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五千多户增加到一万六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自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

材料三: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我国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此外,我国科技创新力量由科研人员为主向全社会拓展,开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局面。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

材料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

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资源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年相比,中韩两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互联网+”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说明我国有突出的创新实力。
C.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0:3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又被贬谪,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欧阳修内心有些压抑不住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静默的雕梁玉砌,悲叹:此际一别,何时得还?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溢满胸怀的落魄失意,正如潮水一般,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亡故,是母亲用荻草秆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日后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不是近“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明丽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专门修建个亭子,作太守闲看山水之用。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黎民苍生的喜忧。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也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而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推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小题1】请解释文章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
【小题4】本文是如何一步步展现欧阳修“醉意”的境界的?请结合文章的思路作答。
【小题5】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如何评价这种境界?请结合你生活实际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羊凹岭的人把耍杂技唤作要把戏。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厩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了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姓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羊凹岭人看要把戏,都是给一点粮食。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钢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的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地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多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
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钢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钢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这样,在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再次,春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征的政治。
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不能不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进化,其中的“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
(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也关照到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
B.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C.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高于诗境、乐境高于礼境,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D.礼乐基于人性,通过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也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礼注重秩序,乐注重活力,礼乐互相制约。
B.诗与乐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至孔子时代,礼与乐分离为诗、礼、乐,这使得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
C.礼乐充盈于人的心灵深处,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礼乐也与天地万物和谐同在,共同构建了世界的生动有节制的秩序。
D.上吉时期的“乐”包括了诗、乐、舞,它超越了礼,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则理想的政治具有艺术的表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周制被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
B.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乐则反映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
C.“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并与之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至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D.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资料于《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十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小题3】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2018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已超过200亿元,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真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这样的增长态势,与国外引进片的关系并不紧密,这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在2018年第一季度票房榜前十名中,国产电影上榜七部,且前五名均为国产电影,仅有两部好莱坞大片进入前十,而且只是取得了第八、第十的名次。将文化冲突和投资风险搁置一边,日益成熟与壮大的中国本土电影,是国外电影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随着中国电影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大量的老牌导演和少壮派导演,正在将他们的创作视角和创新理念注入到作品当中,从而也为国内的影迷带来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这些电影创作者们把注意力重新回归到电影创作本身,回归到创造优质作品这一本职工作上来。

(摘编自网易《中国已成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外片“入朝”依旧竞争激烈》)

材料二:

图1 2009年到2018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单位:亿元)及同比增速

 

图2  2012年到2018年上半年国产进口片票房贡献百分比

(摘编自《2012年一2018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数据分析》)

材料三:

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2018年五一档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前夕,在预售票房火爆的情况下,该片开映日就出现大规模退票,致使影院不得不关停退票服务。随着主管部门调查的深入,确认《后来的我们》退票存在异常。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应当如实统计电影销售收入,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目前,《后来的我们》仍在等待调查结果。9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下发《关于电影票“退改签”规定的通知》,要求各方优化“退改签”流程,充分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除了行业,中国电影在这一年里对电影人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全部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决遏制追星炒星。这一举措得到了行业内的积极响应。

(摘编自电影网《600亿!又一次证明中国电影市场没有“不可能”》)

材料四:

为什么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如下几个原因,值得我们一起探讨。首先,中国电影制作流程不够规范。好莱坞一个剧本多少页都有标准,剧本定了才会去找导演。找导演也有标准,会看导演近三年拍过的影片的票房。导演选好了,再去敲定合适的演员。其次,中国演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的一些大牌明星钱一到手,整个剧组得把他(她)哄着供着。前段时间爆出某某明星因手上擦破点皮,就闹得哭天喊地的。还有一些所谓的明星,全片一个表情。另外,国产电影编剧缺乏想象力。我们的国产电影只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停地反复咀嚼,如《齐天大圣》《封神榜》,不停地拍。就连前段时间很火的《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也都是购买的别人的版权。中国电影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中国电影人持之以恒地努力。

(摘编自爱奇艺网《浅论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我们还要多少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2009-2018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速不均,其中2018年上半年的票房收入和2017年全年相比较,就已增加177%,形势喜人。
B.2014和2017两个年份,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贡献百分比的差距较为接近,这意味着这两个年份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收入的差距也较为接近。
C.2015-2017年,虽然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不断增长,但国产片票房贡献百分比却在不断下滑,这表明在此期间国产片的竞争力不及进口片。
D.中国电影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由此可以预见,2018年全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国产片票房贡献的百分比均有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第一季度票房榜前十名中,国产电影上榜七部,国产电影日益成熟与壮大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文化冲突和投资风险的因素。
B.本土电影要想给中国影迷带来更为多样化的选择,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还需要导演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注入更多的创新理念。
C.针对《后来的我们》涉嫌票房造假,欺骗、误导观众的事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发布通知,以规范电影市场秩序。
D.国内一些大牌明星艺德缺失,还有一些所谓的明星演技平庸,中国演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是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3】中国电影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