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

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井水令一代一代建水人信任大地,安居乐业。生生之谓易,送水人不会怀疑,跟着祖先送水就行了。这一眼,令他成了一个保守派。破旧立新、怀疑旧物是这个时代的风气,改天换地,人们已经不再信任大地,不再道法自然了。送水的人必须守旧,大地之水是旧的,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滴。这个时代的目标是“先富起来”,送水的人像井一样,天然地自甘落伍。送水只能维持温饱,年复一年地送水,做这个活计更得不为所动。但是,只要水在,他就不会失业,也不必担心成本。人们信任他,只要他的马车一到,各家各户就提着桶走出来,仿佛他是一个大地派来施水的使者。井水维系着这座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信”。建水的送水人诚实地信任着祖传的井,就像祖先们信任大地之水、开始之水。他通过日复一日运送这口唯一的井里的水,立其诚。送水的人像写诗一样,送的是大地的现成,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个工作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有力气就能干。但是,必须有人干,不能须臾或缺。他的职业精神,就是每一次送水都要恭恭敬敬的,忠实于一口井。看建水人如何取水,送水人站在马车上,用瓢将桶中的水慢慢舀出,车旁的人双手捧着盆,捧至眼前,瓢里的水跃入盆中,如天地孕育出的精灵。送水人与取水人不说话,但凭借青色的一缕完成了最神秘的交流。偶尔,水沾湿额头,有一点凉,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地之凉。

说实话,大板井的水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没有多少区别,如果用技术检测的话,成分也不会有多大差异。但这是一种“信”,这种“信”非常古老,这是对起源、开始的“信”。人们迷信的是这个开始,通过对开始之水的迷信,人们永远记着祖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定居。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迷信。科学只看到水的分子构成: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科学不知道这种“信”来自时间、经验、细节,井是文明照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水中有“信”,是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态度,水井唤起的是感激和敬畏。大板井的旁边不仅有龙王庙,还有无数的传说、诗歌,无数来自祖母们的自生自灭的箴言……没有人会为自来水公司建一座庙,虽然它的有无也生死攸关。人们喝水管里的水只是因为契约、抵押、担保、制度,所以不会对一个水表、一份供水合同恭恭敬敬。人们提心吊胆,担心着毁约。大地不会毁约,大地就是诚实。人们与大地的关系是“信”,不是契约。

黎明,马蹄嗒嗒响起,送水的人来了,这是一个喜讯。有部电影叫作《都灵之马》。

大风,灰沙弥漫,疯狂之马,最后几颗土豆,一群吉普赛人在荒野中找到一口干了的井。在整个世界上,井越来越少,一口接一口地少下去,现在,井就像诗一样卑贱而金贵。许多井已经不被信任,封了填了。有一次我在苏轼老家的井边跪下去,像信任他的诗那样信任着,捧起一口来喝掉,旁边的导游大喊:“喝不得!”他不信了。大地藏着毒药,不再信任井,这是一种新的觉,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觉过,耶稣、佛陀、庄子、老子等的觉都是:井是好的,井就是诚实,可以信任、依靠。井藏着毒药,这种可怕的想法已经萌生。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建水城可以信任,看啊,送水的马车来了!

马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坐在燃灯寺前,像五百年前的杨慎一样,端起茶碗,品着井水,品着“信”的滋味。

