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弯腰……突然,老太太身体一歪,瘫软在地。

从停在广场边的破中巴上,跑下来两个中年汉子,抱起老太太,手忙脚乱地按、压、掐了一阵后,急急慌慌地抬上破中巴。破中巴突突突喘着粗气向医院驶去。

医院,急救室。医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抢救。一个护士高声喊:“家属家属,去收费处缴费!”

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在收费窗口,中年汉子对护士说:“护士,我是送老太太过来的,我不是家属。我有他儿子电话。我的手机打不了,我报号码你打一下她儿子电话好吗?”

护士打完电话,往窗外一瞧,中年汉子早跑没影儿了。

三天后。小酒馆。

彭老板举杯:“任大成,来,我先敬你一杯。谢谢你把我妈送医院,救了她一条命。”又说:“我有一事不解,你为什么不用手机直接打我电话?为什么叫医院打?护士打电话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跑掉?如果不查医院监控,我都不知道是你送我妈来的医院。”

任大成说:“我的手机那时刚好出问题了,打不了。我跑掉是因为我有事要办,怕医院误会,以为我是肇事者,抓住我不放。”

彭老板说:“哦,原来是这样。你是我的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另外,欠你那八十多万工程款,我一定想办法结清给你。你等我的好消息。来,我再敬你一杯。”

这回彭老板没有食言,半个月后,他把八十多万元转到了任大成账上。任大成手下的二十多个工人师傅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虽然拖欠了两年多,但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结果。把钱款分发给工人后,任大成打算请彭老板喝一次酒表示感谢。

按响别墅门铃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爷子。

任大成疑惑地问:“请问彭老板在家吗?”

“你是说这别墅原来的主人吗?”老爷子说,“他把别墅卖给我们了,他搬走了。”

任大成很吃惊,难道彭老板为了结工钱把别墅都卖了?他拨通了彭老板的电话:“彭老板,我到你别墅找你,才知道你卖了房子,你现在位哪里?”

“我在老围租房子住。”

老围?任大成知道,老围可都是百多年前的土坯瓦房,而且是危房,没几个人在那里住。难道彭老板穷到了这种程度?任大成说了句:“我过去找你。”也不等彭老板回话,就挂断了电话。

老围路口。彭老板早已站在那里等候。

任大成说:“走,去你家看看。”

彭老板说:“看啥,想耻笑我落魄?走,喝酒去。”硬拉任大成进了旁边的小酒馆。

任大成举杯:“彭老板,今天我先敬你,我代表二十多个工人师傅敬你,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别墅都卖了,我们以后还跟着你干,你会东山再起的,别墅会再回来的!”

彭老板声音有点哽咽:“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难处。我如果不是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怎么会拖欠你们那么久……”

任大成眼睛有点湿润,又举起一杯酒:“彭老板,我以前对你有误会,以为你故意拖欠我们工资。我自罚一杯。”说着一饮而尽。

那天,在文化广场,任大成和另一个中年汉子本来是想绑架彭老板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没想到还没开始行动,老太太就突然晕倒了,他们只好把她送到医院。

否则……否则,任大成现在就不是坐在这里喝酒,而是蹲在大牢里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并非闲笔,而是为后文发生的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故事”埋下伏笔。
B.动作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如“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生动的彰显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小说中任大成和彭老板在小酒馆喝酒时,两个人推心置腹的交谈起来,通过这一情节充分地展现了二人真诚的性格特征。
D.小说通过任大成和彭老板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表现了赞美淳朴善良人性、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这一主题。
【小题2】小说在情节上环环相扣,构思巧妙。请结合小说简要梳理、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06: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释,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注解的。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的中国留学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⑾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爱,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摘自《百度文库》,略改动)

【小题1】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小题2】“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小题4】文章在第⑩段说明“爱情,更是不需要注释,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一定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外卖垃圾的危害不可小觑,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都属于塑料垃圾,大多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这些塑料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通常直接焚烧或填埋,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目前,很多外卖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使用的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源头上导致了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塑料回收渠道不畅。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均对回收塑料制品没有兴趣。此外,回收难还与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有关。
新华网《外卖垃圾渐成“围城”之势减少危害还要从源头入手》)
材料二:
三大网络外卖平台一次塑料餐具日均产生量(单位:个)

