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史料出发。与传统儒家哲学研究有所不同,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过去研究儒家哲学,史料范围一般是《周易》经传、四书系统以及历代哲学家文集等。研究儒家生态哲学。史料范围必须扩展到《尚书》《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周礼》《仪礼》《札记》、二十四史等。两汉时期除董仲舒、王充外还需扩展到郑玄经学,何休《春秋》公羊学、《白虎通》等。对于宋明时期哲学家如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王夫之等,则须从生态的视角作出新的理解。例如,朱熹的“豁然贯通”过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神秘主义直觉,但是现在放在生态视角下去理解,它就是对人与自然、物理与人心的联系性的领悟。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受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后者对中国哲学具有“预言”性,即采用哪种西方哲学作为方法论,哪种西方哲学的结论就会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发现”。采用生态范式的研究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使得儒家生态哲学具有“中国”特点,与当代西方生态哲学开展深度对话,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难题。为此,须采取“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两种新方法。

“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的目标是显示概念、命题或思想在原语境状态下的意义,从而回归到儒家哲学本身,即从根源出发,确立儒家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要求尽量摆脱各种方法论框架的影响。以呈现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凸显儒家生态哲学的特点,为建立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基础。迄今为止,中国哲学研究大体是笛卡尔以后主客对立的思维框架。生态哲学研究应把材料置于固有的语境之下进行理解。以朱熹生态哲学为例来说,可采用这样的步骤逐步还原其原貌:由哲学至理学(狭义的)、由理学至道学(包括心学)、由道学至经学、由经学至儒学,这样可以不失其特点地展示诸子哲学的内容。前述“豁然贯通”就是语境还原的结论。

诠释学在西方一直存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认为“理解”也是“对话”,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真理即产生于这一融合过程。诠释学对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视界的移置融合”。古人有生态体会,但其关注的重心或者说他们的“视界”并不一定就在生态。孟子以牛山之木容易被毁来说明人心善性培养的不易,他的“视界”在性善论。可是,他借用的例子表明他对于林木的生态性生长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视界”离开性善论,而注视于生态论,从而发现孟子的生态思想。这便是视界的移置融合。