(选自于坚《建水记》,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描写了云南小城建水,以井为主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的传统与淳朴。
B.文章引用民谣“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说明了大板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建水城的重要作用。
C.作者强调人与井的关系是感激和敬畏,而人与自来水的关系是契约,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井水与自来水作比较,将建水人对井水的信任与导游对苏轼老家井水的怀疑作比较,使主题更加明确,引人深思。
E.作者用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来写水井干涸带来的绝望,他认为环境恶化使井越来越少,使人们丧失了对世界万物的信任。
【小题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4】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这句话。
【小题5】作者结尾说“品着‘信’的滋味”,“信”包含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9 01: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让汉语之花绚丽绽放
杨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迈向行动的过程中,民心相通发挥的功能日益加强。而民心相通,语言交流是基础。通过语言,可以增进文化上的相互了解、认知和理解,进而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夯实社会基础。
从古至今,商路的通畅离不开话语沟通的顺畅。经济全球化时代,语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今天,汉语正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催化剂,联通沿线民众心灵的文化桥梁,学习汉语正在成为沿线国家一股热潮。据统计,沿线国家中目前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达46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270万人。未来几年内,孔子学院将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覆盖。未来,孔子学院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还将进一步贴近外国公众,深入细致地进行情感沟通,积极传播中国的企业文化、法治文化、家庭文化等,并为所在国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提升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汉语之花,正在“一带一路”上绚丽绽放。
加强民心相通,不仅需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还要通过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塑造对中国的认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除了向沿线国家推广汉语外,学习并掌握沿线国家的语言,特别是非通用外国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带一路”建设虽然可以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与沿线国家民众进行沟通,但是使用当地的母语更容易与当地民众交心。民心相通往往是以社会公众为主要对象,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它的目的在于争取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有人曾说,“若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大脑,若你用他自己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心灵”。“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在与这些国家互动时,中国需要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介入,多用当地语言有效发声,使各国理解“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内涵,减少对中国的误解与误读,促进民心相通。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象国语言的作用,特别是要把外语政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重视,加大外语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语言习惯,从而不断扩大中国国际交流的参与面,为更好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语言的魅力和功能是巨大的,在达意的同时还可以传情,在通事的同时还可以通心。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语言大有作为。它搭建起一座民心相通的桥梁,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紧密联结起来。通过语言,他们彼此间能够真正做到心灵沟通,进而不断增进感情,提升互信水平,夯实人文基础,在交融往来中不断促进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从而让丝路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小题1】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试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语言在日益加强民心相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列侬——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个月后,里根总统遇刺。罪案现场,警察在凶手小约翰·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循规蹈矩的美国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
他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塞林格1919年元旦出生,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60年。他成名后,深居简出,据说只接受过一个中学生的采访。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活经历简单,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幽深的洞穴。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作家”。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篇作品。
1950年7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内再版了10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年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不朽的著作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中国的“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21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也将其纳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半生隐居者
塞林格的自娱后来发展到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现自己的照片。不久,他买了一块90多英亩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肖恩。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他还在写作吗?这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10多年里他只出过3个中篇和一个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发表作品。有人认为他一个字也没写;有人说他一直在写,但会像果戈里那样在去世前将手稿付之一炬;也有人说他写了很多作品,将在死后发表。
这种隐居使得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他的余生成了传说。
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①,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选自《青年文摘-快点》2011年第15期,有删改)
(注)①墓志铭:文体的一种,内容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小题1】文章的开篇为什么从美国两大惊天大案写起?(4分)
答:
【小题2】塞林格“只为自己的快乐而写作”有哪些具体表现?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些内容?(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文末引用《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话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6分)
答:

同类题3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小题1】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B.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C.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D.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小题2】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
B.“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展哲学属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发展哲学如同一架望远镜,能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应然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发展哲学研究。

发展哲学的兴起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走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展哲学初步形成。我国发展哲学快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期,目前相关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取得较大进展,学科话语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发展哲学的研究框架基本成熟,新的学科范畴不断提出,学科视界正在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深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发展晢学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是同向同步、相互促进的。

尽管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科定位有待明晰和提高,学科关系有待梳理和拓展。发展哲学是一个具有众多分支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科群系,其分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理论发展哲学或狭义的发展哲学;二是发展哲学性学科,包括发展伦理学、发展美学等。总体上社会发展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们均侧重于研究社会发展的真、善、美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发展哲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发展哲学,缺乏与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交流沟通和整合统一。研究方法有待深化和调整。目前,发展哲学研究方法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平面化;二是研究内容直观化;三是研究切入点不够深入。

新时代发展呼唤发展哲学深化研究、与时俱进。我们应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选取有效的研究路径,努力实现发展哲学的新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別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拓展学术资源,当前,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发展学,处理好发展哲学与发展学的学科关系;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哲学,要在加强发展哲学研究的同时,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新时代的发展学。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发现人才发表成果、探讨问题。扩大社会影响力,深化发展哲学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哲学、运用发展哲学,厚植发展哲学的社会文化土壤。从事发展哲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学者应自觉参与科普活动,让人们认识发展哲学,甚至加入发展哲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与社会的广泛互动,必将有力促进发展哲学的研究与创新。

