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新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含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表明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完全没有了门第观念,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缺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了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7: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介绍,目前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日本人均每年阅读量为11 本左右,韩国为9 本左右,法国为8本左右,美国为7本左右”。
(摘编自2018年04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在笔者看来,对于部分国民因沉迷手机电脑而减少阅读的情况,与其批评电子产品的“诱惑”,不如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阅读的习惯,让读书也成为一件富有诱惑力的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地铁里随处可见捧着书籍阅读的人,日本的地铁里很流行便于阅读的口袋书。而在国内一些城市,地铁里低头划拉手机成了一种时尚,书报亭之类的城市文化却日渐式微,有谁若拿出本《人间词话》来读,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尴尬,这难道正常吗?阅读需要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否则,长此以往,阅读将越来越难以走出“仅仅说起来重要”的泥沼。
(摘编自2018年04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真正的好书不会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是书没有做好。”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营销中心主任何光宇表示,商务印书馆把出版传世精品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夯实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比如中外学术经典、传统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类等。而随着数字阅读的兴盛,在提供优质内容方面,数字阅读出版企业也责无旁贷。掌阅创始人张凌云表示:“数字阅读企业更要坚持正版内容,坚持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积极践行推广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2018年04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青年报:农村阅读推广方面还需要哪些努力?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农村其实是有阅读需求的,现在很多农村地区有农家书屋,但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60 万家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好的、一般的、差的分别基本占1/3”。我希望能培养农村的阅读推广队伍。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0-8周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兴趣该如何培养?
魏玉山:0 -8周岁是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小时候养成看书的习惯,以后才会主动找书、看书。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
他们这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与家长相处。如果家长一直看手机、玩游戏、玩电脑甚至打麻将,却让孩子看书,孩子的心理自然不会平衡。
(摘编自2018年0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和2016年相比,2017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略有上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却略有下降。
B.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不同媒介的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成年居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其中还有不升反降的情况。
C.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各年龄段的人均图书阅读量较之2016年均有上升,14 ~ 17周岁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最大。
D.近两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但与日本、韩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阅读发达的今天,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提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在降低,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我国国民整体阅读量比之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整体阅读量低得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部分国民长期沉迷手机电脑而减少了阅读。
C.何光宇和张凌云的话表明:无论是传统出版人还是数字出版人都应当有对本行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D.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等原因,致使全国60万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应如何推动我国全民阅读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技术之上的伦理困境
“电车问题”是伦理学上著名的“两难”思想实验,1967年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即便对福特本人来讲,都认为这是个绝大多数人一生不会面对的抽象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试验,使得这个思想实验成为现实。目前,面对这个难题的不再只是冥思苦想的哲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汽车生产商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一伦理困境。
想象一下,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沿着轨道横冲向前,轨道的前方站着5个人。此时作为旁观者的你可以拉动一个拉杆,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这条轨道上只站了一个人。那么我们的选择应该是什么? 什么都不做,让那5个人被撞死? 还是拉动开关,牺牲另一个人从而拯救5个人? 这就是著名的“电车问题”。在设计无人驾驶汽车程序时,人们不得不考虑它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
