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不过,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不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特定范畴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特定范畴,不管它们多么有弹性,都有可能因为经典化而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从而失去它的现代特征。在风格矩阵中,对任何风格的界定都建立在与其他风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风格数量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界定越难。要在中华美学风格矩阵中做鉴定,就需要高度发达的识别力和感受力。

(摘编自彭锋《中华美学是丰富又开放的美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B.“日本美学”很容易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来进行描绘概括。
C.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来说,中华文明延续的时间最长,其历史没有中断过。
D.对于欧洲现代美学,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界定,就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中华美学丰富又开放的特点。
B.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地域差异、思想形成等论证中华美学审美范畴的丰富性。
C.对风格矩阵的解说是为了论证美学的现代特征会因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失去。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举了“日本美学”词条和《二十四诗品》的例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美学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我们对中华美学难以用一组概念来概括。
B.地域、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造就的中华美学的审美风格相同。
C.对欧洲现代美学界定的核心概念虽源于欧洲,其渊源却都可从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
D.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主要是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而不在于它的组成范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3 08:4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没有店员的“无人便利店”正引发关注,其特征在于运用防盗脸部识别系统和智能手机结算等最新科技,控制劳务费等运营成本。“北京居然之家”7月下旬在北京开设了无人便利店,入口的摄像头确认来客与事先注册的头像照片是否一致,商品都贴有IC标识,放到收银台上就能自动进行计算。支付使用智能手机结算服务。如果携带有未付款商品,出口就不会打开。
“缤果盒子”去年8月开设首家门店,目前在上海等地已有约80家店铺。缤果盒子是由工厂量产的建材在现场组装而成的集装箱式店铺,因而还可以进行地点移动,感觉近似于人走进自动售货机亲手挑选商品。运营公司首席执行官强调,能在任何有空地的区域设置,不仅节约了劳务费,还降低了店铺租金,运营成本是普通便利店的15%以下。据称,该项目计划扩大至5000家店。
无人便利店为何受到如此青睐?未来标准商品将会逐渐无人化,效率高成本低,传统便利店将逐渐快餐化,零售业的服务会越来越简洁。这是零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传统便利店相比,无人便利店相当于现在的自动柜员机,离消费者更近,一般在不到5分钟距离的地方,但购物体验却比自动柜员机更好。因此未来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很有可能不再是由物流行业来完成,而是由无人便利店来完成。
(2017年9月14日《中原经济网》)
材料二: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最近一段时间,无人便利店越来越热,继欧尚、大润发之后,沃尔玛也推出了自助杂货售卖亭,北京居然之家也不甘落后。无人便利店的风潮正呼啸而来。然而,无人便利店要想真的“火”起来,就得先去“虚火”,无人便利店看似火爆的背后却隐患重重。
首先,无人便利店有设计缺陷。以近日关闭的缤果盒子为例,便利店室内即使设有空调,内部温度也达到了40°C,售卖的巧克力和糖霜均已融化。这样的条件下,怎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呢?
其次,无人便利店存在着技术漏洞。曾有体验者表示,缤果盒子离店检测区的识别功能欠佳,不能准确识别未付款商品,不利于防盗;怡食盒子的顾客如果在付款前放弃了已选好的商品,则必须把商品放回货架上、清空收款台上的检测区方能离开;亚马逊无人便利店在店内人数超过20位或顾客拿取特定商品货架上的商品过快时,跟踪设备便不能准确识别,仍要靠人工帮助。
顾客的消费习惯等问题也不得不提。改变消费习惯不是一日之功。无人便利店理论上选址要贴近社区,老中青三代均可使用。但实际上,老年人一般不会在无人店铺消费。此外,无人便利店的前期开发、后期维护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是否能产出大于投入还是个未知数。
无人便利店要想真的“火”起来,以上几个“坎儿”是必须要面对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给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便利店出现的背景是脸部识别系统和智能手机结算等新科技的普及,目的是控制劳务费等运营成本。
B.缤果盒子于2016年8月在上海开设了首家全自助便利店,到2017年6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便利店。
C.零售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标准商品的无人化,服务趋向于越来越简洁,这是无人便利店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D.天猫超市的结算流程并不复杂,注册用户扫码刷脸进店后自由选取商品,对价格满意即可自动结算出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便利店可以在离消费者更近的空地设置,不仅节约劳务费,还降低了店铺租金,运营成本是普通便利店的15%以下。
B.无人便利店的购物体验比自动柜员机更好,未来电商对商品的配送将不再由物流行业来完成,而是由无人便利店来完成。
C.无人便利店无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则当下的火爆背后面临着巨大危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D.材料一介绍了当下受关注的无人便利店的运营情况;材料三则冷静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对从业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小题3】从材料来看,当下无人便利店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
/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
/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
/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
/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氳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江西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D.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江西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能对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全方位的熏陶。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E. 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阋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
B.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C.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D.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
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迎春

