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异著《资治

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倍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小题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小题4】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小题5】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6】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生活中像“书院”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04:2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州何处

石红许

上饶,这个古代叫做信州的城市,有一条秀美的江,叫信江。究竟是先有信江,还是先有信州,我一度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信江,依然滔滔西去,不知疲倦;信州,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市的下辖区。

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一日,突然脑海里冒出一词——信州何处?

不客气地说,我几乎找不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这么些年每天徜徉信州,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上,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

走在茶山寺,漫步陆羽泉,我想,这应该是信州的骄傲,乃天下第四泉。“茶圣”陆羽在这里隐居种茶著作,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茶经》,这是全国其他所谓茶乡所不能匹比的。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茶文化的鼻祖当属信州。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天下有几人知道陆羽与信州的“源流情结”。茶山寺的袅袅茶香早已飘逝,琅琅读书声不得不让我放弃深入凭吊。她已作为一所中学,茶山不再,昔日碧绿的茶园湮灭在严谨的教学楼群间、平整的竞技操场上;陆羽泉也已枯竭,飞檐亭榭犹在,鲜有游客,清晨、黄昏时分,传来的是为解答某一道题的稚嫩争论声,面对我的叩问,陆羽泉无语。

带湖在信州城北,是辛弃疾留下的遗迹,老先生的“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稻花香里说丰年”等词,让住在带湖畔的村民(如今也叫市民)无比自豪。走在带湖,湖面波光潋滟,低矮的山丘长满茂盛的灌木茅草,翠绿的竹林间不时有小鸟飞过,一边吟诵着“辛词”,倒觉得是一件养性怡情乐事,带湖山庄曾风光一时,承办过辛弃疾诗词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辛词”学者、教授云集,围绕带湖、辛弃疾高谈宏论,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山东济南经常有学究来此寻找,企盼有闪光的发现,毕竟带湖孕育了近300首辛词。辛词连同带湖是载入文学史册了,但带湖仅仅是作为一个远年的符号而已,在过度开发的指挥棒下它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世人的视线。

信州一截截古城墙,还有踪影吗?有年长者说东门还残存,偷得闲暇,我去找寻过几次,每次都抱憾而归,或许存有吧,却已成为某个居民家中的一堵院墙。我所看到的是,高楼的逼仄中一幢幢杂乱无序的民房,狭窄的弄道穿插其间,檐接着檐墙挨着墙,取代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地名,导航巷、五三大道、中山西路。北门有吗?一条车轮滚滚几十年现已废弃的浙赣铁路碾碎了古城墙的哪怕是一片瓦砾。赣东北大道就是当年的护城河的雏形,连同中心广场俗称西壕沿,每天演绎的车水马龙、市井叫卖,谁还记得?住在繁华的南门口、金龙岗,曾经身份显赫的标志,封建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彰显耀武扬威的场所。商业繁荣的明清下脚街,如今改造为信江西路,商业氛围依然,但味道早已南辕北辙。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这是我昼出晚归的信州,这是我来回奔波的信州,1700多年的历史,不应该销声匿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信江作证,信州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生不息的,需要代代传承。

说到上饶,人家只知道“集中营”,说到信州则是一片茫然沉默,每每此时,我真想大声喊道:信州是古代汉朝以来六县府首,她出产 “茶圣”、《茶经》,出产“辛词”、理学……

一个河面铺满月色的冬夜,独对长空,坐拥信江,轻轻地,我一声叹息

【小题1】“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请简要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里的含义。
【小题2】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轻轻地,我一声叹息”,作者为什么而叹息?
【小题3】联系全文,说明本文题目“信州何处”的内涵及其拟题效果?
【小题4】作者说:“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请在文中列举的“茶山寺、带湖、古城墙”中任选一处,谈谈作者“心中的信州”应该是怎样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圆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清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像。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
B.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赴宴

文娟

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儿子们在催。

三奶奶把扫到一块的树叶拢进蛇皮袋,心说你们光知道干着急,西北风一刮,树叶儿雪花儿似的。

三奶奶种田出身,土地被征收后,自作主张减掉十岁,出去做马路保洁。

保洁队几次欲裁员,超过六十岁不留用。三奶奶耍赖皮:“裁了我,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三奶奶做事认真负责,比如今天,赴宴归赴宴,阵脚一点儿不乱,一扫帚一扫帚,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三奶奶把最后一只蛇皮袋拖到垃圾站时,老人机又响了。

这回是小儿子,问三奶奶到了哪里。

“还在垃圾站。”三奶奶回小儿子。

“要不,我开车去接你。”比较而言,小儿子最帖心。

三奶奶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四辆车,四辆车比赛着摆阔气。越阔气三奶奶越觉得有面子,三奶奶也要面子,不声不响给儿子们贴钱,包括儿子们的儿子过春节、过生日、上大学,三奶奶都要封红包。

