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是“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尤其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山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情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李可染的山水无论是描写漓江还是井冈山,都是构图坚实,笔沉墨厚,充满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家国主义情怀。

在新时代中国画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才能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编自石峰《在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家一直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本体精神。
B.虽然时代不同,但是荆浩体味到的“真”和李可染表现的“有限的东西”都体现了共同的时代精神。
C.“畅神论”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突出了“天人合一”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D.山水画家要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即中国画的本体精神,需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内涵,引出后文内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画体现时代精神的两种途径:深入传统、融入自然。
D.文章立足于新时代,从两方面清晰具体地阐述了当代山水画家的幸运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鲜明地表现时代精神,艺术家如果缺乏对时代的理解,就很难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B.客观世界的自然山水是无限的,但画家无需全面描绘,如果能提炼出物我之间的“共识共美”,其作品就具有意义。
C.时代、观念等在不断变化,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不变,融入自然、沉潜静心是当代山水画家必备的素养。
D.山水画家在当今时代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会获得比古代画家更高的艺术成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5:4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戌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的主题,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即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因为“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
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
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既点明了“阳关”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伴随意义。
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
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等象征。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⑾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小题1)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 。(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4分)
(小题3)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4分)
(小题4)第12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5)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6分)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备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引发了欣赏者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定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B.文章第二段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美的境界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 月

吴浊流

雨已停了,可是院子里还是一片泥泞,那无叶的苦梀树被寒风刮得瑟瑟作响,每晨很早就辘辘响着的牛车也在雨中歇了。邻居好像都没起来,柔弱的冬阳静静地照着。

被烟熏得黑黑的小屋里,太太抱着婴孩,仍然打着鼾。旁边像西瓜大的头,一颗一颗排着好几个,仁吉瞪着眼睛看着妻子的睡相,干枯的头发蓬松着,脸上的汗毛长长的,想必好久没有修容了吧,他借着暗淡的阳光,看到老婆的脸,不觉着一惊。瘦削的脸孔,颧骨高耸,脸色青黄,眼角皱纹重重,越看越怕,越看越觉得她老。她才三十岁呀!但脸容却像五十岁了。她这么辛苦,一定恨我这个无能的丈夫吧。但她从不抱怒,只是每早四点就起来烧饭,照顾孩子,喂猪、鸡、鸭,然后下田做工。所以,白天和仁吉很少见面。

在农场里,她让七岁的女儿照顾婴儿,婴儿一饿就大哭,哭声灌入她的耳朵,但不等到休憩的时间,是不能抽身去看他的。只要稍停一下,监工就会破口大骂。她只好默默地举起锄头继续工作。她人在田里,心总是牵挂着家中,五岁的阿清和三岁的阿木,不知会不会和邻居家的那个力气大的坏家伙打架。若是打起来,一定……似乎耳边有人啼哭着叫她,她不知不觉地停手细听,就在这发愣的一会儿,忽然有人大骂:

“混蛋!像你这样干,还值五毛钱吗?半做半歇,明天别来了。”

她听到监工的叫骂,只好拼力挥锄头,一会儿她的阿清阿木的幻影又映入脑海来。早晨来时,火柴忘在桌上了,要是他俩拿来玩,就不堪设想了……

她不安的心情从在学校的长男愁起,直到树下的婴儿。直到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才挨到休息时间,她拖着重重的双脚走到树下,那哭得眼晴浮肿的婴儿见到母亲,更哭得凄惨来了。她拉开衣襟把乳头塞进婴儿的小嘴里,婴儿“唔唔”几声,吸得潍滋作响。在对面的树荫下,女工们和监工正悠然地唱着山歌。

片刻之后,大家又得继续做工,直到太阳落山,才疲倦地背婴儿回家。烧饭、喂猪,照顾鸡鸭,饭后她还要编大甲帽,大概每夜总要织到十一二点才能体息。所以在白天她很少有时间和丈夫见面。今朝不知什么缘故,她睡得这样酣,所以仁吉看到就深深地反省了。

