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在儒家学说系统中与道德层面相关的要素共有三个,即欲性、仁性、智性。欲性负责人的物质部分的生存;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传统中所说的道德本体;智性原本指孔子学诗学礼学乐的思想,泛指人与道德相关的一种认知性向。在这三个要素中,与成就道德直接相关的是仁性和智性。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学说即是如何处理仁性与智性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在仁性与智性的关系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仁性。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非常多,但这些论述只是随宜指点,并没有说明仁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讲清仁究竟来自何处。这两个问题是由后来的孟子解决的。孟子以其大智慧,创立了性善论。性善论表面看只是讲人性之善恶问题,其实是要解决仁是什么以及仁来自何处的问题。为此,孟子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这就是“良心”。“良心”一词尽管在《孟子》全书中仅出现这一次,但意义重大。良心即是道德的根据,又是性善的根本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良心,性质并无二致。我将其统称为仁性。

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伦理心境”。所谓“伦理心境”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一种心理境况和境界。这是我在孟子研究中独创的一个概念。我创立这个概念主要是想说明:人的道德根据主要来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智性思维的内化,是后天,而非先天的。要对道德根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必须承认这个前提。虽然“伦理心境”来自后天,但又具有先在性,即所谓“后天而先在”。但光有“伦理心境”还不行,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仍然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也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为什么对人天生有吸引力的问题。为此我又提出,仁性还有另一个组成部分,我将其叫作“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简称“生长倾向”。所谓“生长倾向”是指人作为一个生物天生具有的一个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保证人可以成为自身,同时也有利于其族类的健康繁衍。“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不同,完全是先天的,因而是先在的,我将这种情况叫作“先天而先在”,以与“伦理心境”的“后天而先在”相区别。一个是“伦理心境”,一个是“生长倾向”,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仁性提供合理的说明了。

在仁性与智性的关系中,同样不能忽视智性。仁性和智性的关系之所以要紧,一个重要原因是智性对仁性既可以有好的作用,也可以有坏的影响。从好的方面说,如果智性发达了,不仅可以认识道德的法则,而且可以“以其然求其所以然”,“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对仁性进行反思,使之达到自觉的程度。康德在建构其道德学说时,希望将普通的道德理性上升为哲学层面,提高到形而上学的调试,所蕴含的意义正在于此。但必须清楚地看到,智性对于仁性也可能发生坏的影响。智性与仁性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智性必须在仁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仁性的范围,达到更高的程度,但仁性这个基础一刻也不能脱离。如果没有仁性这个基础,智性就没有了凭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可能会对仁性造成根本性的损害。