三奶奶高兴儿孙们接过红包时的高兴劲。这叫甘蔗老根儿甜。

这是儿子们的意思,三奶奶说69不摆宴,整数摆。儿子们说今年摆小宴,明年把亲朋好友喊过来,摆大宴;三奶奶说放家里,我来操办,你们只管回来吃。儿子们说没档次,城里大饭店里的五子拜寿菜老娘你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别来接,我骑我的小马达。”三奶奶把那辆天蓝色小三轮比作“小马达”。

三奶奶骑上小三轮时,时已正午,风儿稳了些,阳光厚了些,汗珠密了些。三奶奶放慢速度,敞开棉衣扣子,忽然想起一桩事,带给小孙子的三千元忘在换下来的棉衣口袋里。

前些日子,小儿子打三奶奶老人机,说刚升中学的小孙子吵着要“苹果7”。三奶奶说小孙子从小馋苹果,不奇怪。小儿子说是苹果牌子的手机。三奶奶说明白了,这不怪小孙子,怪做手机的拿苹果勾引人。买一个给小孙子,省得学习不定神。小儿子说给了更不定神。三奶奶说别瞎说,小孙子不是这种人,小时候我不给苹果吃就哭,给苹果吃立马不哭。小儿子吞吞吐吐说苹果手机贵。三奶奶问三千够不够?三奶奶手头刚好攒了三千。

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的二奶奶,看见心急火燎赶回来的三奶奶,大声说今天太阳没从西天出来呀!

三奶奶想不能瞒二奶奶,二奶奶儿子替二奶奶摆宴时,前后左右只喊了三奶奶。

三奶奶灵光一现,长话短说,请二奶奶一块去赴宴。

二奶奶倒也爽快,骑上与三奶奶一模一样小三轮,有说有笑出发了。

不一会儿,二人就到了赴宴的饭店,推门进去,屋里就小儿子一个人。

小儿子说:“哥哥嫂嫂们等不及,先走了。”

三奶奶眼傻了傻,要不是碍于二奶奶,拍拍屁股回家了。

小儿子说:“你们慢慢吃,大部分菜没动筷子。”为了“苹果7”,小儿子自告奋勇留下来。

三奶奶明摆着在生气,绝口不提小孙子。小儿子看情形不利,说老娘其实我最忙,以后电话联系。

三奶奶指着一桌高高低低碗碟,讪笑说:“看看,肯定花了他们不少钱,我说不要摆,他们偏要……”服务员跑过来,说二位奶奶,账谁去结。

三奶奶搁下筷子:“说啥?”

服务员说今天五子拜寿宴打特价,三千,不贵。

三奶奶脸白了白,递过老人机:“问他们,跑不了,全在里面。”

二奶奶伸手把老人机挡了回去:“干啥呢?别为难孩子们。”

三奶奶说:“是他们……”

二奶奶说:“一样样的。以后别去扫地了,学我,坐屋里晒太阳。”

三奶奶问:“一样样?”

二奶奶肯定:“一样样!”

第二天,三奶奶又拎着饭盒出去了。三奶奶盘算了一晚上,下月拿到工资,给小孙子买“苹果吃”。然后,该准备过年的红包啦。

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到底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想着念着……三奶奶心里说。

(选自《时代文学·上半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蔗老根儿甜”在文中用来表示老人疼爱自己的孙子。这句话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使文章具有生活气息。
B.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练而富有神韵;描写了天气转暖的景象,烘托了三奶奶内心的情感。
C.小儿子之所以自告奋勇留下来,除了想为自己的孩子要“苹果7”手机外,还想要表达自己对三奶奶的一番孝心。
D.结尾处写到“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和第一段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并点出了三奶奶的儿子经常给三奶奶打电话。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三奶奶的人物形象。
【小题3】二奶奶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虚拟现实”其实可以很务实

①未来,会不会出现沉溺在虚拟现实中,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一代?

②这种担忧十分现实。现在,由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世界将比互联网世界更加精彩逼真、“”自然也更厚。在美国,随着“游戏一代”进入大学,许多问题已经浮现。调查发现,大学里多数学生不愿甚至害怕与老师面对面谈话,有问题多以电子邮件或用论坛里提问的方式解决,令人十分担忧。

③这种担忧或许是没有必要的。老一代与从小玩手机,平板电脑长大的新一代“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技术代沟与行为差别是现实但自然的的,而且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是新一代适应老一代,必须是老一代适应新一代。

④虚拟现实技术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距离成熟并广泛应用,还有漫长的路更走。实际上,虚拟现实是催生互联网最直接的动因之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是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必须结果。

