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用户而言,新兴媒介的作用,一是为找不到发表渠道的人提供了发表平台,形成志趣相投的交流图;二是为喜好通俗小说的读者提供便利、及时、海量、免费的阅读渠道。

二十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渗透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证实了“衣食无虞”之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的准确性。

而在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的繁荣背后,亦埋藏着不容忽视的重重隐忧。量多质低,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和片面追求点击率等倾向,皆是对传统文学的损害。当然了,线上线下,精品总是难求,唯愿今后大浪淘沙,去芜存菁,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脱颖而出,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网络文学:这世界变化太快,一秒不跟进你就老了》)

材料二:

(数据于艾瑞咨询《网文江湖群英谱一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洞察报告2016年》)

材料三

由于原创文站建立了作家等级制度,高等级作者可以获得明星式的推广待遇,更容易被用户发现和接受。加上网络文学作品具有长期连载的特点,用户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阅读某作品,并成为作品甚至作者的忠实粉丝。用户具有粉丝的特质,就可以形成具有较强消费意愿和凝聚力的群体。用户粉丝化使得近四成用户愿意为作品内容付费,近六成用户愿意购买网络文学作品的周边产品。由于网络文学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异,用户需求不再只局限于网络阅读本身。网络文学作品在漫画、有声读物、电台等领域的延展前景可观,这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整体延伸提供了用户基础。网结文学移动端阅读适应了用户对碎片化阅读、随时随地便携阅读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阅读软件研发的日益成熟,用户对移动端阅读的黏性大大增强。

(摘编自《泛娱乐背景下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研究》)

材料四:

网络文学已经突破传统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流量担当,但是由于缺乏规范与监管,网络文学整体环境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但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纯洁性,也对整个文学体系存在消极影响。对此,网络文学发展中应当注重文学性,创作者应当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核,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发表、传播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对于商业性网络文学作品,要避免大量同质化现象,抵制抄袭、烂俗作品。

网络文学带给传统文学的除了挑战,也有积极影响。对文学有创作热情和兴趣的人,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由的文学创作。传统文学也应当紧跟时代形势,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同时,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在文字、语法等方面的限制,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学应当积极借鉴的。此外,传统文学也可以学习网络文学生活化等视角进行文学创作,这样也有利于贴近人们生活,获得更多的关注。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网络文学”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络文学,主要是(大)学生在新兴媒体上发表作品。
B.网络文学的发展证明了人们在衣食无忧后就会追求精神生活的观点的正确。
C.网络文学由于缺乏规范和监管,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纯洁性和未来的发展。
D.网络文学多样的文学表达方式和生活化视角等会使其最终超越传统文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选择用移动端阅读网络文学的原因有移动端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日益成熟,移动端能够满足碎片化阅读、便携阅读的需求等。
B.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但也有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过假以时日,将会有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
C.2016年中国网文作者寻找写作灵感的方式主要有阅读、观看影视剧、增加见闻、旅游、与其他人交流等。
D.网络平台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核不严格,对网络文学作品发表、传播的管理不够规范造成网络文学水平低下。
【小题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网络文学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8 01:5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
B.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
C.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思念。
D.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节气的思考。
【小题2】请从内容和形式丙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小题3】本文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请根据文分析阐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唐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陈子昂的《感遇》38 篇,通过“幽居观天运”思考人类生死、朝代兴没、世情播迁,探寻自己在“天运”“物化”中的位置,寄托了冀遇良时、奋发有为的壮心。开元诗人以同样的思维方式观察天道人事,感到的则是“明圣不世出”“千载一遭遇”的庆幸。这就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胸怀和视野,激发起及时建功的热情,以及对光阴的加倍珍惜:“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不及安人吏,能使王化淳。”“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放眼千载,满目河山,无论是在朝廷、边塞还是地方,都可建立使人民安定、风俗淳朴的功业。站在这样的高度观察时代、审视自我,使开元诗人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也使他们的诗歌情调更为爽朗,境界更为宏阔。
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李白在《古风》中提出乘时而起的创作主张:“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唐玄宗早年励精求治,李白也和多数诗人一样,认为开元年间已经复兴了尧舜垂衣而治的太平之世,看到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写出文质兼备、光彩辉映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令著述照耀千秋。李白在此赞美盛唐诗坛群星灿烂的盛况,表达盛唐文人开创“文质相炳焕”一代诗风的共同使命感,以及登上文化高峰的强烈自信心,正是出于不愿辜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
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同样是出于“忠臣词愤激,烈士涕飘零”的创作激情。他怀着期待国家中兴的热切希望,用诗笔记录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事件,并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在官府诛求和战场血泊中呻吟的苦难命运。正因如此,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不朽的“诗史”,在千载之下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唐时期,白居易更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时的唐朝已经处于衰世,诗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陷于多重矛盾和危机中的社会。因此白居易指出诗歌的作用是“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盛唐还是中唐,文学高峰的产生都与诗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密切相关。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治世乱世的文学都取得极高成就,文人们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B.开元诗人观察天道人事的思维方式同于初唐,故未拓展胸怀仅激起建功热情。
C.唐玄宗早年,盛唐诗人也和李白一样,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
D.李白、杜甫、白居易具体创作各自不同,但都有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治乱两个方面审视文学创作,深入阐述了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B.文章援引丰富事例以论证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李杜的创作,彰显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
D.对于文人使命感,文章先总述,再逐层分析,最后强调其与文学高峰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初唐文人创作不能体现时代风貌就可能形成不了文学社会繁荣一致的盛况。
B.开元诗人感到,在朝廷、边塞、地方都可建立使人民安定、风俗淳朴的功业。
C.只要不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盛唐文人就能开创“文质相炳焕”的诗风。
D.唐代文学高峰给人启示,诗人为时代创作的自觉使命感与文学高峰密切相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廊。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位,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七项技术难关,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般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邀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驻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6日)