王鼎钧

   ①感恩节后,圣诞节前,自然美东地区总要降雪。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千林黄叶收拾干净,把千家万户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出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把汽车换上雪胎,也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注入了一腔冬愁。
②我已三十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的兴奋,而兴奋终于压倒忧郁,来此后见到的第一场雪不大,地面浅如敷粉,恰可把人迹印上石板路。第二场雪十分壮观,雪花如帘如幕在窗外深垂,整天整夜不曾撤除,夜色中雪帘的反光射入玻璃窗,在室内墙上跳动,使那幅“美国双语教学分布图”突出墙面。如果我是二十岁,我愿意凭窗而坐,从柔和而神秘的微光里看少女的红唇。但我五十五岁,梦游症已治而愈,斗室内一无所有,只有一缕诗魂若隐若现,渐淡渐远。
③第一天,起身看静止的雪。不,是静止的大地,静止的世界,看雪神新绘的世界地图,看它简化一切线条,遮住一切颜色的大手笔。由此到地平,不知千里万里,极东极西,只有风 起雪飞,茫茫如烟如雾.在故乡,人们说雪是上天给小麦送来的棉被,在这里,雪简直就是天神给大地缝制的新制服。地天相连,苍茫一片。记得来美时曾在云絮中飞行,记得云层如新犁过的春亩,记得子空在我脚下,而我确信那是万里积雪。而现在,在高楼公寓中看雪,却疑那都是云,此身漂浮太空,太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一失足即是永远的降落,降落降落降落,在空气摩擦中一身的原子分子七零八落。
④但是在我的视界内有一架铁塔,孤零零的铁塔,顶天立地的铁塔,全身彼挂着硬冰,临风呼啸,屹立不摇。雪只能替它涂上颜色,不能抹掉它的形状。这样的建构必定是在坚固的地面上经营根基,深深地,紧紧地抓住大地,它好像是大地竖立的一个信物,誓言世上所右的不 只是冰雪,宣称雪外有物比雪更真实也更永久。
⑤雪地上裸立的铁塔使我想起一棵树.一棵百年大树。传说中有这么一棵树,在一家酒店门外,在大雪中挺立,行人走到树下就可以闻到酒香,就不会冻死,我们曾拼命找这棵树,我,跟那些在风雪中佝偻而前的伙伴。那是在千山万水之外,另一个冰雪世界。那也是浩浩荡荡的大雪,混混沌沌的大雪,没有方向,没有距离,而我们一直行走。我们须眉皆冰,自己也奇怪自己还能走下去,走,只是为了一个传说:站着不走就要化成冰柱。一线狼藉的脚印,风过处 立即被掩没,如同我们根本没有移动位置,只在原地踏步,不论脚印多深。如果我们倒下,也会消失,不论我们的躯干有多大。如果我们站住,凝固,也是一样,不问那血肉化成的冰柱多高。可是,据说,那棵百年大树永不被雪埋没,那家酒店也是,永远放溢着酒香。我们一直走,一直找到那香冽的酒气。
⑥这样的卞雪下过几场,到三月,风就从一把利刃变成一片擦脸的软纸了。树在迫害快要结束时才露出受害的样子,挣扎向上,疏枝萧条,青里泛红,这是生命的讯息。天边密林里, 树以它们自己才能听得见的声音喧哗呼号。春树年年绿绿,寻常见惯,只是那股气势,使我觉得随时足以酿成意外。林边林梢有鸟,各种各类。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
⑦天复一天,直到枝头结出小苞来,红红的,鼓故的,如初生的腊梅,外面也裏着一层蜡衣。这时,气象台仍然不断警告还要降雪,但是葆蕾不顾一切地涨大,这年的最后一场雪真地下起来,它仍然凌厉。但是攻不破靖封的小小堡垒,树叶在襁褓里生长,等待,紧紧卷成一团。然后,有一天,在艳阳高照下,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我在树下呆望良久,这些树这么性急!这么勇敢!春尚未至,先伸出头来迎接,争先恐后,抢着在盛夏之前长好一树浓荫。
⑧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

(选自《风雪阴晴:王鼎韵散文精品选》,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对西北风的描写.采用拟人手法,描写降雪之前林木的变化、人们所做的准备工作.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冬雪到来的期待。
B.文中“但我五+五岁” 一句,恰当地描绘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态:虽然年岁已大,年青时的梦想不再.但是面对冬雪,诗情依旧活跃。
C.文章第③段中作者由眼前静止的雪想到了故乡的雪,想到了来美国时在飞机上所见的云,以云写雪,以雪写云,虚实结合,想像丰富。
D.“春树年年绿绿,寻常见惯,只是那股气势,使我觉得随时足以酿成意外”句,借春树表达生命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变化的感悟。
E.文末“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拿故”一句,韵味深长,它不仅使读者感受他对诗情渐远的遗憾,也让人体会到他对生命的感悟。
【小题2】文中的“树”蕴含着怎样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小题3】文中说铁塔“好像是大地竖立的一个信物,誓言世上所有的不只是冰雪,宣称雪外有物比雪更真实也更永久”,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 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 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
个。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地扇过他几个耳光。我要割掉他的耳朵。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
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舀”“摁”“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 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
B.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
C.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D.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小题2】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