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增强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例如,我国高铁就创造了技术引进带动技术创新的佳绩,引领了我国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闪亮名片。在吸收先进科技的同时,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目光长远,积极谋求自主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第三个载人航天大国: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天眼”将我国推向国际天文学观测和研究的最前沿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到10767米,使我国成为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之一……

我国现今已经具备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科技投入稳步提升,已接近世界科技强国的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2015年就达到7915万人,在2016年则增至8327万人,自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的科研工作者人数居全球首位: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

但在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够强,人才发展机制仍需健全和完善;学术生态仍需净化,创新文化尚需厚植;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囯建设科技强国的探索》

材料二: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9/6/20/2229706192896000/2232391959879680/STEM/f52d9fba42d04b2c9c5f0b55006b3db2.png]

——摘编自《华为2013-2017年报》、《凤凰财经》

材料三:

全球范围内,惠及民生的科研一直马不停蹄。世界首个已故捐献者子宫移植孕育的婴儿在巴西诞生并健康成长。除了大脑,现代医疗的进步已经让人体主要器官移植成为现实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得到一份DNA检测报告,通过DNA检测给新生儿做一个类似“占卜”的健康隐患测算。人类未来也许再也不怕疾病,所有的疾病在出生时就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城市装上眼睛耳朵,和一个巨型大脑,让它变成传感城市。如今,多伦多的一个叫Quayside的智慧城市计划项目,希望从头开始重新设计一个社区,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去建设,它以一个巨大的传感器网络为基础。这个网络将收集各种信息:空气质量、噪声水平以及人们的行为等数据。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许会都变得更加可控。立足民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与生命。

——摘编自《中国科普网》

【小题1】下面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2017年,华为集团的营业收入和科研投入皆保持增长态势,这5年间,其科研投入和营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B.《2018年全球企业研发投资排名(部分)》既反映了各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的创新能力。
C.若图2榜上企业均保持现在的科研投入比例,可以预见,几年内谷歌集团就会成为全球科研投入最多的企业。
D.苹果公司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低,但其营业收入高,所以科研投入资金绝对数仍然保持在全球前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科技人员增加的速度自05年以来每年均居全球之首,且拥有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这些都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杂交水稻技术、载人航天工程、“天眼”工程、无人潜水器……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已跻身世界三大科技强国之列。
C.将来,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将可能得到一份关于DNA的检测报告,这也许有助于我们及早去发现并且治疗疾病,进而让人类不再惧怕疾病。
D.智慧城市建设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均有较高的要求,在高新技术的保障下,实现城市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未来就能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小题3】为什么要重视科学技术?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1:0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于开放性与多义性,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B.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课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有可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小题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草木俯首

李玫

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

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

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问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

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

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图……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

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

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

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诗经·采薇》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

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敷衍。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

⑾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

⑿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

⒀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⑩在对草木的俯首里,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

【小题1】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3】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⑨段进行赏析。
【小题4】在写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⑾段对荠菜的描写?
【小题5】下列对第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地间的舞台中,我们只能短暂出演。
B.花朵不能移动,我们遇见它们成为可能。
C.在时间中,我们生命的行动力极其有限。
D.我们若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并非常态。
【小题6】阅读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对草木的俯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绳
沈从文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例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的意思,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就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是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到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响。那木槌,上年纪了,在上面还返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
二力说的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匹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只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镇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是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的,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继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要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一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自从由乡下搬进城整整是八年,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吧,算了吧,……
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的消退!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蜜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雨势,具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本来雨势很大,应该给沙湾人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正是下文得贵和二力搓草绳的原因。
B.桥头的老兵是一个善卜者,他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是一个人人都期望的梦,人人也都愿意这梦灵验,以便得到额外的利益。
C.小说中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得贵举葫芦朝天喝酒的描写,形声兼具。特别是“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的细节,活画出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
D.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得贵也坚信自己会有晚运,这是得贵赖以维持生活的一点精神寄托,因此,得贵与二力期盼雨大,奋力搓绳。
【小题2】结合小说有关内容,概括得贵和二力形象的共同点。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

同类题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D.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C.中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哎呀斑鸠

冯世则

(1)暮春时节,紫藤花谢了。晚饭桌上,女儿说,紫藤架顶飞来一对斑鸠,正在那里咕咕地絮窝。饭后,女儿领着我轻手轻脚地去架下仰面观看,老眼昏花,终于看不明白。随后的日子里断断续续听说,它们在那里产卵、抱窝,从春到夏养大了一窝咕咕的鸠雏。

(2)有了如此可喜的房客,超出一向的奢望,忽然想起名叫乔伊斯•基尔默的美国人的诗:“一棵树啊,她也许会在长夏,戴一窝旅鸫,妆扮她的鬓发。”我们的紫藤架如今居然也有了如此的盛装,真是高兴事。

