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4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布了题为“中国无法承受的代价——烟草流行给中国造成的健康、经济和社会损失”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消费世界上44%的卷烟。报告强调,如果不采取行动大幅降低吸烟率,烟草相关疾病在未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据预测,到2030年,因烟草年死亡人数将从目前的每年100万人增至每年200万人。按此趋势,本世纪中国将有2亿多人因烟草死亡。
针对烟草使用的不利影响,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控烟条例或禁烟暂行规定,但效果甚微。有观点认为,控烟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源头治理。但是,让烟草企业、烟草专卖店关门大吉,一来影响财政税收,二来影响一大批人的饭碗。烟草税收是中国财政收入的之一。
许多专家认为,立法是有效控烟的一大手段。胡鞍钢表示,“全面控烟”应是控需求和控供给双管齐下的控烟战略。郝福满建议:“提高烟草税是减少烟草使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也为健康和其他基本项目带来大量收入,并最终惠及全人类。”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我国在校初中生吸烟率达6.9%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
材料三:
浙江杭州的烟民们恐怕都在关注着当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修改。因为它拟删除此前征求意见稿中受到外界褒扬的“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全面禁烟”措辞,允许室内设置吸烟区。
结合现实看,杭州的“反向”操作,未必不是当前控烟现状的一个真实注脚。尽管近几年,已有更多的城市出台了相关控烟法规,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的执行也较之过去有所进步,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控烟形势仍难以取得压倒性胜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仍处于僵持阶段。一个标志性表现,便是全国性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已经修订了3年多,至今仍未出台。这种控烟现状下,一些地方的控烟立场出现“反复”甚至“开倒车”,或许就是大概率了。
(摘编自《允许时内设吸烟区再证控烟“不进则退”》)
材料四:
2009年、2015年两次大幅提高税收导致的烟草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各地陆续出台严格的控烟条例,仍无法阻挡我国烟民的增加。除了烟草价格上涨赶不上支付能力上涨,文化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烟草绝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从清代鼻烟壶成为达官贵人、纨绔子弟争奇斗胜、炫耀身份的奢侈品,到如今人们仍习惯拿出“中华”招待客人,“烟”跟更多“象征”联系在了一起,融入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甚至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有时,香烟还成了社交符号和身份标识的载体。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香烟社交”在农村地区影响较大,吸烟者更容易通过香烟来构建香烟社交圈实现其社会阶层的认同。
(摘编自《吸烟,正成为“穷人”的嗜好》)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初中生吸烟率为6.9%,多数学生尝试吸烟的行为是发生在13岁之前。
B.社会人群吸烟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低估。调查期间,54.5%的吸烟学生看到过有人吸烟,13.3%的学生几乎每天在学校见到教师吸烟。
C.调查期间80.5%的吸烟学生买烟时未因不满18岁而被拒绝,64.3%的吸烟学生可以再学校周边买到卷烟,我国对向未成年卖烟行为的监管有待加强。
D.调查期间72.9%的学生在家、室内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中暴露于二手烟之中,这对学生有不利影响,要加强监测和干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流行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本世纪中国会有2亿多人因烟草死亡。
B.烟草税收是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如果全面禁烟,会影响财政税收和一大批人的饭碗,因此不会全面禁烟。
C.全国性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已经修订了3年多,至今仍未出台,表明当前的控烟形势仍难以取得压倒性胜利。
D.在中国,香烟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还是社交符号和身份标识的载体,目前,“香烟社交”对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小题3】在我国,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控烟?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08:4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民是个普世的概念

⑴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公民?因为他或她,不能当臣民,也不能做“顺民”。

⑵在中国,“公民”意识的缺位,来自沿袭千百年的臣民、顺民、子民观念。辛亥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子民”到“国民”的进步;然后又从“国民”改入“人民”的行列,一圈圈转磨,却滋生出更多的顺民、愚民甚至于“文革”暴民。虽然“公民”一词自建国始已进入国家宪法,却始终没有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这一步看似近在咫尺,历经近一个世纪仍然步履艰难。

