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丽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篛/霜结五更水流山坑……”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琅琅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召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全村总人口5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⑧“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她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⑪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都市化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其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⑫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1947年的清华园。

⑬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11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继承。
B.耄耋:形容七八十岁的人老态龙钟的样子。
C.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D.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与《李山书》和“禁赌碑”的教育作用分不开。
B.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国外或外乡过着富足生活,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
C.第⑫中作者注明时间,表明费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有了前瞻性思考。
D.李山老人们的重修宗祠,重印《李山书》,录制村史,从某个意义上既是重续历史,也是文化自救。
【小题3】第④段中,《李山书》“别具特色的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
【小题4】请简要赏析第⑨段划线的语句。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小题5】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
A.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2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连用几个“没有”对狼山进行渲染,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文章的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
C.小说先说狼山早就没有狼了,“名不副实”,后来又说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欲扬先抑,发人深省,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
D.小说中乌有之事衍成言之凿凿的消息,甚至引发很多人“想来此一游”的结果,深刻地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某些病象和不无荒唐的人性。
【小题2】小说叙写以山旺为代表的七丫村村民的言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指出小说标题“狼来了”所包含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从未断绝。果然,他笑着,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有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抖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时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的情感变化。
B.小说中描写猎人持续两个月之久喂养小狐狸,他煞费苦心地设下“圈套”,却没有立刻杀小狐狸,可见他依然有善良的一面。
C.小说中的猎人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来谋取个人私利,而文章又偏偏以“信任”为题,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D.小说中反复描写雪景,开篇“积雪的旷野”烘托出天气寒冷,为小狐狸渴求食物做铺垫;“雪特别大,四野皆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中猎人与小狐狸的关系前后截然不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比如,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 有人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不过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
共享经济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却因制造“虛假需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
“共享项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201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的共享服务正在向汽车领域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93亿元。在中国,共享单车等服务迅速普及,但共享汽车面临诸多课题。大型汽车厂商由于担心汽车销量下滑,对共享汽车持谨慎姿态。但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可能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攻势。中国约3亿人有驾照,而私家车保有量约1.5 亿辆,单纯计算有1.5亿人有驾照但没车。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共享汽车服务”
(摘编自《中国共享汽车服务业快马加鞭》,2017年12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五种出行方式对比图

材料四:
近日,摩拜单车宣布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LINE领投摩拜单车在日本子公司的A轮融资,认购股份不超过20%,并派遣董事。业内人士表示,拥有更低成本、更大規模运营的经验和更多数据的摩拜,有了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千万量级用户的加持,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摘编自《日本LⅠNE希望中国共享单车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2017年12月22日环球网)
(1)下列对材料中“共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中,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将某些资源的使用权临时转移,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
B.共享经济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借助分享平台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资源浪费。
C.“共享+”百花齐放,成为经济的“新动能”,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已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D.共享经济中的“共享项目”若想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是其中的一个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共享经济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才能在未来几年保持40%的高速增长。
B.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已经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了攻势,预计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93亿元。
C.材料三的对比图表明,共享出行具有夜间出行较为便利、等待时间更短的优势;共享单车在通勤速度方面不具有优势。
D.公交汽车和轨道交通可以节约出行成本,但它们夜间便利性差,通勤速度慢,因此应增加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的投放数量。
E.摩拜单车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此协作强强联合,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3)怎样才能推动我国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袁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式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

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论道:“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怡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悲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悲的抒发中,在害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其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念奴娇》)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永遇乐》)的抒怀,皆可为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表现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是
A. 通过歌伎之口来娱悦听众。
B. 既宜于雅乐,也宜于俗乐。
C. 情趣能与市井听众产生共鸣。
D. 语言通俗,字句易于听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而填词时对音律和内容较少顾忌,比较自由。
B. “诗之境阔”指诗反映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词之言长”指词能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C.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双重品格的基础。
D. 词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有其豪放的一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又被称作“诗余”,是因为近体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充满了活力,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C. 宋代以后,词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也就意味着元明清时代大多数词作的市井文化品格被削弱。
D.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句非常直白,毫无费解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

葛永平

(1)这张照片,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秋,一个阳光亮眼的正午,父亲做了面,是用三样面做的:白面(麦子磨的面)、豆面(大豆磨的面)、粉面(玉米发酵后磨的面),擀成“三和面”。父亲说,好面啊,溜溜长。父亲捞了面,就坐在单位的食堂门口。过往的职工看着父亲碗里的面,心里就痒不住地翻出话来:葛师傅,吃面啊。父亲就应和道:是啊,吃面。我记得就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话感染了我,我从屋子里取出相机,给父亲照下了这张吃面的照片。照片上的面很长,父亲以幸福的姿态跷着二郎腿,同时,我感到了麦穗里面的福气正朝着美好的生活鼓出来。