起初,太太愈对他亲切,愈勤劳,他便越内疚,越感到自己无能。但日子一久便习以为常了。此刻,看到太太那消瘦疲倦的累相,忽然想到了从前的抱负。结婚时,他想:“太太,不用愁,忍耐一时我就可以出头。”他话不但是安慰她,也可以是安慰自己,可是岁月如流,理想被现实压得无影无踪。当初,他的怀抱算来真也不小。不是大政治家就是大实业家,或是学者。凡事都非冠以“大”字不可。纵使途中有危岩绝壑,并不能阻挠他的壮志,他甚至以太太的理想丈夫自居,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至少也要雇一两个仆妇来何候她。

他当年进农场做雇员,不过是暂时之计,他时常想起西方格言“满足的猪不如不满足的人,满足的人不如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来鼓励自己,他自信蛟龙不是池中之物。他作为中学的高才生,执笔可以一挥而就,说话可以滔滔雄辩,不甘在乡里埋没,有机会也想去日本东京留学,虽然无钱,也打算苦学。他的环境虽然不好,但野心却像春草一样烧了复生。可是心愿毕竟还是心愿,关于学费知何筹措,家属如何生活,都没有详细考虑过,只是幻想着自我陶醉。可是现在看到太太那瘦弱不堪的面孔,不得不自我反省,终于归咎于早婚阻其壮志。事实上现在离开这个忠实的太太他能否生存都成问题。可是他依然自命不凡,野心时常像泉水般涌出。忙时沉寂,闲时又心潮起伏,最后想到他已是五个孩子的爸爸,仅靠夫妻的工资糊口,并无其他收入。事实上他又不能离开这份差事,不知不觉十五年了。这十五年间他虽然对“会社”做过不少贡献,但“会社”从没有改善过他的待遇。而那些日本同事,同是中学毕业,资历不如自己,却没有一个不升为科长、主任了。日本人的薪水比台湾人高,又加上六成的津贴,有宿舍,有余钱可供储蓄,制糖会社年年赚钱,只是对台湾人这样刻薄。想到这里,他怒火冲天,一瞬间凌云壮志,猛然复起,热泪奔流,竟毫不顾忌地向太太嚷:

“兰英,兰英,我要去东京!”

太太从梦中惊醒,目瞪口呆,凝视着丈夫,两手按住胸前,期期艾艾地说:

“我的先生,你的美梦还没醒吗?你想,坚儿马上就要上中学,你还梦想去东京留学,你想你的孩子,你自己的学费……”

她不知不觉地泪珠直流。

仁吉也不敢再自讨没趣,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而已。可是他少年时代的理想,他憧憬的世界,他的美丽的梦,纵然再过二十年,还是那样美丽地荡漾在心头。

啊!像初恋的美梦,甜蜜而艳丽。

藕虽断而丝连,啊!仍然像热恋一样的心情,永远不会忘掉,他的梦想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发表于1936年

(有删改)

