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近二十年,贵州省经济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国家政策
D.劳动力素质高
【小题2】该省产业发展导致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
A.露天矿表土剥离造成土地沙漠化
B.矿区道路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C.重化工业体系多高耗高排产业,环境污染严重
D.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极易造成生态退化
【小题3】围绕能源开发,贵州适合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
①煤电钢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电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1-01 12:0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我国电力装机比重图(截止到2007年),回答以下题目。
【小题1】图中显示火电比重大,反映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是( )
A.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B.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
D.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全世界的状况相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的是( )
A.鼓励小煤窑发展,以满足发展需求
B.建立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
C.控制经济发展规模,以减轻能源供应压力
D.控制煤炭生产,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同类题2
20世纪50年代,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将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出口剧增,经济立现繁荣,却也埋下隐患,其他工业遭到削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然气资源开始趋向枯竭,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陡升的困境。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下题。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县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同类题3
当前,开发利用山西等省煤炭资源的合理措施是( )
A.继续新建铁路,增加煤的外运量
B.减少出口,增加国内供应量
C.在煤矿附近建坑口电站
D.就地建设耗能大的冶金工业
同类题4
(28分)四川省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川省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二:攀枝花市地形以山地为主,有全国最大、世界第三,伴生多种稀有金属的钒钛磁铁矿,是著名的钒钛之都。2010年该市启动了钒钛产业园规划,重点发展钢铁、钒、钛原料、钛白粉、金属钛及伴生产业。
材料三:攀枝花市2000-2010年三大产业统计资料(数据:攀枝花市统计局)。
(1)图中四川省城市分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图中318国道四川段沿途景色壮美,乘车此段可强烈感受到自然带的_______地带性变化,此路段夏季常面临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的威胁。(6分)
(3)简析川西地区水电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困难。(8分)
(4)目前,攀枝花的主导产业是_____产业,但对就业贡献率最大的是_____产业。(4分)
(5)请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提出合理建议。(6分)
同类题5
该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结合图示,分析回答6~8题。
【小题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可能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小题2】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
B.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②处
C.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D.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小题3】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
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