《云南大学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参照西方感性、理性的两分格局,对与儒学传统道德相关的要素进行了归类,提出了三分法。
B.作者认为虽然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非常多,但是他并没有说明仁是什么以及来自何处这两个问题。
C.在解释仁性的时候,作者引入了“伦理心境”“生长倾向”两个概念,两者比较而言,前者为重。
D.作者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待仁性与智性,既要看到仁性以智性为基础,又要看到智性对仁性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的提出了与儒学传统道德有关的三个要素,然后重点论述了仁性与智性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关于“仁”的解说,并且对孟子的“良心”论述较多。
C.第三段作者先指出“仁”由两部分组成,然后结合实例解说了“伦理心境”“生长倾向”两个概念。
D.第四段引入康德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在仁性和智性的辩证关系中,智性的正面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和孟子关于仁的论述不同,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强调道德本性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B.作者对于与道德层面相关要素进行归类的三性中,“欲性”的分量最轻,因而“仁性”和“智性”成为核心内容。
C.即使增强“伦理心境”对人的吸引力,也无法削除“生长倾向”对于“伦理心境”存在的意义,因为“生长倾向”是天生先在的。
D.当人们的智性发达到一定程度,能“以其然求其所以然”时,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有可能提升到自觉的高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1 11: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有媒体近日对当下种种文化现象、精神现象出现的“娱乐至死”的问题,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和警示。其中,也提到了眼下我们的一些图书尤其是畅销书的阅读趋势,就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恶搞”“解构”和“颠覆”。
一本畅销书中有这样的桥段:“如果投拍一部唐朝黑帮片,男主角当选李白。人家不仅是才华过剩到疑似外星人的诗仙,还是资深酒鬼、懂法术的注册道士、排名全国第二的剑客、热爱打群架的古惑仔……原来,李白就是一个会写诗的韦小宝啊。”该书封面上还印有这样一段话:“以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为己任。想听墨子讲讲小孔成像,跟李白一起研究黑社会,拜李清照为师苦学赌术。”在这本书里,墨子被演绎为科学怪人,开创了一个高科技黑帮;阮籍是京城首席神经病,写玄学散文以至于快要羽化成仙了;辛弃疾压根就不想混入文学圈,人家的人生像一部重口味血腥武打片……
不难看出,图书市场上这种“就俗不就雅”“娱乐至死”的现象,实际上是这个文化消费时代一种感性欲望文化的产物。当下这样的图书出版已经走入了盲区,故意放低姿态,只看重图书的商业属性而放弃了其文化立场,出版图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大众的购买欲,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这实质上是图书出版人已经放弃了原本的思想原则、精神格调,而向只求赚钱的商人靠拢了……
的确,当今文化发展和精神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开放的情形,阅读生活中常流行各种形式的阅读文化主张和读书时尚,有所谓“厚黑读物”的阅读,有庸俗、搞笑的“颠覆阅读”,有解构、歪曲经典的阅读,它使历史名著文化气息荡然无存,经典的审美尊严扫地,仅仅充满了荒谬的快乐。甚至一个时期以来,这些阅读形式成了市场的“热点”,成为一种趋势,败坏了阅读的风气和本质,使人们渐渐远离了纯净的阅读、美好的阅读、神圣高贵的阅读。
阅读的形式很多,有休闲阅读、有性灵阅读、有娱乐阅读,甚至有实用的阅读等。但是,我们的图书阅读却是必须拒绝这种“娱乐至死”风气的。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严肃阅读,也亟须严肃阅读。事实上,阅读高贵单纯与静穆伟大的荷马史诗,阅读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司汤达、契诃夫、梅里美、尼采等大作家的书,哪一次不是神圣、高贵的精神洗礼?哪一次不是使生命和心灵都获得了人性美好和高贵的沐浴?阅读不仅是休闲者的阅读,它还应是一种坚定、理性的文化观、世界观的阅读,是撕去了功利面具后的肃穆仰望,它向往的境界不是华丽俗艳包裹下的观赏型文化,而是悠远文化精神的静静流淌。怎样的阅读决定怎样的文化,“娱乐至死”的阅读必然培养的是“愚乐”的阅读文化,而严肃阅读圣殿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图书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使我们与伟大的人物为伍,生活于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之中,并且在每次困惑中都会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照亮。阅读是为了生命的体面和精神的高贵,而绝不是为了“娱乐至死”。人性的高贵与否,很大程度上和其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阅读的实质,其实解决的就是这样的灵魂问题。因此,严肃阅读,实际上就是一次对灵魂、对心灵的高贵教育和文化洗礼。一个人通过严肃的、高雅的文化阅读,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明慧、睿智起来,也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优雅、高贵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阅读文化中“娱乐至死”现象的表述的一项是(  )
A.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图书尤其是畅销书的阅读趋势,追求庸俗、搞笑,有意解构、歪曲,败坏了阅读的风气和本质。
B.“娱乐至死”的现象实际上是这个文化消费时代一种感性欲望文化的产物,是有些图书出版人放弃了原本的思想原则、精神格调,而向只求赚钱的商人靠拢而造成的。
C.怎样的阅读决定怎样的文化,“娱乐至死”的阅读必然培养的是“愚乐”的阅读文化,必须拒绝这种“娱乐至死”的图书阅读风气。
D.阅读的实质就是解决灵魂的问题,阅读是为了生命的体面和精神的高贵,而绝不是为了“娱乐至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使得历史名著文化气息荡然无存,经典的审美尊严扫地,仅仅充满了荒谬的快乐。
B.当今文化发展和精神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开放的情形,各种形式的阅读文化主张和读书时尚并存,使人们远离了纯净高贵的阅读。
C.阅读像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尼采等大作家的经典书籍,能接触到一种坚定理性的文化观、世界观,能感受到悠远文化精神的静静流淌。
D.真正的阅读让人看透功利、拒绝俗艳,让我们与伟大的人物为伍,生活于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阅读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但无论何种形式的阅读都必须拒绝“娱乐至死”的风气,应该大力倡导严肃阅读。
B.严肃阅读是严肃的、高雅的文化的阅读,是神圣、高贵的精神洗礼,使生命和心灵都获得了人性美好和高贵的沐浴。
C.严肃阅读会使人在困惑中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照亮,因此,人性的高贵与否,和一个人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
D.一个人通过严肃阅读,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明慧、睿智起来,也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优雅、高贵起来。这有赖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众多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一批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来200-300g黄金,1000-3000g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金矿石。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品牌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问题经常会和回收商产生分歧。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以及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 7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弃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此外,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非常低,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回收处理,这些资源反而会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危害。
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还会释放有毒气体,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说明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从而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职责。
D.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
E.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内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心。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摘编《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年4月4日)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无关系。
B.如果不想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被淘汰,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交情商、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等,这样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C.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阶段也不应缺席。
D.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变化,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新职业不断出现,具有专业的技能将成为未来职业的要求。
B.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展相关教育,做到未雨绸缪。
D.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关涉到长远的育人目标。
【小题3】怎样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河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冷水河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小题1】请解释“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中“远方”的含义。
【小题2】开头两段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河流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小题4】简要分析“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