⑶翻开“五四”的页面,一批文化精英钱玄同、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凭借独立思考之理性精神,勇于探索社会出路之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挽救国家危亡的行动中。当时无论是工商界的罢市罢工,还是各个阶层的抵制日货行动,甚至是底层劳动者抗击自身卑微地位的斗争,整个社会都在试图寻求“独立人格”与“个性解放”。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以青年知识精英为首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责任等意识,实际已悄然在社会肌理中生根发芽,“公民社会”的雏形开始具备。从这个层面来说,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实质正脱胎于“五四”。

⑷然而,由于战乱、运动、传统惯性等种种原因,中国的公民社会一直不发达,一直不足以影响政府决策,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一直没有完成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根本转换。近几年,“五四”所倡导的公民精神终于获得了成长的机会。2007年,政治学者俞可平以一句常识性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名震四海;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阐述中国市场上国营、民营、外资三股力量在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对公民社会成长产生的积极作用;乙肝病毒携带者雷闯,因为“反乙肝歧视”,当选为“2009年度中国十大法制人物”……

⑸是的,他们都是公民。作为公民,地位有高下,名气有大小,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是相同的。我很佩服两位中国公民:韩寒与郝劲松。作家韩寒积极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其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智慧的言说和理性的态度,树立了一个公民样板,“公民韩寒”成为一个蕴含着青春和寄托了希望的流行称谓。作为法律工作者,公民郝劲松挥舞“法律斧头”,以“不服从”的劲头,勇敢地站出来,依法理性维权,成为一个“勇于用法护法的公民”表率。一位网友说:“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对民意的谦卑,正是公民社会一个获得理性光照的公民的高贵举止。”

⑹公民要“说话”。公民表达是为了公共利益。作家鄢烈山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公民写作”,说“首先得把自己当成公民,表达是最基本的权利”;摄影师卢广用照片“说话”,以《关注中国污染》的专题摄影呼吁政府与民众保护环境;中国绿眼睛保护组织,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为使命,用眼睛“说话”。2009年广东番禺“反垃圾焚烧行动”被视为公民用行动“说话”、理性维权、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本。这一事件最终获得了多赢的局面:居民保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公众增强了社区意识和环保意识,媒体坚守了新闻操守,政府学会了协商与对话,体现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空间和潜力,也表明中国公民社会在各种进步力量的合力作用下促成并逐渐成长起来。

⑺公民是人,公民的生存生活环境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应该是尊重公民权利、公民自我做主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而“身体维权”,则是2009年公民在尊严遭践踏、利益被侵害的时候,公民以一己之力绝地反击的一曲悲歌。无论是工人张海超被逼无奈开胸验肺,最终推动了职业病相关法规改良;还是司机孙中界为尊严一怒断指表清白,揭开上海钓鱼案黑幕,无不显示公民维护个人尊严和权利付出的高昂代价,以及当下中国社会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之间的距离。

⑻公民权利是国家的底盘,而“公民”本身更是一个普世的概念。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国际新闻: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首位变性人阿曼达·辛普森为商务部工业安全局高级技术顾问。是啊,变性人也是人,也是公民,也有平等参政的权利。公民社会,哪有那么多的身份禁锢呢。

