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武侠小说的出路

陈平原

金庸的成功,既是武侠小说的光荣,也给后来者提出巨大的挑战: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文学史家以及金庸本人均承诺,大作家的出现,可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位。这自然没错,可还必须添上一句:能否继续发展,取决于文类的潜力及预留空间的大小。

从《三侠五义》到《笑傲江湖》,一百多年间,武侠小说迅速走向成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溢恶,而此道又衰落。”金庸等人的崛起,又使得此“宋人话本正脉”再度接续,且大有发展余地。

或许,21世纪武侠小说的出路,取决于新文学家的介入(取其创作态度的认真与标新立异的主动),以及传统游侠诗文境界的吸取(注重精神与气质,而不只是打斗厮杀)。从某种意义来说,金庸已经这么做了。但我以为,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毕竟,对于史家与文人来说,游侠精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诱惑力 的“永恒的话题”。

“一箫一剑平生意”()龚自珍诗,千古文人之侠客梦,并不完全认同于某一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游侠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之所以活跃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笔下,因其容易成为驰骋想象、寄托忧愤的对象。

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对于游侠精神,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但这并不妨碍“游侠”对于中国文人的巨大感召力。只要“江湖”还在,“侠”就会存在,也就还会有许许多多关于侠的故事,也就还会有讲故事的人。

【小题1】材料引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表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2】材料中对金庸武侠有哪些评价?请分条概括。
【小题3】材料认为武侠小说“大有发展余地”,作者做出如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03:3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小题2】(小题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题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天与一年
侯发山
正月初六一大早,土豆和槐花便悄悄起床了,待一切收拾停当,天还不是十分的透亮,看了看熟睡中的女儿甜甜,槐花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叫醒给她说一声?”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槐花见状,不舍地看了甜甜一眼,转身跟了出去。
等走出院门,槐花看着土豆的后背,一边走一边说:“甜甜都六岁了,懂事了,咋着也得给她说一声。”
“她哭死哭活,走得了?”土豆头也没回,没好气地说。
槐花不吭声了。也是,每年他们出门,甜甜都要死死缠着槐花的腿,哭得稀里哗啦。
土豆说:“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
槐花还是不吭声。
土豆说:“一年时间太短……一来一回光车票就得三千多,如果不回来,省下车票不说,还能多挣几百。”
土豆说得倒是实情,他们村里的福全,三年都没回来了。跟家里人联系,都是通过电话。去年福全的手机上了,通过村长的微信给老爹老娘拜了年呢。村长说,当时老两口都激动得哭了。
土豆和槐花走到村口,三轮车还没来。土豆随口问槐花:“东西都带齐了没?身份证也带了吗?”
槐花闻听,摸了摸口袋,说了声 “糟了,身份证没带”,然后撒腿往家跑。
“回来!”土豆叫道。
槐花停下脚步,扭头看了看土豆。
“你瞧着行李。”土豆说罢,像头受惊的骡子,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
土豆跑到家,已是汗水淋漓,呼吸不匀。这时,老娘已经起床了,正在刷洗碗筷。老娘问道:“咋又回来了?”“身份证忘带了。”土豆说着,便翻箱子倒柜子地找开了。怕惊醒甜甜,也是消没声息的。
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找到。土豆给槐花打手机,让她赶快滚回来。
槐花回到家,直奔床头的箱子。
土豆瞪了槐花一眼:“我都翻几遍了,影儿也没有。”
“我记得回来就放那里了。”槐花小声说着,把手伸了回来,却又没地方放,一会儿拉衣袖,一会儿拽拽围巾。
这时候,甜甜已经醒了,躺在被窝里瞪大眼睛,眼珠子滚过来滚过去。
看到甜甜安静的样子,土豆想起什么似的,问甜甜:“身份证是不是你拿了?”他记得年三十回来那天收拾身份证的时候,甜甜曾经问过他,问身份证是干啥用的,他说没有身份证就不能坐车,不能出门。
槐花忙过去把甜甜的被角掖了掖,抚摸着她的头发:“乖,好孩子不能说瞎话,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不吭声。
土豆瞪着甜甜,恶声恶气地说:“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哇地哭了。
“有话不会好好说?瞧你那样子,跟个门神似的,就不怕吓着孩子?!”老娘赶过来数落土豆。
“好女儿,不哭啊,不哭啊。”槐花哄着甜甜。
“我们不打工,你吃啥喝啥啊?你不穿花衣裳啦?你不吃火腿肠啦?”土豆的声音明显低下来。
“我不穿花衣裳,我不吃火腿肠……我不想让你们打工。”甜甜哭得更厉害了。
显然,甜甜把身份证藏起来了。
老娘也过来劝甜甜:“甜甜,你不是想上学吗?你爸你妈不出去打工,你就上不了学,你就背不上新书包……”
嗨,你别说,奶奶的话就是管用,甜甜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妈妈,你们啥时候回来?”
“两……一年时间。乖,听话。”槐花看了土豆一眼,边说边给甜甜擦眼泪。
“一年时间有多长啊?”土豆盯着槐花的脸,好像那上面有好看的花似的。
“不长……你看,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就这么长,多快?”土豆一边说一边掰着自己的手指比划。
甜甜看了槐花一眼。槐花点了点头。甜甜这才从枕头下摸出两张身份证。
等到土豆和槐花风风火火地坐三轮到镇上,然后搭乘公共汽车赶到火车站,不料想,外出的人太多,接连几天的票都没有了。
真是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两个人只好失望而归。晚上八点回到家,甜甜见到他们,跑步迎上前去:“爸爸,妈妈,不是说一年吗?咋现在才回来?我都数了好几年了……”
话没说完,甜甜眼里的泪已经流了出来。
(选自《天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槐花想叫醒甜甜,但是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土豆是担心甜甜醒来哭闹,耽误了他们的行程。
B.“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听到土豆这句话,槐花没有吭声,说明槐花是反对这个主张的。
C.“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土豆急切的心情,希望赶紧回家找到身份证。
D.甜甜藏起了父母的身份证,反映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小题2】本文的题目“一天与一年”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遍地月光

