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不过,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不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特定范畴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特定范畴,不管它们多么有弹性,都有可能因为经典化而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从而失去它的现代特征。在风格矩阵中,对任何风格的界定都建立在与其他风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风格数量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界定越难。要在中华美学风格矩阵中做鉴定,就需要高度发达的识别力和感受力。
(摘编自彭锋《中华美学是丰富又开放的美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
B.“日本美学”很容易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来进行描绘概括。 |
C.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来说,中华文明延续的时间最长,其历史没有中断过。 |
D.对于欧洲现代美学,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界定,就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概念。 |
A.文章以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中华美学丰富又开放的特点。 |
B.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地域差异、思想形成等论证中华美学审美范畴的丰富性。 |
C.对风格矩阵的解说是为了论证美学的现代特征会因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失去。 |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举了“日本美学”词条和《二十四诗品》的例子。 |
A.因为中华美学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我们对中华美学难以用一组概念来概括。 |
B.地域、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造就的中华美学的审美风格相同。 |
C.对欧洲现代美学界定的核心概念虽源于欧洲,其渊源却都可从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 |
D.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主要是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而不在于它的组成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