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以先导性应用为引领,组织开展创新应用示范,逐步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实施路径与应用模式。在智能联网产品应用方面,重点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融合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满足高精度定位、安全可信运维等典型需求。政府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强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家居产业中的应用,将有力推动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入局者众多,为自主研发的产品设置的接口、通讯等标准不尽相同,不同品牌之间往往难以顺畅连接。这种各立标准的行为自然是为了让自身在产业内形成垄断,然而现实却并不遂人愿,反而造成严重的碎片化现象,阻碍着智能家居整个产业前进的步伐。一些大企业已经有所觉悟,宣布共组物联网联盟阵线,透过信息共享加快物联网通用标准制定的进程,物联网技术标准有望整合统一。
以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享受人生内涵为消费特征的80后、90后成为职场的主力军,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是各个行业争相抢夺的消费主体。这些年轻的客户对建材、家装、家居产品的需求绝不将就,而且他们更加青睐高端、个性化、智能化的家装家居品牌,智能家居在这股主流消费驱动力带动之下开始成为家居行业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国传动网《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未来5年发展预测及分析》)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

2018-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摘编自新浪地产网《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三:
目前国内智能家居主要的市场还是一些高端市场:别墅(零售、工程)、智能小区(工程),增长最快的市场是:智慧酒店(工程)和智能办公(工程),但是普通住宅智能家居(零售)市场却发展很慢。
当前,智能家居难以进入普通住宅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价格太高,目前家居智能化一般在10万元以上,大众是较难接受这一价格的。如智能家居价格能降到3-5万这个水平,每平米花费500-1000元,这样的智能家居产品就更具现实意义,也能兼具可靠、稳定的常规功能。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的供需矛盾主要是体现在智能家居设备的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到底有多高。就如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一样,易用性和实用性才是智能家居设备成功的关键。智能家居设备的功能与需求的脱节,严重影响智能家居设备市场的发展与推广。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预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经历了2013-2017年“增速下降-销售回暖-快速增长”的过程,其市场规模的年度增长率趋于平稳。
B.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2015年增长率达到41.78%,和前两年的增长率相比,增长速度变化不大。
C.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呈现增长的趋势,预测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D.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的数据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增量巨大,可见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智能家居各大企业各自制定了不同的物联网标准,这种做法表面上维护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实际却严重阻碍了整个产业前进的步伐。
C.目前家居智能化价格太高,一般在10万元以上,大众难以接受这一价格,导致智能家居不能进入普通住宅,应将价格降到3-5万元。
D.很多智能家居虽然融合了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但设备的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严重影响了智能家居行业市场的发展与推广。
【小题3】中国智能家居行业要想在2021年达到预测的市场规模,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08:4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三国演义》,应该穿越迷雾,确立基本共识。
《三国演义》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它将历史与演义、史实与虚构糅合在一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民间,《三国演义》几乎充当了历史教科书的角色,很多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比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类的说法,至今都还有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左右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有学者据此批评《三国演义》“所传播的不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而是一部被歪曲的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和虚构,而且常常偷梁换柱,张冠李戴,以假乱真,颠倒黑白,因而严重地模糊了历史的真相,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视听”,并认为《三国演义》是一个“以文乱史”的恶例。
如果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这些评判并不过分;如果考虑到《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的“跨界”的广泛影响,这样的立论也不无道理。但是,《三国演义》本身并不是历史著作,它就是一部小说。有些人不同意小说对曹操与刘备的评价,并到《三国志》等历史著作中寻找证据。有人说曹操当年杀害吕伯奢,并没说过“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人则说,曹操当年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此话仅就杀戮吕伯奢这个具体事件而言,并不能代表曹操的人生观,云云。有人质问,曹操大兵压境,刘备会傻到带着近十万民众逃亡吗?“三让徐州”有历史依据吗?并以此为据,指斥刘备是个虚伪的政治骗子。
这些言论其实是混淆了演义与历史的关系。读文学作品,文本是基本的根据。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若要评价《三国演义》,就要按照作品的描述来判断。如小说中的曹操爱笑,刘备爱哭,历史上的曹刘是否真是如此,与作品无关。
大凡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自成体系。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精神、言行逻辑,都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找到依据。作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数角色都有扑面而来的生动感。比如曹操的狡诈、残暴,刘备的仁慈、忠义,都是作品赋予人物的性格要素。曹操误杀了吕伯奢家人,以曹操的性格。岂容吕伯奢再纠缠不休,坏了他的大事?于是手起刀落,杀了吕伯奢。这个情节十分血腥,完全不合人之常情,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合乎曹操的性格逻辑,与整部小说中的曹操性格是一致的。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是这样立起来的。
再如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这是小说的客观存在。从历史角度看,曹操是个对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而刘备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一文中,鲁迅就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欣赏:“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有人据此批判小说的“反曹”倾向,这看似有理,实则无理。因为,“反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若要问小说的“反曹”是否站得住脚,那就得看小说中的曹操是个怎样的角色,得看他在小说中的言行,得看小说提供的证据是否能将曹操给“反”了。这一点,只要认真阅读作品,自然不难得出结论。
