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糟”,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木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C.“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侧重论述了中国文艺评论上的一种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有的价值。
B.文章最后分析了“弹幕”的发展路径的两个方向,并认为“弹幕”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C.文章在分析论证“弹幕”这种新的评论样式时,运用辩证分析方法,既指出其优势,也分析了其弊端。
D.文章由“评点”这种评论样式随时代的发展已失去历史地位,自然而然地引出与“评点”类似的“弹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C.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8: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节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 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小题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7月,徐静蕾对媒体公开了自己在美国冷冻卵子的事,引发各方热议。8月,央视新闻报道称我国单身女性不能使用冷冻卵子生育。新闻播报当日,徐静蕾即在微博上发表“有一种生物叫我国单身女性”以示抗议。随后,作家韩寒也在微博上发文“生育必须要和找个男人结婚捆绑吗?”以示声援。

(消息   知乎网)

材料二:

据国家民政局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适婚单身男女人数已接近2.4亿,相当于俄罗斯与英国总人之和。单身人群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而这一趋势并非中国大陆独有,台湾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台湾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为950万,占总人口数的42%;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会增至23%。

(消息   珍爱网)

材料三:

个人认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能就不太容易为了一些感情之外的事情去勉强和将就。我们辛苦工作得到报酬,可以自己买房子,自己买车子,自己买衣服,不用在乎别人的想法,不用委屈自己。生活里充满了柴米油盐的消耗,除了爱和喜欢,我想不出还有其他理由让我深陷其中。

(消息   网友微博)

材料四:

2018年是“独立乐活主义”兴起的一年。一个人不再意味着无聊孤独,越来越多的90后在享受独处的时光。独乐主义造就了一批为独乐生活服务的产业,也催生了“单身经济”。

9月27日,中国快递协会主办的2019天猫“双十一”活动在杭州举行。中国邮政、中通、申通、国通、韵达、顺丰等主流快递公司宣布,与天猫、菜鸟一起正式启动2019天猫“双十一”物流备战。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天猫购物节中,迷你家电特别受欢迎,仅迷你洗衣机和迷你微波炉这两款产品的增量就同比增长了63%和98%。

单身经济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国家。美国、韩国、日本都是单身人数占比较高的国家。在日本,几乎随处可以找到适合单身消费的商店,同时还有很多为单身人士量身打造的服务。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单身人口的增加,单身经济正在崛起。有网友戏言:单身狗后面,商机无限。

