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二

凌晶年

牛二已囊空如洗,夜里只好将就一宿了。他把板车停妥后,抽出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铺在车底下,又抖开那条被子裹在身上,钻到了车底下。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耶样彻骨透冷,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气,使牛二寒从心起,他把被子越裹越紧……

牛二入梦,或失足于冰河,或灼烤于火上。当他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现太阳已在晒屁股。街市上无数眼晴看着他。呀,身上好烫,病了?

牛二想回家,可回家的盘缠呢?眼下唯一的财产是一车刀剪。原指望背井离乡能卖个好价钱,谁知一天卖不出两三把,还不够打发一张嘴的。牛二家的刀剪在当地有名气。只是这一带人竟全然不知道牛二家祖传刀剪的名声。任牛二费尽口舌,还是白说。急火攻心,风寒入体,牛二焉能不病?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牛二隐隐听到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什么的,不能,不能去医院。如今那药金贵得吓人,自己已身无分文,咋去?有个叫尤大头的热心主儿,朝大家拱拱手说:“这位山东来的小兄弟病了,异乡客地的,无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儿,各位是否每人一把,权当救助。来,我做主了,这刀剪八五折,贱卖了,卖了刀剪山东客好早早回家……”尤大头的话还未讲完,牛二叫起来:“不卖,八五折不卖,少一个子都不卖!”但牛二气若游丝,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早市声中。

小镇人古道热肠,大伙儿你一把剪,我一把刀,党把一车刀剪全买光了。

尤大头与众人把牛二送进了医院。

牛二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剪,我的刀剪呢?”尤大头把一叠票子交到牛二手里说:“兄弟,刀剪八五折卖了,这是刀剪钱,你收好。”不想牛二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呆了,看着那叠钱,好似让他接炸弹似的。牛二“哇”的一声哭开了。尤大头听得他抽抽泣泣地说什么:“爹,孩儿不孝,坏了祖上规矩……

“啥规矩?”尤大头不解地问。

牛二指指随身带的那老布包。尤大头解开一看,里面一面褪色旧旗,上书“祖传刀剪不二价”七个字。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有删改)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鞋店橱窗里陈列的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人们不时常到他郡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有一次,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

一天,我对他说:“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晴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死掉了!”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选集》,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二》第一段“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通过正、侧面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寒冷,既照应“牛二已囊空如洗”,又为下文牛二生病做了铺垫。
B.《牛二》写小说主人公牛二到外地卖祖传刀剪时生意惨淡、不能果腹、露宿街头的遇以及他“急火攻心,风寒入体”必须住院治疗的情节,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牛二的同情。
C.《品质》写人们走进格斯拉先生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为他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
D.《品质》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小题2】请简要分析《牛二》结尾段的作用。
【小题3】两篇小说的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6 10:3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  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小题1】给加点的词注音。
(1)木屐(________)(2)蓑衣(_______)(3)砭骨(________)(4)晨曦(________)
【小题2】文中三处用了“惆怅”一词,这样反复写有什么作用?
①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③我……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小题3】怎么理解“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这句话?
【小题4】“父亲” 的形象非常感人。请概括“父亲”身上所具有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并运用了比喻、反问、托物言志等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永恒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之情。
B.文章说“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写有关宗教方面的内容,并由此使读者联想到与宗教有关的事情。
C.作者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说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性的展示,因而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
D.作者在文中说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这实际上是从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看法。
E. 文章把现代派作家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逐层清楚地指出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上的不同。
【小题2】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一文中盛赞托尔斯泰没有围栏,没有墓碑,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的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坟墓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结合你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选文标题《永恒的托尔斯泰》的理解。
【小题3】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比上年有所增长,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的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的77.20期(份)下降了6.35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也比2012年的6.56期(份)下降了1.05期(份)。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8.5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据中国新闻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方便信息检索”也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魏玉山表示,超九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这一数据连续4年持续上升,反映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70.5%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的比例仅为5.2%。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表示,国家将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平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将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全面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努力营造“书香中国”的浓厚氛围。

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 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摘自《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

