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D.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12:3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 那人 那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小题1】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的作用是_____。
【小题2】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小题3】第⑷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小题5】阅读上文,再结合课文《回忆鲁迅先生》,你认为人们怀念鲁迅先生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世界,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花瓣略尖,颜色红润,边开花边长叶的是桃花;花瓣接近圆形,先开花后长叶的是梅花;花瓣洁白如雪,花蕊略带粉红的是梨花;花瓣由红到粉、由粉到白层次渐变的是西府海棠……春日赏花,感于美之缤纷。社会之美,在于你我之不同;世界之美,亦在于草木之多种。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生命之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是以森林为主体的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用。植物繁茂,才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空间。种类繁多,才能相互依存。

万物相生,并不只是古老的哲理,它首先是自然存在的事实。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出现生存危机。1983年5月,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冷箭竹、华桔竹大片开花死亡,国家拨专款收容、饲养因此受影响的大熊猫,才帮助大熊猫度过了这场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农业流行病的克星,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广泛的种质资源。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长江流域便有亚洲栽培稻种植。但直到1970年11月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才让高产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成为可能。我国猕猴桃资源流失到新西兰后,新西兰经过选育,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猕猴桃品种,每年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还是依赖生物多样性,人类发现了抗击疾病的武器:从银杏树中提取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黄酮,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正如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所说:“每一个物种就像日历上的一页,如果现在我们不了解它的潜在价值,随便地把它撕下来扔掉,未来有一天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普通人亦应如科学家一样,心存敬畏,克服盲目与短视,既竭力探寻未知,又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是几棵树、几株草,而是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参差多态 生命之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世界,保护人类自己。
B.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万物相生。
C.野生植物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随之灭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向我们说明了草木的参差多态,促成了世界之美。
B.引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的话,是为了警示人们应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
C.文章第五和第六两段,作者运用了举例子、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和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最后一段向我们每个人发出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在保护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幸福本源,而且是生命之源。
B.箭竹、华桔竹大片死亡,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大熊猫很难自己度过生存危机。
C.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野生稻,因此才得以研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应当人人有责,保护现存,探寻未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艺术家的智慧
一个星期日早晨,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中,立在他最动人的作品之一的模型前面。这是一个美丽的少妇,苦痛地扭着身子。她像是沉浸在一种神秘的忧愁中——低垂着头,闭着嘴唇和眼皮像是睡了;但是她面目的苦痛表情,显露出她内心的斗争。看这座雕像时,最使人惊讶的是她没有手,没有足。雕塑家似乎对自己不满,一时生气,把她的手足截断了。这是一个有力的形象,可是手足不全,不免令人惋惜,可怜她受到摧残。我想着罗丹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既然我不牵连在内,我便向大师说了,看他怎样回答。
罗丹对我说:“你要相信,把这座像塑成这样,是我预定的计划:冥思。所以没有手来动作,没有足来走路。”罗丹激动地说:“如果我的塑像不好,如果我犯了解剖学上的错误,如果没有把动作表现得恰当,如果我不懂得使石像具有生命的学问,那末这些批评家非常有道理。但如果我的人像是正确而生动的,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而且他们又有什么权利禁止我在作品中结合一些思想呢?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如果我在我本行技术之外,又贡献给他们一些思想,如果我为了悦目的形象更加充实而给以一种意义?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有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满足于成为一个灵巧的工匠,而智慧是不必要的。恰巧相反,对于他们,智慧是不可少的,无论描绘形象或是塑造形象,甚至一些好像最缺少思想性的仅仅悦人眼目的形象。当一位雕塑家塑造人像时,第一要全盘考虑总的动作;然后,一直到工作完成为止,要胸有竹,牢牢记住这座人像的总的概念是什么。为了把作品最细微的地方不断地归结到这个中心思想上去的和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十分强烈的思想上的努力,这是做不到的。”
这个女人,现在我了解,她是人的智慧的象征——她被她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紧缠着,她被她所不能实现的理想逼恼着。像身的减缩是表示思想的折磨。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不要智慧,毫无疑问,那是因为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缺少智慧,在著名的画家与雕塑家的传记里,满载某某前辈天真可笑的趣闻;但是要知道,伟大的人物,常因不断思考自己的作品而忽略日常生活。更要知道,虽然他们颇有智慧,但表面上好像肤浅得很,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口才和答应不敏捷的缘故;可是对于那些浅薄的观察家来说,善于辞令是聪明伶俐的唯一标志。
【小题1】第一段结尾处说,下面可能属于“我”说的内容的两项是(5分)
A.这少妇塑像美丽、动人,却显得那样苦痛忧愁,真令人惊讶。
B.这样一个美丽有力的形象,您却截掉了她的手足,实在可惜。
C.近来您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一一当然这与我无关,您知道吗?
D.这少妇塑像是这个样子,您不担心它会引来批评家的非议吗?
E. 您似乎是要表现一种预定计划,但可能有人认识它象征的智慧吗?
【小题2】造成“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不要智慧”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因为一些浅薄的观察家认为,艺术家中间有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智慧。
B.因为许多艺术家虽然颇有智慧,但表面上好像肤浅得很。
C.因为一些观察家比较浅薄,许多艺术家常忽略日常生活、不善辞令。
D.因为一些观察家比较浅薄,他们认为善于词令是聪明伶俐的唯一标志。
【小题3】(小题3)第一段中说“罗丹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这种“批评”的共同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4分)无视罗丹作品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杰作。
答:
【小题4】第二段中罗丹说“把这座像塑成这样,是我预定的计划”,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罗丹按“预定的计划”雕塑少妇塑像的大致过程( 60字左右)(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