(2)吃面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解馋,就像南方人吃大米一样。北方人,几天不吃面便觉得心焦难耐。我最喜欢吃的面就是三和面,浆水菜哨子,捧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大海碗,坐在自家的土窑炕上,边吃面边听妈唠叨,“吃饱饱的,出门在外吃不上妈的手擀面了。”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我那时虽然只有十几岁,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在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一个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出门的人,就算一碗面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3)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千百年来,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事。偶尔翻书,看到面大约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就有,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四民月令》的书。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据考证“煮饼”、“水溲饼”是最早的面食。崔寔尚书吃面居然吃出了经验,知道吃面也有自伤的时候,也就是说有些月份是不可以多吃面的。面在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称“水引”。我由是喜欢面的先祖“水引”。你来想象一下,就像中药罐中的药引子七粒红枣一样,失去了引子,中药药性就失去了大半。面是水引,在清水中一掩一映,一蓬一丛垂吊在筷上,散披在锅里,让静伏在炉畔的嘴:先是汩汩欲出口水;再是一阵难奈的下咽,时不时地涌进半帘香雾,拿了细瓷青花碗一舀一吆,馋得人真要举臂欲飞了。《齐民要术》介绍说:做水引,先要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挼成筷子粗细的条,一尺一断,放在盘中用水浸,做时手临锅边,面条要挼得如韭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水引面”。我想也该就是我们如今吃的拉面了。

(4)面的发展要数宋朝,北宋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榛子”等;川饭店有“插肉面”、“大燠面”;面食店有“桐皮熟脍面”;寺院有“素面”,山林之家有“百合面”和“梅花汤面”等。南宋城都临安城内,南食店有“铺羊肉”、“煎面”、“鹅面”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等;菜店则专卖“菜面”、“齑淘”、“经带面”。曾经浓墨重彩的汴梁城里,面把李师师丰仪得如雪地春风。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5)面是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对面类饮食的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面条的做工进一步形成了擀、拽、抻、揪、切、削、压、捻、搓、拔、擦、剔、溜等多种制法,以及煮、蒸、炒、炸、烩、炝、卤、拌等多种烹调方法。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烫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逞气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北京风味的打卤面、山西风味的刀削面、陕西风味的臊子面、山东风味的伊府面、上海风味的阳春面、四川风味的担担面、湖北风味的热干面、浙江风味的虾爆鳝面、江苏风味的锅盖面、新疆风味的回手面、福建风味的八宝面、广东风味的虾蓉面、安徽风味的酥鸭面、贵州风味的太师面、甘肃风味的清汤牛肉面、黑龙江风味的北城三丝面、吉林风味的朝鲜冷面、台湾风味的椒油凉拌面等。面如我们的五千年文明,飘溢着一股文化香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王者与平民平常过日子的优雅和闲逸之气。

(6)有面吃,实在是有一份无可比拟的踏实啊。面恩养了人的筋骨,大地上才能感觉到清晰的甩臂声。想想看,出产麦子的地方,每人每天都要吃面。一碗面下肚天塌下来也不会慌神,还扬起头说:“再来一碗!”面是北方人的天,是把日子快过成光景了,憋着足劲走在人前头去的精神。面是走长路的粮食,是把人安顿住了,以圆润姿态把持着每一颗或远或近的心,是诚实、稳当、知足、认死理和一好百好的德性根源,世上的山珍海味再好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一碗面!

(7)我妈说,吃了由面粉揉筋道的面,人才能长结实,才能长出硬面一样的肌筋,才敢向着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土地用它的出产养育着它上面的人。如果说吃是健康的肯定,那么,有面吃该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了。吃就是一种世俗呀,张家大爷海碗里的面拌了葱花的香气,那香气是什么呀,是心平气和翻闹出你对于旧时光阴的依恋。也许你爱过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子,但是,最让你动心的怕是居家过日子香透窗棂的那一碗面吧!原谅我对于其他食物认识有限,我是一个只知吃面的人,因为面,我无法长时间奔赴异乡。

(8)如今,照片上吃面的人已经丢下我走远了,走远到我打听不到任何音信的地方,而活着的我几天无面就长夜难眠,饥肠辘辘。

(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1)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2)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小题2】文章第五段中有大量的列举,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中“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