相关链接

①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②1994年,因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许身报国铸辉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B.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从医。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文本列出的“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小题3】文章的标题“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体现了黄旭华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    爷

刘建超

①茶爷祖上三代在晋中老街经营茶货铺子,并且很有名望。茶爷不在乎赚钱多少,茶爷也不喜欢生意,之所以坚持做茶铺,他说,这只是念想,能闻到祖辈留下的气息,茶爷熟读《茶经》,却不推崇茶。电视台曾经做了个有关茶道的节目,邀请他说说茶道。茶爷捋着胡子说,茶叶也就是一种泡水的植物,常喝有益处,也没有市场上说的那么邪乎。茶圣陆羽一生嗜茶,还著有《茶经》,也不过活了71岁嘛。茶爷卖茶,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种类繁多,茶爷自己一年四季,杯子里就泡毛尖。

②茶爷的杯子是个大号璃瓶,杯子里一半茶叶一半水,他走哪儿都抱着个杯子。茶爷早上泡一杯茶水,喝了添,添了喝,一天不换茶叶。晚上临睡前将茶叶捞出晾干,积攒多了就用泡过的茶叶包饺子蒸包子。

③茶爷好客,常请人喝茶。老街人都知道,茶爷请人喝茶也是有讲究的。茶爷请客有两种说法,茶爷举举手中的杯子说,有空去我家里喝茶啊。这话是客套。你去也行,不去也行。茶爷要是说,走,去家里喝茶。那你注定是要跟着去的,茶爷的威望自不必说,茶爷在老街的辈分也是很大。邀你去喝茶,那是给足你面子了。

④七月天,闷热。茶爷在街上溜达,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是和盛斋古玩店的胡老板。茶爷走进和盛斋,胡老板正扯着一个壮汉的胳膊不让走。原来是店里的伙计发现一枚古金币不见了,于是拦住了当时正要出门的壮汉。壮汉梗着脖子,摊开两手说:“你们看看,我这个样子能拿你的东西吗?”茶爷看看壮汉,壮汉膀大腰圆,挺着肚子,光着上身,只穿条简单的短裤。壮汉看着茶爷说:“茶爷,要是不嫌弃我丢人,我立马脱光了让他们看看。”店里的伙计哭丧着脸说,确实是壮汉来了以后那枚古金币才不见了。茶爷喝了口茶,拧杯子盖的当口,看了看壮汉,说:“算了算了。走,去家里喝茶。”茶爷扭头出门。胡老板张张嘴没说话,伙计还想拉住壮汉,壮汉一甩胳膊,跟着茶爷走出店门。