(注)①小说反映了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社会现实。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院子“泥泞”,寒风劲吹,冬阳柔弱,小屋漆黑,交代主人公居住条件简陋,为全文奠定了感伤、压抑的基调。
B.把女工们和监工悠然地唱山歌的情景与仁吉妻子给孩子喂奶时的情景作对比,目的是突出后者生活的艰辛与痛苦。
C.小说以仁吉的视角来描写妻子苍老疲倦的外貌,既引出了下文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的叙写,又丰富了妻子的人物形象。
D.妻子的几句话就让壮志凌云的仁吉回到了现实,仁吉深感自己自命不凡、不负责任,愧对了任劳任怨的妻子。
【小题2】本文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请概括插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探究小说以“水月”为题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众不同的妈妈
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去其他孩子家玩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开门后,说些“把你的脚擦干净”或“别把垃圾带到屋里”之类的话,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但在我家,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当你按响门铃后,就会有故作苍老的孩子的声音从门里传出来:“我是巨人老大,是你吗,山羊格拉弗?”,或者是甜甜的假嗓子在唱歌:“是谁在敲门呀?”有时候,门会开一条缝,妈妈蹲伏着身子,装得跟我们一样高,然后一板一眼地说:“我是家里最矮的小女孩,请等会儿,我去叫妈妈。”随后门关上大约一秒钟,再次打开,妈妈就出现在眼前---这回是正常的身形。“哦,姑娘们好!”她和我们打招呼。
每当这时候,那些第一次来的伙伴会一脸迷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天哪,这是什么地方”。我也觉得自己的脸都让妈妈给丢尽了。“妈---”我照例向妈妈大声抱怨。但她从来不肯承认她就是先前那个小女孩。
说实话,大人们都很喜欢妈妈,但毕竟与妈妈朝夕相处的是我,而不是他们。他们一定无法忍受“观察家”的存在。这是个隐形人,妈妈经常跟他谈论我们的情况。
“你看看厨房的地面。”往往是妈妈先开口。
“哎呀,到处是泥巴,你才把它擦干净,”“观察家”同情地答道,“他们就不知道你干活有多累?”
“我猜他们就是健忘。”
“那好办,把污水槽的抹布交给他们,罚他们把地面擦干净,这样才能让他们长记性。”“观察家”建议。
很快,我们就人手一块抹布,照着“观察家”给妈妈的建议开始干活了。
“观察家”的语调和妈妈如此迥异,以致根本没人怀疑那就是妈妈的声音。“观察家”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不时地挑毛病、出主意,所以我的朋友们经常问我:“谁在跟你妈说话?”
我真不知如何来回答。
时间流逝,妈妈的言行没有丝毫变化,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改善,一个偶然事件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拥有与众不同的妈妈是很不错的事。
我家住的那条街,有几棵参天大树,孩子们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如果一个妈妈逮到哪个孩子爬树,马上就会引来整个街区的妈妈们,然后是异口同声的呵斥:“下来!下来!你会摔断脖子的!”
有一天,我们一群孩子正待在树上,快活无比地将树枝摇来摆去。刚好我妈妈路过,看到了我们在树上的身影。当时,大伙儿都吓坏了。“没想到你还能爬这么高,”她大声冲我喊,“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随后她就走开了。我们趴在树上一言不发,直到妈妈在视野中消失。“哇!”一名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哇!”那是惊讶,是赞叹,是羡慕我拥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从那天起,我开始注意到,同学们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我家逗留一段时间;同学聚会也经常在我家举行;我的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沉默寡言,一到我家,就变得活泼开朗,跟我妈有说有笑。后来,每当我和这些伙伴遇上成长的烦恼时,总愿意向我妈妈求助。
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
【小题1】文章第一段说“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为什么“妈妈”是“我的‘心腹大患’”?请根据文意回答。
【小题2】文章中用较多笔墨写“妈妈”和“观察家”的对话,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人。那么,“妈妈”为什么要以“观察家”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呢?
【小题3】文章开头说“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结尾又说“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我”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请你整合文意回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中,“妈妈”开门方式的与众不同表明,“妈妈”尽管十分想讨好“我”这个公主,但当第一次来的伙伴们一脸迷惑地看着“我”时,“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脸上无光。
B.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意在说明两代人之间是有代沟的,如何抚平这些代沟,值得每一个做家长的人深思。
C.文章用“别人”的妈妈和“我”妈妈作对比,并用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赞叹作佐证,意在批评“别人”的妈妈不善于教育自己的孩子。
D.文章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把当今家长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事情生动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觉得亲切而自然。
E. 全文记叙条理清晰,议论精当有力,主旨明确;结构严谨,过渡自然,首尾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