即便是经典作品,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一点破绽。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赤壁之战一节,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瑕疵:以曹操的智谋和狡诈,他怎么会听信蒋干之言,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而杀掉蔡瑁、张允,接着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还采纳了庞统的连环计?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好像突然失去了头脑,与之前之后的那个老谋深算的曹操不太协调。这个说法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这个提问题的方式,却是在就作品谈作品。这就符合文学阅读的规律。
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判断,不合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虽然是影响很大的历史演义,但它终究是演义,不是历史。
B.《三国演义》在我国民间兼具史实与小说的双重影响,有“以文乱史”之弊。
C.“拥刘反曹”的倾向是小说的客观存在,这不由曹刘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而决定。
D.拿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来否定艺术作品中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是不合乎阅读规律的。
【小题2】下列评判合乎文学阅读规律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曹操杀害吕伯奢属于个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并不能代表曹操的人生观。
B.有人认为刘备在曹操大兵压境之时仍带着近十万民众向南逃亡,可见他是一个虚伪的政治骗子。
C.有人批评说以曹操的狡诈多谋,竟然在赤壁之战中接连中计,这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D.有人为孙权、袁绍等人感到不平,认为在小说中,罗贯中歪曲了他们的人物形象。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让文学的归于文学
B.如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C.真假英雄之辨——曹刘?
D.以文乱史不可取
【小题4】在第七段横线处补写一句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小题2】请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
(2)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小题3】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们“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请问你能单独说出一种草或者一只鸟的名字么,请带上你的感情给你的一棵草或者一只鸟写一段120字左右话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小题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小题3】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旧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院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馀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馀,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小题1】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是    。
【小题2】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是
【小题3】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简析作者描写的用意。  
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小题4】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的“说不清楚”,并非如此,是表达人们不刻意为之,是自然的生活状态。
B.第③段中着力描写鸟和人的忙碌,呈现出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
C.第③段中的“克己谅人”,在燕一方主要表现其不同于其它鸟类的灵异的特征。
D.现代化的生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也使燕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E.文章以燕为线索,文章脉络清晰,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F.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带来弊端。
【小题5】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是
【小题6】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的意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国内现状】


【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有1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10到15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50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50年目标,2011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
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8000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10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的6到13岁调整到了5至12岁,也就是说5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80%。1998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1990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法国世界杯1/4决赛遭淘汰,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出局。2000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10年,德国足协每年投入8000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练员的薪水等;二是足协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球员从青少年校园足球向职业足球转变;三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全国各地潜力球员进行资料收集,使“天才球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挖掘。德国经过10年的努力,2010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校园足球现状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在大多数家长依然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认为踢足球会影响学习。
B.校园足球场地不足,学校难以开展足球课程,这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原因。
C.足球专业人士看来,校园足球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能提升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D.从国外的事例来看,推广校园足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很难短时间完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课外辅导占有了学生部分的课余时间,这使得学生的课外活动难有时间上的保证。
B.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对足球进校园持反对态度,他们只是出于对孩子的成绩的考虑。
C.足球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因此,学校要把足球课当成重点来抓。
D.从青少年就开始着手培养,我国的足球运动就会成功,日、德、法等国就是证明。
E. 我国的足球运动要发展壮大,不是仅靠国家的一纸规划就能做到,还需多方努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关于发展校园足球,请你从家长、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各提出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