⑤茶爷家在老街八角楼旁,一个典型的老街四合院,院子当中放着个根雕制成的茶台。茶爷把壮汉领进门,两人坐在茶台前,夫人摆上一只大铜壶,一只白瓷兰花的大海碗。茶爷满满地倒上一碗茶,说:“这是自家调配的凉茶,有夏枯草、金银花、荷叶、桑叶、甘草、蜂蜜、冰糖。清心败火,疏肝理气。来,喝一碗。”壮汉本就心急,加之天热,走得急,汗珠子早已顺着脸颊往下淌,端起碗“咕咚、咕咚”就是个底朝天。茶爷微微笑着,又倒满一碗。“来,接着喝,慢慢说。”壮汉又是一碗喝进。两个人喝着茶说着话,一壶凉茶被壮汉喝完了。壮汉揉着圆鼓鼓的肚子,说:“茶爷,我得用下您家的厕所,憋得慌啊。”茶爷指指方位。壮汉站起身,就听见“扑簌”一声,一枚金灿灿的古钱币从壮汉的裤腿里掉出,骨碌滚到茶爷脚前。茶爷弯腰拾起古钱币,说:“天热手滑,瞧瞧,这钱币滑落到你的腰间你都没留意啊。快去还给胡老板吧,回来咱爷俩接着喝茶。”壮汉呆立着,涨红了脸。接过钱币羞愧地给茶爷鞠个躬,走了。夫人来收拾茶具,说:“我都看出来了,他是把钱币藏在肚脐眼里了,不然裤子提那么高?茶水喝多了,肚子圆了,钱币就藏不住了。”

⑥茶爷站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说:“我去叫华文华武来喝茶。”华文华武是双胞胎兄弟,在老街开了间摄影工作室,去年兄弟俩的母亲去世,留下了一处房产。兄弟俩因为拆迁赔偿款的分配闹翻了,甚至还动了手。

⑦茶爷给兄弟俩倒上第一壶茶,说:“在清朝啊,有位贤人叫王好古,他在《汤液本草》中说喝茶能清头目;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我这一壶绿茶就有这个治疗头目不清的功效。来,喝喝茶。”华文华武谁也不看谁,端起碗一饮而尽。茶爷说:“头脑清楚点没有?头脑清楚就能想起点啥事情。你俩7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哥俩7岁的夏天,一起去河边玩耍。弟弟华武不小心滑落到河里,河水很急,华武扑腾着喊叫。哥哥华文见状,一跃跳下河,紧紧抓住弟弟的手不丢。幸好进货路过的茶爷把他俩拉了上来。茶爷说:“华文你小子也不会游水,还往河里跳。”华文说:“我是哥哥,我不能让弟弟死。“兄弟俩面对面,又喝了一碗清茶。

⑧茶爷换上第二壶茶,说:“来尝尝乌龙茶。还是清朝啊,有个叫黄宫绣的人在《本草求真》里也说喝茶能治头目不清。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下午喝鸟龙茶,健脾消食让人神清气爽啊。你哥俩再想想,17岁,17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华文华式17岁那年一起参加高考。哥俩都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哥俩家境窘迫,靠母亲打零工度日,供不起两个人上大学。弟弟华武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藏下,去打工赚钱,最后悄悄去卖血,给哥哥攒够上学的钱。茶爷知晓情况后,资助兄弟俩念完大学。茶爷说:“骨肉之情的事,咋就都忘了?”兄弟俩又喝了一碗茶,对望着,握住手,抱在一起默默流泪到号啕大哭。