(摘编自乔清举《儒家生态学的史料与研究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儒家哲学与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内容有交叉重复,但后者派生出生态理论。
B.相同的研究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哲学作为方法论,就会得到不同的哲学结论。
C.选择何种方法论与西方生态哲学完成深度对话,仍是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难题。
D.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视界融合”,把“理解”等同于“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生态哲学主要采取“语境还原法”和“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研究相关史料。
B.文中用朱熹生态哲学为例论证生态还原法,即把哲学概念还原到儒学语境下的本义。
C.作者以孟子牛山之木容易被毁证明孟子当时虽然有生态体会,但其视界不在于生态。
D.文章首段界定儒家生态哲学的史料范围,然后用总分结构,分别论述两种研究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视角观照儒家哲学,有助于我们对哲学先贤的一些观点产生新的理解。
B.如果儒家生态哲学不能摆脱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那么它就得不出合理的结论。
C.由于受特定方法论的影响,很多哲学概念、命题或思想已全然失去了原语境意义。
D.“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属于西方哲学方法论,不适合儒家生态哲学研究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04:1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C.亚文化族群常常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纺 车
张拓芜
夏夜的梦是恬适的。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代她就一只手牵着线,一只手摇着纺车,把少女摇成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弯。纺车是母亲的嫁妆,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摇醒。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看出去,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戏一样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地望着这间古老、幽暗的卧房。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着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呢!
“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呢!”
奶奶说她当年也常受她婆婆的唠叨。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能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但是母亲不是这种型的。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了。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绷起空心轮子的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儿的铁轴子已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儿。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累的时候只能用衣袖子擦眼睛。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穿着那套洗得发白、磨得发光的蓝裤褂。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起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我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母亲去世时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想起母亲的慈颜,不能自已。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恬适的” ,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
B.文中“绷起空心轮子……细得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
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与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而又懦弱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2018年6月19日开始,(甲),网络游戏带来的“数字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如何防止游戏参与者从“着迷”走向“沉迷”,是破解这一公共卫生课题的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扭转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然而,市场如马,脱缰则野,游戏市场的乱象仅靠市场自我调节难以消除,必须善用法律与制度。比如加强源头评估与管控,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强化监管,创新手段。这既是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也与其成长环境。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不如一点一滴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中为孩子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从而摆脱“数字健康”问题,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成瘾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B.游戏成瘾正式宣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
C.“数字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世界“数字健康”问题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燃眉之急  休戚相关  洪水猛兽  耳濡目染
B.当务之急  息息相关  洪水猛兽  潜移默化
C.当务之急  休戚相关  毒蛇猛兽  潜移默化
D.燃眉之急  息息相关  毒蛇猛兽  耳濡目染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问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表达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B.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展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C.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端正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D.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呈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步步向生,时时可死
“我还有十年的世寿,我要全部用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叶曼老师如是说。
北京时间2017年2月15日,叶曼老师于美国洛杉矶往生。享年103岁。大德离世,人天共悲。记得叶曼先生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纵观先生此生经历,应当对得起“不负此生”一说。
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祖籍湖南。她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后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世人尊她为“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叶曼的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却对佛教非常反感,认为它只是士大夫阶级的另外一种消遣品。8岁那一年,叶曼开始吃素,她之所以吃素是因为怜惜那些被宰杀的动物,从此下决心不再吃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她吃的并不是佛家素。这样的食素,她一坚持就是15年,直到“抗战”开始,离家出外的她才停止食素。
对于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人生的来处与去向,叶曼从小就有许多疑问。但是列强入侵,国难当头,她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超现实的问题上。上大学后,受到北京大学思想自由氛围的薰习,叶曼慢慢地又开始注意到超自然的问题。她开始试着用逻辑的方式,借助归纳法和演绎法,推论人生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她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于是逐渐回归到了东方思想,进而靠近宗教范围。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叶曼认识了南怀瑾。叶曼问出了她一直想知道的“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问题。南怀瑾告诉她这是许多人共有的问题,它的答案就在佛法里。叶曼开始跟随南怀瑾学习《楞严经》。之后的几年里,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楞严经》后,她才发觉,过去自己把唯识误认为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
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待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6年11月,叶曼先生曾接受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专访,回顾自己早年求学、中年向佛的经历,并说曾有大师预言自己能活到103岁,希望能把预言中的后十年过好,努力工作成就心愿。
“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这是叶老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则是她90高龄后还在做着很多事情,在为自己未了的心愿奔走。
今天,大师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的智慧及风采长存世间。愿叶曼老师往生极乐,愿您乘愿再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叶曼先生富有佛缘,不仅有父母一辈的从小熏陶,更重要的是她日后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疑问,并不断的追问下去,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
B.全文不仅在写叶曼先生的人生事迹,更在写她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叶曼先生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C.“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一句,以谦卑的语气,很好的体现了叶曼先生在追寻人生路上的感悟,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态度。
D.本文充分运用了引用、倒叙、插叙等艺术技巧,语言朴实华美,全面地把叶曼先生的一生和高尚的品德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小题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八十年代,叶曼先生与赵朴初先生结识,后又筹集善款,捐助了多所小学,因此被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B.“步步向生,时时可死”是全文的标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高度概括了叶曼先生一生的追求和人生态度。
C.叶曼先生讨厌佛教,认为它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后来经过学习《楞严经》,认为唯识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在这里,唯识与佛教意义是相同的。
D.叶曼先生走上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跟她的丈夫田宝岱的身份职业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叶曼先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而不是叶曼先生主观追求的。
E. “步步向生,时时可死”的意思是,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钟不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小题3】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叶曼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