丰盈饱满、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将“琐碎的小情感”升华为人间大爱,在此基础上启发广大观众审视自我、思考人生、陶冶情操,在他们心中形成更加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换句话说,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需要“立地”,更应该“顶天”,既要接地气,也要提人气、有生气,这才是影视创作应当追求的更高境界。

(摘编自范咏戈、李蕾《创作应观照积极的现实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一大批反映新时代中国火热现实的优秀影视作品正在替代穿越、魔幻、宫斗、戏说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了影视剧市场的主角。
B.有些创作者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单凭自己的想象和道听途说进行胡编乱造,他们的作品不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话,甚至扭曲现实。
C.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有表现现实的勇气和自觉,具备用艺术手法回应大众情绪、引导理性思考的意识和智慧,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D.那些渲染世间的险恶、暴露社会的黑暗、揭露人性的短处的作品会冲击观众的内心世界,使其情绪低落,甚至怀疑人生、不能正常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并没有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是介绍了影视剧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把有的创作者能深入生活、有的不能进行对比,说明创作不能脱离现实。
C.文章从反面论述了当今影视剧市场存在的弘扬正能量不足的现象,使议论更具现实针对性。
D.文章最后一段用理论论证的方式,阐述了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既要“立地”又要“顶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描写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弘扬的主流价值。
B.与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经济效益相比,其社会效应才是评价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指标。
C.影视创作过程中即使要表现负面内容,也要弘扬正能量,使观众获得健康向上的人生体悟。
D.创作者创作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时既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又要使作品成为积极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琬琦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的一手赏石绝活,更是诸多同行都一致钦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石头,只要往吴老先生跟前一摆,他立马就能说出石头的产地和价值来。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先生那时正在后堂与两位知交品茶,见有客来访,便转出店堂来。
那络腮胡子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吴老先生,久仰大名,在下有一件石头,想请先生看看,如果合适,还请先生收留。”
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吴老先生有心想拒客。但看络腮胡子身后的两个壮汉呲牙咧嘴,肩上的铁扁担被压得半弯,扁担中挂的那件东西还用布盖着,显见是块大石头。店里好久没收过这么大块的石头,而且看这架势,络腮胡子对这石头又分外珍爱,吴老先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说:“先看看东西再说吧。”
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吴老先生忙将他们让进后堂,并满怀歉意地打发了两位知交。络腮胡子这才示意那两个壮汉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待后堂只剩下两个人后,络腮胡子抢前一步,将布轻轻撩开,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
只见先生先是大张着眼睛期待地看着,待整块布揭开之后,先生脸上微露惊讶之色,紧接着就是拈着胡须,颔首微笑。
络腮胡子心里不禁一喜,急问:“先生,这石头……”
吴老先生脸色一正,说:“还是我先来问你吧。你是否外地人?”
络腮胡子点头不迭:“正是,在下昨夜才来到贵城。”
吴老先生又问:“是否以前从未玩过石头?”
络腮胡子继续点头:“先生真神人了。”
吴老先生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了:“你是否才刚刚听说陆太守离任?并且不相信陆太守当真是清官?”
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但他还是极力按捺着:“吴老先生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此话怎讲?”
吴老先生淡淡一笑:“这种石头在我们郁林郡随处可见,普通得很。但你手上这件,三天前就轰动了整个郁林郡,百姓们都称之为‘廉石’。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络腮胡子悻悻离去,却把那块石头弃在店中。吴老先生上街去请了两个壮汉,又请了马车,很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石头运至郁州码头。
果然,有艘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一个僻静处。吴老先生上船,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那便是刚离任的郁州太守陆绩。陆绩虽不好玩石,但平日喜到市井走动,对吴老先生这位赏石奇才早有耳闻。当下吴老先生命人将石头抬上船。
吴老先生说:“太守受惊了。”陆绩哈哈一笑:“吴老先生果然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件石头就是我船上的。”吴老先生说:“太守过奖。三天前,太守离任,因行李物品过轻,船工恐遇狂风急流会出事,太守叫人上岸搬来此石压舱。此事郁林城里无人不知,此石亦被我等尊为‘廉石’,在下怎敢轻易忘却?”
陆绩叹息:“本来三天前就该起程,刚行了数里水路,贱内忽染小疾,所以又转了回来。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一无所获,竟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是抢了去。”
吴老先生说:“这帮汉子想是从外地流窜至本城的,听市井传言太守携石上船,便以为是稀世珍宝,真是有眼无珠。若是郁林本地人,太守如此廉洁公正,端的是谁人不知?”
二人相视而笑。
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1年12期)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廉石”被抢的故事,在市井中迅速流传开来,是人们对清官美名的传扬,也是对吴老先生鉴石眼光的高度赞扬。
B.开篇交代吴老先生有一手赏石绝活,为后文他一眼就看出络腮胡子拿来的是个假奇石做了铺垫。
C.吴老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是线索人物。同时,对揭示小说主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在结尾处才点明奇石的真正来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不忍卒读。
E. 吴老先生正是因为听说了太守石头被劫的事情,加之对络腮胡子身材、相貌的观察和口音的询问,才判断这“奇石”并非奇石,这与他鉴石眼光并无关系。
【小题2】以“奇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对络腮胡子的几处描写,从人物形象塑造或情节安排方面看别有寓意,请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小题4】“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吴老先生的话有何深意?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土地的密码

