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箱子

抬着沉重的箱子,四个疲惫不堪的男人从原始森林走来。他们一路踉跄蹒跚,就好像有一个监工拿着长鞭在驱策他们一样。他们的胡子缠结在一起,皮肤上都是溃烂的伤口,还有水蛭吸他们的血。他们彼此憎恨,更恨那只箱子。然而,他们还是小心地抬着它,就好像它是《圣经》里的诺亚方舟一样。

“我们必须把马格拉夫的东西送到目的地,” 他们无奈的说,“他是个好人,我们向他保证过。”

对于到达终点后的报酬他们没说什么,但每个人都在心里念着想着。他们跟着马格拉夫到这个绿色的地狱来是因为他事先付了很多钱给他们。现在他死了——某种急性的热带传染病结束了他的地质学狂热。如果马格拉风要他们带的是黄金,他们不会觉得如此茫然。但马格拉夫曾经笑着对他们说:“科学已经发现有些东西比黄金更有价值。”

本来他们认为马格拉夫已经失败了,他在森林里找到的只有死亡。然而事情又似乎不是如此,他交给他们带回去的箱子颇重,这个箱子是他自己做的,质地很粗糙。当他知道自己已经注定要死时,他一个人把箱子密封好,里面装着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秘密。

“这只箱子必须靠你们四个人合力才能搬回去——每次两个人,”马格拉夫这样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轮流,我要你们答应我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直到安全送达为止。可以在箱盖上找到地址。如果你们能把它送到我的朋友马克教授那儿,那你们所得到的将比黄金更有价值。我保证你们一定会被奖赏的。”

他们答应了,给他是个垂死的人,而且他们尊敬他。有很多次,无止境的单调沉闷,快要吞蚀他们的时候,就是他的人格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否则,已经无法避免的吵起来了。然后,马格拉夫对他们笑一笑,就安静的死去了。

他们把他葬在森林的深处,脱下帽子向他致敬。当泥块儿掉进墓穴时,整个森林显得更大更具有威胁性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变得矮小许多。一种恐怖的估计随着马格拉夫的气势充实了大家,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像他一样,死在这白骨随处可见的森林里。

他们是一个很奇特的组合:巴黎是个学生;麦卡迪是个厨师;约翰逊是个落魄的无业游民;还有塞克斯,是个水手。他们很想念马格拉夫,以前他总是能在不可思议的混乱危险中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而现在,他没有办法再用他的乐观主义来鼓舞他们了。

起初,能互相交谈,声音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很快地,交谈的内容只剩下对那只箱子的诅咒,因为他们必须吃力的抬着他穿过重重森林……然后,沉寂吞噬了每个人。最好是比成绩更糟糕的事。约翰逊变得神经兮兮;麦卡迪的脸色变得愈来愈深沉郁闷;至于塞克斯,他对着像牢狱一般的丛林产生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他说他几年来一直想找机会回家看看他太太和孩子——而现在却永远回不去了。跟班里很少说话,但有个女孩一直盘绕在他脑海。每次想到那女孩,一定会联想到那次舞会,月光下的散步,和最后一天含泪的道别。

即使当马格拉夫跟他们在一起时,他们之间也还常有口角和争执,但他的人格和他的理由——最后也变成他们的理由——总能平息这些争吵。现在,剩下的只有马格拉夫的箱子,他们的力气愈来愈小,箱子似乎愈来愈重。他们打心里彼此厌恶,这箱子的重量却把他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当他们想分开时,,他把他们锁在一起。又一次的轮流已经变成一种例行的机械化动作,是他们忘了要分开;如果只有两个人的话,很可能他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恨这个箱子就像犯人恨他们的镣铐一样,但他们还是抬着这个箱子,就像当初他们承诺马格拉夫会做到的那样。

突然间,奇迹一般,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黑暗的丛林!

