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老邓明白这个理。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

 

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②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选自2018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
B.从戏台对面的石灰墙到戏园地面,再到青瓦屋顶,此部分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戏园子的破败。
C.“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
D.“戏园子”是老邓的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
【小题2】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小题3】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04: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
作为《厉害了,我的国》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一一《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
《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一一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的书写,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
《厉害了,我的国》既有“大国风采”的纷呈展示,借由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影像及其背后故事,也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体现国人追寻“中国梦”途中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情操,“五年”的前行车辙得以渐次描摹和勾勒。
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
当前,纪录片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已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有如《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小屏到大屏,正在用更有力的声音阐述源于真实的影响力,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
(摘编自何天平《纪录电影里的大国雄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新发展理念的观照,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现实议题。
B.《厉害了,我的国》以“小家”的社会生活变迁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现。
C.本片颇具视野和胸怀地展现了我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大成就。
D.《厉害了,我的国》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用影像叙事来讲述“中国故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影评开篇提出论题,纪录片要能从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方面相互观照。
B.第二段分析问题,阐述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内容编排组织上的两大难点。
C.第三至五段所述的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只把两大难点化解。
D.文章从理念和思路、结构和线索、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评价《厉害了,我的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照“大国”时,《厉害了,我的国》既展示大国风采,也注重体现国人精神。
B.诸如《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电影,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
C.《厉害了,我的国》从大国小家方面展示国之厉害,描绘出“五年”的行进历程。
D.人是历史的缔造者,国之历史是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车轮由人们推动着缓缓前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劳务出口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出口、知识产权的共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的对外合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

“一带一路”是我国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发起的共商规则、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联动倡议,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单纯扩大中低端经济增长要素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坚持知识共享,才能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共享繁荣的目标。

以技术要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技术附着于实物商品,并通过产品出口实现经济利润,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其利润越大。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以及5G通信、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与我国存在现实发展势差,以知识产权共享为关键的国际合作将占据重要地位。

(摘自《知识产权共享将占据关键地位》,《光明日报》2018.12.26)

材料二:

2008年6月5日,我国颁布施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法庭……到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中请量达到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5.1万件,排名全球第二。

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不仅能促进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标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四十年间,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亲历者、见证人。最近,广受关注的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有了新进展。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遇到专利纠纷时,选择到中国来寻求正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彰显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也不可否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比如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如何解决?“洗稿”“伪原创”等打擦边球的侵权行为不时出现,对于这样隐蔽性强、取证难的侵权行为又该如何处理?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亟待破解。

(摘编自张凡《保护知识产权,凝聚创新力量》《人民日报》2018.6.5)

材料三:

近日,日本媒体被一则消息拨动了神经——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日本经济新闻》直指,在日本技术立国的地位出现动摇的背景下,知识产权领域逐渐走向“中美两强”时代。

日经中文网报道,3月2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17年全球企业等申请国际专利的统计数据,中国申请专利数量增加13.4%,成为唯一一个专利申请数增速为两位数的国家,达到48882项,超过日本的48208项,升至第二位。日本的申请数量增加了6.6%,但以微弱差距位列第三。而占据首位的美国,去年申请数量为56624项。

