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新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含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表明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完全没有了门第观念,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缺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了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7: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自觉运用技巧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她的油灯至今依旧通明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父母都有着贵族血统,拥有两处庄园。她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她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家园里一片繁荣,家园外却是满目凋敝。她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毅然选择了当护士。然而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为此,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最让她母亲不满的,是她无意于婚姻。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展示出了自己冲破成规的勇敢的一面。
1854年,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英军的医护条件非常差,伤员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立即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在斯库塔里,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救护工作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4英里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战争结束时,人们甚至将她描绘为手执油灯与柳叶刀的不列颠尼亚女神。
1860年,南丁格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她对医院管理、部队卫生保健、护士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她一生培训护士1000多人,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主要著作《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她的“担负保护人们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使其处于最佳状态”的护理理念,传遍世界。每所护士学校都以她的事迹为授课内容。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为国际护士节,世界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治病救人工作。
在此,给护士们重提当年读书期间日日口诵心惟的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大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材料二
历史的记忆与遗忘
对今天正在欢庆护士节的人们来说,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然而进入21世纪,一些不算友善的词汇开始与她的名字一同出现在传媒上。2001年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铁姑娘》将她描述成“擅长操纵他人、神经质的、压抑的女人。”片中声称正是因为她“才让成百上千的士兵无辜死去”。而在2008年,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抛出观点:“对她照管下数以千计的人们而言,这位圣洁的护士是死亡之吻。”另一部学术著作《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复仇天使》的作者斯莫尔摘引的斯库塔里医院史料,颇有说服力地表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里,南丁格尔掌管的那座军医院虽然僻处后方,死亡率却不降反升,长期高居榜首,甚至连并未受伤的病人也大量死亡——在此期间,南丁格尔听信旁人误导,认为这是士兵缺乏营养所致。尽管她的学识远优于多数政界人物,在公共卫生知识上却依然有所欠缺。
19世纪50~80年代,南丁格尔的注意力转向了英属印度的农村卫生状况。其间,她坚定地主张,危害印度无数民众健康的霍乱不是一种传染病,因此不需要浪费公共资金对它进一步开展研究,也不需要施行隔离检疫程序以控制它的蔓延。她在科学认识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霍乱的现代实验研究的发展。此后数十年里,霍乱梦魇般缠绕着印度,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这位极富道德感与责任感的女性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黯局。
对撰写历史来说,遗忘和记忆同样重要,而记忆和后续的书写是有选择性的,它像一束细细的光线,亮的一小片场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
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事实,不是过去的全貌,而是在或长或短的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在这个“筛选”中,种种互相竞争的力量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最终将“曾经发生的历史”一点点塑造成“我们眼里的历史”。对南丁格尔突破时代局限做到了的事情,敬佩而激赏;对她由于时代局限没能做到的事情,批评却体谅——这就是近200年后,我们对这位“提灯女士”或“复仇天使”比较公允的理解。
【小题1】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丁格尔家境优裕,出身高贵,但她突破家庭、时代的局限,义无反顾地从事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护理工作,值得“敬佩而激赏”。
B.南丁格尔手执油灯的光辉形象近两个世纪来定格在众多人心里,这一形象产生了广泛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广大的护士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C.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来看,材料一所描述的南丁格尔只是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我们眼里”的南丁格尔是种种力量竞争的结果。
D.材料二无意诋毁南丁格尔这个伟大的女性,意在告诫人们要拓宽视野,更多地关注被历史遗忘或筛掉的部分,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小题2】简要回答为什么对护士来讲“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小题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一句的含意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张志丹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 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使得时代物化程度再度加深。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温情与淳厚。于是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至于交际物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探究。

