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偶然一天,小区里出现了一位腰扎围裙、胳膊上带着套袖,衣着得体、落落大方的年轻媳妇,脚蹬三轮车,在小区里响亮地吆喝着——卖豆腐!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品质。
【小题2】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7:0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并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融入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剪纸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造型形式的传承,还有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 “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以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自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它的意象符号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各种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悄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被视为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却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等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满足了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扶持了人类的生存,充实了人类的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墓园
丛维熙
冬天,被冷风吹得端肩缩脖、疙疙瘩瘩的藤条,就像是僵死的老人一条条外露的青筋。夏天,这枯树又活了过来,捧出一串串翡翠色叶片;这些叶片编织成一把大绿伞:就像姑娘的长长筒裙,一直快拂到了地面。
这棵伞树究竟有多大的树龄了?这无关紧要!但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一天,制革厂的刘老师傅下中班时,赶上了一场雷暴。他忙不迭地跑进这棵伞槐里去躲雨,可他“呀”地惊叫了一声,又立刻钻了出来。借着雷暴闪光的一霎,他看见一张漂亮秀气的脸蛋,他究竟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她,刘老师傅记不清了,反正她是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至于那个男人,当时正好背对着他,刘老师傅没看清他的面孔。他冒雨往家里跑,边跑边骂自己是“老糊涂”了。
虽说是人老珠黄,刘老师傅凡心并没褪尽。他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收获:那姑娘总穿着那双白皮凉鞋,出自于他们制革厂,他不觉得惊奇;那男人穿着的皮鞋,每次都更换款式,棕色的,米色的,黑色的,带盖儿的、带漏眼儿的、三接头的……他娘的,这小子是鞋店经理的儿子吧!不然怎么会不断更换鞋子穿呢!?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才有两百多双皇后鞋,刘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虽说这数字远不及“夫人”鞋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刘老师傅觉得这是偷艺的最好契机,便常常坐在伞槐对面的长椅上,偷偷画下这些皮鞋的式样,以便带回厂子去,增强厂内皮鞋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是他画了几张鞋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迹:这个男人穿的皮鞋型号有大有小,鞋帮有宽有窄,鞋底有肥有瘦。他娘的,难道这鞋店经理的崽子,多肥多瘦,多宽多窄,多长多短的皮鞋他都能穿?
三问之后,他失去了对皮鞋描样的兴致,开始琢磨躲在伞槐下露出的白皮凉鞋。她是个什么电视剧里的演员?她名儿叫什么来着?刘老师傅暗骂自己记忆力衰竭得太早,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她叫啥样的一个名儿。
终于有一天,电视屏幕为刘老师傅恢复了记忆功能——电视台重播了神话剧《白蛇传》,他一眼就认出来她就是扮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白娘子——白素贞的演员。他“叭”地一下子把电视关闭了,心里又苦又涩。
“唉。好一个坚贞的白素贞!”
刘老师傅从此绕路而行,躲开伞槐里的另一个舞台……
(《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文章开头对伞槐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
B.文章第二段说这课伞树有实用价值,是说这棵伞树可以让人在其下躲避风雨,让人们免受雨淋之苦。
C.刘老师傅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说明他凡心并没褪尽,同时也说明他有猎奇心理。
D. “刘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这句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说明和女孩约会的那个男人有很多种样式的鞋。
【小题2】刘师傅的心里为什么“又苦又涩”?
【小题3】文章以“爱的墓园”为题,有什么意蕴?你认为刘师傅对爱情的看法有什么值得批判的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像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視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在相关部门政策设计中也逐渐凸显,如国家艺术基金出台的青年编剧扶持计划等。

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这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作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院团热衷于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其实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保持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在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导致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短平快”很难出精品剧本,越是在机遇面前编剧越要保持清醒,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精心创作,用心打磨。

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了作品成功率,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投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编剧更多政策倾斜。

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当前一个积极态势是,越来越多投资方带着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由专业剧本顾问对剧本创意是否适合市场做出判断,来保障编剧环节。

总之,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4日《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虽然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但跟风创作、流水线创作等现象仍然存在。
B.“短平快”创作不会出精品剧本,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要深入生活、精心创作。
C.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跟风抄袭的弊端,编剧不再关心自我超越。
D.为了提高作品成功率,现在有些院团计划在策划阶段请业界名家帮助编剧精准运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括上文。
B.文章论述时既有对编剧跟风创作的批评,也有对院团及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剧本创作质量所做努力的肯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文章论证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夯实文艺创意基础的意义,在逻辑上是并列的。
D.文章第五段用投资方带着专业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这一事例,论述了市场机制对剧本创作的正向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剧环节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编剧环节打不牢,单靠二度创作很难解决后续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B.对编剧而言,面对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要始终不忘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的创作标准。
C.“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诗句体现了一种文艺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做强做实文学基础、创意基础,文艺创作就一定会强起来,文艺就能持续繁荣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脱君主的影响。
B.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
C.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D.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防止其卷土重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法是对立统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中治国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规矩绳墨”。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批判地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D.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心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员呢?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张亦然又换成20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遥。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为,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被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姓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还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小题2】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