【小题1】第⑵段中的“这一步”是指___。
【小题2】对文中各段列举的事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⑷段,“民主是个好东西”能名震四海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公民精神。
B.第⑸段,韩寒与郝劲松的言与行代表了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C.第⑹段几则事例表明,公民用不同形式“说话”,切身利益必定能得到保障。
D.第⑺段,“身体维权”虽是悲歌,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E.第⑻段“变性人”事例表明中国在对“公民”的认识上与美国存在差距。
【小题3】本文在列举的人名前都冠上人物身份的用意是___。
【小题4】联系全文,概述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轨迹。(100字左右)
【小题5】结合第⑶段加点词的理解,从《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举例评析蔡元培先生人格或办学上体现的公民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评传结合,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其个人不幸,衬托出陈寅恪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病痛顽强坚韧的意志,突出了其为学问付出一生的主题。
C.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对双眼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学者形象:治学专注,不畏病痛,离别之际对学术与生命充满留恋。
E. 病中的陈寅恪亲自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说明陈寅恪在治学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与学术密不可分。
【小题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结合全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述哪几件事写出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6分)
【小题4】陈寅恪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在国学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傅斯年曾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请结合文本谈谈陈寅恪能在学问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爱不觉天涯远
她从小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然而十五岁那年父亲在一场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幸福到此戛然而止,她从此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
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的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样的刺了个遍。
生日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上市场买东西,说要热热闹闹得给她庆祝一番,并叮嘱她放学后把要好的同学都请到家里来。晚上,她独自回来,看到家里流光溢彩,桌子上摆着生日蛋糕,插着十六支蜡烛。
她刚一进门,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纷纷往她手里塞礼物,祝贺她生日快乐。母亲在旁边兴奋地介绍,母亲问:“怎么没带同学回来?”
她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没有爸爸在的生日,我不快乐!”就把手里的礼物通通摔到地上,留下不知所措的母亲和一屋子尴尬的人,头也不回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
晚上,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她在父母的房门口站住,房里的灯还亮着,母亲背对着她,肩膀剧烈的抖动着,这是父亲离世后,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她也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的肩膀竟是如此瘦削。她默默地站了一会,终于走进去,轻轻地揽住了母亲的肩头。
第二天,她起床时发现床头放着一张字条:“娇娇,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娘俩儿在一起要快乐地活着,他才会开心。有爱不觉天涯远,哪怕是在两个世界。”
高三那年,母亲失业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登上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叫卖水果。
有一次,她走过一个路口,正好看到母亲的单轮车停在那里,有个人在挑苹果的颜色不好,价格太贵,母亲谦卑地陪着笑脸,不住地说好话,那人还是不依不饶,称完了非要再添上两个。
母亲急了,正争执的时候突然有人喊:“城管来了!”母亲已经钱也不要了,骑上三轮车就跑。那条街正在挖暖气管道,母亲没留神,三轮车便歪进了旁边的沟里,她看见母亲麻利地爬起来,扶正三轮车,也顾不上捡掉在地上的苹果,继续蹬着车往前飞奔。
她跑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的背影飞快的消失在街角,她突然蹲在地上,泪水再也忍不住的流下来。