“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强国’是日媒关注这一消息时开门见山的看法,而对于中国如何成为“强国”,内驱力从何而来,外界始终对中国保持着“强势围观”。《日本经济新闻》的最新报道提到,中国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将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举全国之力改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俄罗斯《独立报》3月初则援引经济分析师阿尔乔姆•杰耶夫的观点说,“中国目前遇到了贸易摩擦、全球爆发新危机等问题,中国不得不在迅速完成外部订单的同时,向主要贸易伙伴推广本国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激烈动荡的时局中保有安全感。”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3.23)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和5G通讯、风电设备等新兴领域,有一些技术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
B.我国技术的迭代,产业转型的升级,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我国颁布施行一系列法律及对这些法律的修改完善。
C.“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的对外合作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的重要原因。
D.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选择在中国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展开,反映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2017年企业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增长率超过10%,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有望超过美国,升至专利申请数量的第一位。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成就,材料二还分析了专利保护的不足,材料三则引入了外媒的相关评价与分析。
C.我国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断加大,释放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和信心,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强国。
D.我国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对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小题3】中国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
(选自《青春美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言简意赅,独立成段,引发读者思考。
B.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
C.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傻子”含义区别明显: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漠视的人,作者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
D.题目“黄昏无着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本文极具意境美,请从“实”与“虚”两方面概括“黄昏”在文中的意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
【小题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B.②④①⑤③
C.②①③⑤④D.⑤②③①④
【小题4】(小题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小题5】(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小题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君子”身份标志向道德内涵的延伸
何李
①“君子”一词具备了多重道德内涵,常与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端正的言行等含义直接相关。而事实上,“君子”最初只用以指代人物的社会地位,并不具备道德素养的要求。
② 《说文》释“君”为“尊”,意味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子”是先秦对男性的称呼。因此,“君子”原指地位尊贵的男子。西周时期的《尚书》中首次提到“君子”,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在《易经》和《诗经》里也大量提到“君子”,除少量作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谓外,这一词语主要用以指代奴隶主贵族。
③ 然而,因为“君子”往往指身居高位者,所以常与一定的道德素质要求相联系,例如《尚书·无逸》要求君子“无逸”,不能贪图安逸。当然,这种联系是比较松散、不固定的,所以《诗经》中也有不少诗句用“君子”来指称品行恶劣的奴隶主贵族,如《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等。
④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德行的体现与表达。尽管“君子”仍用以指代男子的社会地位,但这一用法已逐渐为道德内涵所取代。
⑤《论语》中包含了大量对“君子”的描述,分别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君子”道德范式。其中,仁是“君子”的信仰。 义代表了“君子”的价值取向。“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在于礼。如《季氏》与《尧曰》反复强调礼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言行规范,因为“不学礼”与“不知礼”,最终都“无以立也”。 相较于《论语》,《墨子》里“君子”的道德标准更近似于零散的“点”的要求,包含行义、兼爱、无斗等多个方面。在《修身》篇里,墨子指出“君子”必须具备廉洁、道义、仁爱、怜悯这四种品质。此外,“君子”还应该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明天志、敬鬼神、弃礼乐等。庄子认为儒家学说中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违背了人的本性,“君子”严格遵守世俗的礼法制度,按照规则处理丧事,意味着失去了人的本真。《在宥》一文里描述了庄子对“君子”的设想:“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希望君子能够不显露才华与智慧,行事合乎天理,对待外物如同烟尘一般自由自在。这种合于道而不拘于仁义,顺应自然、保全本性的品质,是庄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期待。
⑥尽管不同学派对“君子”的认知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正是因为诸子学说的关注、讨论与阐释,“君子”一词的道德内涵才得以构建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3日1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用以指人物尊贵的社会地位,最早是由《说文》规定的。
B.“君子”一词与道德产生联系,起因于人们对承担社会职责者道德品质的要求。
C.仁、义、礼分别从信仰、价值取向、处世原则方面为后世君子规定了道德范式。
D.相较于儒家、墨家、庄子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设想更接近于人们的期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输电网杂技,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系统阐述了君子地位内涵产生、淡化和道德内涵确立的过程。
B.②段紧承前段,引用五经中的内容让人们对“君子”的含义有较清晰的认识。
C.文章举《季氏》《尧曰》为例,论证了仁、义、礼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
D.文章以大量篇幅比较论述了儒、墨、道三家对君子道德认知的不同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对人道德品质的要求这一前提,“君子”一词就不会引起如此多的讨论。
B.只有做到《尚书·无逸》中的要求,一个人才能在面对君子这一称呼时无愧于心。
C.墨子对君子的要求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可见墨子对君子的讨论缺乏重点关注。
D.“君子”一词道德内涵的形成过程说明观点碰撞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