⑨茶爷喝口茶,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

⑩老街有了新的俗语:茶爷请客——你得有度量。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茶爷祖上三代在晋中老街经营茶货铺子,并且很有名望”,短短一句话,交代了茶爷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环境。
B.茶爷是一个茶叶商人,他熟读《茶经》,了解各种茶叶特点。他热情好客,喜欢请人喝茶,主要是因为喝茶能清心败火,能治头目不清。
C.小说对晋中老街的描写着笔不多,但老街的八角楼、茶爷的四合院,院中根雕的茶台和喝茶用的铜壶、瓷碗都凸显着老街的古朴和悠久。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茶爷请客——你得有度量”一语双关,既概括了全文内容,烘托了茶爷人物形象,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小题2】小说以“茶爷”为题有何作用?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茶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情节概括茶爷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苇子

①一个有着清风吹拂的下午,母亲从小学校走来,远远地走来,她靠近我,把带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伸向我。母亲的带着粉笔味的手就这样温暖地盖在我的年少的脸庞上。母亲的声音从高处落下来,她说,娟娟。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我仰着小小的脸庞。我的双眼从母亲的细小的手指缝间望出去,通过缝隙看到的天空仍然是那么的阔大。这是下张村上空的天空,蓝蓝的,有几丝白云从天空下飘过去。我一边就这么地仰着脸,一边感受着母亲倒扣在我脸上的手掌的黑暗的温暖。我呼出的气息与这温暖融合在一起,有点湿润和甜菜的味道。我还同时看见了母亲的疲惫的脸庞,脸庞上方被风吹过的有点乱的一缕黑发,以及黑发上方斜伸过来的发着绿芽的树枝。这时,我突然看到一只小鸟从母亲指缝上方飞掠过去。

②当母亲的手从我年少的脸庞上移走,我看到了更大的下张村的天空。春天下的村庄就在我的身后,那里住着祖母、祖父、大伯、叔叔。母亲说,我们回家吧。母亲的声音与春天的气息合为一体。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母亲的衣裳六成新,很干净,我伸出小手拉住她的衣襟,就这样跟着母亲回家去,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③母亲跨过屋前的水渠回到了家中,而我则蹲在屋前的这一袭流水跟前。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

④父亲的双手从天而降,轻轻地把我提了起来。“回家!”父亲说。我不喜欢这句话从父亲的口里说出,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回家!”父亲说。这时我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重新飞临的那只飞鸟就回家去了。

⑤回到屋里的时候,我看到母亲已经坐在锅灶前生火做饭了。锅灶紧贴着北墙。灶膛里的火光透过青烟映到了母亲的脸上。那红色的火光波动着,时弱时明。灶膛里的火舌不时地向上冲出灶口。柴火的味道弥漫着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听到了母亲的咳嗽。母亲咳嗽的声音很年轻,这一声咳嗽短促,清脆,它的振动带动着柴火中的炽热的空气。也只有这时,我实在地感到了自己的饥饿。这是童年的饥饿。这饥饿由米饭、柴火、母亲的被烟所呛的轻声咳嗽以及过去的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构成。母亲的声音从灶膛火光的照耀中升起:“娟娟,娟娟,娟娟。”母亲的声音照样很轻。她身后的柴仓,在平时我能闻到它散发着好闻的干柴草的清香味。但此时它被母亲的不多的声音和动作所覆盖。这时,我只看到母亲,而看不到其它的事物。有点暗的屋子里,坐在灶膛前的母亲的身子看上去比平时要小一些。而母亲很快就移到了锅灶前,锅里的蒸气冲出了锅盖,弥漫在母亲的周围。我在屋子里走了几回,然后坐在矮凳上,饥饿让我有点昏昏入睡。

⑥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矮板凳上看着母亲。我喜欢看着母亲。这时我看着母亲是仰视她。母亲会不时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来抚摸我的头顶和脸庞。这时,她的手不再有粉笔的味道,而换了一种青菜似的淡淡的带湿气的清香味。

(选自《美文》

【小题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第②段为何说是“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小题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描写暗示母亲是小学教师,刚刚上完课下班回家。
B.以父亲说话、动作的简单粗暴反衬母亲轻柔、温和的形象。
C.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⑤段以灶膛的火光、弥漫的蒸气等描写烘托了母亲形象。
【小题4】本文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请结合某一情景评析这一写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