母亲艰难地供她读完了大学。她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要出国深造。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把该叮嘱的都叮嘱了一遍。
她依着母亲,一直沉默,到开口说话时,已是泪眼婆娑:“妈,我走了,你怎么办?”母亲笑着说:“傻丫头,有爱不觉天涯远,你就是去了火星,也跟妈妈眼前一样。”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
学成归来,已是三年之后。她凭着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大公司高薪录用,还买了复式楼房。
有一天夜里,她听见母亲一直咳嗽,就起来去看,母亲却闭着眼睛,好像睡熟了。第二天,母亲说想家了,要回去,她急了,说:“你要回哪儿去?这就是咱们的家啊!”母亲执意要回,她无奈,只好送母亲回去。母亲回家后一直咳嗽,最后竟咳出血来。送母亲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医生埋怨她:“怎么这么晚才送来?”
“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她一遍遍地问自己。9月的阳光灿烂耀眼,可是她的世界却失去了颜色。
一个月后,母亲静静地去了。最后的时刻,母亲抓着她的手,嘴唇翕动。她俯身上前,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乖……不怕……有爱……不觉天涯远……”
有爱不觉天涯远!她跪在母亲床前,泪如雨下。
【小题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看到母亲“和别人谈笑自如”,她的内心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这表明,她认为母亲对自己心爱的父亲没有真感情。
B.“她”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消失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泪水里面都是对母亲艰难打拼生活的心疼,也有对母亲无尽的内疚。
C.孩子生日那天晚上,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着哭泣,是因为不想吵到孩子,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
D.“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此处的细节描写非常巧妙,通过写手的颤抖,写出了母亲表面上装得很轻松,内心却充满了不舍与牵挂。
【小题2】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菱草
王忠范
①菱草,是青石岭林区中并不多见的一种草。这草长得秀气好看,就是被秋霜冬雪冻死了也不改变那绿的颜色,所以,有人叫它爱情草。
②我还很年轻时,住在广播电台的单身宿舍里,那盏桔黄色的台灯陪我读书,没有选择而且贪婪地阅读。那夜朋友徐志军来了,他宣布有了女朋友,还朗诵他的新作《菱草》:扎根的菱草摇动目光和一块天空/从此我是诗人诗比草多/风风雨雨生长着绿茵茵的日子/喷吐的清香总像有话要说……手捧徐志军火热的诗行,祝福他,也想象着菱草和爱情,如入梦境。
③那时候我没有爱情,生活就是采访的录音机、墙上该死的差错率,灯下孤独的苦读,还有勾我上瘾的烟酒。迷惘的自身加上忙乱的环境,就使我时而想起菱草和朋友的诗,好像也有和风刮进心灵。于是我开始写诗,感动自己,掏挖自己,跟自己漫无边际地交流。我曾暗问自己:这就是你的青春岁月吗?
④时间急匆匆地走去,时间也变化着一切,我有了家,便常跟妻子讲菱草,还说要去认识菱草并且采回家来。美丽的妻子多情地抿嘴一笑:“我懂呀!”可还没结婚的徐志军突遭车祸,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他告诉我一句话:“去林城看看我的女友。”
⑤花开花落,又是几度春秋。
⑥我终于有了去林城的机会,那是做同期声的现场报道。坐火车,换乘汽车,日夜兼程。负责接待的正是徐志军的女友,她虽在笑着,但我分明发现她的眼角爬出了忧伤的皱纹,她陪我们看白桦山,看青石泉,看卧牛湖,她一天一天地讲解着林区。那日黄昏,两山夹峙处的夕阳如血。忽然间,一片草扑进眼帘,香味袭人。她深情地告诉大家:这就是菱草。
⑦我停下脚步,别有心情地观赏连做梦都想见到的菱草。这草不高,都是菱形的叶子,尖尖的,嫩嫩的,纤细、柔润、精致,绿得一尘不染。像肖洛霍夫笔下的草,那草尖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属一样的光亮;也像莫泊桑描绘的那样,草叶含有恬淡的幽情,在微风中悄悄暗动轻响。而不可抑制的馥郁,扑人抓心,真的能弄乱你的心事,徐志军走了,他的《菱草》还活着,他的女友依然单身,是因为爱吗?青山无语,四野静静。
⑧下山了,谁都没说什么,尽管下坡路很容易走。
⑨转过年的春天,徐志军的女友送来一盆菱草,我和妻子陪她去郊外看徐志军,阳光暖暖的,蓝天上飘着白云。我们在墓前站了很久,她说:“志军,我走了!”仅此一句,我们都有流泪的感觉。她去了遥远的地方,从此杳无音讯。
⑩这夜下雨,湿淋淋的风从窗缝挤进来掀拂那盆菱草,顷刻香动满屋。我想起《菱草》的结尾:山风离开以后/菱草只是一个梦了/可我的一滴泪忘在了草根上……
(《羊城晚报》 2014年07月22日)
【小题1】菱草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4分)
【小题2】作者笔下的菱草有何特点?作者在描写菱草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
【小题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到一片片的冷风钻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中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中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在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 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