一辆载有一车小朋友的无人驾驶汽车,它两边有两位骑摩托车的人,一位戴着头盔而另一位没有。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应该不会罕见。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智能汽车前面的货车突然刹车,为避免车上小朋友出现伤亡,它可以向两边急转,但这就会撞向两位骑摩托的人。这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应如何设计程序来处理这种紧急情况? 如果人工智能应该尽可能减少死亡,那么就应该选择去撞戴了头盔的摩托车手,但这毕竟伤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无人驾驶汽车让伦理向技术提出了挑战。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版的“电车问题”要比原来更复杂,它所涉及的伦理关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如何实现符合一定“标准”的“伦理代码”? 什么样的“伦理代码”是“合适的”? 谁又该为必然会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负责任? 进而,谁要为这样的“伦理代码”负责?是车主、制造商还是程序员?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可能出现的人类与智能机器首次大规模互动浮现阴云。当人们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编写“伦理代码”,是否就满足道德要求? 事情并不是这样。人类的法律法规远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实际上,站在伦理角度的问题极为复杂,站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实现角度也同样复杂。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伦理无情地纠缠在一起。一些媒体曾提出观点,认为人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敌。文中认为:“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经常会采取最谨慎的驾驶办法,但这令其与路面上其他车辆格格不入。”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在十字路口相遇时无法通过测试,“因为它的传感器一直在等其他(人类)司机彻底停下来,让它过去。但其他司机一直向前蹭,寻找有利时机。这种情况让无人驾驶汽车陷入瘫痪。”
可以发现,智能设备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融入人类的复杂世界。“电车问题”中面对困境的“你”拥有自由意志,却陷入两难境地。
而无人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中的“主人”,实际上是实现这一技术以及允许其应用的群体,他们的能力远超个人,那他们能否做出完美的道德决策? 当伦理困境不再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成为人类整体选择问题,每个人都必须负起思考的责任。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7年,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电车问题”,这是一个伦理学上著名的“两难”思想实验。
B.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程序处理紧急情况,如果人工智能尽可能减少死亡,那么可能会伤及无辜,让伦理向技术提出了挑战。
C.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在十字路口相遇时无法通过测试,所以,人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敌。
D.如何融入人类的复杂世界是智能设备面临的挑战之一,伦理困境已成为人类整体选择问题,应引起每个人的思考。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实验,使得“电车问题”成为现实,政策制定者和汽车制造商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一伦理困境。
B.无人驾驶汽车面对两位摩托车手的两难困境,是“电车问题”从思想实验走向现实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C.人类的法律法规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因此,人们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编写“伦理代码”也无法满足道德需要。
D.无人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中的“主人”,他们的能力远超个人,也许能做出完美的道德决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车问题”是在问题发生时,我们是选择顺其自然趋势还是为了降低伤害而伤及无辜的两难问题。
B.曾使哲学家冥思苦想的“电车问题”,将可能发生在现实中,虽会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会得以解决。
C.“伦理代码”的产生,“事故责任的负责”问题,让可能出现的人类与智能机器首次大规模互动浮现阴云。
D.无人驾驶汽车版的“电车问题”,所涉及的伦理关系是多层面的,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伦理无情地纠缠在一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这样,在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再次,春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征的政治。
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不能不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进化,其中的“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
(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也关照到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
B.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C.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高于诗境、乐境高于礼境,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D.礼乐基于人性,通过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也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礼注重秩序,乐注重活力,礼乐互相制约。
B.诗与乐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至孔子时代,礼与乐分离为诗、礼、乐,这使得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
C.礼乐充盈于人的心灵深处,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礼乐也与天地万物和谐同在,共同构建了世界的生动有节制的秩序。
D.上吉时期的“乐”包括了诗、乐、舞,它超越了礼,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则理想的政治具有艺术的表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周制被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
B.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乐则反映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
C.“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并与之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至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D.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恶人
陈永林
二蛋的父亲死了,是肺结核。为治父亲的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自然没钱供他念书了。二蛋只好回家放牛,那年二蛋才12岁。
二蛋记得很清楚。那天,睡得正香,母亲喊他起床。睁开眼,他嘟哝道:“娘,天还没亮。”“早亮了,天这么暗是要下雨。”二蛋穿好衣服,牵出两头水牛来到村后的山上。
下雨了。雨很大,蚕豆大的雨点砸在二蛋脸上,辣辣地痛。轰隆隆的雷声在头顶上响个不停。二蛋牵着牛到了一棵古樟树下,二蛋把牛系在裸露在外的树根上,自己站在树下躲雨。一道极亮的闪电在眼前划过,接着一声巨响,二蛋眼前一黑,倒在地上。两头水牛“哞——,哞——”地叫起来。
当见到躺在地上的二蛋时,二蛋的母亲腿一软,就晕倒在地上了。醒来后,她嚎啕恸哭:“是我害了二蛋呀,老天爷。你咋不长眼,咋下得了狠心害我们这样的苦命人!”