附图: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材料四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有一次集体焦虑,然后又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这并不乏数据证实,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人们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其实,我们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不同呢?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侧重点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
B.材料二的侧重点是介绍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以及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主力军这一情况。
C.材料三分析中国人阅读现状,新媒体的兴起冲击传统阅读方式,使得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只能获取碎片化的信息。
D.材料四认为,读书是关键,没有必要纠结于阅读的载体。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
【小题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进行了报道,下列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两家媒体的报道中,共同点有:①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七年上升;②纸质图书阅读量上升,报纸、期刊阅读量下降;③数字化阅读量增加,接触时间长。
B.两段材料不同,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两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C.两家报道中,材料一重点介绍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点出了现代国民仍然认为读书重要;材料二介绍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指出0~17岁未成年人是纸质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D.两家媒体的读者群体显然不一样,相对而言,材料二的专业性最强,材料一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E.虽然两篇报道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但从有关信息来看,许多国民还是认为读书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重要。
【小题3】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 “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小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C.“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慈母手中线
聂鑫森
阚敢二十五岁了。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母亲的距离最近。从出生到现在,他和母亲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这条深长的巷子、这个幽静的小院。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父亲的距离最远,远得不知道父亲在什么地方。阚敢五岁时,焦躁而豪气冲天的父亲突然辞去小学美术老师的职务,与母亲和气地分手,留下祖传的小院子,净身出户去闯天下。
临别时,父亲说:“我会回来的。”
母亲平淡地说:“请你再不要来打扰我们,我们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父亲一走就是二十年。
父亲不会不写信来,也不会不寄钱来。阚敢依稀听人说,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一一退了回去。
母亲在镇上的手工湘绣厂当工人,基本工资加上超产奖金,可以维持节俭的生活。
母亲在儿子面前,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仿佛她不认识这个人。
儿子在母亲面前,也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他怕母亲伤心。但他不能不想父亲。
教美术的父亲留下很多画册,素描、油画、木刻、国画、烙画,中国的、外国的都有;留下各种型号的电烙铁和烙画用的薄梨木板、三胶板。阚敢在小学和初中,最喜欢美术课,在纸上画画,也在木板上烙画。
上初中时,阚敢与同学去郊外爬山攀岩,不小心摔伤了尾椎骨的神经,治疗后却站不起来了,轮椅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湘绣厂离家不远,母亲只能领了活计回来做。一边绣花,一边照顾儿子。儿子上厕所,她扶他坐在马桶上;儿子要看书,她给他拿;儿子喜欢坐在轮椅上烙画,她就把电烙铁和木板递过去。做饭、洗衣、缝补、打扫卫生……母亲的一举一动,儿子都看在眼里、印在心上。
母亲五十二岁了,额上的皱纹密了,两鬓的白发多了,只有平静的语气、安祥的脸色依旧如昔。阚敢常在心中默诵的古诗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不是“游子”,却是个双脚不能行走的残疾人,是母亲的累赘。母亲靠手上的绣花针养活他,尽管他如今也有了低保可贴补家用,却永远不能有一份丰盈的收入来报效母亲,让母亲好好地颐养天年。
阚敢最痴迷母亲绣花时的形象。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母亲一手拿着绷紧了白绢的花绷子,一手捏着绣花针,彩线被穿过来穿过去,声音又细又密,别人听不见,阚敢听得见。
阚敢最喜欢烙的画,是母亲绣花时穿针引线的那一瞬间的肖像画,烙了一幅又一幅,而且一幅比一幅好。他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那种通常依赖铅笔、炭笔、钢笔,完全依仗线条、刻线、斑点、明暗的单色素描技法,在他的烙铁下变得灵动、传神。画面上,母亲戴着老花眼镜,略略眯缝着眼晴,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脖子上系了一条镂花方巾,鬓角的“留白”,表现出月光的质感。画题是《慈母手中线》,用楷体字烙在画格的下方。
“妈妈,这是我的心意,你喜欢吗?”
“喜欢。我经过邮电所的报架时,看到报上登了一则启事,说全国残联征集残疾人的美术作品,你愿意去试试吗?”
“愿意。”
“你挑出一张烙画吧,我去寄。”
“妈妈,由你挑,你最有发言权。”
两个月过去了。
阚敢的烙画,不但入选在北京展出,还得了银奖,奖金是一万元。
这是一条好新闻,电视台、报纸的记者,都来采访阚敢和母亲,他们突然之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夏夜、月光、小院。
该做的家务,母亲做完了。
于是,母亲坐在亮晶晶的月光下,安详地绣花。阚敢把一块一尺见方的三胶板搁在膝盖上,用电烙铁在勾好的底稿上烙画,烙的仍是《慈母手中线》。
母亲说:“儿呀,你的画不值一万元,不能老想着这件事。”
“妈妈,我知道,那是爱心的鼓励。妈妈高兴,就是最大的奖赏。”
“这就好。有妈陪着你哩,什么也不用担心。”
母亲能不担心吗?她一天天地老了,总会离开儿子的,儿子将来怎么办?稍一分神,针尖扎到她的手指上,沁出一颗血珠,她赶快把手指吮在嘴里。
忽然,院门响了。
母亲忙去开了门。进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操着一口广东普通话。“阚妈妈,小阚,我是看了电视和报纸的介绍,才知道你们的。正好出差经过此地,就冒昧地找来了。”
“有什么事吗?”阚敢问。
“我业余喜欢搞美术作品收藏,想购买一张《慈母手中线》的烙画。行吗?”
母亲说:“儿子从没卖过画。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说完,就进屋去取出一张烙画,递给中年人。她想让客人赶快走,别耽误了绣花。
中年人接过画,看了又看,连连称赞。然后,掏出一个很厚实的信封,说:“我不能白要,那会让你们看不起我,我也感到羞耻。我付一万元,这已经很占你们的便宜了。你们不收钱,我也不要画,就当白来一趟。”
母亲只好说:”我们收下就是。”
客人笑呵呵地走了。留下一院皎洁的月光。
阚家隔上十天半个月,就会有人来买画。
每张画都付一万元。
母亲依旧很平静,但心中的波涛却此起彼伏。真有这么多人来买画吗?为什么都是来自广东那个地方?说话的内容不但大体相同,所付画款也是惊人的一致?
终于,她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只可能是有一个和儿子最亲近的人,事业成功了,找到最合适的契机,悄无声息而又顺理成章地安排儿子的现在和将来,因为这个人怕遭到她这个母亲的拒绝……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贯,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阚敢的父亲与母亲因爱好不同,虽是“和气地分手”,但从她的“不要来打扰我们”的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中还是非常怨恨父亲的。
B.父亲走后也有写信来、寄钱来,但都被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退回去,说明母亲是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
C.小说结尾处妈妈“想明白了”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照应了前边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母亲的话“儿子从没卖过画。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朴实又善良的人。
E. 小说中“父亲”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写信、寄钱”,“买画”,为儿子安排“现在和将来”来看,表现了父亲已幡然悔悟。
【小题2】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月光,试分析其不同作用。
【小题3】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阚敢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小说题目“慈母手中线”,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