(3)三月里,紫藤开始吐芽舒蔓。到五月,已经枝繁叶茂,疯长起来。柔韧的藤蔓带着浅绿色的嫩芽争先恐后攀上L形的藤架,再覆盖上屋顶,就成了绿色的巨幔。枝柯交错,层层叠叠,竟有一二尺厚。阳光撒不下来,目光也透不上去。一对斑鸠就落户在这一片深深浅浅、明暗掩映的绿色藤萝丛中。我跟着女儿去到紫藤架下,她指指点点,我仰头这看那看,但见深绿浅绿迷离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最多无非有一团绿色特别浓郁而发黑罢,但我确实知道那儿真有一对斑鸠安居。稍后,每逢清晨或黄昏气温适宜时,我夹着笔记本去紫藤架下写字,偶或听见它们的咕咕啼声,有时还听见扇动翅翼的声音。女儿说,是鸠爸鸠妈在轮流外出觅食,喂养它们的鸠儿鸠女。

(4)城里的儿童天然一桩不利之处,是未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斑鸠却是我童年所知不多的鸟儿中的一种。小学国文课上,先生曾细解《卫风•氓》里的两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什么“无食”?先生解释说,桑葚糖分高,甜,尤其是盛夏烂熟的桑葚,斑鸠特别贪吃。它们不知道夏日炎炎,地表湿热,高糖分的桑葚掉到地上就会发酵成酒,斑鸠个子小,“饮少辄醉”,不用吃多少就会像醉鬼一样东倒西歪,遭到捕食。“桑树林,那地方你们去过的,就有人去捕捉斑鸠……”

(5)“逮它们干嘛?”

(6)“杀肉吃。”

(7)“哎呀﹣﹣”好几个同学齐齐惊呼。

(8)先生举眼看看我们,接着说:“‘哎呀’说对了。‘于嗟’就是‘哎呀’的意思:‘哎

呀鸠呀,别去吃桑葚了!’可惜,斑鸠听不懂诗人的劝告,还是会去吃桑葚的,它们饥饿,而且它们不知道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忍饥挨饿,会像它们那样熬不住饥饿,更不懂得人有机心……”

(9)为酩酊的斑鸠叹息和担忧,是童年时期的事,相去已经太遥远。至于诗经记录的那一声长叹,就更早。而今的世道可不同了,还会有人捕捉酩酊的斑鸠么?

(10)有啊!而且同样地意外而残酷,尽管华北没有发酵的桑葚,鸠也并不酩酊。

(11)秋日一天,我出门走不多远,便望见左侧列道树丛中异常的律动。心中一动,赶紧快步上前。是一张粘鸟的丝网张在那里,一只斑鸠已然落网,正在拼命挣扎,羽毛凌乱,不复常态。我上前一步,左手轻轻托起了它,想用右手帮它解脱,但那网丝如此之细,秋阳之下这一段闪闪发光,那一段却全然无形,我根本看不见。也就在这一瞬间,它婴儿高烧似的体温和急如鼓点的心跳都传到我手上,还有它的眼睛,惊恐而且绝望。它没有向我求救,它只是奋力挣扎,但它显然已经开始脱力……

(12)怎么办?

(13)忽然有了主意,我朝小区门卫室小跑:当值的保安应当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河北汉子都是当地人,各自的一亩三分耕地和宅基地都让给了开发商,成了无地农民,住进了开发商给他们修建的七层楼房,少数几个幸运儿还当上了保安,在小区值班看门。张网粘鸟只能是他们干的事。

(14)当值的保安从远处看着我小跑过来,此前大约也已看见了我想要解脱小鸟而未果,明白我的来意。“那网……”我气喘嘘嘘,一时还说不清楚,他就笑着接口了,“是我粘着玩的。”笑容带三分羞涩,三分尴尬。

(15)“放了罢,行么?”

(16)他点点头,随即快步过去,我跟在后面,他背朝我,我看不见他的动作,也赶不上他的脚步。等我走到跟前,斑鸠已经握在他手里,举手向空一掷。

(17)请求保安释放斑鸠,是十月间的事。秋天已经来了,冬天还会远么?果然,现在已经是严冬。紫藤不常绿,一岁一枯荣,冬天里的枯枝败叶不再能提供庇护,即使一切平安,我们的小小的房客一家子也该迁居了。而即使下一个春天如期而至,藤萝再次转绿,它们还敢再来这里营巢、与我们结邻么,既然遭遇了今秋那样的凶险?

(18)恐怕不会了。

(19)但也未必。“南山有鸟,北山张罗”,如今张着罗网的岂止北山?不来,又往哪里去?

(20)于嗟鸠兮,于嗟人兮!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第(7)段中“齐齐惊呼”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于嗟人兮!”的情感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