刘学兵

月儿望了一眼窗外。

他依然站在院子里。月光把他魁梧的身影投到地上,很厚实。他的声音也像他月光下的身形一样厚实。

嫂子……你让我进门说。

月儿没有答应他,你走吧。

他没有走。

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已经三天了。他来自远方,就是客人,按理说月儿该热情地招呼,热情地款待他,至少该让他进门坐一坐。毕竟,他和根子是最好的战友。但是月儿不能让他进来,月儿不想别人说闲话。更不想让爹伤心。爹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月儿知道爹的心思。这些天爹很少说话。他只是一锅接一锅地抽烟,好像要把后半生的烟叶都放到这几天里抽究。良子呢,像是吃了火药。他看不惯这个站在院子里的男人。昨天晚上,两个人在月光下对峙了好一阵,那眼神,差点点燃了满院子的月光。

良子是根子的弟弟。

每次想到根子,月儿的心里就常常涌起一股暖意。

根子从部队回来的时候,喜欢带着月儿和欢欢一起出门散步。根子指着东边山顶的月亮问欢欢。那是什么?欢欢说是月亮。根子摇头。不对。欢欢问是什么。根子说是妈妈呀。欢欢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对呀,是妈妈。哦月亮是妈妈,哦妈妈是月亮。妈妈是欢欢的月亮,妈妈是爸爸的月亮。根子笑起来。月儿也笑了。一家人的笑容在月色里显得十分灿烂。

有根子在身边,月儿就觉得心里踏实。月儿还觉得,自己的生命里不能没有根子。

可是现在呢?根子走了。

根子的离开,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他和根子是消防兵。在一次扑救高楼的大火中,他和根子分到了一组。他们在楼道里发现了一个被浓烟熏倒的老人,他把自己的救生装备戴在了老人身上,可是自己瞬间便被浓烟熏得喘不过气来。根子解下自己的装备给他戴上,叫他赶快把老人送到安全的地方。他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根子就把他和老人一起推出了楼道。后来他返回原来的地方去找根子,却再也没有找到。那次高楼火灾一共牺牲了四名消防战士,根子是其中之一。

部队首长来看望月儿和欢欢的时候,他也来了。他把根子的遗物放在月儿的面前。月儿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她木然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噙在眼里的泪水才滑落下来。欢欢还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拿一双大眼睛怯怯地看着几个陌生人。他哽咽着说,嫂子,我会照顾你,也会照顾欢欢。月儿摇着头。不,不,不需要。

一年以后,他从部队回到地方,再一次站在这个院子里。

月儿果断地拒绝了。

第二天他又来了,一直到晚上,月儿再也没有让他进门。

今天是第三天。他一大早就来了,不管月儿愿不愿意,自己就干起活儿来,把院子打扫得干干静静,他解开衣服,甩开膀子,用斧头把院子里的柴禾劈成一块一块,堆了一大堆。良子看着他,冲到屋檐下,把那些码着的,还没有劈的柴禾一个脑儿掀下来,嘴里说着,你劈,你劈,我叫你劈。他不说话,依旧劈着柴禾,仿佛良子的话对他是一种鼓励。然后,他把劈开的柴禾重新码到屋檐下。码得一丝不苟。码得整整齐齐。