①一块土地在那儿,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春种秋收,老了一代又一代人,四季轮回中,它依旧认真地供种子萌芽、生长,让庄稼结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

②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起,阳光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

③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家里曾有一份地契,早已发黄变朽,是从前我们家购买土地的契据。买的这块土地是板结的褐土,属于三类田,可就是这么一个被村民称为“鸭子屎”的土地,竟在地契上堂皇地写上了一级黄土。是卖地人的瞒骗,还是父亲的疏忽?要么是卖家与证人合伙欺骗父亲?后来我听母亲说,从前买卖土地都是这么写,不管是一级地二级地还是三级烂田,一律写成一级黄土,一是为了将来传给子孙时,显得上辈人有面子,家业殷实;二是为将来出卖土地留下好处,遇到不懂土地的,能多卖几个钱。听了母亲的话我哭笑不得。

④从此,再到这块田里收种,心里便生出许多不舒服的感觉。村里曾有几户人家放弃了在这里种粮食,只培育花椒树和杨树苗,收歉随天罢了。有一年,我在这里栽种了黄烟,没想到烤出的烟叶全是二级以上的金黄色的叶片,因为黄烟不喜大肥大水,越是旱田薄地长出的叶子才水分少、色发黄。这一年收获颇丰,让全村人羡慕眼红。我想,父辈们根本没必要装成财大气粗的模样哄骗后人,那究竟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说到底,他们还是没有读懂土地。

⑤土地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神秘而又充满力量。村里最懂得土地的要数郭其文,“种地首先要学会养地”,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每到冬季,河里的水下去了,郭其文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到河里挖河泥。稀薄的河泥被他们一筐筐抬到岸上,散发出一种烂鱼糟虾的腥臭。大约半个冬天的时间,别人不是打牌喝酒,就是赶集听戏,郭其文一家人就在河里抬河泥。直到河里完全结了冰,他们才结束。

⑥郭其文家翻地从来不像其他人家那样使用耕牛,他认为只有让人的汗水掺进泥土里,庄稼才会长得茁壮。他经常说,种地不能图省事,没有汗水的土地还叫土地?春天刚到,郭其文就让家人用铁锨把土地翻起来。铲起来的泥土也不敲碎,就一锨一锨地排在那里,远看非常壮观,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然后,他们就把铲碎的河泥撒在翻起的土地上。直到大地回暖,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这时他们全家上阵,如同船夫背起纤绳,拉起一个大耙,从这头拉到那头,几个来回,把整个土地耙平了。整平的土地喧乎乎的,像发面馒头。他们这才开始整畦播种。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你再有功夫,还能种出金子来?奇怪地是,他家的地不光庄稼长得好,连野草也比别人家的壮实。他们家养了一群山羊,就用这草当饲料,个个膘肥体壮。结果就是郭其文家成为村里最殷实的人家。

⑦泥土所富有的力量,令长年陪伴它的人也常常始料不及,还会让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候爆发,给无奈的生活以希冀。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毁掉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这时,他看见了一株长在石缝中的高粱,它像一位执着的精灵,挺立在山洪肆虐的山野中,碧绿的叶片伸展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老农被这株高粱惊呆了,多少年来,他耕种的一直是坦荡如砥的大田,对石缝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泥土从来不屑一顾,更不会在那里下一粒种子。然而,偏偏就是这株在石缝中无意长出的高粱,给了农夫以昭示,他快乐地把一把把种子在空中高高地扬起,像挥写着一个个祈盼,让种子从空中落下的一瞬间,在砾石上跳跃着,到石缝中去寻找接纳它们的泥土。几天后,那些石缝中星星点点的泥土在砾石滩上捧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要知道,庄稼是泥土最诚实的子民,从不敢辜负大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只要有生的希望,就无所畏惧地生长,这也是泥土赋予庄稼的品格。

⑧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他双膝跪在砾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却从没想到过泥土,总是认为种瓜结瓜种豆结豆,那是泥土应该做的,更看不起那些藏在石缝中东一碟子西一碗的泥土了,总认为那是派不上用场、上不了台面的杂碎。他现在明白了,一捧泥土与一片广袤的泥土一样的伟大啊!

⑨一位住在城里的老人,多年远离泥土,但他深知泥土的力量。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楼道里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进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所知,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当那些泥土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花圃里安家落户,由这些泥土供养的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的芳香。这些乘着风儿或沾附在行人、车辆上走进城市的泥土,莫非也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寻找自己的梦想?抑或如一位乡下老母亲想念城里的儿女,用这种方式来探望?