“天啊!”塞克斯叫着“我们做到了!”他们找到了那位马克教授,顺便把对马格拉夫的承诺告诉了他,并提了报酬的事儿。可是,教授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

“我什么都没有,”他说,“除了感谢外,我们可以给你们。马格拉夫是我的朋友,他是个善良有智慧的人。你们信守承诺,得到他所要求的事,我所能做的只有谢谢你们。”

“报酬在箱子里!”约翰逊用嘶哑的声音大声说。

“打开它!”塞克斯饥渴的回应道。

箱子里的东西让所有人傻了眼——除了沉重的石块还是沉重的石块!

厨师麦卡迪快气炸了。“我总认为那家伙是疯子。竟然告诉我们会得到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

愤怒写满了三个男人的脸。

只有学生巴利高声说:“够了,朋友们,我们确实得到了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背景是一片危险的原始丛林,险恶的自然坏境、随处可见的探险者的尸骨,还有莫可名状的沉寂,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到恐惧和绝望。
B.小说主要人物是四个可敬的男人,在马格拉夫生前,他们敬重并一心追随他狂热探险:在马格拉夫死后,他们信守诺言,历经艰难完也了他的遗愿。
C.小说情节主要围绕—只箱子展开,这只比黄金史更有价值的箱子,让四人有了前行的动力,但也是他们的累赘,后来证明送箱子完全是马格拉夫设的骗局。
D.小说善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比如四人为什么对箱子既憎恨又绝不遗弃。读者好奇不已;最后打开箱子只石到沉重的石块时,连读者也不禁大呼意外。
【小题2】马格拉夫一直没有正面出现,但这一人物给人印象深刻,请概括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结尾巴利说的“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指什么?为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06:0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9.42分。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0.72分,本科教育为68.15分。中部地区有88%的省份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的省份达64%,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的省份仅有25%。

中央高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2.36分,地方高校为69.13分。在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方面,中央高校均高于地方高校;但在教育质量满意度方面,中央高校却略低于地方高校,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央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期望值较高,从而导致教育质量满意度相对要低;二是随着中央高校不断强化研究功能,有可能出现一些研究型大学把学术工作的重点从教学转向研究,从本科教育转向研究生教育,甚至出现弱化本科教育的现象,从而导致本科教育质量满意度不高。

县镇高职院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7.71分,低于城市高职院校和农村高职院校总体满意度。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县镇高职院校分别为68.82分、67.92分和67.87分,而城市高职院校分别为71.98分、70.99分和71.56分,农村高职院校分别为71.79分、70.43分和71.21分。

调查显示,贫困生资助、教师职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大学生总体满意度最高的两个方面。高等教育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分别是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国际化资源、学生参与权、学生表达权和监督权五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学术讲座、学习反馈等方面满意度较低;高职学生对专业适合性的预期、餐饮服务、对高职总体状况的预期、升学机会、社团活动等方面满意度较低。这些方面,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本科13个学科门类中,艺术学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哲学最低,各学科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军事学的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文学最低,各学科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

男生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女生,但某些维度的满意度高于女生。男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69.07,低于女生。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男生满意度均高于女生;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男生和女生基本相当。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都更高。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得分70.65,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他维度情况也类似。

学习努力程度越高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越高。学习非常不努力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为58.16分,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为78.22分。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区、各培养单位学生资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将资助工作落实情况作为相关绩效评价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培养单位要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好事办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传递给受助学生。

(选自财政部、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

材料四:

