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史料出发。与传统儒家哲学研究有所不同,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过去研究儒家哲学,史料范围一般是《周易》经传、四书系统以及历代哲学家文集等。研究儒家生态哲学。史料范围必须扩展到《尚书》《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周礼》《仪礼》《札记》、二十四史等。两汉时期除董仲舒、王充外还需扩展到郑玄经学,何休《春秋》公羊学、《白虎通》等。对于宋明时期哲学家如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王夫之等,则须从生态的视角作出新的理解。例如,朱熹的“豁然贯通”过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神秘主义直觉,但是现在放在生态视角下去理解,它就是对人与自然、物理与人心的联系性的领悟。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受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后者对中国哲学具有“预言”性,即采用哪种西方哲学作为方法论,哪种西方哲学的结论就会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发现”。采用生态范式的研究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使得儒家生态哲学具有“中国”特点,与当代西方生态哲学开展深度对话,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难题。为此,须采取“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两种新方法。
“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的目标是显示概念、命题或思想在原语境状态下的意义,从而回归到儒家哲学本身,即从根源出发,确立儒家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要求尽量摆脱各种方法论框架的影响。以呈现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凸显儒家生态哲学的特点,为建立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基础。迄今为止,中国哲学研究大体是笛卡尔以后主客对立的思维框架。生态哲学研究应把材料置于固有的语境之下进行理解。以朱熹生态哲学为例来说,可采用这样的步骤逐步还原其原貌:由哲学至理学(狭义的)、由理学至道学(包括心学)、由道学至经学、由经学至儒学,这样可以不失其特点地展示诸子哲学的内容。前述“豁然贯通”就是语境还原的结论。
诠释学在西方一直存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认为“理解”也是“对话”,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真理即产生于这一融合过程。诠释学对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视界的移置融合”。古人有生态体会,但其关注的重心或者说他们的“视界”并不一定就在生态。孟子以牛山之木容易被毁来说明人心善性培养的不易,他的“视界”在性善论。可是,他借用的例子表明他对于林木的生态性生长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视界”离开性善论,而注视于生态论,从而发现孟子的生态思想。这便是视界的移置融合。
(摘编自乔清举《儒家生态学的史料与研究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儒家哲学与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内容有交叉重复,但后者派生出生态理论。 |
B.相同的研究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哲学作为方法论,就会得到不同的哲学结论。 |
C.选择何种方法论与西方生态哲学完成深度对话,仍是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难题。 |
D.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视界融合”,把“理解”等同于“对话”。 |
A.儒家生态哲学主要采取“语境还原法”和“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研究相关史料。 |
B.文中用朱熹生态哲学为例论证生态还原法,即把哲学概念还原到儒学语境下的本义。 |
C.作者以孟子牛山之木容易被毁证明孟子当时虽然有生态体会,但其视界不在于生态。 |
D.文章首段界定儒家生态哲学的史料范围,然后用总分结构,分别论述两种研究方法。 |
A.以生态视角观照儒家哲学,有助于我们对哲学先贤的一些观点产生新的理解。 |
B.如果儒家生态哲学不能摆脱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那么它就得不出合理的结论。 |
C.由于受特定方法论的影响,很多哲学概念、命题或思想已全然失去了原语境意义。 |
D.“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属于西方哲学方法论,不适合儒家生态哲学研究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