2014年至2016年我国废塑料回收情况

(数据: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每年约有800 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中国的倾倒量大约占1/3.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 年,海洋里每一条海鱼(按一条1千克来计算),就有330 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到2050 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这些海鱼自身的重量。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现在几乎所有的海洋物种的体内都有塑料污染物,包括地球上离人类最遥远的物种。这些塑料会带来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或者成为塑料微粒,积累在鱼类体内的、有致癌致畸风险的这些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体内,最终带来各种疾病。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2004 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2010 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近10 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 亿吨,建设垃圾5 亿吨。
(2017.09.18《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
材料四:
塑料制品的回收其实是一个世界难题。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加上处理中的损耗,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
在调查中,很多餐饮企业老板都表示,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虽然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因为容易渗水渗油,难以被消费者接受。除此以外,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大多也含有较高比例的不可降解塑料成分,其成本高于传统塑料餐盒,但在使用性能和环境友好型方面并无优势,既不能回收,在环境中破碎成片后反而更难处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些外卖平台也认识到了外卖垃圾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环保的行动。
2017 年4 月,饿了么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正在全国范围推广。此外,饿了么还呼吁一次性餐具环保国家标准尽快出台,从原料、生产、使用到回收,对一次性餐具进行全链条监管,让企业有法可依,真正把环保落到实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则提出了“共享餐盒”的概念,“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餐盒,比如不锈钢产品。对消费完的餐盒进行回收,消费者也不需要承担这个成本。”对于大量无人回收的发泡餐具,专家呼吁,建立起相应的补贴机制,鼓励对废弃塑料等再生资源进行回收。
(青年时报2017.09.15《激增的外卖垃圾该怎么处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B.材料二中三大网络外卖平台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日均产生量大得惊人,外卖背后带来的垃圾隐患引人深思。
C.倒入海洋的塑料会带来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体内,最终带来各种疾病。
D.材料三通过具体数字的对比,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如果不处理,将会毁灭下一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由于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和塑料回收渠道不畅等因素,塑料垃圾回收难。
B.从材料二中我国废塑料回收情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塑料垃圾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
C.现在,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开始倾倒入海洋,从而导致塑料的重量超过海鱼自身的重量。
D.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这是我国外卖使用塑料餐盒过多的主要原因。
E. 市场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因含有较高比例的可降解塑料成分,其成本高于传统塑料餐盒,不宜推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降低外卖垃圾的危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里红妆

赵淑萍

闹铃响了,他醒来,听到了窗外的雨声。这一刻,他感到无端的疲倦,就想着在温暖的被窝里再躺一会儿。但他终究还是起床了。“生意没有也没关系,就去店里看书吧。”他对自己说。

他准时赶到书店,开了门。店门上“十里红妆”四个字很醒目,也很落寞。记得,开这家实体书店已经被批了一通,取这个店名,更是遭数落。“既不是婚嫁喜铺,也不是家具店,书店叫什么‘十里红妆’?”可不管亲友怎么说,他毅然开了这店,取了这名。

他烧了点水,抹了抹枭椅,然后埋头看起书来。突然,他听到门口有声音,心里一喜:“今天这么早有光顾了?”

一位丈夫,扶着妻子进来。那是个准妈妈,看隆起的肚子,估摸着有五个月身孕了。“你就安心在这里,我中午来接你。”丈夫说。“哈,原来是把妻子‘寄存’在我这里了。”他窃笑了一声。

整个上午,他埋头看书,那孕妇也埋头看书。中午时分,丈夫来接妻子了。妻子好像对这优雅、静谧的环境恋恋不舍。生意一如既往的冷清,寥寥几人,看书的多,买书的少。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准妈妈又来了。这次,她带够了钱,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丈夫来接她了,一手拎着书,一手扶着她,喜滋滋的。八成是准妈妈带来了喜气,书店渐渐地热闹起来。双休日,还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有了人,他就开心。虽然,书卖得还是不多。有时,他也和读者攀谈。“浩哥,是你吗?原来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一天,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人,看到他惊呼起来。“浩哥,当年你朗诵食指的诗《相信未来》,那声音,我至今还记得。”确认后,那人又说。后来,就有人撺说朗诵一首吧,他不好推却,就朗诵起来。大家痴痴地听,外面经过的人也进来了。

现在,他的书店经常有读书分享活动和朗读活动。老人、孩子很多,偶尔还有孕妇光顾。

这不,又一位孕妇挺着个硕大的肚子来了,搀扶她的,应该是她母亲吧。母亲的嗓门很大:“还好,还好,终于到了。再不来就来不及了。”他一听,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我怎么这么笨,准妈妈是来讨彩头了。”

想起多年前,他做一档节目,去采访一家名叫“十里红妆”的博物馆。十里红妆,那是宁绍台一带的婚俗,女儿出嫁,娘家陪嫁的妆奁,大到千工床,小到各式生活用具,一应僎全。出嫁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目的是让女儿风风光光进入夫家,自然也希望她衣食无忧。谁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的爱,深沉而绵远。当时,还是准爸爸的他,望着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物件,被深深打动了。后来,他涉足商海,赚了不少钱,生意正兴隆时,他却退出商海开起了书店。个中原因,亲友们有过种种猜测。也许,赚够了钱,从此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②也许,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读书人,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想着“回归”。开这家实体书店时,他正为店名犯愁呢。突然,花朵一样的女儿从他面前飘过,他想起了那次采访。“十里红妆,花开富贵,书香传家。”于是,他定下了名字。

没准儿,孕妇肚子里的那个孩子是女孩。他有预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对雨声和主人公状态、心理的描写情景结合,写出了当时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暗示了书店不景气的生意。
B.小说中准妈妈被丈夫“寄存”到书店后,喜欢上了那里优雅静谧的环境找到了喜爱的书籍,后来购买了好几本,随后书店渐渐热闹起来。
C.“他”电台主持人的身份被发现,且在众人撺掇下朗诵的诗让听众痴迷,这样写不仅揭示了他不同寻常的身份和才华,也暗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
D.“还好,还好,终于到了。再不来就来不及了”写出了孕妇和母亲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她们热衷于参加“十里红妆”书店所举办的读书分享、朗读活动。
【小题2】小说中的“他”若改为“我”,这两种人称有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3】主人公因将书店取名为“十里红妆”而被数落你认同这个书店名称吗?请结合作品分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