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选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比本科教育略好;从总体看,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较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偏低。
B.中央高校在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方面,均高于地方高校;但在教育质量满意度方面略低于地方高校。
C.中央高校加强研究工作,把学术工作的重点从教学转向研究,造成中央高校的本科教育不如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下降。
D.地处县镇的高职院校总体满意度偏低,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的满意度都低于城市高职院校和农村高职院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等五个方面是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各有不同的满意度低的方面,高校应予以重视。
B.材料二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省高等教育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有了改变,高等学校总体满意度也随经济发展而提高。
C.尽管高校男生的总体满意度不如女生,但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高于女生,这反映了女生比较挑剔。
D.在总体满意度和教学质量方面,满意度最高的分别是艺术类和军事类,哲学和文学因就业率低而分别在上述两个方面满意度最低。
E.学生的不同个体特征对高等教育满意度有影响。如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以及学习是否努力,会影响满意度的高低。
【小题3】就材料中高校大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贫困生资助、教师职业精神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其原因。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国要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孙旭培
我这一辈子都是研究新闻自由、新闻立法和新闻改革的。我以为,如果新闻自由度(这个词汇是我发明的)可以量化,单纯从法制的角度而言,美国或许可以定为95度,西欧则是85度。我国将来能达到70~75度也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样标志出现,就算达到起码的及格线呢?那就是新闻实行法治。没有法治,只有人治,新闻自由度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会是不及格。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不解决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我们永远只能在二三十度徘徊,我国新闻想在世界上赢得公信力,那只是自说自话,是没有可能的。
美国、西欧高度的新闻自由对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与集权的新闻制度相比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但弊病也不少。比如,在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上推波助澜,美国媒体很少有反战的声音发出。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初,有的大报不断预测哪几个大公司要破产,弄得更加人心惶惶。在更大范围讲,西方的新闻自由与多党政治、民粹民主交互为用,使政府依赖指数不断升高,以致有些国家债台高筑,影响国家进一步发展。我国需要新闻自由,但要适度,有所节制。我相信,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也会创造出新的新
闻文明,即理性的、适度的新闻自由。
  为此,先要承认新闻自由有普世价值,只是实现形式有所不同。其实美国与欧洲都是有所不同。比如美国官员告媒体诽谤,除证明报道的事实虚假以外,还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媒体或记者确有恶意,才能打赢官司。这样,几十年也看不到一个美国官员能打赢诽谤官司。欧洲则无此规定。仅此一条就说明,美国的新闻自由度比欧洲高。有所不同,意味着大体相同,
我国要承认新闻自由的普遍性原则和做法。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个出版中就包含着新闻。《世界宪法全书》中的各国宪法都是这样规定出版自由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的,并不是“文革”流行的解释,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这种解释最后导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有言论自由,
那就是无产阶级的最高代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以上文段选自其《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与思考》一文,该文刊登于《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小题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2分,共8分)
(1)作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郑重提出:抓紧新闻立法,加快新闻改革,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 )
(2)文中提出一个新概念:新闻自由度,并对美国、西欧、中国的新闻自由度现状进行了量化比较,但作者并不认为新闻自由度越高越好。   ( )
(3)材料第1段提出的“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论点,与马克思的“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一脉相承。( )
(4)作者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呼吁中国创造出新的新闻文明,这种新闻文明的核心就是理性、适度。
【小题2】作者对美国、西欧的新闻自由作了辩证而细致的评析,请对此分条加以概括。(3分)
【小题3】从材料最后两段内容看,倡导新闻自由,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请概括说明。(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②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装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③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1)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④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投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 ”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⑤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闻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⑥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小题1】第③节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应划在____与____(两处皆填入分句序号)之间,该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先补全第④节所举事例的出处:《水浒传》中的“______”那一回,这是为了论证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3】第⑤节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____________,“绿叶”比喻_________(都用文中短语回答)。
【小题4】全文从文艺作品的________和文学艺术家的_________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小题5】联系你读过的其他文学作品或你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对“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小题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小题3】结合原文“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小题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D.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听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于传主的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极为严谨,在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马虎”二字,不论做什么事情,即使是听音乐、娱乐也都要全神贯注、马虎不得。
B.余光中有热情、激情的一面,又有冷静严肃的一面,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
C.余光中自律而刻苦,他宛如一个苦行僧,不抽烟、不喝酒,他的生活,就是一名清教徒式的生活,随时保持着冷静。
D.余光中富有浪漫气息,对美的事物很执着,甚至为了能够看到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车前往,都有些恍惚。
E. 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他诙谐地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
【小题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