⑩一捧泥土能长出五谷,同样也可收获花香。有人把土地比喻为庄稼人的命根子,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应该说“泥土是人类的命根子”!没有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着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舍得花时间用心去理解土地的意义,并深深地热爱土地,那么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取材于孙成凤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 成色:土地原有的特点
B.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    晒酥:晒得松而易碎
C.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 嶙峋:坚硬并且强壮
D.上不了台面的杂碎 杂碎:不受重视的泥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类田在地契上被写成一级田,买卖双方心照不宣,既为面子好看,又为今后出手方便。
B.“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既写出土地形状,还暗示其蕴蓄能量,为丰收做了铺垫。
C.村里的人感慨郭其文一家种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尽心尽力,觉得自己对待土地也应如此。
D.受长在石缝中高粱的启发,老农在砾石满地的地方播下种子,收获了粮食,度过了荒年。
【小题3】第②段描写大地的语言十分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小题4】第⑨段写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小题5】本文题为“土地的密码”,文中通过多个事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这些密码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请解读文中的一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体会。要求:写出对密码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和谐是我国古代戏剧的美学思想。内容上,戏剧是叙事文学,属再现艺术。但我国古代戏剧中却融入相当比例的表现因素,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占了极大比重,我国古代戏剧逐渐成为了叙事与抒情并重的艺术。情理上,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却又不是西方戏剧艺术那种不加节制的狂热宣泄,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是理智制约下的情,既不越出常轨,也无变态心理。另外,悲剧与喜剧本是两极,我国古代戏剧却是二者的融合,在极悲的情境之前或之后总有滑稽科诨调节悲剧气氛。作为悲剧人物对立面的反派角色也往往带有喜剧色彩,悲剧的结局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逃不脱“大团圆窠臼”。喜剧讽刺邪恶。但由于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这种讽刺对于挣扎在邪恶之下的受害者而言,不过多是暂时止痛的制幻剂,仔细品味后更多的却是无奈的悲凉与心酸的笑。这些是悲剧的因素。
形式上,戏剧融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等于是西方戏剧中歌、舞、话三剧的综合。表演上,程式化的表演属表现派,但优秀演员无不要求纯熟程式之上的体验,要演出规定情景、人物特定的感情、个性,要求“演人肖一人”。
虽然,我国古代戏剧是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但在内容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更重对形式美的追求。内形式方面,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他们对每一字、每一曲、每一韵下极大的功夫,务求尽善尽美,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击节拍桌出痕”“推敲曲文如醉如痴”的逸事。
外形式方面,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是为了突出形式的作用,使表演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戏剧与同是综合艺术的电影不同,电影要求各种艺术取消自身形式的特点融进电影艺术中,服从表现内容,成为高度综合的有机体。而戏剧中各种艺术形式虽然也都为内容服务,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形式特点。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都保留着绘画的因素;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保留着舞蹈、雕塑的因素;曲辞几乎都可以当诗词来欣赏。其他如武术、杂技、滑稽表演等也都有一定的纯观赏价值。有时为了形式美,在内容与形式冲突时,宁可牺牲生活真实而不破坏形式美:贫不能褴褛,尼不能秃头,哭、疯、怒等都不能破坏形象的美感。观众对形式美也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他们可以百听不厌,甚至有专门听某一片段,看某一动作的偏好,可以为反派角色的演技喝彩。这些都出于单纯对形式的欣赏。
(摘自马立华《论中国古代戏剧美学思想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戏剧是一种叙事文学,但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这些表现因素,在我国古代戏剧中占有较大比例。
B.我国古代戏剧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也体现了“和谐”这一美学思想。
C.戏剧中,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以及曲辞都有纯观赏的价值。
D.在我国古代戏剧艺术中,当内容与形式存有冲突矛盾的时候,内容必须做出牺牲,向形式让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内容上,我国古代戏剧是“再现与表现”“情与理”“悲剧与喜剧”这些带有对立意义的因素的和谐统一体。
B.虽然我国古代戏剧中没有哪一部悲剧的结局逃脱了“大团圆窠臼”,但这种“大团圆窠臼”仍旧只是起调节悲剧气氛的作用的。
C.我国古代戏剧中的很多喜剧仅仅只是现实生活中,处于邪恶之下的受害者的制幻剂,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
D.在我国古代戏剧表演中,优秀的演员不仅需要熟悉程式化的表演,更需要将所饰演的人物个性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但没有西方戏剧那样狂热宣泄;我国古代戏剧相当于西方戏剧中歌、舞、话的融合,这些表明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并存。
B.我国古代戏剧的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务求尽善尽美,以致于观众们在观看戏剧的时候,“击节拍桌出痕”。
C.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戏剧中之所以有一些程式化表演形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戏剧对形式美的追求。
D.虽然同属综合艺术,但戏剧与电影存有不同,其中二者最大的区别点在于:被融合在戏剧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自我特点是否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