(摘编自邱耕田《深入推进发展哲学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发展哲学从理论上指明方向,明确道路。
B.我国的发展哲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
C.我国的发展哲学符合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
D.我国发展哲学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不足、学科定位不明晰、学科之间缺乏沟通整合等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发展哲学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三段分析了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哲学研究的情况、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不足。
C.文章第四段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四个方面论证发展哲学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D.全文以发展哲学研究为核心话题,逐层深入,阐述了深入推进发展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发展实践,同时实践经验也可以促进发展哲学的创新进步。
B.我国现在的发展哲学研究虽有成绩,但还有明显不足,尚未与发展实践完全做到同向同步。
C.发展哲学是一个生疏的哲学概念,要想让民众了解并自觉运用,专家学者必须参与科普活动。
D.发展哲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从研究方向、学术资源、学术交流以及社会互动方面都要开拓创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埋玉
梅寒
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小姐,一出生就被祖母放进她专门为她打造的安乐窝。几个奶妈环绕,每天的早餐还是让她们手忙脚乱。面点还是春卷?火腿还是碎肉?鸡肉还是鸭肉?白米饭还是花饭?一碟碟精致的美味端上来,又在她轻轻皱起的小眉头前消失。
她长得白皙瘦弱,像个大眼睛的细瓷娃娃。祖母从来不允许她走出那个深宅大院一步。她害怕外面的尘世风沙把自己心爱的孙女吹碎或者磨粗。
三岁开始跟着长了长胡子的家庭教师吟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模仿着老夫子的腔调,摇头晃脑,吟得有模有样。却完全不懂那些诗、那些字后面的意思。祖母不让老先生给她解释。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了自然就懂了。
七岁开始跟着书法老师练书法。祖母把藏书阁里上好的笔墨纸砚找出来,任她在上面随性泼洒。那种奢侈豪华,连教她书法的老师也只有瞠目的份儿:这,这——
十二岁,祖母为她请了当地最好的昆曲老师来家。在那个年代,戏子地位是低下的,昆曲却是无比高雅的艺术。祖母当然不让孙女当戏子,她要她学会享受这世间的天籁。
一步一步,祖母用心地建筑着她的梦中堡垒——她要精通琴棋书画,她要能诗善吟,她要举止雍容典雅。总之,她要把她打造成他们张家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祖母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那一个决定,把孙女送上了一个她完全不曾预料到的方向——当然,她并未此烦恼过,那时候,她早已含笑九泉之下。
在那座繁华大都市的一角,有那座城里最豪华气派的昆曲戏院。他是戏院的台柱子,工小生。有时也偶尔扮旦角,同样扮得风流婀娜。但他潇洒自如的台风,更适合扮演帝王,尤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帝王,比如《长生殿》里的唐明皇。
第一次在台下听他的戏时,她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周末假日,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捧他的场。那天,他唱的就是关于唐明皇的戏。看他微皱着眉头,忘情而投入地边舞边唱:恨只恨,三百年皇图一旦抛……她的眼泪竟然不争气地流下来。她悄悄离席,走到后台。眼前一幕几乎把她惊呆,走下舞台的他,全身虚脱一样,正伏在一张椅子背上大口喘气,他面前那只洁白的痰盂里,是一滩殷红的血……
她要嫁给这个男人——这个用生命在演戏的男人。
这个决定,似乎只在瞬间产生,却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她一个人,一个曾经被祖母家人水晶琉璃一样捧在手心里呵护着的宝贝疙瘩,抖擞开那身无形的铠甲,与全世界作战。暴怒的父亲,无情的嘲讽,大报小报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堂堂张家大小姐,如何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
面对那一切,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份冷静而神秘的微笑。不回避,亦不回答。是是非非任人说。再大的风也有刮累的时候。
是的,风止了,漫天的流言蜚语渐渐平息下去。他唱明皇,她演贵妃,她研墨,他持笔,他操琴,她唱曲儿……神仙一样的日子呢,却不曾降到现实。
现实是,她从天上直跌人间。
他不唱戏了,与戏台绝缘。他说,她一个堂堂大小姐,屈身下嫁于他,他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她过上好生活,怎能让她一直生活在戏子的阴影里?他真的去努力了,各种的尝试:做股票投机,倒卖烟草,开垦农场,开办养殖场……然而,他在舞台上曾经有多么风光,在现实中就有多么落魄。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跌倒,不断地欠债。他不但没有给她一份贵妇的生活,反把她打入深不见底的贫困与落魄。
她却不曾悔的。唯有心疼。他要去创业,她默默支持。他创业失败,她安慰他从头再来。她甚至曾小心翼翼地劝说过他:有人来请他一起重新复兴昆曲……
他没听完,扭头走开。
他没有放下戏曲,至死不曾。她也知道的。常常在外出归来的间隙,有意无意之间,他会展示一个特技动作,一个吊毛,身体腾空,向前翻滚,然后优雅地落在床上。
那时候,她已是一位满面沧桑的老妇人了。
她是在他去世后才又决定重新登上舞台的。她当年也曾是学校舞台上轰动一时的角儿啊。重新走上舞台,她演的第一场戏就是《长生殿.埋玉》,她演的是唐明皇,戏中的皇帝被迫让杨玉环自尽,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锦被包裹,草草放在浅坟中……
那晚,当她看到饰演杨玉环的女子锦被裹身,被轻轻放置到舞台中央,舞台上的追光落在女子盛妆的脸上,她突然无法自控地泪流满脸:呀,我原来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你这块玉呀!
她已有太多年不流泪了。
【注】①吊毛:京剧演员的基本功,也称作“吊猫”。演员手不撑地,向上纵身翻吊的筋斗,称为吊猫。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小题3】“昆曲《长生殿》”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小题4】本文以“埋玉”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埋玉”有哪些内涵。