雷声仍在头顶上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第二天,二蛋醒过来了,额上留下-块黑色的疤痕。他在床上躺了两天,再也躺不下去了。二蛋要放牛。
这天是星期六,二蛋在山上放牛时,眼睛不时地往路口张望。往常星期六,村里跟二蛋一般大的人再不用上学了,都上山找二蛋玩,二蛋同他们有玩不完的游戏。可是二蛋盼了一下午,就是没人来找他玩。
傍晚,二蛋牵着牛回家,路上碰见了石头。以往二蛋和石头很玩得来,可这回石头见到了二蛋竟没命地跑,二蛋喊也喊不住。更奇怪的是许多小孩见到二蛋,都往家里躲。后来二蛋抓住了黑子问:“你见了我为啥要跑?”黑子的眼里满是惶恐,黑子说:“我娘让我别同你玩,说你是恶人——雷公不打好人的——娘说我同你玩了,也会遭雷打。”二蛋松开了黑子。
二蛋默默地回了家。
二蛋见了母亲问:“娘,我是恶人吗?”二蛋的母亲摇摇头:“你不是恶人。”二蛋又问:“那我怎么会遭雷打呢?”二蛋已是一脸的泪水。母亲把二蛋搂在怀里:“孩子,你是个好人,雷打你,只怪老天爷瞎了眼。”母亲的声音也哽咽了。 
此后,二蛋变得不爱说话,整天阴着脸,目光也呆呆的。村里人说二蛋天生一副恶人的相,今后准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二蛋的母亲听了这些闲话很伤心。
一回,棉花家丢了一只鸡。棉花站在村头,对着二蛋家骂:“这是哪个遭雷打的偷了我的鸡?偷我家鸡的人不得好死!”二蛋母亲的眼里满是泪水。
二蛋的眉头紧蹙,眼里喷着怒火。二蛋一字一顿地说:“我终究会杀了她! ”二蛋的母亲听了这话,心一抖,狠狠一巴掌甩在二蛋脸上:“孩子,你千万别有这种想法。我不希望你被别人说准,你现在是个好人,今后也是个好人。”二蛋说:“可他们不愿我做好人。”
后来村里丢了什么东西,都怀疑是二蛋偷的,就指桑骂槐地骂二蛋。二蛋都忍了。
转眼二蛋23岁了,该娶媳妇了。可没人愿为二蛋说媒。后来二蛋的母亲托外村人做媒,从几十里远的地方给二蛋找了个女人。订亲没几天,姑娘就退亲了,二蛋问她为啥退亲,人家说:“你们村里人都说你是遭天雷劈的恶人。”二蛋查出这话是棉花说的。
二蛋见母亲坐在床上默默地流泪,心里极为愤怒,他拿了把菜刀闯进棉花的家,对着棉花乱砍,边砍边吼:“我顺了天意,先砍死你,让天雷再劈一次。”棉花的男人想夺刀,也被 二蛋砍倒在地上。棉花和她男人都死了。
二蛋被警察抓走了,村里人也又议论了:“我们以前说得没错,二蛋是个恶人。”“天雷只会劈恶人,老天有眼。”
(1)二蛋被雷击中这一情节并不突兀,在前文有所体现,请以简要的文字概括这些内容,并分析其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从哪些角度写了石头、黑子等孩子的表现?这些表现对二蛋性格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是哪些原因逼得二蛋走上了不归路?小说以“恶人”为题,依据小说探究,你认为谁是真正的“恶人”?请陈述观点并简要分析。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二蛋由于父亲病故,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又意外地遭雷击,结果在村里落下“恶人遭雷打”的骂名。这种歧视逼得他日后走上了杀人之路。
B.二蛋遭雷击后,母亲吓得腿软、晕倒,从她哭诉的话语中,看出封建迷信思想残存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也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懂事的二蛋又放牛了,但村里的孩子都明白他是个“恶人”,不愿意跟他玩了,尽管是星期六不用上学,过去同二蛋有玩不完的游戏。
D.二蛋的母亲虽然一再解释,“孩子,你是个好人,雷打你,只怪老天爷瞎了眼”,“你不是恶人”,但她无助的劝说反而导致了二蛋心理的病态发展。
E.二蛋在被雷击、被孩子们排斥后,不爱说话,整天阴着脸,村里人就说二蛋天生一副恶人的相,今后准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对他的杀人,人们也不觉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