⑤过去的几千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仍会存在,但它的比重、角色将发生变化。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的交汇,将极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让交流更简单,有限时间内可交流的人与事更多。通过平行控制、平行管理、平行计算,通过知识自动化、智能软件与物理机器人,各个领域被打通了,网络世界将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不可能触及到的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通过各种虚拟机器人到达。虚拟世界将不再是“壳”,而是信息和知识的机场、车站和港口,从一个点迅速方便地到达其他地方。

⑥就像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将极大地改变人的生活,把社会效率带到一个新的台阶,这种变化甚至比工业社会代替农业社会还要大。具体来说,虚拟现实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三大变化:

⑦一、描述性和可视化。过去我们要理解一种理论,需要阅读众多专著,查阅大量资料。而且,由于语言文字的特性,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很难达成一致。再加上,当某个专家看到某个现象并写进书里,由现实到文字这段时间,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领先虚拟现实技术,如果要描述一个故事,就把人放到故事的虚拟场景中去,临场感觉将不通过语言直接进入脑海,省却很多通过语言转述、理解所消耗的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⑧二、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的结合。由人工智能帮人选择,让人聚焦,使人能够预测性、实验性地进入不同的场景。这是虚拟现实未来要努力实现的。

⑨三、引导性,由牛顿时代向默顿时代升华,这一步目前还主要在研究阶段。牛顿时代,人类需要遵循物理学定律;默顿时代,通过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有能力自我实现想象中的一种目标或者场景。引导的过程是交互的,可以把庞大的目标分成若干微小易实现的目标,并且将其封装化、组合化、可视化,让每一步做起来更加简单,不断给人选择,这就是波普尔所称的“零星社会工程”。

⑩现在制定和实施一项社会政策,往往需要多年才能检验到实际效果。如果有虚拟现实构造的人工社会模型,政策制定后,拿虚拟人做试验,在“计算”试验中发现政策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推理中可能出现的局限甚至偏见,再通过虚拟现实把逻辑上的错误和个人的私利尽可能剔除出来加以修正。通过智能系统选择最优化的方案,而不是拿实际的人力、资源、财政来试错。此外,还可以在虚拟和物理社会中同时实施政策,两者的结果,如果两者不一样,之间的差别就成为修正政策的反馈信号。

⑪未来不单是社会政策,甚至每个人每做一件事之前都应该先虚拟化,模拟每一步有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就是知识自动化的第一步,由于效率提高,节省出来的时间将被用到事前虚拟中去,不难设想,事前虚拟将减少许多社会矛盾和资源浪费。

(节选自王飞跃《环球时报》2016年4月28日)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的“壳”的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将虚拟现实与物理现实对比,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将不再是交流的主要方式。
B.第⑥段中,运用类比法,形象地说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
C.第⑦段中,化用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理论理解的多样性。
D.第⑨段中,因技术的发展,默顿时代较牛顿时代,人类的生活将更简单化、多样化与可视化。
【小题3】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认为“‘虚拟现实’也可以很务实”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骚》进行了独 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从这一角度来说,《诗》《骚》 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
《诗》《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文本。《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综合来看,《诗》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
“诗骚传统”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诗》《骚》的经典化。事实上,《诗》的经典化从《诗》文本的结集过程中就开始了。《诗》文本的编成经历了数次和较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诗学思想。《诗》 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
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时人观念中,《诗》与《书》、《礼》、《乐》一样,是德义所在,是治国修身的根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歌《诗》 观志、引《诗》足志活动,使《诗》进一步具备了礼仪的、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预言的等多重阐释可能性。
《诗》文本变得空前的重要,成为春秋世族文化身份和君子“风雅”的代名词。加之孔子以《诗》为教,以《诗》 兴、观、群、怨,《诗》的文化意义趋于最大化,成为征引、取资的文化资源。这标志着《诗》已被经典化了, 正式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公共文化理念的经典。
与《诗》不同,《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离骚》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以升华人生苦难和命运悲剧的方式。屈原第一次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导致的悲剧命运升华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创作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格、理想,以及个体命运与群体利益的关系等重大人生问题。因此,在屈原之后,《诗》《骚》就成为一种浪漫雄奇的文学传统,也成为一种追求理想、超越悲剧的生存哲学的传统。
(摘编自韩高年《论“诗骚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骚传统”是《诗》和《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
B.《诗》维系群体利益,《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
C.《诗》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
D.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骚》的经典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
B.文章第二段比较《诗》《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骚》具有源头性。
C.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原因。
D.文章梳理了《诗》《骚》经典化过程的异同,并指出了“诗骚传统”的具体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骚》没有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就不会形成“诗骚传统”。
B.《诗》与《骚》代表的文化类型完全不同,因而《诗》没有《骚》中的浪漫表达。
C.人们在外交场合赋《诗》、歌《诗》、引《诗》,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D.《诗》《骚》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特质,既能给人审美享受,也能给人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