(消息   新浪财经)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单身经济的一项是
A.迷你小家电,一人份火锅底料。B.单身旅游,单身公寓。
C.网络游戏,一人唱K。D.第二份半价,买一送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静蕾冷冻卵子事件虽属“个人问题”,但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群的一种生育观念。
B.材料三通过网友的微博,用富有代表性的个例侧面反映了当今青年所持的婚恋观。
C.材料四侧重报道我国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他国情况,便于读者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
D.单身群体壮大固然能带来商机,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的情况下也将带来不少社会问题。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单身经济崛起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湿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戒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这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类,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壅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节选自许民彤《谈传统文化,实际是在谈什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世代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C.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
D.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不曾断裂,就在于它时时求新,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时代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作为行文的观点。
B.最后一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C.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D.第三段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玄妙”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
B.故官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C.传统艺术的品位是可以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合拍的,进而推陈出新,具有时尚的色彩。
D.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更在于一种思路风度气派,是一种精神呈现。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潮汕有句俗语:“千年亲戚,万年祖宗”。这句话隐含了这样的意义:由姻亲衍生的亲戚远远不如家族男丁开枝散叶所组成的宗族重要——祖宗才是根本的、长久的。这种对祖宗——“根”的深深依恋——是潮汕乡土社会突出的文化心态。
从历史上看,潮汕一直以“国角尾省”自称——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偏僻,更多的是基于在“居中自傲”的中原王朝,这样的称谓表明了潮汕文化一直处于中原主流文化的边缘和受排斥。而潮汕人作为中原的流民,为了逃避战乱或者希望摆脱生存的困境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徙,流民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血泪的历史——“十里路埋千百冢,一家人哭二三般,犬含骸骨形将朽,鸦吸骷髅血未干。”虽然他们来到了这个在他们看起来非常适合居住的南蛮之地——潮汕地区的海洋性气候十分适合人的居住,但是地少人多的矛盾却成为了其农业文明难以发展的瓶颈,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技术怎样的革新也只能是勉强度日而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们不得不向海洋寻求更多的生存资源!
因而,作为长期生活在死亡威胁的恐惧当中的人,其对于外在的威胁是十分敏感的。在长期的流亡迁徙当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灾难,在到达目的地后,人地两生,水土不服,披荆斩棘,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淘汰,又有多少人抛尸骸于异乡?而在怒海中讨生,在近代科学和航海技术未发达之前,海洋对于任何企图跨越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可怕的挑战。因此,倘若不是因为极端贫困很难想象会有这样勇气和决心!
来自于背井离乡的悲哀,来自于在流亡迁徙过程中的生存威胁,来自于在异地他乡低贱工作带来的软弱、无知和依附,这些都促使潮汕人深深地明白: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群体和集体才能帮助大家度过天灾人祸的困境。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互助不足以言发展。这种对群体和集体的认同感最终形成了对宗族强烈的信任和依赖。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如同中国其他乡村宗族一样,在建国之后由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而使宗族活动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并没有动摇了宗族认同意识的基础。因此,当这样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之后,这种农村宗族势力的“死灰复燃”成了必然。正如研究学者所注意到的,“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使很多农村地区家族势力的根本特征未受到冲击,如血缘性、聚居性和封闭性等。”而汕头作为经济特区的设置使潮汕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同时也为潮汕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原有组织体系丧失了调控的能力,而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趋于瓦解,促使潮汕乡村开始了深刻的经济社会分化,这样为乡村传统的宗族势力的出现和传统文化的恢复提供了空间。并且这种原来的宗族认同意识非但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消解反而得到了加强。
(摘编自《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潮汕地区宗族问题初探》)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角尾省”的称谓既是潮汕地理位置偏僻的表现,也表明了潮汕文化自古而今处于中原主流文化边缘和受排斥。
B.只有团结才能图生存,只有互助才能求发展的集体和群体的认同感,最终形成了对宗族强烈的信任和依赖。
C.血缘性、聚居性和封闭性等作为很多农村地区家族势力的根本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并没有受到冲击。
D.潮汕乡村深刻的经济社会分化,为乡村传统的宗族势力的出现和传统文化的恢复提供了空间,使原来的宗族认同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得到了加强。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年亲戚,万年祖宗”,可见在潮汕地区养儿传宗接代组成的宗族远远要比嫁女姻亲衍生的亲戚来得重要。
B.潮汕先民为了逃避战乱或者摆脱生存的困境,从中原迁徙到非常合适居住的潮汕地区,其流民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血泪的历史。
C.建国后,农村宗族势力必然会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之后“死灰复燃”。
D.汕头被设置为经济特区所带来的潮汕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农村原有组织体系丧失了调控的能力并使一元化的意识形态瓦解。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少人多,无论技术怎样的革新,农业文明在潮汕地区始终难以发展,所以当时的潮汕人不得不向海洋寻求更多的生存资源。
B.在作者看来,是极端贫困迫使潮汕先民不得不拿出勇气和决心,从中原流亡迁徙到潮汕地区,努力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困难在异乡求生,甚至努力在怒海中讨生。
C.在流亡迁徙的过程中,潮汕人认识到个体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群体和集体才能帮助大家度过天灾人祸的困境。
D.潮汕地区的乡村宗族并没有因为建国后强大的政治压力而动摇了宗族认同意识的基础,因此其宗族活动是暂时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