④首先是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物成为人类的控制物而无所不在,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今天,“见钱不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物为本”的幽灵支撑的唯增长论、发展主义的肆虐,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实在”、“实际”、“实效”等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其次是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性遭遇到空前的物化。如今,挣钱相当程度地失去了其精神性的维度,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只是为了物欲的满足,但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物欲满足的结果永远是不满足。人性物化必然逻辑是,在交际过程和交往规划之中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⑥面对物化社会的滚滚尘烟,面对交际物化的“滑铁卢地形”,有人因失望而望而却步了。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拷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的“孤独的人群”,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包裹着我们的物化世界,摆脱难填的物欲之   (hè),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的话不无道理:“只因没有希望,希望才给予我们。”

【小题1】填写空格中的字:史无前____;物欲之_____(hè)
【小题2】“人际关系物化”的主要危害可以概括为:
(1)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中加点语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尘世如同冰窟”主要表现世界就像冰面上的洞穴,易陷入信任危机。
B.“遮蔽”形象地写出尽管现代社会被严重物化,但人文精神仍然坚实。
C.“滑铁卢地形”比喻交际的物化和人化两股力量比较均衡,难分上下。
D.“孤独的人群”是指在物化社会中内心仍然坚守交际“人化”的人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差钱》 《非诚勿扰》 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小题5】分析结尾处引用霍克海默话的作用。
【小题6】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洋深处的天然药橱
乔心月
在我们目光所及的任何一个地方,微生物都以它们坚韧的生命力、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多样性让科学家们惊讶万分,而人类涉足最少的极端环境——大洋深处的海沟是能够给科学家们带来更多希望的地方。
海洋中最后的未知之地——海沟是地球上最大的未被开发的生物群落聚居地。海沟环境相当独特。在距离海面超过6 000米的超深渊海区,各种极端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黑暗、高压、低温(2℃的低温虽然称不上极端温度,但却会抑制绝大多数细菌的生长)。除了恶劣的环境之外,海沟以其与外界隔离的特性,以及独特的生态群,成为了水下版本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每一条海沟都孕育出了一个适应独特生存环境的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科学家关于深海海沟有着丰富生命群落的直觉想法已经得到了证实。2013年,丹麦生态学家龙尼·格卢德及其团队公布了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挑战者深渊所获得的样本的分析结果。挑战者深渊位于西太平洋之下近11千米深处。科学家采集回来的每立方厘米淤泥中平均合有1 000万个微生物,几乎是海沟顶部淤泥中微生物数量的10倍。这些生活在终日不见天光的黑暗环境下的生物为何会繁殖得如此欣欣向荣?格卢德认为,海沟里拥有大量维持生命的营养物,海沟两边宽广而陡峭的斜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将有机物倾泻到海洋底部,滋养着在那里等待天降食物的细菌。
那些在极端黑暗、极度压力、极冷极热温度和极大毒性环境下兴旺繁衍的生物,它们独特的适应性可以用来对抗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因此有望成为我们的新型药物的。科学家在对从马里亚纳海沟不同微生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后,已经有了初步的发现。例如,深渊皮生球菌这种由日本遥控潜艇从海底获得的放线菌,可产生一种之前从未发现过的生物化学物质,有望用来对抗导致昏睡病的寄生虫。
那么,在秘鲁—智利海沟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人类未曾发现过的细菌群落呢?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海沟尚未得到充分的探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难以抵达。在从欧盟获得了950万英镑的资助之后,贾斯帕斯开始实施名为“药物海洋”的雄心勃勃的探测计划,他的合作成员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研究所和商业集团。
贾斯帕斯计划在海洋的不同深度采集样本,但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将海洋生物样本安全地带回实验室?要知道,许多海洋生物对压力变化非常敏感,它们已经适应了海水的巨大压力,只有在高压环境中才能生龙活虎地活下去,一旦离开了习惯的环境,它们在通往海面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死去。所幸,贾斯帕斯弄到了一个可模拟4 000米深海水压力的高压室,可以作为一些不那么顽强的细菌的生命支持系统,保证至少一部分生物样本能够适应海平面上的压力并存活下来。
在样本被安全带回实验室后,科学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将细菌分类隔离,并诱使它们形成更大的细菌菌落。然后,他们将逐步提取这些细菌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并利用它们合成成百上千种化合物,试验它们对抗各种病菌感染的能力。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如斑马鱼实验方法,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斑马鱼是一种用于测试新药物的极好的实验动物,从遗传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的角度来看,斑马鱼与人类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用鱼进行实验,药物的筛选不但能够快速见效,而且测试只需少量样本。
新型药物开发的最后一站,是制药公司的大规模开发。当一些大型制药公司正从抗生素领域大举撤退时,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仍在这个领域内继续打拼。
秘鲁—智利海沟只是人类向大海要药物的第一站。贾斯帕斯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太平洋深处的其他海沟进行探索,包括新西兰附近的克马德克海沟,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以及日本沿海附近的伊豆—小笠原海沟。希望科学家们运回大陆的珍贵样本能够创造医学新奇迹。数百万年来一直生活在地球极端环境中的一些微小生命,或许将给人类带来莫大的恩惠。
(选自2014年第6期《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海沟环境相当独特”,请简要概括其独特之处并指出第2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2】简要概括从海沟底部采集样本到大规模制药成功已经遇到或将要攻克的难关有哪些。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所选词语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4】你认为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精神?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奖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他们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可能对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有重大的影响。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B.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C.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D.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小题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