月儿让他离开。月儿说,让别人看见了,不好。

他不。月亮爬上东边山头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

良子不知啥时候离开了。他还在院子里坐着,月光在他的周围洒下了一片银白。他的背影在银白的月光里显得异常的坚定。

月儿又想起了根子,泪光就在灯光下闪烁。欢欢已经开始懂事了,她听到了妈妈呼吸中的不寻常,欢欢伸出小手在月儿的脸上抚摸着,最后把手指落到了月儿的眼眶里。欢欢说,妈妈哭了。月儿说,没有啊。欢欢说,妈妈脸上有泪水。月儿说,那是露水。

晚饭过后,他还在那里。欢欢说,叔叔还在。

月儿说,不管他。

欢欢说,叔叔还没有吃饭。

爷爷对欢欢说,去,叫叔叔吃饭。

月儿说,爹。

去!老人的话很果断。

她打开门,却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月光洒下来,如雪花般在空中静静地飞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他”站在院子里恳求月儿的情景,用写意的笔调勾勒出了“他”的形象,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退伍后没回家却赶到战友根子家,月儿一家深受感动却拒“他”于门外,这看似不合情理的情节,恰恰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C.小说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写“他”在院子里独坐着,月光与背影交织,在烘托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世界。
D.小说标题“遍地月光”具有象征意味,既烘托小说人物的美好心灵,表达作者的祝福,也蕴含“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寓意。
【小题2】小说在刻画月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叙述有关根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它有600年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刹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威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一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⑪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小题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入的选项是
A.兴B.隆C.高D.重
【小题2】从全文看,第(7)段结尾处,作者所说的“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又多了一种”具体指的是:______。
【小题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图书馆中的“阳光”?
【小题4】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把和顺图书馆作为自己心中的“秘密角落”,是因为它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
B.水上勉说“关于此刹我得保密”,是因为樱花珍贵,而古刹美景也只能静静地欣赏。
C.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这五个字,清正而雅奇,与这天堂图书馆的特点相得益彰。
D.作者为那些灯下熏染过,汗水浸泡过的图书,如今只能被空寂时光催老而心生遗憾。
E.作者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以前看小说时“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
F.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新馆内藏书七万多册,有胡适、熊庆来等题书的匾额。
【小题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猎手
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人们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乌兽!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洞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张明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瞄准豹子扣动扳机。没响!妈的,臭子!张明顿感绝望。因为,那只受惊的豹子已跃于头顶。显然,装火药是来不及了。张明抽出了猎刀。
豹子直压而下,张明捅进猎刀,决心来个同归于尽。
张明无损。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
张明惊魂未定,手脚酥软。好半天,他努力走过去,抽出了猎刀,一切如在梦中:我张明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
不,不是!张明镇定下来。因为他看见豹子额中插着一样东西——一支没颈的羽箭!
张明忽然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走了。
张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的事。人们望着疲惫不堪默然无言的张明亦无言。
张明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一人当胸一拳:好张明!真是好样的!
张明懵然爬起来到庭院。当中,停放一只开膛的豹子.张明上前,摸摸豹额,羽箭没了,箭洞被巧妙堵死。张明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张明满街转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明真想大哭一场…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来到普济寺。漆武不在,于是,张明就一个人喝了半壶酒,吃了带来的半只狍子的一半。以前,张明很能喝酒.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张明喝了半壶酒就醉了,并且醉得很厉害。
就在张明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铳,自是不敢放。张明就是个例子。没被日本共用皮鞭涪活抽死就算万幸。
不敢放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能捉住几只野兽。但那滋味呢?世世代代的乌林,让小日本给统治了。窝囊!
感到最窝囊的依然是张明!张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用皮鞭托着张明的下巴,得意洋洋地问他:你说咱俩谁是真正的猎手呢?
张明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依然是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这次没有醉,他埋伏在一棵大树后。因为,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
藤野一郎来了。张明迅雷不及掩耳地扑上去。猎刀捅进了藤野一郎的腹中。那一刻,藤野一郎的枪也响了。
后来,在张明死的地方竖了一块石碑,碑文只有五个字:真正的猎手。
再后来,乌林的所有猎手忽拉一夜间全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除了用枪,最拿手的就是利用陷阱、套子、竹箭等森林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对付日本鬼子,叫他们防不胜防。听说,这支队伍骁勇善战,神秘莫测。还听说,他们的带头人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的身上永远都带着一把弩。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外乡人漆武凭借一把祖传的弩独自一人猎杀了一只豹子,轰动了整个乌林,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仰。
B.张明不服漆武,他本来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而且他的猎杀工具是火铳,比漆武所用的弩威力更大,因此他要入山猎杀一只最大的豹子。
C.小说用传言作为结局,更能突出这支抗日队伍的神秘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可以引导读者去推理想象,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D.小说两次写张明“明白了”,巧妙地省略了一些繁琐的补叙,言简意赅,寥寥几语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把漆武和张明的形象突显出来。
E. 本文语言凝练,叙事简洁,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小题2】小说中漆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真正的猎手”有哪些作用和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